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古帝王虞舜之後。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

基本信息

一、姓氏起源:

袁
1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 。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2.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土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其後裔以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後衍遷河北,這就是河北袁氏。
3.出自少數民族。據《魏書·高車傳》云:"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斗無行陣,頭別衝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唐書·回紇傳》云:"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的,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後人以袁為姓。
4.出自拓跋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皇姓拓跋改為漢字元姓,成為當時天下第一姓。其後分不清元、二姓,故此支袁氏流傳至今。
5.來源來自外姓和少數民族的改姓。東漢末,分布在近四川東部及重慶一代的板楯蠻,有杜、朴、袁三大姓巴夷王。袁姓同其他的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的血緣交流。清朝初滿洲八旗中有袁姓,世居瀋陽。到清末民初,旗人融化入漢族,袁姓旗人同樣也回歸了漢族,但其族人中已經混合了滿族的血液。

二、郡望堂號


袁
【堂號】袁姓堂號有"臥雪"、"汝南"、"陳郡"、"陳留",其中"汝南堂"比較有名。
【郡望】陳 郡:時置郡。此之袁氏為淘塗裔孫直系地望。 汝南郡:漢時置郡。此之袁氏為陳郡袁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袁安。 彭城郡:西漢時置郡。此之袁氏出自陳郡,為袁生之後。 襄陽郡:東漢時置郡。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為袁術之後。

三、歷史名人

袁
袁盎:漢楚人,太常。
袁安:東漢司徒、思想家。
袁紹:東漢,諸侯;鄴侯。
袁術:東漢割據軍閥。
袁樞:南宋史學家。
袁嵩:東晉史學家、文人。
袁枚:清代詩人、文學家。素有”南袁北紀”,南有袁枚北有紀曉嵐。
袁天罡:唐代著名預言家、道士。
袁世凱:清代,中國北洋軍閥首領、中華民國第一位總統、坐過八十三天中華帝國皇帝。
袁崇煥:明末民族英雄,卻被誤殺,百年後寫史記敘太祖功績時不小心泄漏了英雄被“冤殺”真相的天機。
袁宏道: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詩人。公安學派詩體在中國歷史評價很高,其兄弟在歷史文壇起到不小的作用。
袁嘉穀:清代文人,狀元出身。
袁翔甫:清代詩人,從事主持過早期上海的新聞工作。

四.當代名人

袁義達 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創始人,中國姓氏遺傳研究會副主任、研究員。

袁隆平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五.袁隆平

袁隆平

(1930.9.7-)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構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畫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星1999年10月。年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17)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這顆小行星是1996年9月18日在興隆觀測站發現的,發現後的暫定編號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漢語拼音字頭,當它獲得8117這一永久編號後,為了表示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敬意,天文學家們決定把它命名為袁隆平星。

國語

袁:[yuán]

拼音部首

袁字的筆畫:10畫
袁字的部首:土
袁字的拼音:yuán

漢字演變

袁

漢字意思

袁:yuán
【形】
長衣的樣子〖(dress)long〗
袁,長衣貌。從衣,叀省聲。——《說文》
袁:Yuán
【名】
姓。如:袁紇(我國古代部族名)
袁大:yuándàtóu
〖silvercoinsmintedintheearlyyearsoftheRepublicofChinawiththeheadofYuanShihkaiontheobverseside〗指民國初年發行鑄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也叫“大頭”

同音字

貟鵷邍嫄轅棩榞榬櫞櫞禐瑗怨願爰盶眢鳶鴛鵷裫褑褤蜎蝯蜵蝝螈縁緣衏笎轅謜原厡厵鎱剈元願駌騵鳶鴛鶢鶰魭邧黿黿鼘鼝袁羱院円傆苑茒葾蒬薗遠逺遠噮寃妴媛媴嬽猨猿援掾沅淵渁渆渕湲淵源溒灁垣塬園囦圓圎園圓員

筆順寫法

袁字的書寫筆:1212|5135|34

漢字編碼

袁
五筆編(86):FKEU
五筆編碼(98):FKEU
鄭碼:BJRH
倉頡:GRHV
四角:40732
統一:U+8881
Unicode:CJK

基本釋義

袁
1:姓氏:袁江平,袁江華,袁紹,袁可立,袁崇煥,袁世凱,袁隆平,袁婧,袁天才,袁偉,袁智偉,袁永川,袁習倫
2:地名:袁州江西省西部,屬宜春市;北上袁家,西莊袁家,江西省九江市都昌蘇山鎮
3:河流:袁河,古稱“蘆水”,發源於武功山,東流宜春、新余、樟樹注入贛江,為贛江水系

演變過程

對於袁氏來源的記述,許多古籍內容差不多一致:袁氏是舜的後裔,出自媯姓。周武王滅商朝以後,追封前代聖王舜的後人媯滿(史稱胡公滿)於陳。胡公之十三世孫轅濤塗賜邑陽夏(今河南太康),以其祖父莊爰的字為姓。袁氏自立姓之後,一直為陳國的大夫。春秋末年,袁僑、袁克都是轅濤塗的後裔。
古時袁、爰、轅、榬、溒、援等字相通。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新唐書·宰相世系》,到秦末時,轅濤塗的裔孫轅告避難與黃河、洛河之間。轅告之少子政,以袁為氏,正式普遍地使用袁姓。
袁姓的第二個來源來自外姓和少數民族的改姓。東漢末,分布在近四川東部及重慶一代的板楯蠻,有杜、朴、袁三大姓巴夷王。袁姓同其他的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的血緣交流。清朝初滿洲八旗中有袁姓,世居瀋陽。到清末民初,旗人融化入漢族,袁姓旗人同樣也回歸了漢族,但其族人中已經混合了滿族的血液。

拼音是yua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