視網膜變性

視網膜變性

視網膜色素變性(retintis pigmentosa,RP),屬於視錐、視桿營養不良,是一組遺傳病,以夜盲、視野縮小、眼底骨細胞樣色素沉著和光感受器功能不良為特徵。性連鎖隱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或者顯性遺傳均可以見到,也有散發的。性連鎖遺傳不到10%,但發病早,損害重;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占20%,發病晚,損害輕,但個體之間的表現變異大。

基本內容

視網膜變性視網膜變性

視網膜色素變性(retintis pigmentosa,RP),屬於視錐、視桿營養不良,是一組遺傳病,以夜盲、視野縮小、眼底骨細胞樣色素沉著和光感受器功能不良為特徵。性連鎖隱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或者顯性遺傳均可以見到,也有散發的。性連鎖遺傳不到10%,但發病早,損害重;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占20%,發病晚,損害輕,但個體之間的表現變異大。

根據我國部分地區調查資料,群體患病率約為1/3500。

視網膜色素變性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眼病。本病表現為慢性、進行性視網膜變性,最終可導致失明。

部分患者視網膜色素變性為顯性遺傳,父母雙方只要有一方帶致病基因,子女就會發病。也有部分患者視網膜色素變性為連鎖性遺傳,僅僅母親帶致病基因,子女才會發病。另有些病例同時伴有聽力減退,這種類型視網膜色素變性多見於男性。

視網膜的一些感光細胞(視桿細胞)負責暗光下的視力。若視桿細胞逐漸變性,患者在暗光環境下視力明顯減退(夜盲)。夜盲症狀常在兒童期即出現,隨時間發展,可出現進行性周邊視野缺失。在晚期病例中,可僅殘存一個小的中心視野(管狀視野)和很窄的周邊視野。雙眼表現對稱。

通過檢眼鏡檢查,醫生可發現視網膜上有某些具有診斷價值的特殊變化。也有數項檢驗可幫助進一步診斷。對家庭成員的檢查可建立遺傳模式。

病理改變

概況

臨床得到的標本均為晚期病例。光學顯微鏡下所見的主要改變為視網膜神經上皮層,特別桿細胞的進行性退變,繼以視網膜由外向內各層組織的逐漸萎縮,伴發神經膠質增生。色素上皮層也發生變性和增生,可見色素脫失或積聚,並向視網膜內層遷徙。視網膜血管壁發生玻璃樣變性而增厚,甚至管腔完全閉塞。脈絡膜血管可有不同程度硬化,毛細血管完全或部分消失。視神經可完全萎縮,視盤上常有神經膠質增生,形成膜塊,與視網膜內的膠質膜相連線。檢眼鏡下所見視盤的蠟黃色,一般認為與此有關。

症狀與功能改變

⑴夜盲:為本病最早出現的症狀,常始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且多發生在眼底有可見改變之前。開始時輕,隨年齡增生逐漸加重。極少數患者早期亦可無夜盲主訴。

⑵暗適應檢查:早期錐細胞功能尚正常,桿細胞功能下降,使桿細胞曲線終未閾值升高,造成光色間差縮小。晚期桿細胞功能喪失,錐細胞閾值亦升高,形成高位的單相曲線。

⑶視野與中心視力:早期有環形暗點,位置與赤道部病變相符。其後環形暗點向中心和周邊慢慢擴大而成管狀視野。中心視力早期正常或接近正常,隨病程發展而逐漸減退,終於完全失明。

⑷視覺電生理:ERG無反應,尤其b波消失是本病的典型改變,其改變常早於眼底出現改變。EOG LP/DT明顯降低或熄滅,即使在早期,當視野、暗適應、甚至ERG等改變尚不明顯時,已可查出。故EOG對本病診斷比ERG更為靈敏。

⑸色覺:多數患者童年時色覺正常,其後漸顯異常。典型改變為藍色盲,紅綠色覺障礙較少。

眼底檢查所見

本病早期雖已有夜盲,眼底可完全正常。以後隨病程進展而漸次出現眼底改變。典型的改變有:

1) 視網膜色素沉著:始於赤道部,色素呈有突的小點,繼而增多變大,呈骨細胞樣,有時呈不規則的線條狀,圍繞赤道部成寬窄不等的環狀排列。色素多位於視網膜血管附近,特別多見於靜脈的前面,可遮蓋部分血管,或沿血管分布,於血管分支處更為密集。以後,色素沉著自赤道部向後極和周邊逐漸擴展,最後布滿整個眼底。在此同時,視網膜色素上皮層色素脫失,暴露出脈絡膜血管而呈豹紋狀眼底。晚期脈絡膜血管亦硬化,呈黃白色條紋。玻璃體一般清晰,有時偶見少數點狀或線狀混濁。

2)視網膜血管改變:血管一致性狹窄,隨病程進展而加重,尤以動脈為顯著。在晚期,動脈成細線狀,於離開視盤一段距離後即難以辨認而似消失,但不變成白線,亦無白鞘包繞。

3)螢光血管眼底造影所見:背景螢光大片無螢光區,提示脈絡膜毛細血管層萎縮。視網膜血管可有閉塞,有時還可見到後極部或周邊部斑駁狀螢光斑。

併發症

後極性白內障是本病常見的併發症。一般發生於晚期、晶體混濁呈星形,位於後囊下皮質內,進展緩慢,最後可致整個晶體混濁。約1%~3%病例並發青光眼,多為寬角,閉角性少見。有人從統計學角度研究,認為青光眼是與本病伴發而非併發症。約有50%的病例伴有近視。近視多見於常染色體隱性及性連鎖性隱性。

治療措施

一. 文獻中有試用血管擴張劑、維生素A及B1、組織療法、各種激素、中草藥、針灸等方法,或可避免視功能迅速惡化。

二. 檢查視網膜色素變性和黃斑變性患者的視網膜發現,他們的視網膜葉黃素含量比正常人低得多,實驗證明,通過補充葉黃素可以增加視網膜的色素密度。葉黃素除了可以保護視網膜免受光線和自由基的損害,還具有血管擴張的功能,打斷血管狹窄進程,軟化和擴張血管,改善眼底微循環。但是目前包括藥物、手術在內的治療手段對其均只有改善、緩解作用,葉黃素也不例外,在歐美,葉黃素是作為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以及黃斑變性的主要藥物,其在該方面的治療意義早已得到國際眼科學界的廣泛認可。

美國霍普金斯眼科研究所在對視網膜色素變性研究過程中,發現樂盯中的葉黃素有助於改善因視網膜色素變性引發的夜盲,暗適應下降,視野縮小等症狀。

誘發因素

視網膜變性容易導致視網膜脫離,視網膜變性是視網膜裂孔形成的基礎。視網膜的周邊部和黃斑部血液供應較少,相對容易產生視網膜變性。下列視網膜變性是誘發視網膜脫離的危險因素。

(1)格子樣變性:格子樣變性與視網膜脫離關係最為密切。由此產生網膜裂孔者占孔源性脫離眼的40%,約7%的正常眼存在格子樣變性。多見於顳側或顳上象限的赤道部與鋸齒緣間,呈梭形或條狀,長軸與鋸齒緣平行,病灶內視網膜變薄,有許多白色線條,交錯排列成格線狀。這些線條實際上是已經閉塞或帶有白鞘的末梢血管。病灶內有時可見色素團,來源於視網膜色素上皮。

(2)囊樣變性:好發於黃斑部及顳下鋸齒緣附近。邊緣清楚,呈園形或類園形,暗紅色。周邊部病灶呈網狀,為成簇而略顯高起的小紅點。黃斑囊樣變性呈蜂窩狀。

(3)霜樣變性:大多發生於赤道部和鋸齒緣附近,網膜表面可見到一些有細小白色或黃色顆粒復蓋的區域,厚薄不均,如同復蓋了一片白霜。此類變性可單獨出現,也可和格子樣變性、囊樣變性同時出現。在赤道部融合成帶狀的稱蝸牛跡樣變性。

(4)鋪路石樣變性:好發於下方周邊網膜。表現為有色素邊緣的、淡黃色園形或類園形、境界清楚的多發性萎縮病灶。大大小小病灶列成一片呈鋪路石樣。病灶中央部脈絡膜毛細血管萎縮,露出脈絡膜大血管或白色鞏膜。

(5)視網膜加壓發白與不加壓發白:將鞏膜壓陷後,眼底的隆起部變為不透明的灰白色,稱為加壓發白。病情進一步發展時,不加壓也呈灰白色,稱為不加壓發白,其後緣有時形成一清晰的嵴。多見於上方周邊網膜,被認為是玻璃體牽引的一個指征。

(6)乾性視網膜縱向皺襞:皺襞自鋸齒緣的齒緣間向赤道部方向伸展,是過度生長視網膜組織的摺疊,皺襞後端受玻璃體牽引易發生裂孔。

預後

本病隱性遺傳患者發病早、病情重,發展快,預後極為惡劣。以30歲左右時視功能已高度不良,至50歲左右接近全盲。顯性遺傳患者則反之,偶爾亦有發展至一定程度後趨於靜止者,故預後相對地優於隱性遺傳型。因此可等到勉強正常就學和就業的機會。本病隱性遺傳者,其先輩多有近親聯煙史,禁止近親聯煙可使本病減少發生約22%。另外,隱性遺傳患者應儘量避免與本病家族史者結婚,更不能與也患有本病者結婚。顯性遺傳患者,其子女發生本病的風險為50%.

鑑別診斷

1、白點狀視網膜變性

視力正常或稍減退,可有周邊視野向心性縮小,眼底特點是在視網膜上布滿大小一致的白點,這些白點多位於視網膜血管後深層,進展型EOG異常出現較早,ERG也可出現波幅降低直至消失,靜止型有不同程度的夜盲,也可全無症狀,EOG的阿登比值低於正常。

2、梅毒性脈絡膜視網膜炎

有梅毒病史或臨床表現,可有視物變形,玻璃體混濁,眼底可見色素的分布和形態不規則,且位於視網膜血管下,看不到骨細胞樣色素形態,可見視網膜脈絡膜萎縮斑,病變輕者ERG多為正常,愈後較視網膜色素變性好。

3、結晶樣視網膜變性

本病多在20~40歲發病,其眼底在較長時間裡視神經乳頭顏色正常。視網膜血管正常,病史長者動脈可變細,後極部網膜污灰色,散布著很多結晶樣,閃輝的亮晶,愈近黃斑區越密集,視網膜色素為暗褐色和不規則形,晚期脈絡膜血管綻露,呈硬化狀,ERG早期正常,隨病變的發展ERG振幅逐漸下降,直到不能記錄到。EOG也可出現異常,部分患者有色覺障礙。

求醫網視網膜變性專題

視網膜變性視網膜變性

求醫網(www.qiuyi.cn)創立於2000年,是北京時代網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核心平台,我們力求打造中國最專業的醫療網站。求醫網正在努力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和專業的線上諮詢服務,同時建立海量信息庫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醫療信息資訊……

詳細 >>

本詞條全部內容由詞條認領機構及智願者共同編輯,互動百科權威評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