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早期中世紀教育

一般指文藝復興運動以前的西歐封建社會的教育。西歐封建社會早期,土地全歸封建主所有,形成封建割據局面。封建主殘酷地剝削農民。同時,基督教與封建世俗政權緊密結合,在思想意識領域占統治地位。因此,西歐早期中世紀的教育具有十分明顯的宗教性、封建階級性和等級性。

西歐早期中世紀教育

正文

一般指文藝復興運動以前的西歐封建社會的教育。西歐封建社會早期,土地全歸封建主所有,形成封建割據局面。封建主殘酷地剝削農民。同時,基督教與封建世俗政權緊密結合,在思想意識領域占統治地位。因此,西歐早期中世紀的教育具有十分明顯的宗教性、封建階級性和等級性。
基督教僧侶教育和教民教育是西歐早期中世紀教育的主幹。基督教產生於公元 1世紀。早期基督教教徙大多是貧民和奴隸,對羅馬統治者極端仇恨。後來中上層人士滲入基督教教會並占據了重要地位,於是基督教逐漸成為統治階級所利用的力量。公元 4世紀,基督教被羅馬皇帝立為國教。公元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出現了許多日耳曼人建立的小王國。這些小王國,不斷彼此征戰。在征戰中,法蘭克國王和基督教教會互相勾結,使教會成為它擴張土地、維護政權的重要力量。公元 6世紀法蘭克王國成為西歐最強大的封建國家,基督教會也形成統一組織的羅馬教會,成為封建制度的支柱。F.恩格斯指出:“中世紀是從粗野的原始狀態發展而來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學、政治和法律一掃而光,以便一切從頭做起。它從沒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來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殘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結果正如一切原始發展階段中的情形一樣,僧侶們獲得了知識教育的壟斷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滲透了神學的性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卷,第 400頁)。
由於上述歷史原因,西歐中世紀初期,文化教育幾乎全部為教會所壟斷,異教學校被取締,世俗文化被否定。基督教教會為培養僧侶及為教會服務的人材,同時向民眾宣傳宗教,舉辦了一些教育機構。其中水平較高的有僧院學校和大主教學校。僧院學校附設在僧院內,又分內學和外學。內學培養未來的僧侶,外學對俗人的子弟進行教民教育。大主教學校設在主教的所在地,以培養神職人員為目的。兩種學校的學習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教師由僧侶擔任,教學建立在盲目服從所謂聖書及其講解人──教師的權威之上,不許學生有任何探索和創造,強調背誦,也採用問答法進行教學。此外,為數較多的是教區學校,這是對一般教民進行教育的學校。它的水平低下,主要教授讀、寫、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識。所有的教會學校都奉行禁慾主義,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殘酷的體罰。但從 9世紀起,基督教教會的教育政策有了很大的變化。由於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展,教會為了迎合人心,除進行宗教教育外,也開始注意知識的傳授。
世俗教育也是中世紀教育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它由封建主控制,以培養治術人才為目的,教育內容也滲透著神學的性質。法蘭克王國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時,國勢極為強盛,以羅馬帝國的正統自居,並得到教會的支持。但法蘭克人文化低下,不利於鞏固政權。查理大帝則力圖使其國人掌握羅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公元782 年,他邀請英國著名神學家阿爾琴協助辦理宮廷學校。學生多為皇親貴族的子弟,一些牧師、學者也入校受教。查理大帝本人也親往聽課。宮廷學校傳授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天文學和神學。教學方法因人而異。對兒童多採用當時盛行的問答法。查理大帝還要求改進教會辦的學校。他要求主教管區與修道院,除了進行宗教活動外也要教授讀書識字。查理大帝曾指派教士編輯課本供各教堂使用。公元 796年,阿爾琴到圖爾的聖馬丁僧院任職,主辦學校。這所學校既培養僧侶,提高了法蘭克王國僧院學校的教育水平;又教育世俗民眾的子弟,影響很大。查理大帝還聘請各地知名學者從事著述和研究,以振興文化教育事業。
在不列顛境內以威塞克斯王國最為強大。威塞克斯國王在坎特伯雷建立了宗教中心,在不列顛建立了強大的羅馬教會。眾多的傳教士陸續從不列顛到歐洲各地建立僧院和學校,從事傳教和教育工作。 9世紀中期,北歐的維金人侵入英格蘭和愛爾蘭。僧院和學校被毀,圖書館倒閉,許多教堂變為廢墟,學者大量外流。威塞克斯王阿爾弗雷德即位後,整舊圖新,提倡教育,鼓勵發展學術。他創辦宮廷學校,教育王室子弟。宮廷學校的主要課程為拉丁文、本族語、宗教贊詩和文學作品等。阿爾弗雷德王還修復教堂、建立僧院、設定學校,指令主教和祭司推進教育工作。他還組織人力廣泛蒐集圖書資料充實各地圖書館,吸引了眾多學者從事各種著述和教育活動。
西歐中世紀封建貴族教育除著重文職官員的訓練外,還特別重視騎士教育。騎士教育盛行於12世紀中葉,目的是訓練維護封建制度的武裝力量。騎士教育並無專門的教育機構,主要在騎士生活和社交活動中接受訓練。教育內容主要是練習軍事征戰,培養效忠於僧、俗封建主的宗教道德品質,文化知識的教育卻不受重視。
公元11~13世紀是西歐中世紀的繁榮時期。此時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大量城市湧現,國際貿易日趨頻繁,出現了新興的市民階級。城市市民通過鬥爭,使許多城市擺脫封建領主的統治,而成為獨立的自治單位。世俗文化在城市日益發展。當時西班牙的托萊多是歐洲的學術中心,學者雲集,研究古代希臘、印度、中國和猶太的文化傳統,將希臘、阿拉伯的經典作品譯為拉丁文。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歐洲文化界的知識水平和科學水平。十字軍戰役客觀上也促使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使拜占廷文化迅速傳遍歐洲。此外,西歐13世紀托缽僧團的活動也是形成中世紀文化教育繁榮局面的重要因素。由於政治、 經濟、 文化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成了大學的產生和發展。最早的大學於12世紀出現在當時經濟力量最強的義大利、法國和英國。13世紀後,西歐各地又增設了一些大學。這些大學通常是由學生和教師仿照手工業行會的形式而組織起來的,他們享有自治權。大學的出現,打破了教會在教育上的壟斷。因此,教會竭力從經濟、思想和組織上來控制大學,力圖使大學為宗教服務。同時,教會也建立自己的大學,培養高級僧侶,以加強教會在社會上的影響。當時著名的巴黎大學分為文學、醫學、法學、神學 4個科。文學科為預科性質, 學生畢業後可升入其他一個科學習。神學科是最主要的學科,它給各科以宗教影響。後來歐洲許多國家建立的大學,都是摹仿這所大學的。到文藝復興運動之初,歐洲大學已達80所左右(見歐洲中世紀大學)。
教會控制大學後,大學成為經院哲學家的主要活動陣地,經院哲學成為大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和研究對象。經院哲學是一種基督教哲學,它企圖調和希臘羅馬世俗文化與基督教教義之間的矛盾,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論證神學的合理性,以理性來支持對宗教的信仰,使哲學成為神學的奴婢。在初期,經院哲學對形式邏輯的發展,鍛鍊人的思維能力有一定積極意義。但由於它的唯心主義和神學的性質,使它越來越向形式主義發展,表現出極端的狹隘性和繁瑣性,甚至陷於荒謬無聊的爭論,嚴重阻礙了科學的發展,使教育成為脫離現實生活的經院主義教育。
雖然中世紀大學並沒有完全擺脫宗教和傳統勢力的束縛,有的大學甚至成為頑固守舊的堡壘,但中世紀大學的產生和發展畢竟對當時的文化教育起了巨大的作用。它打破了封建社會閉塞的局面,促進了國際間的文化交流,為當時各個領域的一流學者提供了活動的場所。同時培養了新的一代學者。大學對當時的普通教育發展也有影響,恩格斯曾說:“因為有了大學,所以一般教育,即使還很壞,卻普及多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 531頁)。
在12、13世紀西歐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形勢下,原有的教會學校越來越不能滿足新興市民階級對教育的要求,於是在城市還出現了新型的學校──行會學校和城市學校。起初,商人和手工業者,通過藝徒制進行某種職業技術教育(兼習讀、 寫、 算和宗教知識),培養學徒。後來由行會資助或自己興辦學校,進行各種類型的職業技術教育(見行會教育)。城市自治當局也開辦以讀、寫、算為基本內容,用本族語進行教學的各種類型的城市學校。這些學校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某種要求,使學校與生活更為接近。雖然他們遭到教會的迫害,但隨著工商業的不斷繁榮,他們終於打破了教會對教育的壟斷局面。到15世紀時,城市學校已在西歐各大城市普遍建立。12~13世紀後西歐文化教育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為文藝復興運動作了準備。
參考書目
 Eby and Arrowood,The History ɑ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cient ɑnd Medieval, New York, Prentice-Hall,Inc.,1946.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