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Watson,J.B.)反對構造學派的觀點,創立了行為主義。這一學派認為,構造主義研究人的意識,而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研究意識很難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因而他主張心理學要拋開意識,徑直去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例如,思維不過是肌肉,特別是言語器官的變化;情緒不過是內臟和腺體的變化。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就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係,由此就能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只要確定了刺激和反應(即S-R)之間的關係,就可以預測行為,並通過控制環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因此這一學派的觀點也是一種典型的環境決定論的觀點。

概觀

行為主義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
行為主義(behaviorism)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心理學流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為,反對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識。行為主義是唯物主義的一種形式,否定一切關於精神的重要性。

許多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並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先天與後天環境(Natureversusnurture)所決定,也就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所產生的結果,由人類所經歷過的聯想或者增強所造成。

行為主義以及路線大相逕庭的精神分析學都在20世紀展開。提出行為主義的創始人是約翰·華生(JohnB.Watson,1878-1958),他反對內省的研究方法,主張以純實驗的方法研究心理學。伊萬·巴甫洛夫提出的古典制約也極大的影響了行為主義。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則對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提出了道德上的問題,主張運用實用主義研究心理學,並引導了操作制約的研究。

主要觀點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主要觀點可以概括如下:
行為主義行為主義

(1)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
(2)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人的活動和行為的一個部門,要求心理學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係,提出兩點要求:第一、心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差異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異;第二、必須放棄心理學中那些不能被科學普遍術語加以說明的概念,如意識、心理狀態、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極力要求用行為主義的客觀法去反對和代替內省法,認為客觀方法有四種:第一、不藉助儀器的自然觀察法和藉助於儀器的實驗觀察法;第二、口頭報告法;第三、條件反射法;第四、測驗法。斯金納則屬於新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只研究可觀察的行為,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函式關係,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事件不是客觀的東西,應予以排斥。斯金納認為,可以在不放棄行為主義立場的前提下說明意識問題。

(4)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刺激(S)與反應(R)的聯結,學習過程是漸進式的嘗試與錯誤的過程,形成固定的S-R聯結,直到最後成功。行為主義特彆強調“強化”的作用。

產生背景

行為主義華生
行為主義產生於20世紀初的美國。代表人物是華生和斯金納。這是針對馮特學派理論的不足而在美國這行的一場心理學革命。它一反傳統心理學,而主張對人的意識進行研究的觀點;主張心理學不應只是研究人腦中的那種無形的橡"鬼火"一樣不可捉摸的東西--意識,而應去研究那種從人的意識中折射出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東西,即人的行為。他們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其強度有大有小。他們認為,具體的行為反應取決於具體的刺激強度,因此,他們把"S----R"(刺激一反應)作為解釋人的一切行為的公式。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心理學的任務就在於發現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聯繫,這樣就能根據刺激而推知反應,反過來又可通過反應推知刺激,從而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主體思想是對19世紀末美國的另一個土生土長的心理學派--詹姆士的機能主義學派的心理理論觀點的進一步發展。行為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20年代發展到高峰,成為從20年代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國心理學研究中一直處於統治位置的美國心理學史甚至世界心理學史上都絕無僅有的一大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作為傳統心理學的叛逆,在機械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哲學基礎上,在動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下,產生的現代心理學派別。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實質是將意識和行為絕對地對立起來。

方法差異

依據重點的不同,行為主義有許多在研究方法上的分別。一些行為主義者認為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是最好也最方便的研究一個人心理和精神過程的方法。而有些人則認為,這事實上也是唯一一種真實有效的研究方法。還有一些人則認為,心理學唯一應該研究的對象就是“行為”,而其他常用的心理學用詞(如信念、目標等等)則根本與“行為”無關、或者並非完全針對“行為”,因此他們往往將行為主義的領域稱為“行為分析學”或“行為科學”,而不是常用的“心理學”一詞。

路線差異

行為主義愛德華·C·托爾曼
關於行為主義路線分別到現在還沒有一定的共識,以下只是簡略的分別:

正統(Classical):華生所論述的行為主義,主張客觀的研究行為,否定心理的過程和內部狀態。
方法論(Methodological):以第三人稱的客觀觀點觀察行為,觀察到的心理數據必須以主體間(inter-subjectively)可檢驗的方式記載,而不是理論上的方式。此方法被運用於一般的實驗中,並被認知心理學所吸收。
基本教義派(Radical):斯金納派的行為主義,因為擴大了行為主義的原則至有機體內的過程,與方法論相較,並不需中介觀察者的認同,不經過機械化或簡化,假定“行為”並不是(心理的)內部狀態所造成的,人的行為現象至少必須由他自身所體驗到。
邏輯式(Logical):由牛津大學哲學家吉伯特·賴爾(GilbertRyle)在他所著的TheConceptofMind(1949)一書中所建立。
目的論(Teleological):後斯金納派,目的論的行為主義,接近個體經濟學概念。
理論派(Theoretical):後斯金納派,允許觀察內部狀態(“在皮膚內的狀態”曾經被認為是“無法觀察的”,但現代的科技技術將有可能辦到)的心理動力學,但在理論的架構上采折衷路線,強調實驗上的謹慎。
生物學(Biological):後斯金納派,注重於知覺和運動神經架構的行為,理論上屬於行為主義之一。
內部派(Interbehaviorism):由J·R·坎特(J.R.Kantor)在斯金納提出理論前就已創建,目前正由L.Hayes、E.Ribes、S.Bijou等人繼續研究。注重生物個體內部的過程,對行為廣泛研究,重點在人的行為上。
另外兩派普遍卻不太典型的是新-:克拉克·L·赫爾(ClarkL.Hull)派和後赫爾派,屬理論性的、聚集數據的非心理動力學,偏向生理學。和有目的地:愛德華·C·托爾曼(EdwardC.Tolman)的預測行為的認知心理學。

約翰·華生

20世紀初期,華生(出版了《一個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一書,主張心理學的價值在對於行為的研究,而不是研究意識。這根本性的推翻了當時將內省作為主要研究方法並輕視行為研究的構造論心理學界。與他們相比,華生研究人體之於環境的變化,或者更明確的說:研究特定的刺激會引導人體作出何種反應。大多數華生的研究都屬於比較心理學(Comparativepsychology),比如他常研究動物的行為。華生深受俄國生理學家伊萬·巴甫洛夫的影響,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系統時,無意間發現了古典制約現象,並在接下來的研究里記載了細節。華生的理論強調生理學,認為以刺激能得到條件反射的反應—對比其他所有器官也會有類似的反射作用。也因此,華生可以被稱為S-R(刺激—反應)心理學家。

方法論

行為主義羅意德·摩根
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說服了許多的學院研究者,使他們相信在心理學的實驗上研究行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比較心理學上,更早時便有人於這方面提出警告,批評當時有些研究者的研究越來越偏向擬人化。例如羅意德·摩根(C.LloydMorgan)便曾批評喬治·羅曼(GeorgeRomanes)在他的研究中竟直接地形容動物的心理過程。愛德華·桑代克也曾做了類似的研究(研究貓咪逃離迷箱的反應)。

然而,大多心理學家採取了他們稱為方法論的行為主義(methodologicalbehaviorism)的立場,他們承認“行為”是唯一的、或最簡單的用以觀察心理的方法,但認為它可能只是表現了精神狀態運作後的結果。支持這樣立場的知名行為主義者,包括了自稱為新行為主義的克拉克·L·赫爾(ClarkL.Hull),以及稍後發展了認知主義的愛德華·C·托爾曼(EdwardC.Tolman)。托爾曼的實驗發現,老鼠即使在缺乏獎勵條件的情況下也能自行探索出迷宮的分布,他主張刺激與反應(S->R)之間還有第三者作連結—生物個體(organism),因此整個步驟應該是(S->O->R)。他的理論和其他一些理論一起被稱為“有目的行為主義”(purposivebehaviorism)。

方法論的行為主義到今天仍是最強調實驗的心理學流派,包括許多研究認知心理學的人,只要行為被定義為包括言語在內——至少非內省的言語都有研究價值。自從19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動物認知研究,以及一些非正統的觀點如唐納德·格利芬(DonaldGriffin),在討論動物的心理時也出現越來越多包括討論意識的心靈性的用詞,比較心理學與動物心理學,方法論的行為主義並不會出現矛盾。

斯金納

行為主義斯金納
斯金納從1930年代至1950年代主要是從事實驗性的比較心理學,但他一直是依然在世的行為主義理論家中最知名的,直到他於1990年去世為止。他發展了一套不同的行為主義哲學,被稱為基本教義派行為主義(radicalbehaviorism)。在他出版了《生物個體的行為:一種實驗分析》(TheBehaviorofOrganisms:AnExperimentalAnalysisOfBehavior)後他被歸功於創造了另一種新的心理學變化形式—被稱為行為分析學(behavioranalysis)或行為的實驗性分析學(experimentalanalysisofbehavior)。

定義:斯金納對於基本教義派行為主義的定義有很大影響,依據分類的法則他的研究被命名為行為的實驗性分析學(experimentalanalysisofbehavior,簡稱EAB),EAB和其他行為研究在許多方法和理論上都不同。與方法論的行為主義相較,方法論者認同對於觸覺的實驗,並認為心靈和內省是存在且可以用科學解釋,而基本教義派行為主義則否認這些看法。

實驗和理論的創新:基本教義派行為主義的哲學立場,從早期斯金納成功訓練老鼠鴿子得以穩固;尤其是在關於操作制約的觀念上。他早期對於老鼠操作開關的實驗便成為典範。與一般心理學和古典制約不同的是,“操作”的步驟是整個架構的過程之一,也是功能上同等重要的一環。舉例而言,老鼠用它左邊或右邊的爪子、或者用它的尾巴來打開控制桿,這些動作都在世界上以相同的方式產生相同的結果。“操作”於是被認為是“反應”的一種形式,在個體上或有不同,但在種類上依附著它的功能—承受操作的後果、並再次進行之前成功了的動作。這便是斯金納的學說與刺激->反應(S->R)學說的清楚差異。

哲學

行為主義卡爾·亨佩爾
行為主義不單是心理學、也是精神哲學的思想運動。基本教義派行為主義認為對於行為的研究應該屬於自然科學的疇范,例如化學或物理學,排除任何屬於有機體內部的推測和假設。其他的流派,例如“理論的行為主義”,認同對內部狀態的研究,但不要求這些研究必須針對心理或其他任何主觀意識有關的方面。行為主義者對於“行為”都抱持著功能上的觀點。

在分析哲學界裡有些人也自稱為行為主義。在邏輯的行為主義(logicalbehaviorism)(例如卡爾納普卡爾·亨佩爾(CarlHempel))者眼裡,心理學陳述的涵義應該是可以證實的情況—也就是明顯可見的行為。蒯因也受到了斯金納的影響,在他的著作里運用了行為主義的一些形式。吉伯特·賴爾(GilbertRyle)則主張一種特殊的哲學上的行為主義,在他所著的TheConceptofMind(1949)一書中,他以此說明二元論者們表現了一種'分類上的錯誤',也因此他們徹底誤解了一般語言的使用。美國哲學家丹尼爾·德奈特(DanielDennett)也承認自己是行為主義的一種。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有時候也被認為擁護行為主義的立場,而且行為主義與他的哲學理論有很大一部份重疊,像是邏輯的行為主義和基本教義派行為主義。不過維根斯坦事實上並非行為主義者,他思考混亂式的寫作風格便能證明這點。

艾倫·圖靈有時候也被視為行為主義者,不過他本人並沒有如此承認過。

舊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巴甫洛夫
1913—1930年是早期行為主義時期,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的,他主張心理學應該屏棄意識、意象等太多主觀的東西,只研究所觀察到的並能客觀地加以測量的刺激和反應。毋須理會其中的中間環節,華生稱之為“黑箱作業”。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認為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係,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他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在外表,有的隱藏在內部,在他眼裡人和動物沒什麼差異,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強度有大有小。

華生指出一向認為純屬意識的思維和情緒,其實也都是內隱和輕微的身體變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別是言語器官的變化,後者是內臟腺體的變化。20年代以來記錄肌肉電位變化的技術不斷提高,已經發現心理活動伴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但連帶發生的事件並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維時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並不足以證明思維就是輕微的肌肉收縮。

華生認為,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都可歸結為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有機體反應的刺激,最後分析也只能是有機體內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學變化。這樣一來。全部行為,包括通常所說的心理活動,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而已。因此,他認為心理觀象都能夠用物理和化學的概念來說明。一位早期行為主義者魏斯把這種觀點發揮到極端的還原論,但華生本人則又主張心理學只應著眼於有機體整體的適應性行為,無須過問這些物理和化學變化。

華生自稱行為主義是唯一徹底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他在芝加哥大學深受機能主義的影響。機能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安吉爾也說過心理學要研究行為。但機能主義者把意識和行為都看作人適應環境的手段。按機能主義的哲學依據——實用主義來說,檢驗意識適應性的唯一標準只能是行為的適應性。所以,考察了行為就無須考察意識;反之,若不考察行為則無法考察意識的適應性。因此徹底的機能主義就必須承認,可以丟開意識去考察行為,但不能丟開行為去考察意識。

華生宣稱心理學家應該象物理學家那樣去使用意識,即只把它看作關於客觀事物的經驗,而不看作關於心理活動的經驗,從而否定了馮特所指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區別,把心理學家所研究的意識和物理學家所研究的客觀事物等同起來。拉什利明確指出這是新實在論的觀點,並極表讚賞。

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就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係。這樣就能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行為主義者在研究方法上擯棄內省,主張採用客觀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和測驗法。這是他們在研究對象上否認意識的必然結論。

行為主義街頭行為主義藝術家
華生一方面反對內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內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於是他把內省從前門趕出去,又以“言語報告”的名義從後門請進來。這樣就把言語的兩種作用混淆了。言語固然和動作一樣是對客觀刺激的反應,但也可用來陳述自己的心理,這種陳述其實就是內省。

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方法論上深受進化論問世以來的動物心理學的影響。動物不會作內省報告,所以只能根據它對刺激的反應來推測其心理。這樣就使早期的動物心理學染上濃厚的擬人論色彩。摩根提出要儘量克服擬人論,經過勒布的進一步努力,直至桑代克,均未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華生承其餘緒,做過許多動物心理學的研究,最後得出一反擬人論的結論,斷言人和動物在心理上沒有質的差別,但不能按人的心理來推測動物的心理,相反地要像研究動物心理那樣來研究人的心理。因此,他非常讚賞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法,因為它可以使像感覺辨別這樣的主觀經驗轉化為反應差異的客觀事實。

但從根本上看,華生與巴甫洛夫完全不同。華生否認神經中樞在動物行為中的特殊重要性,認為它僅起聯絡作用。巴甫洛夫則把身體外周器官活動與神經中樞活動的關係看作投影關係,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動,目的在於了解神經中樞的活動。再者,巴甫洛夫不否認意識,而且非常強調人和動物在心理上的本質差別。華生認為除極少數的簡單眼射外,一切複雜行為都取決於環境影響,而這種影響是通過條件反射實現的。因此他把巴甫洛夫式的條件反射當作行為主義的“樞石”。華生誇口說,給他一打健康嬰兒,讓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環境裡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個嬰兒變成任何一種人物。他在嬰兒的情緒行為上做了實驗,使嬰兒的愛、懼通過條件反射的改變而改變。他後來侈言要建立行為主義的實驗倫理學。

華生式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滲透到很多人文科學中去,從而出現了“行為科學”的名稱。直至今天,其涉及的領域仍日益擴大。它們儘管不全以行為主義為指導觀點,但名稱的起源則不能不歸之行為主義。華生的環境決定論觀點影響美國心理學達30年。他的預測和控制行為的觀點促進了套用心理學的發展。

美國心理學界公認,自行為主義心理學問世後,有很長一個時期,美國心理學家多是實際上的行為主義者。認知心理學興起後,雖然意識重新被重視,但認知心理學在方法上也儘量通過觀察客觀行為來研究主觀經驗。

華生過分簡化的刺激-反應公式不能解釋行為的最顯著特點,即選擇性和適應性。30年代以後,他的一些後繼人在操作主義的指引下試圖克服這一致命缺點,從而形成多種形式的新行為主義。如果說華生廢除意識的主張,由於使心理學丟掉主題而漸被拋棄,那么方法論的行為主義則在美國借操作主義的巧辯而延續。

新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 斯金納在做實驗
1930年起出現了新行為主義理論,新行為主義者修正了華生的極端觀點。他們指出在個體所受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存在著中間變數,這箇中間變數是指個體當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它們是行為的實際決定因子,它們包括需求變數和認知變數。需求變數本質上就是動機,它們包括性,飢餓以及面臨危險時對安全的要求。認知變數就是能力,它們包括對象知覺、運動技能等等。

以斯金納為代表,斯金納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基礎上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他自製了一個“斯金納箱”,在箱內裝一特殊裝置,壓一次槓桿就會出現食物,他將一隻餓鼠放入箱內,它會在裡面亂跑亂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壓槓桿就得到食物,此後老鼠壓槓桿的頻率越來越多,即學會了通過壓槓桿來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納將其命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或工具性條件作用,食物即是強化物,運用強化物來增加某種反應(即行為)頻率的過程叫做強化。斯金納認為強化訓練是解釋機體學習過程的主要機制。

斯金納認為心理學所關心的是可以觀察到的外表的行為,而不是行為的內部機制。他認為科學必須在自然科學的範圍內進行研究,其任務就是要確定實驗者控制的刺激繼之而來有機體反應之間的函式關係。當然他不僅考慮到一個刺激與一個反應之間的關係,也考慮到那些改變刺激與反應的關係的條件,他的公式為:R=f(SoA)其中R為反應,S為刺激,A為實驗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實驗變因。然而,他對行為的研究只著重對單個被試進行嚴格控制條件下的實驗研究。

斯金納對有機體的行為的分析:斯金納對有機體的行為的分析劃他的行為科學研究的重要部分,他的關於操作條件作用的原理就是他的行為分析的核心觀點。

斯金納用他自己設計的"斯金納箱"對動物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操作條件反射的理論。他把條件作用分為兩種,一種是應答性條件反射,即巴甫洛夫的古典式的條件反射;另一種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即他自己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那種條件反射。前者是由一種可以觀察到的刺激引發起來的,而後者則是在沒有任何可以觀察到的外來刺激的情境中發生的,後者比前者在學習過程中更為重要。

1、習得律
斯金納認為,塑造動物行為的過程就是動物學習的過程,他把學習公式概括為:"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么其強度就會增加。"這裡所說的強度的增加並不是某一特定的反應,而是使這些反應發生的一般傾向。他認為使條件作用的速率增加,關鍵的變數是強化,練習不會使反應速率上升,只是為進一步強化的發生提供機會而已。

斯金納還對不同的強化程式的效果進行了研究,認為不同的間歇、不同的比例以及不同的時間安排對行為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2、條件強化和泛化現象

斯金納指出,當用強化物強化某一動作時使用某一刺激,這一刺激最終會成為一個條件強化物,和以前的強化物一樣,可以用來強化這個動作其他一些操作。

如果一個條件強化物和許多初級強化物發生聯繫,那這個條件強化物就被泛化了,如金錢就是最好的泛化強化物。

3、斯金納認為,消退是由無強化引起的,而遺忘則是隨時間消逝而逐漸衰退的。
斯金納的操作強化原理在教學上的套用

斯金納出於對現有教學方法的不滿,根據操作條件反射和積極強化的原理,設計和製造了為學生安排有效學習程式的教學機器,在他的倡導下,不到一年,機器教學便在美國風行起來並波及了全世界。

他的關於機器教學的理論,也是貫穿著他的行為主義的觀點:學習就是行為,任何學習,甚至最複雜的學習都可以分解和編製成為詳細的行為目錄。正是由於這一點,在他的機器教學中,忽視了社會語言刺激對人的影響的複雜性。他的機器教學主張由於這種局限性而受到了批評。

現實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計算機和有關信息加工技術的發展,原先套用在教學機器中的程式設計,已以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中被廣泛地套用了

客觀主義潮流。18世紀以來科學的極大發展破除了以前很多想當然的或迷信的東西。神秘主義受到挑戰。實證主義空前具有市場。強調實證的、具有社會性的可用作客觀觀察的知識。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促進了心理學的客觀研究,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行為的突出強調,不僅促進了心理學的套用,而且使人們看到新的希望。

行為主義者

行為主義吉伯特·賴爾
行為主義者的主要人物(依據時間先後粗略的排列):

羅意德·摩根(C.LloydMorgan)
伊萬·巴甫洛夫
愛德華·桑代克
約翰·華生
愛德華·C·托爾曼(EdwardC.Tolman)
克拉克·L·赫爾(ClarkL.Hull)
J·R·坎特(J.R.Kantor)
吉伯特·賴爾(GilbertRyle)
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

相關條目

古典制約
操作制約
精神哲學
心理學
自由意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