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長鼓

西村長鼓

西村長鼓是西村的一種樂器。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銅川·宜君縣

..

遺產編號:Ⅲ-13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遺產級別:市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宜君縣

內容介紹

西村長鼓在西村村的節慶活動中仍在使用,現僅有焦京倉一傳承人能夠演奏完此鼓舞之音樂,其表演動作已基本遺失;表演時,一主鼓配四個小鼓,並配四鑔兩鑼,大鼓落地或由四人抬空行進。小鼓由鼓手挎於胸前,配以鑔鑼表演。主鼓的形式多為鼓面直徑一米以上的圓鼓,小鼓為鼓面直徑一尺左右的圓鼓。鼓點音樂有[清茶]、[單錘]、[雙錘]、[摘豆角]、[瘸子上炕]、[十八轉]、[鳳凰單扇翅]等;但在東西二村的音樂表演次序相異。

..

西村位於縣城東部,距縣城約30公里,屬黃土殘塬區。歷史悠久、人文薈粹,享有文化之鄉之美譽。村村都有或大或小的鑼鼓隊,代代相傳、長久不衰。

長鼓(又名十八鼓),源於宋仁宗景佑年間,所謂長鼓是其鼓點相對於其它鼓點較長而得名。是當地農民節日期間和慶典活動時的一種表演形式,並與民間祭禮、巫術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繫。它風格獨特,集民族性和藝術性為一體,表現了人們辟邪納福,祈盼新的一年五穀豐登、國太民安、風調雨順的美好祝願。配置:長鼓隊的配置可大可小,小不得少於六人,多者可達百人,這種擴大的陣容要求大釵、小鑼增加要數量相等,並增配相等的胸鼓,以均衡音量。

配置器具

大鼓、大釵、手鑼、大鑼、小釵等。分組配製是大鼓一面、大釵兩副、大鑼一面、手鑼兩個、小釵兩副,並配有小鼓八面,小鼓點與手鑼相隨。

長鼓隊的配置可大可小,小不得少於六人,多者可達百人,這種擴大的陣容要求大釵、小鑼增加要數量相等,並增配相等的胸鼓,以均衡音量。配置的主要器具有:大鼓、大釵、手鑼、大鑼、小釵等。分組配製是大鼓一面、大釵兩副、大鑼一面、手鑼兩個、小釵兩副,並配有小鼓八面,小鼓點與手鑼相隨。 [1]

服飾:長鼓的服飾簡練,表演者穿緊身服,頭扎英雄結,腳登軟底黑靴。

表演簡介

長鼓以陣地表演為主。表演主要是胸鼓,表演者塗脂抹粉,扮成小丑角色,作出各種滑稽動作,以調節和調動觀眾情緒。動作幅度相對較大,基本動作有對打、背靠背、跳躍、交叉、半跪等姿勢。基本鼓點:長鼓鼓點主要有[青茶](社火鼓點)、[單錘]、[雙錘]、[七錘]、[鳳凰單閃翅]、[鳳凰雙閃翅]、[摘豆角]、[跛子上炕]、[風攪雪]等。

藝術特色

長鼓鼓聲雄厚壯闊,如春雷滾滾,如龍騰虎躍。它粗獷豪放、驃悍威武、氣勢磅礴、剛勁激烈,突出蠻勁、狠勁、猛勁、虎勁和牛勁。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憨厚、樸實、勤勞、勇敢的精神,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整個擊打剛健有力、節奏明快,鼓聲渾厚而威武雄壯,大鐃聲清脆而震撼四方,加上表演者熱情奔放,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催人奮進之勢。

歷史淵源

該鼓舞源於古代祀雨、廟會等民間活動。該村原名在明以前叫七村,傳說宋仁宗景佑年間有焦家七兄弟立七戶而得名,“七”與“西”為諧音,在流傳過程中,衍變成今天的西村,西村現有人口1136人,分東西兩個自然村,東西兩村都有長鼓,其音樂調式基本相同,只是音樂在表現次序上有所不同。

主要特徵

1、該鼓舞以表現鼓點音樂為主;

2、表演節奏快,鼓點變化多,表現激烈,似二人在爭嘴

3、一般形制為一主鼓配以四小鼓,二鑔二鑼為一個表演單位;

4、常用於節慶活動助興演出。

主要價值

西村長鼓的表現形式與社火鼓舞區別明顯,不是以配合動作表演的音樂,而是以鼓點音樂表現為主,鼓點與鑔點節奏的配合,給人以兩人爭嘴的感覺,結合地理環境實際,恰似東西二村人為了過日子(或家務、或地界、或親事等),而進行的攀比和辯論,是一種不服輸的氣魄反映;有著凝聚人心、振奮士氣、激發想像的功效;藝術價值上有獨特性,值得藝術界進行挖掘和研究。這一鼓舞的客觀存在豐富了陝西鼓舞的種類。

相關物品

大鼓、小鼓、鑔、鑼、傳統民間秧歌服。

保護計畫

1、2004年以來,該村每年從民間集資金近2000元用於道具服飾的更換。
2、2002年以來,縣文化館把該項目確定為正月十五調演的固定節目,每年定補3000元用於保護工作。
一、主要保護內容

檔案、隊伍、傳承人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西村長鼓
西村長鼓

1、已建立完整的承傳人和項目文字檔案;
2、把該項目確定為縣、鄉大型民間社火調演的指定節目。
3、通過普查,已列入宜君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縣財政局每年將列支3000元經費予以保護。
4、已列入“宜君縣鄉土教材”的內容,作為中小學生認識、了解民間藝術的必修內容之一。

三、十年保護目標

(統稱“四個一”工程),建立一個容音、影、像、物齊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室,成立一支固定的百人長鼓表演團體,建立一套科學規範的管理和普及推廣制度;在原鼓點的基礎上,開發編排十套長鼓鼓舞表演節目。
四、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保護措施:組織人力進村,以文字、數字、現代音像的形式進行採訪、登記、整理、立檔。預期目標:摸清長鼓傳承人表現形態和隊伍基本情況。
2007年保護措施:組織館內專業人才開展長鼓學術研究和音樂創作活動,縣財政支持5000元購置部分器具和支付部分組織費用。預期目標:推出理論文章3—5篇,長鼓音樂曲目5首,在該村組建一支20人的長鼓隊伍。
2008年保護措施:組織社會藝術力量和專業人才編創長鼓節目,通過選評,參賽等形式確定完成目標數;組織人力調研、編寫制度。預期目標:創作完成場地表演的長鼓音樂節目5個,建立一套檔案和隊伍建設管理制度
2009年保護措施:組織長鼓藝術團上縣下鄉展示演出。預期目標:實現長鼓節目表演展示活動20場次
2010年保護措施:組織專業人才編寫教程與教育部門協商進課堂計畫。預期目標:實現長鼓教學進東部塬區中國小課堂的目標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組織人力建卡立檔;
2、通過創作、參評、調演等方式,繁榮長鼓創作工作;
3、建立制度,實現長效科學管理;
4、加大投入,使項目持續得到保護;
5、走進課堂,使項目得以普及。

六、建立機制
縣上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每年設立10萬元專項資金,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每年定額補給西村長鼓表演藝術團1萬元,用於日常活動的組織費用,並編寫年度工作計畫,在科學規範的制度監督、管理下,使該團健康持續運轉。
七、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和普查工作後,縣局已就此向縣政府作了匯報。匯報建議: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給編2-3人,每年縣財政設立10萬元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專項資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