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報》

《中國改革報》

中國改革報創刊於1994年1月12日,先後由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原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主管主辦。2003年3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成立後,中國改革報隨原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併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緊密圍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中心工作,中國改革報是中國傳媒領域唯一以報導改革與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報紙,同時也是中國證監會指定的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報紙之一。

基本信息

報社簡介

中國改革報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管、中國改革報社主辦的全國性綜合類日報。報紙創刊時,鄧小平同志為中國

《中國改革報》《中國改革報》
改革報題寫了報名,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報紙創刊題詞。

中國改革報創刊於1994年1月12日,先後由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原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主管主辦。2003年3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成立後,中國改革報隨原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併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緊密圍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中心工作,中國改革報是中國傳媒領域唯一以報導改革與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報紙,同時也是中國證監會指定的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報紙之一。

中國改革與發展的領導群體、研究群體、實踐群體、關注群體是中國改革報的主要讀者。10多年來,中國改革報憑介其高素質的采編力量,及時、準確、具有深度地記錄和近距離觀察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期波瀾壯闊的歷史走向,從而贏得大量國內外讀者的信賴。

作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管的報紙,中國改革報承擔著每天向全國和世界傳播與介紹中國改革開放理論、各項改革政策、實踐經驗和價值取向的重任。以深度報導、分析性評論、調查性新聞為主,長於思辯性、理性和建設性,其中《改革時評》等許多欄目,已成為中國傳媒界的著名品牌。中國改革報被認為是社會各界了解中國發展和改革的最重要媒體,也是世界了解和觀察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備受政府部門、海內外讀者、外國政府及駐華機構、國外媒體的重視。

“了解中國的改革,感觸改革的中國”,依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信息資源優勢,整合各領域理論專家和其它社會信息資源,突出中國發展和改革新聞信息的權威性、實用性和服務性,中國改革報是引領中國經濟發展和深化改革的新聞傳媒中最值得關注的權威媒體。

報社風采

《中國改革報》《中國改革報》

2004年1月12日,是《中國改革報》創刊10周年。驀然回首,發韌於 1978 年歲末的中國改革已經走過了四分之一世紀的光輝歷程。《中國改革報》作為全國惟一以報導改革開放為使命的媒體,我們有幸記錄和近距離觀察了近 10 年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期波瀾壯闊的歷史走向。在改革的旗幟下,我們不斷為報紙注入新的發展內涵,“引領中國經濟發展和深化改革的權威媒體”已成為中國改革報人與時俱進的辦報理念。 改革風生水起,潮起潮落。我們創造了輝煌,也曾有過失落和遺憾。但是,中國改革報人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歷練成長,發展壯大,形成了一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辦好黨報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中國改革報》已經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十年創業 十年求索

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掀起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熱潮。同年秋天召開的黨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方向。

1993年秋,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全面規劃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標誌著中國改革已經從前 15 年以摧枯拉朽之勢“拆房子”的階段,轉向按新體制目標“蓋房子”的新時期。同時,隨著改革的深化,改革之初人們普遍獲利的時代被打破,利益分化導致了社會矛盾和改革阻力的加大,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加強改革的宣傳和動員。

為了全面宣傳、傳達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改革開放的重大方針、路線政策,及時指導、協調全國各地的改革工作,交流各地的改革經驗,研究和探討改革理論,推動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1993 年秋,原國家體改委提出了創辦《中國改革報》的構想。該構想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主要領導同志的支持。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親自為《中國改革報》題寫報名。

《中國改革報》《中國改革報》

1993年12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給試刊的《中國改革報》題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辦好中國改革報。

1994年1月18日,《中國改革報》正式創刊一星期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同志也欣然命筆,對《中國改革報》提出要求和希望:努力辦好中國改革報,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

改革的旗幟是《中國改革報》快速發展的通行證,按改革的精神辦改革報是《中國改革報》艱苦創業的發展觀,專注於改革報導和鮮明的改革特色,是《中國改革報》不斷擴大讀者群和日益增長的社會影響力的源泉。十年創業,《中國改革報》的發展呈明顯的螺鏇上升之勢,由原來帶有行業報性質的報紙發展成為綜合性經濟類報紙。由最初周二刊的期報發展成為現今的日報。

10 年來,《中國改革報》先後創辦了 20 多個周刊。 1997 年 8 月創刊的《壹周證券研究》拉開了改革報走向市場的序幕。該刊的發行量和影響力曾位居當年證券類報刊的前列,分印點最多時達 20 個。

10年來,我們不斷改進新聞業務和拓展報導領域,對報紙采編思想、業務流程、組織結構和版面結構進行了多次調整和探索。通過大規模的改版,擴展了報導領域,增加了時政新聞、社會新聞和國際新聞三大版塊內容,加強了對司法、文化、科教、衛生體制改革報導的力度。 2003 年,報紙劃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管後,按照“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的要求,報紙在保持“改革”特色的同時,加強了對經濟、社會發展動態的報導和評論。

2003年8月,結合實際,報社又進行了編輯部新一輪的調整和改革。通過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革,調動了采編人員的積極性,增強了責任心,報導水平和報紙質量有了顯著的提升,得到廣大讀者和社會輿論的讚揚和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

十年耕耘 十年收穫

中國改革的艱巨性和複雜性,增加了中國改革報人判斷改革新聞價值、選擇改革報導角度和介入時機的難度和風險。對《中國改革報》的政治意識、政策水平、報導策略和編輯思想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重視改革理論研究是《中國改革報》多年形成的辦報特色之一。十年來,報紙培育了《理論周刊》這個著名品牌和《改革時評》這個名牌欄目。報社還成功發起組織了在國內外理論界頗具影響的“中國改革與發展論壇”。

改革理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帶來思想解放和改革實踐的突破性進展。本報在宣傳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兩次重大理論突破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98年上半年,在宣傳十五大關於國有經濟有進有退的戰略問題時,社會輿論出現較大偏差,一些地方在出售中小企業中的不規範行為也被國務院緊急叫停。本報在此期間刊發的署名文章《國有企業的特殊和一般》起到了引導輿論的作用。中央黨校中國社科院專門組織了一場對本報文章的討論。 2001年8月,本報發起組織了時間跨度長達一年的“勞動和勞動價值”的理論研討。該報導引發了我國社會科學理論界深入研究和重新認識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熱潮,引起了中央有關部門的關注。

近幾年來,由本報記者根據我國改革發展的實際和中央領導的指示精神撰寫的社論、評論員文章、改革時評、系列述評,因具有較強的社會針對性,經常被國內外媒體轉載、轉播。

國有企業和國有經濟改革一直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也是本報長期關注並重點報導的領域。長期的報導實踐,使本報培養了一批對國有經濟改革有較強研究能力的記者,並寫出了一批好作品。

在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改革最困難的幾年,本報推廣介紹了大量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和股份制改造先進單位的典型事例,深入報導了上海、深圳國資管理體制改革的經驗。其中,介紹瀋陽黎明發動機公司改革經驗的長篇通訊《重塑國企魂》及分析比較山東國企從全員均衡持股到管理層持大股兩次改制的獨家報導《二次改制的超越》等報導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中國改革報》從1997年開始進入全國“兩會”,供代表、委員參政、議政時參考。以組織“兩會”大型報導為發端,本報開始了策劃組織大型系列報導的嘗試。 1998年,紀念改革開放20周年的大型報導《老照片說新話》及近年推出的《走近醫改》《十五開局看頭年》、《走向世界的中國製造業》、《入世一周年回眸》、《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言獻策》、《尋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動力》等系列報導和專題報導,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從2002年開始,本報倡導深度報導並把新聞調查、新聞分析等報導方式和報導手段引入報社所組織的大型報導中,陸續推出了《藥品招標採購改革怎么了》、《農民·農業·農村———來自冀魯皖 10鄉鎮的調查報告》、《國企經營者薪酬現狀》、《農民工進城就業狀況》等系列報導和《解讀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2003年改革與發展年終專稿———本屆政府第一年》等系列新聞分析。

近幾年來,本報加強了對社會發展問題的關注,連續推出了關於反壟斷問題、城市貧困人口問題、三農問題、經營城市中產業結構趨同問題、重複建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的連續報導,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關注。

10年來,《中國改革報》以報紙為平台,以各領域理論專家資源、信息資源和其它社會資源為依託,成功地組織了中國改革與發展論壇、紀念《公司法》5周年、改革風雲人物評選等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的社會活動。編輯出版了《改革的實踐與思考》等 40餘部圖書。先後舉辦了有關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上市公司務實操作、股份合作制研討、小城鎮改革、集體企業改制、最佳化資本結構等 50 多次研討會和培訓班,與會參討人員超過 5000 人,有力地服務了改革實踐,滿足了社會各界對改革操作的政策了解和信息需求。

十年創新 十年發展

從1980 年5月8日,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到2003年3月10日,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決定將其職能併入新組建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國家體改委及其國務院體改辦在中國政治舞台和當代中國改革史上發揮重要影響並存續了 23年。《中國改革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作為國家體改委的機關報而存在。按照 “按新體制辦事”的指導思想,注定了《中國改革報》不但本身就是改革的產物,而且不經意間還成為中國新聞事業單位改革的最早的試驗田。

《中國改革報》是在國家沒有投資一分錢的情況下,以改革的方式創辦的。《中國改革報》的創立,打破了過去由國家投資辦報,每年還要全額或差額撥款的歷史。報紙從籌備創刊那天開始,不僅率先提出了報業集團的發展目標,而且一直按照報業集團的模式運作。這些在今天已不是新聞,但是在 10 年前,這項大膽的試驗曾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新聞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近兩年才開始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單位進行局部試點,而《中國改革報》從創刊開始就實行了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機制。人員能進能出,聘用人才,不受戶口、檔案之類的限制;幹部能上能下,一年一聘;工資能升能降,不用上級審批;最近幾年實行“雙軌制”,社領導實行委任制,中層幹部及以下員工實行全員聘任制和年度目標責任制。 2001年開始,報社進行了更徹底的改革,除社長總編輯由上級直接任命外,其餘副職也實行了競聘上崗和聘任制。

“以改革的思路辦改革報”的理念,把《中國改革報》較早地推向了市場,使報紙具備了較強的獨立生存能力和一定的市場化運作經驗,培養了員工艱苦創業的意識。《中國改革報》靈活的用人機制和激勵機制曾吸引和培養了大批人才。10年來,據不完全統計,本報先後有50多人到兄弟報刊擔任社領導或部門主任。在《中國改革報》創刊十周年之際,我們要向所有曾經為《中國改革報》作出貢獻的領導和同仁表示敬意。

《中國改革報》走過了10年的歷程。飲水思源,《中國改革報》人對各級領導、社會各界給予的關懷和支持充滿了感激之情。鄧小平、江澤民、李鵬、田紀雲、李鐵映等領導同志在創辦《中國改革報》之初的題詞極大地鼓舞了改革報人的信心。原國家體改系統的各級領導和現作為主管部門———國家發改委的各級領導,都非常關心和重視《中國改革報》的發展。張曉強副主任在中國改革報社剛剛劃歸國家發改委不久就到報社檢查工作,對報紙的發展方向和新聞宣傳工作做出了明確的指示。在去年抗擊“非典”鬥爭取得階段性勝利之後,國家發改委機關黨委還授予報社黨委“抗擊非典優秀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10年來,各個時期的著名改革家、主流經濟學家是本報的良師益友,他們通過接受本報採訪或為本報撰稿、參加本報組織的社會活動等各種形式,對我們辦好報紙給予了熱情的幫助和指導。

1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但它對《中國改革報》來說卻是極為關鍵的成長期。在《中國改革報》創刊10周年之際,我們仍在思索:如何把政治家辦報和專家辦報結合起來,培養和延攬一批專家型編輯記者和符合市場要求的行銷管理人才,繼續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辦好黨報,是《中國改革報》下一個 10年必須解決的課題。

中國的改革仍在繼續。在堅持改革報導特色的同時加大對發展問題的關注,實現“引領中國經濟發展和深化改革的權威媒體”的辦報理念,這是《中國改革報》下一個 10年的機遇所在。

《中國改革報》前 10 年新體制的先發效應優勢已不復存在。在報業集團贏家通吃和傳媒跨媒體發展的多重擠壓下,從戰略層面設計《中國改革報》的未來,從體制外尋求新的增長點,培育新的競爭力,這是《中國改革報》下一個 10年面對的主要挑戰。

我們有信心去迎接新的挑戰。我們有能力贏得新的挑戰。

《中國改革報》《中國改革報》

歷史沿革

報社歷任領導
歷任社長:蕭英智孫延祜李東東馬役軍
歷任總編輯:蕭英智、李東東、馬役軍
歷任副社長、副總編輯:譚志君、陳廉、畢靖、李林河、王曉同、王清憲、王洪、傅桃生、張來民、王漢民、白儉成、高富元
報社現任領導班子成員:馬役軍、高富元、王漢民、傅桃生

中國改革報社十年大事記

1993-2003

1993

1993 年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提出創辦《中國改革報》的構想,得到黨中央、國務院主要領導的支持。鄧小平同志親自為《中國改革報》題寫報名。 1993 年 11 月 8 日 ,《中國改革報》試刊號出版。 1993 年 12 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為試刊號《中國改革報》題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辦好中國改革報 ; 1993 年 12 月 20 日 ,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國家體改委主任的李鐵映同志為本報題詞:努力辦好中國改革報,為加快發展和改革開放服務。

1994

1994 年 1 月 12 日 ,創刊號出版,配有英語導讀。一版發表了李鐵映同志的文章:《祝賀和希望》

1994 年 1 月 18 日 ,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同志為本報欣然命筆:努力辦好中國改革報,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

1994 年 3 月 1 日 ,《中國改革報》由每周三出版改為每周二、五出版。

1994 年 4 月 18 日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中國改革報》為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定的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報紙。中國改革報成為第 5 家具有此資格的報紙。

1994 年 7 月,中國改革報駐浙江記者站成立。此後 10 年間,陝西、河北、四川、廣西、安徽、福建、河南、山東、湖北、湖南、新疆、廣東、天津、江蘇、山西、雲南、貴州、上海、重慶、內蒙古、深圳、江西、甘肅、黑龍江、青海、大連、寧波等記者站相繼成立。

1994 年 8 月 2 日 ,一版刊出時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洪虎的文章“要把貫徹《公司法》當作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大事來抓”。文章指出,企業管理人員要帶頭學好,轉變觀念;抓好轉換經營機制、產權體制改革基礎工作;抓緊制定配套法規,清理現有公司。

1995
1995 年 3 月 3 日 ,國家體改委副主任王仕元、秘書長邵秉仁主持召開關於如何進一步辦好《中國改革報》的座談會,並傳達了李鐵映同志對報社的三點要求:辦出點特色;發行量再增加一點;儘量不添麻煩。王仕元認為,報紙創刊一年來,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創出了牌子;站住了腳跟。

1996
1996 年 2 月 16 日 ,本報舉辦 1996 年新春作者讀者座談會;新春佳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國家體改委主任李鐵映在本報一版發表《新春寄語》,向全國關心改革、支持改革和參與改革的同志致以節日祝賀。

1996 年 4 月 5 日 ,本報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聯合召開“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經濟轉軌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一些國家在經濟轉軌中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研討。

1996 年 12 月 28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國家體改委主任李鐵映為本報改版題詞:高揚改革的旗幟,辦好中國改革報。

1997
1997 年 1 月 1 日 ,本報由每周出二期改為每周出五期,以增加信息量,提高時效性,進一步強化了對改革的報導。

1997 年 3 月 24 日 ,本報頭版刊發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國家體改委主任李鐵映在全國體改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系列報導):《改革煥發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青春和活力》;《把握經濟工作重點深入推進各項改革》;《進一步做好 1997 年經濟體制改革工作》;《領導要到位機構要加強》。

1997 年 7 月 7 日 ,本報刊發城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系列報導:之一《重慶:一手抓放權,一手抓放“小”;武漢:存量盤活,老基地重興》;之二《蘭州:商貿中心三年見端倪;漯河:企改不搞“一刀切”》;之三《天津:先行之後促穩定;荊州:推進農業產業化》;之四《常州:資本聚向優勢企業》;之五《唐山:把企業家推向市場》;之六《哈爾濱:“放活”區縣工業》;之七《綿陽:就業能進能出,失業集中託管》;之八《廣州:錢從市場來,人向市場去》。本組報導對城市綜合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

1997 年 8 月 2 日 ,本報《壹周證券研究》創刊,每周六出版。此周刊最高發行量超過 10 萬份。每期對開 16 版——— 24 版,全國 20 個城市同時印刷。

1997 年 10 月 11 日 ,本報邀請在京部分專家、學者和新聞界同仁召開座談會,商討如何加強本報評論工作。

1997 年 10 月 14 日 ,本報發表部分經濟學家研討十五大以後民營經濟發展趨勢的專題文章:《中國民營經濟發展新的春天來到了》。

1997 年 10 月 22 日 ,本報組織召開“學習十五大精神 、 搞好改革宣傳”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國家體改委主任李鐵映及國家體改委副主任張皓若,王東進、邵秉仁、副秘書長彭森、李東東等領導參加了座談會。

1997 年 10 月 28 日 至 31 日,本報在北京舉行了“國有中小型企業改革經驗交流會”。

1997 年 11 月 4 日 ,本報一版開闢言論欄目《說方道圓》,意在給普通人一個“說句心裡話”的地方,充分體現社會性和民眾性的辦報思想。

《中國改革報》《中國改革報》

1997 年 10 月 22 日 ,本報組織召開“學習貫徹十五大精神,做好經濟體制改革宣傳工作”座談會,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委員、國務委員兼國家體改委主任的李鐵映同志(前排中)出席會議並作重要指示。會後,他又深入采編第一線視察指導工作。

1997年10月22日,時任國家體改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的張皓若同志在報社參加座談會,對做好經濟體制改革的宣傳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

1998

1998 年 1 月份本報進行了周刊化改造。

1998 年 1 月 7 日 ,本報《理論周刊》刊發劉國光文章: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發展經濟。

1998 年 3 月 24 日 ,針對亞洲當時出現的金融危機,本報在頭條位置發表了專家文章:《防止金融危機的十二條對策》。文章分析了亞洲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及教訓,提出了用市場調節資源、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增強企業資本的流動性以及採取靈活與穩定性相結合的匯率等對策。文章發表後引起了較大反響。

1998 年 4 月本報一版開闢了“深化改革系列訪談”專欄,對我國改革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

1998 年 5 月 22 日 ,本報開闢了“減負為何就這么難”系列述評。系列報導對企業負擔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為紀念改革開放 20 周年,從 1998 年 9 月開始本報推出了系列紀念專欄。 9 月 11 日 ,一版推出了“鄧小平理論與實踐成果回顧———慶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20 周年”專欄; 10 月 1 日 ,在頭版頭條推出了“老照片說新話———紀念改革開放 20 周年專欄”,專欄依據時間順序,擷取了 20 年間攝入鏡頭的帶有標誌性的事件。欄目推出後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相關主管部門給予了好評。同時,本報理論周刊在五版也推出了“回首改革開放 20 周年”的專欄,首篇發表了于光遠的署名文章:《還是小平同志站得高看得遠》,文章產生了很大反響; 12 月 9 日 ,本報全文發表了李鐵映的紀念文章《偉大的實踐、成功的經驗———紀念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20 周年》。從 12 月 11 日 開始,一版推出了“二十年的跨越”系列報導; 12 月 15 日 ,本報全文發表了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提供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事記》。 6 月 30 日 ,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本報 7 月 1 日 頭條發表了通知全文。

1998 年 12 月 28 日 ,本報推出了年終專稿:“改革在九八”系列報導。

1998 年,溫家寶批轉本報稿件。

1998 年 10 月 1 日 ,本報理論周刊舉辦了“理論界慶祝建國 50 周年”徵文活動,第一篇發表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何偉的署名文章———《小平對社會主義認識的突破性發展》,從理論的高度對鄧小平的改革思想作了深度闡述。

1998 年度,本報副總編緝王清憲在“第三屆范長江新聞獎”評比中,獲得提名獎。

1999
1999 年 1 月 5 日 ,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20 周年之際,本報在一版顯著位置全文發表萬里同志的兩篇文章,一篇是 1979 年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的萬里在省委常委會上主張推進包產到戶實驗的講話———《應當讓山南進行包產到戶的試驗》;另一篇是 1992 年時任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萬里談話記錄———《包產到戶救了中國也救了社會主義》,主要講了如何認識包產到戶的意義。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1999 年初,江澤民在西安召開的西北五省市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闡發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思路和戰略,發出了西部大開發的動員令。

本報從 1999 年初把農民增收問題作為關注的焦點。 2 月份理論周刊陸續發表了原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韓俊關於“開拓農村市場,增加農民收入”的系列訪談,對農民增收問題進行了剖析。

從 1999 年 3 月 5 日 開始,本報推出了“從改革的視角看問題系列述評”。共發表了 10 篇文章。這組述評文章圍繞當時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從改革的角度在分析其成因、癥結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措施和建議。

從 1999 年 5 月 18 日 開始,本報在一版位置推出了“積極擴大內需,教育怎樣有所作為”專欄,文章圍繞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進經濟發展等內容展開了討論。

為配合國有企業改革的宣傳,本報從 1999 年 8 月 17 日起 ,開闢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努力實現三年脫困”的系列報導專欄。所發表的 25 篇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重點報導了搞好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典型、經驗和思路。

為了充分展示建國 50 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本報從 1999 年 8 月 18 日起 推出了“新中國 50 年成就”系列報導。

為配合西部大開發的輿論宣傳,本報在 1999 年 11 月 3 日 五版頭條位置,發表了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何煉成的署名文章———《西部大開發的八條建議》,這是中國新聞界較早報導有關西部大開發內容的文章。這篇文章從經濟制度、資源開發、人才政策、及實施的重點工程等方面作了比較詳盡的分析。

為配合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的宣傳,自 1999 年 11 月 10 日起 ,本報推出了“我讀四中全會決定”的系列文章。先後發表了學術界、企業界等討論文章 18 篇。這組文章就國有企業改革實踐中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從理論上作了廣泛而深刻地討論。

1999 年 12 月 20 日 ,中國政府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本報於當天用了兩個整版的篇幅隆重地報導了中葡兩國政府澳門政權交接儀式的盛況。

1999 年是改革熱點頻閃的一年。為了全面回顧一年來的改革熱點,本報從 12 月 22 日起推出了“改革熱點回眸”系列報導。本組報導從國企改革、市場消費、政府調控、農村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等不同角度報導了 1999 年度改革發展的熱點和難點、政策和實踐。

2000
2000 年本報與《中國改革》雜誌社分離經營。

2000 年 4 月 18 日本報發表了原國務院體改辦巨觀經濟司司長宋曉梧等撰寫的文章:《加快醫藥體制改革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受到關注。

2001 年 1 月,時任國務院體改辦黨組書記、主任的王岐山同志到本報視察並指導工作。圖為王岐山同志在報社職工大會上講話。

2001

《中國改革報》《中國改革報》

2001 年 7 月 1 日 建黨 80 周年前夕,本報組織全體黨員和部分入黨積極分子到西柏坡接受黨的優良傳統教育。

2001 年 8 月 13 日 ,理論部開闢了“深化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研究”專欄。首篇發表了衛興華的文章:《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必須與時俱進》。 8 月 14 日 ,舉行了社會主義和勞動價值理論研討會。

2001 年 9 月 10 日 報紙試改版, 10 月 1 日 正式改版。改版後的報紙從形式上實現了彩色印刷,內容強化了即時社會新聞、突發事件報導,增強了與百姓密切相關的改革政策報導等。

2000 年至 2001 年間,原國務院體改辦主任劉仲黎、王歧山兩任領導先後來報社視察。

2001 年 11 月 22 日 ,原國務院體改辦副主任潘岳到報社檢查指導工作。

2001 年 1 月,時任國務院體改辦黨組書記、主任的王岐山同志到本報視察並指導工作。圖為王岐山同志在報社職工大會上講話。

2002
2002 年 4 月 12 日 ,報社主要領導交接。馬役軍同志接任本報社長兼總編輯;原社長兼總編輯李東東調任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

2002 年 6 月 26 日本報進行試改版, 7 月 15 正式改版,這次改版提出,以改革的思路、以創新的實踐辦好每一天的中國改革報。

2002 年 11 月 14 日 ,中共十六大代表、原國務院體改辦黨組書記、主任王歧山在本報頭版頭條發表署名文章:《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實現經濟體制改革新突破》。

2002 年 4 月 1 日 至 10 日,報社派出數名記者深入山東、河北、安徽等省份 10 余個鄉鎮進行了有關“三農”問題的調查採訪。從 4 月 16 日 至 5 月 17 日 開設專欄,發表“農民、農業、農村———來自冀魯皖 10 鄉鎮的調查報告”。相關主管部門在 2002 年 6 月 12 日 《新聞閱評》中給予了點評。評論認為,中國改革報的“三農”問題調查報告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農村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出路。“三農”問題始終是媒體應該給予特別關注的大問題,中國改革報抓住“三農”問題不放,派出記者大範圍進行採訪調查,作出系列報導,反映了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2002 年 4 月開始,本報理論版推出了系列文章。開闢《深化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研究》專欄,對勞動價值論課題進行了探討,該系列受到中央有關部門的重視。

2002 年 4 月 8 日 ,本報發表《對藥品招標採購改革的新聞調查》,對藥品招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報導。

2002 年 5 月 13 日 ,針對我國兩次空難而引發的航空保險理賠問題,開闢《空難理賠與商業保險》專欄,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分析。

2002 年 8 月 8 日 開闢《高收入群體偷稅漏稅現象解剖》欄目,對管理機制的漏洞、監管上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2002 年 11 月,本報編輯部遷址三元橋霞光里5號,同時對采編系統進行平面網路化改造。

2002 年 12 月 2 日 ,在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周年之際,本報開闢了《加入世貿組織周年回眸》專欄,回顧了一年來各地各行業積極應對加入世貿後的挑戰的體會和做法。

2002 年 12 月 25 日 ,原體改辦機關黨委召開第二次黨代會,本報選出的 8 名代表出席了會議。他們是馬役軍、王淼、葉青、任春、杜連義、李長修、張文良、葛洪才(以姓氏筆畫為序)。

在 2002 年第四屆中國新聞攝影記者“金眼獎”評選中,本報記者高弘傑以五幅新聞攝影佳作和兩篇攝影論文獲得該項銀獎。

2003
2003 年 1 月 1 日 ,社長兼總編輯馬役軍發表了《中國改革報會與你同行》的新年致讀者的文章。文章對中國改革報的辦報方向提出了要求:“我們必須改變簡單的追求新聞時效性的做法,把相對的新聞時效性與必要的改革新聞對讀者的實用性、和對改革發展事業的服務性結合起來,通過實現改革新聞的實用性和服務性,更好地體現報紙的可讀性。逐步把中國改革報辦成能夠被領導、研究、關注中國改革與發展的人士認可的、有用的、好看的報紙。”

2003 年 1 月 20 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鐵映就勞動價值論在本報理論周刊上發表看法:經濟學的研究目的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李鐵映根據自己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結合我國和世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歷次有關勞動價值論討論以及涉及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分析。

2003 年 2 月 24 日 , 5 版頭條報導了原國務院體改辦研究所課題組的文章:《改革產權制度有利於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創新》,文章提出,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運行中出現的若干突出問題都在直接或間接與產權制度改革滯後有關。

2003 年 2 月 17 日 至 4 月 21 日 ,理論周刊開闢了“十六大的改革新突破發展新思路”專欄。本組報導受到好評。

2003 年 3 月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成立,中國改革報社隨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併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直屬事業單位。

2003 年 4 月 29 日 ,時代周刊頭條發表了《江蘇邳州建湖鎮創建私企創建新模式》的文章。文章介紹了新形勢下民營企業黨建工作的經驗體會。

2003 年 6 月 6 日 ,為了落實國務院提出的“一手抗非典、一手抓經濟”的“兩手抓”指示精神,本報在一版及時推出了“同心協力抗非典、堅定不移抓經濟”的系列報導。有效地配合了“非典”時期的輿論宣傳。

2003 年 6 月 19 日 ,本報一版發表了本報專稿《抗擊非典的三大制度優勢》。文章認為,抗擊非典充分證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政府不僅具有強大的社會動力,而且具有很高的行政效率。文章發表當天即被國內重要媒體轉載,受到中央領導的好評。

2003 年 9 月 22 日 ,本報實行編輯部改革,版面內容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報紙的質量有了顯著提高。

2003 年 9 月,本報投資對排版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使排版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為配合我國關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宣傳,本報於 2003 年 9 月 22 日 推出了《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言獻策》系列報導,對這一戰略進行了探討並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

2003 年 11 月 10 日 ,本報理論周刊推出了《紀念改革開放 25 周年》專欄,系統回顧了我國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基本經驗。受到各界的關注。

2003 年,國家發改委授予本報“非典時期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中國改革報》《中國改革報》

2003 年,中國改革報社成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直屬事業單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到報社聽取社委會的工作匯報,並對報社工作提出了要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