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

《衛報》

《衛報》前身為1821年5月5日在曼徹斯特創刊的《曼徹斯特衛報》周刊,1855年7月2日改為日報,1952年9月29日起版面作較大調整,1959年8月24日改為現名。1961年9月開始在倫敦印刷,1964年後編輯部也遷至倫敦。屬衛報和曼徹斯特晚報公司。讀者主要是知識分子、專業人員和富裕居民。

基本信息

 簡介

《衛報》 《衛報》

《衛報》(The Guardian)是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創刊於1821年,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稱為《曼徹斯特衛報》。1855年改為日報。1872年起,斯科特主持編務,將報紙變得高雅生動,奠定了該報成為全國性高級報紙的基礎。1959年更名為《衛報》,成為英國第二大高級報紙。總部於1964年遷至首都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一般公眾視《衛報》的政治觀點為中間偏左,《衛報》受到重視的領域包括世界主義觀點、文藝報導和評論、外國通訊。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同為英國三個著名的高級報紙。

《衛報》的排印系統在1988年實行電腦化之前,由於經常出現植字錯誤,因此被民眾戲稱為《The Grauniad》,嘲笑衛報連自己報名也拼錯。

旗下子報

《觀察家報》

英國《觀察家報》創刊於1791年,是英國創刊最早的星期日報紙,由倫羅報業公司屬下的觀察家有限公司出版。 

該報訊息比較靈通,常有一些獨家新聞;大塊文章較多,在中上層知識分子中頗有市場。  

《衛報周刊》

《衛報周刊》(The Guardian Weekly)的內容源自四份報紙:《衛報》及其星期日版,姊妹報《觀察家》,《華盛頓郵報》的書評和法國《世界報》的譯稿。

改版

《衛報》 《衛報》
該報一直以來都是大開型日報,至2005年9月12日改版成 柏林型版式(Berliner,即470×315毫米),並標榜為全不列顛唯一的全彩色印刷日報(不包括北愛爾蘭),此次改版並全面了採用新的字型、和版式設計。

1970年代後期的每日銷售量有40.8萬份。2005年8月的統計數字指《衛報》發行量有32萬5千份。

英國的三大高級報紙除《每日電訊報》仍使用傳統大開型紙張印刷外,另外兩家《衛報》和《泰晤士報》分別採用Berliner和Compact紙張,以削減成本且更適合在公車、捷運上閱讀。

2009年,衛報與中文翻譯社區譯言網達成合作協定,由譯言提供中文化服務。

三大變革重塑《衛報》

羅斯布里奇連續3天在《衛報》頭版闡述新理念。他說:“我們曾經試了好幾種選擇,從版式的大小到版式的起源,最後我們還是選擇了‘柏林式’(Berliner)。在從現在開始不太長的日子裡,我們力求使《衛報》回歸自然和簡單。”
首先是版式的變化,從以前的對開大報縮小31.5厘米寬、47厘米長的“中間版式”,比傳統的大報小,但又比《泰晤士報》、《獨立報》等小型報紙大。另外《衛報》的報名字型也發生了變化,改成新穎的“衛報埃及體”。我們希望,這種字型比大衛·赫爾曼20年前定下的字型更典雅。

此前,每節版塊的標題是由斜體的GARAMOND字型和富蘭克林哥德體的“GUARDIAN”組合而成,和《衛報》的刊名統一起來,通過不斷的重複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正文的字型採用一種名為NIMROD的字型。

其次是色彩變得更鮮艷。從以前的部分彩色印刷,改為全部彩色印刷,由德國“羅蘭”高速印刷機印刷。用《衛報》編輯的話說,這張報紙是英國“最鮮艷的”報紙。

第三是副刊和姊妹報紙的變化。《衛報》著名的副刊G2也將採用全彩色印刷,大小只有主報的一半,從周一到周五發行,每天36版,更便於讀者在擁擠的公車和捷運里閱讀。《衛報》每周六出版的姊妹報紙《觀察家報》也將在2006年初改成“柏林式”。G3的變化不大,仍以招聘廣告為主。

《衛報》的內容不會因樣式的改變而失去風格,《衛報》首席評論員西蒙·詹寧斯仍將每周兩次在《衛報》上撰寫評論。

更小空間包羅萬千

在9月12日的新《衛報》頭版,報頭底色是深藍色,不再是以前的沒有底色,而Guardian一詞,不再是黑色,而是白色,欄數從8欄減為5欄。

另外,報頭上方的導讀部分占據可整個頭版的三分之一。12日主要導讀G2副刊的內容,四張圖片錯落有致。在版面下方,也是導讀區。包括國內新聞、政法新聞、國際新聞以及財經新聞。

在第二版,還有三欄寬的導讀。為了讓這個區域更加有趣,還特意刊登了一張漫畫,並在下方設定趣味遊戲。
記者還注意到,導讀功能還延伸到了網路。以兩欄寬度把《衛報》網路版的內容也“連結”起來,凸顯對新技術的包容與靈活運用。這與《衛報》注重利用網路等新技術的思想是分不開的。同時,《衛報》網路版也極受讀者喜愛。

新《衛報》試圖在更小的空間內,容納更多信息。正如其在頭版右下角的廣告所說的一樣:“更大並不總是更好……”

半世紀最強變革

羅斯布里奇9月12日在頭版Columnfive(第五欄)文章里寫道:“沒有哪一份報紙能夠一成不變。你手中的報紙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希望你加入到我們的革新過程中來。我們有股東和經營者,但你們才是我們的決定者。”

一方面為了解決現代人在緊湊空間裡讀報的麻煩,另一方面為了應對電視和網路等媒體緊張激烈的競爭,英國《獨立報》、《泰晤士報》早前紛紛放棄了堅守多年的對開大報(broadsheet)風格,轉為四開小報(tabloid)版式發行。2003年9月,《獨立報》同時出版了大小兩種規格的報紙,7個月後全部改為小報。《泰晤士報》隨即跟進,在2004年11月也改用雙版本印刷發行。

在堅守了1年多以後,《衛報》也決定改弦易幟,不過他們用的樣式是介於大報和小報之間的“柏林式”規格。
羅斯布里奇說,“我們正在從頭到尾重新製作一份報紙”,而這將是《衛報》50年來“最激進的變革”。
“我們的內容不會妥協大小的改變”9月12日是英國老牌嚴肅大報《衛報》“瘦身”亮相的第一天,早報記者當天通過電話對《衛報》的現任主編艾倫·羅斯布里奇(AlanRusbridger)進行了專訪。

東方早報:首先要恭喜《衛報》今天以嶄新的版式亮相。第一天讀者以及評論界對新版式的反響如何?
羅斯布里奇:謝謝。反響很好,很多讀者都表示他們喜歡新的《衛報》,我看到電視上有設計師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喜歡新的版式。但是今天是第一天,下結論還為時過早,讀者通常是比較保守的,他們對變化往往採取牴觸的態度,但從今天的反應看來是非常良好的開端。

東方早報:有研究人士指出,付費日報從大報向小型報紙靠攏是一個長期的大趨勢。因為讀者更傾向小型版式的報紙,您同意這一觀點嗎?《衛報》的改版是外界所言隨著《泰晤士報》、《獨立報》的改版而聞風而動?
羅斯布里奇:我同意,至少在英國的市場上,讀者喜歡小而便於攜帶的報紙,特別是他們出門或者坐捷運的時候。我們早在2003年夏天就決定要改版了,而《泰晤士報》、《獨立報》後來的運作只可以說是更堅定我們要改變的決心。

東方早報:一般來說,大報更吸引男性、中老年人、社會結構的最高端和權利機構,而女性、中端市場、年輕人和有抱負者更喜歡小報和更小版式的報紙。您表示新亮相的《衛報》旨在指的新一代讀者,那么是指出哪一人群呢?

羅斯布里奇:是年輕人。新的年輕一代是在圖片與色彩中成長起來的,對於他們而言傳統的黑白報紙太落伍了,不具有吸引力,這也是我們推出全英國首份在全國範圍內發行的全彩頁報紙的初衷。
銷量上升但不會大幅
東方早報:您說過雖然《衛報》版式變了,但是《衛報》嚴肅、全面、客觀地報導新聞,對重大事件闡發自己獨到、客觀的觀點這些老傳統都不會變,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衛報》是一份披著小報外衣的大報?
羅斯布里奇:對,是這樣的。我們報紙的定位與基調以及內容絕對不會隨著報紙大小的改變而妥協。有一點,我要指正的是,《衛報》不是小報式樣,是比大報小,比小報大的“柏林式”。

東方早報:僅僅以圖片等絢麗外表吸引年輕讀者,而實質內容與論調不變,這種吸引力能持久嗎?有種普遍說法,說《衛報》雖然不是英國銷量最大的報紙,但其讀者群非常穩定,您覺得改版後的《衛報》隨著讀者群的拓寬,銷量會大幅上升嗎?

羅斯布里奇:我們一直試圖在嚴肅新聞與輕鬆報導之間保持平衡,我們的G2副刊就是這方面嘗試的成功例子。副刊以報導文化、流行、生活、教育等方面的資訊,節奏與風格更加趨向於雜誌。當然報導諸如北愛爾蘭暴亂等嚴肅政治問題時,我們也可以配上鮮活、具有現場感的圖片,使新聞更具可讀性。至於銷量,我很有信心,改版後《衛報》的銷量一定會上升,暫時我心中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絕對是穩中有升,而不是非常大幅度的。

世界報業改革變風向

現階段報攤上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大報、小報,又多出箇中間式樣的報紙。對於《衛報》採取“中間路線”的改版方式,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黃芝曉教授稱,這種極具創新精神的改版方式可能在世界報業範圍引起新一輪的改革風潮。

《衛報》是英國具有184年歷史的老牌大報,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在國際著名設計大師大衛·赫爾曼的主導下,《衛報》尋求一種更為現代、更適應新技術優勢的設計風格。此後,《衛報》注入了設計領先的概念。先是在版面上更追求視覺的滿足,後來又率先推出對開四版的小報型副刊G2,在英國著實掀起了一陣鏇風。

黃芝曉教授認為,《衛報》經過長時間精心準備推出的“中間版式”計畫,使之在英國群雄逐鹿的報業市場中開闢出一個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在電視和網路媒體的夾擊下,世界報業界一直在尋找革新的突破口,傳統大報經過了上百年的發展,在版面上已很難有所突破,要實現平面媒體的革新,版式大小的調整可能是一個有效的突破點,於是世界各報紛紛走小報路線,但小報存在諸多缺點,如無法展開深度、嚴肅的報導,版面難以容納更豐富的新聞等。“中間版式”則很好地解決這個矛盾。它既保留了大報的嚴肅風格,又不失小報的靈活和便捷,可以稱得上是一股“兩全其美”的清風。《衛報》這個時候帶了個好頭。

《衛報》的上一任改版總監大衛·赫爾曼說:“設計在報紙的編排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遠比僅僅滿足人們的視覺感官要求要大得多。”對於已經走到改革十字路口的傳統報紙來說,大膽創新,順勢而動,應當是它們實現復興的必由之路。

“柏林式”翻疊多玄妙

早報專稿 “柏林式”(Berliner)是個有趣的名字,乍聽起來容易被誤解為“柏林人”。1961年美國總統甘迺迪在柏林圍牆邊發表他那著名演說時,曾討好地說,“我是一個柏林人(Berliner)。”不過他沒有想到,Berliner這個詞還有另外兩個有趣的含義,一是草莓甜甜圈,另外一個就是指報紙的式樣。

“柏林式”的式樣堪稱歐洲大陸歷史最悠久的三大報紙樣式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報業發展潮中興起,並一度非常盛行。與“柏林式”相仿的還有“北德”式樣和“法國”式樣。

採取了“柏林式”的樣式後,《衛報》的紙張大小是315×470mm,印刷頁面的大小則是287×443mm。頗為諷刺的是,儘管這種不大不小的式樣和柏林息息相關,但德國的主流大報,如《世界報》和《柏林晨郵報》卻不約而同地“拋棄”了“柏林式”,使用更大的式樣---374×528mm。《柏林晚報》略小一些,但和“柏林式”相比卻還是顯得寬闊。至於美國國內的那個柏林小鎮(位於新罕布夏),當地的《柏林每日太陽報》甚至從沒聽說過“柏林式”。

“柏林式”的玄妙之處或許令人意想不到:如果把長方形的報紙對摺,得到的是和原本式樣完全相同,但尺寸縮小的“小版本”。依此類推,讀者還能摺疊出更小版本的“報紙”。從這一意義上說,人們可以把一張大報折成方便攜帶的小報,甚至是“小小報”。

無論在信箱、報亭還是人們的手中,這種樣式都非常人性化。尤其是喜歡在公車、捷運上看報的人們,都能隨心所欲地摺疊報紙---他們能通過不同的摺疊方式仔細研究各種邊欄,而且不會因為體積過大影響身邊的乘客。此外,對於許多歐洲紳士而言,把摺疊的報紙夾在骼膊下,頓時凸現了他們都市化氣息。“我會穿一件黑色T恤,手拿《衛報》。”有讀者這么評價新《衛報》。

成就榮譽

《衛報》 《衛報》

由於大膽和創新精神受到傳媒大獎評審會各方的認可,《衛報》獲得2011年英國新聞獎“年度報紙”榮譽。《衛報》主編艾倫·羅斯布里奇代表該報上台領獎,他高度讚揚其同事,譽其為“一個神話般的團隊”。 

同時,《衛報》還獲得了其他的獎項。時政版記者Andrew Sparrow獲得年度時政報導記者;他在大選期間因其生活部落格而備受關注。Amelia Gentleman贏得了年度最佳專欄作家稱號。另外,《衛報》的體育版也獲得了認可:其“2011世界盃指南”板塊獲得年度特別副刊獎。

傳媒集團

《衛報》屬於衛報傳媒集團的一部分,確切來說,屬於衛報新聞與媒體(Guardian News and Media gnm)這一子公司。GNM業務包括《衛報》和《觀察者,衛報》這兩份報紙。此外衛報傳媒集團下還有一些多媒體業務。包括GMG無線電公司,包括區域廣播電台下的多個品牌(在光滑牌、真誠排和搖滾電台品牌下的區域廣播電台);交易員傳媒集團(主營汽車貿易雜誌和網站);旗下的私人股本公司Apax ;GMG物業服務(房地產代理軟體提供商Vebra),CFP軟體提供商,圖形的設計諮詢公司,媒體設計房子和消費者門戶ThinkProperty;和Emap,一家B2B商業、數據和出版公司。

曝光美國稜鏡計畫

《衛報》記者格林沃爾德 《衛報》記者格林沃爾德
《衛報》是全球最先報導美國 稜鏡計畫監控項目的媒體,該報記者 格林沃爾德獲得 愛德華·斯諾登提供的稜鏡計畫機密檔案。

2013年8月18日,英國當局扣留了格林沃爾德的伴侶大衛·米蘭達。28歲的大衛·米蘭達從德國乘飛機在倫敦希思羅機場中轉,前往里約熱內盧,他們以反恐法為由將其在倫敦機場扣留了9個小時,而且被切斷了同外部的聯繫。大衛·米蘭達的個人物品被沒收,包括手機,電腦和存儲設備。《衛報》發表聲明要求英國當局澄清此事。

8月19日,《衛報》總編輯艾倫·拉斯布里傑說,由於受到英國政府威脅,不得不銷毀愛德華·斯諾登提供的美國政府機密資料。拉斯布里傑在《衛報》官網發表一篇文章說,英國情治單位政府通信總部兩名“安全官員”某日到訪《衛報》倫敦辦公室,並在地下室監督他銷毀存儲機密資料的電腦硬碟。文章寫道,政府先前發出威脅,稱如果不銷毀或將資料轉交當局,將起訴《衛報》。一名官員一個月前勸告拉斯布里傑:“你們已經得到樂趣,現在我們希望要回資料。”

拉斯布里傑說,《衛報》根據斯諾登提供的資料發布報導後不久,一名高級政府官員同他接觸,稱首相戴維·卡梅倫要求返還或銷毀斯諾登的資料。最後一次,兩名安全官員威脅將訴諸法律,拉斯布里傑隨後帶他們進入地下室並銷毀資料。他說,因持續數周的壓力達到頂點而銷毀資料,銷毀過程是《衛報》歷史上“最匪夷所思的時刻之一”。

拉斯布里傑說,資料銷毀不會阻止《衛報》繼續從事相關報導,暗示其他地方掌握資料副本,可能在境外繼續揭秘。

中國市場

《衛報》中文版

2009年,英國著名媒體《衛報》和中國社區翻譯網站譯言網合作,正式推出了《衛報》中文版。以後中國讀者只要登錄《衛報》網站,每天都可以讀到一系列中文的《衛報》文章。

“翻譯是理解的橋樑!”《衛報》副主編伊恩·凱茲說明了出中文版想法的初衷。伊恩·凱茲介紹說,中文版的操作流程是,中國譯者在網站上“認領”或直接翻譯一篇文章後,譯言網編輯會首先對文章的格式、字型進行統一調整和校對,指出翻譯中的錯誤和不通順之處,然後進行修正;修正之後的譯文會被收錄並出現在《衛報》中文版上。

《衛報》稱,報導將關注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和國際關係,視角會來自農民工、商人、博主以及官員。除了中文版,《衛報》還推出專題報導《十字路口的中國》關注中國

伊恩·凱茲表示,暫不會推出類似金融時報中文網和華爾街日報中文網這樣的獨立域名網站,因為他們從事這塊工作的人手更多,規模也大。但如果反應良好,也不排除擴大規模。[6]

傳媒集團

《衛報》屬於衛報傳媒集團(Guardian Media Group,GMG)的一部分,確切來說,屬於衛報 新聞與媒體(Guardian News and Media,GNM)這一子公司。GNM業務包括《衛報》和《 觀察者》這兩份報紙。此外衛報傳媒集團下還有一些多媒體業務。包括:Trader Media Group(主營汽車貿易雜誌和銷售網站);
Top Right Group(主營B2B出版、行銷與公關業務);GMG物業服務(主營軟體開發與解決方案,含CFP Software、Vebara Solution、COre Systems 以及 The Media Design House)

最新訊息

英國《衛報》總編輯艾倫·拉斯布里傑2013年8月19日表示,由於受到英國 政府威脅,不得不銷毀美國國家安全局承包商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提供的美國政府機密資料,但暗示可能在境外繼續披露。 
拉斯布里傑在《衛報》官網發表一篇文章說,英國情治單位政府通信總部兩名“安全 官員”某日到訪《衛報》倫敦辦公室,並在地下室監督他銷毀存儲機密資料的電腦硬碟。拉斯布里傑暗示事件發生在之前大約一個月內,但沒有說明具體時間。《衛報》發言人根納季·科爾克拒絕進一步回應。卡梅倫的發言人拒絕回應拉斯布里傑的說法。 
文章寫道,政府先前發出威脅,稱如果不銷毀或將資料轉交當局,將起訴《衛報》。一名官員一個月前勸告拉斯布里傑:“你們已經得到樂趣,現在我們希望要回 資料。”銷毀資料前,拉斯布里傑告訴官員,如果順從政府,將不能履行新聞工作職責,而一名官員回答,《衛報》已經達到激發議論的目的,無需更多報導。拉斯布里傑說,《衛報》根據斯諾登提供的資料發布報導後不久,一名高級政府官員同他接觸,稱首相戴維·卡梅倫要求返還或銷毀斯諾登的資料。隨後一些官員紛紛與他會面,敦促《衛報》落實。最後一次,兩名 安全官員威脅將訴諸法律,拉斯布里傑隨後帶他們進入地下室並銷毀資料。他說,因持續數周的壓力達到頂點而銷毀資料,銷毀過程是《衛報》歷史上“最匪夷所思的時刻之一”。拉斯布里傑說,資料銷毀不會 阻止《衛報》繼續從事相關報導,暗示其他地方掌握資料副本,可能在境外繼續揭秘。拉斯布里傑說,“(政府)間諜”發展迅速,不久以後,記者將不可能掌握機密 訊息。 
儘管硬碟在倫敦銷毀,拉斯布里傑告知官員,由於記者間的“全球合作”, 媒體組織可能“利用最寬鬆的法律環境”報導,《衛報》無需從倫敦報導。一名熟悉事件的訊息人士說,這意味著《衛報》可能在英國政府許可權外報導。 
《衛報》是斯諾登主要泄密渠道,最早有關美國“稜鏡”監視項目以及英國相關 活動的報導由美籍記者、專欄作家格倫·格林沃爾德撰寫。斯諾登先前交給格林沃爾德1.5萬至2萬份美國政府機密資料。

外國著名報紙

 報紙,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