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朝錄

《行朝錄》是一部南明史書,由黃宗羲編撰。這本書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如荊駝逸史本、國粹叢書本、紹興先正遺書本、海鹽朱氏舊藏抄本、黎洲遺書本等等,現存此書是後人纂輯而成,所以各本卷數多有不同,如《沙氏亂滇》出自馮再來《滇考》。《江右紀變》為陸世儀所撰,後人不審,匯為一編。紹興先正遺書本分為十二卷,再卷一篇,第十二卷為《江右紀變》,作為附載,並註明“太倉陸世儀道感述”,比較符合此書的面貌。此書在清世被列為禁書,至清末民國初才得以刊刻流傳。

作者

黃宗羲,字太沖,號梨洲、南雷等。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八月初八生於浙江餘姚竹浦年七月初三,享年八十有五。

歷史原因

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是東林黨後起者中的重要人物,天啟二年由於國府推事考授山東道御史,曾先後數次上疏嚴劾閹黨頭目魏忠賢,因而於天啟五年為閹黨誣陷,削笈歸田,次年被逮,慘死於詔獄。當時的明代社會,一方面封建君主專制惡性膨脹,登峰造極。封建主義的官方哲學——理學以及由此孳生的各種文化思想,濃重地籠罩著整個社會,使人窒息欲絕。另一方面,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到嘉靖至萬曆年間,資本主義的萌芽已經在東南半壁破土萌發,新興的市民階層開始登上社會舞台,發出了不滿和抗議封建專制主義的呼聲,新舊文化思想在相互糾纏、碰撞、撕打中進入明代後期,到萬曆以後,情形已大不相同,在民族矛盾,農民起義兩大風暴的猛烈撞擊下,在地主階級內部反對派越來越不留情的抨擊下,在新興繁榮的南方工商業和對外貿易以及西方傳入的自然科學的衝擊下,封建君主專制已經預感到大限之期不久矣。
於是,在千年封建統治的堅厚冰層之下,潛行的地火開始奔突、噴發,嚴酷的專制制度親手培育的叛逆者和地主階級中具有真知灼見的人們覺醒了,他們異口同聲地大呼:中國已經到了“山崩地解”的時刻!(見黃宗羲《留別海昌同志序》王夫之《王船山詩文集·仿杜少陵·文文山作七歌》。高攀龍《高子遺書·顧季時行狀》)這是在哀悼也是在呼喚封建主義天地之崩毀。在上述種種歷史力量的合擊下,地主階級內部的反對派和反清復明勢力一批又一批地湧現出來,其中有些人順應時代潮流,轉化成為思想層次不同的反封建的進步思想家,諸如王艮、李贄、陳確、傅山、顧炎武、王夫之、唐甄、戴震等,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各種不同的層次上揭露,鞭撻封建君主專制,進行開闊的卓越的理論探索和實際鬥爭,有的已在構思新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的藍圖呼喚著新世紀的到來,黃宗羲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歷史大轉折的輝煌時代中,這個時代幾乎為造就這位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和文化巨人準備了一切必要的條件。

黃宗羲的成長

十四歲隨父進京讀書,黃尊素對這個天資聰穎的長子頗寄重望。在京兩年,雖課以舉業,但對兒子並不熱心於科舉卻並不介意,而且有意引導其注意朝政時事。其時,“逆閹勢日張,諸公昕夕過從,屏左右論時事,或密封急至,獨公侍側,益得盡知朝局清流濁流之分”。(全祖望《鮚■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這對於早熟的黃宗羲,不啻是一種人生催化劑。父親被害後,十七歲的黃宗羲按父親的遺命,就學於操節高尚,學識淵博的著名哲學家劉宗周(蕺山先生)。
“初錮之為貴人,繼指之為遊俠,終廁之於儒林”(黃炳室《黃梨洲先生年譜》卷首),這是黃宗羲把自己的一生大致概括為三大階段,由少年時期的迭逢厄運危時,肩負家國之難,正為黃宗羲胸中“風雷之氣”“鼓盪而出”鑄成了堅實的基礎。明思宗朱由檢即位以後,由於內部策略上的需要打擊了閹黨頭目。崇禎元年(1628年),十八歲的黃宗羲隻身入京,風采凜然,大鬧京師,痛擊魏閹餘黨,為東林黨父輩訟冤雪恨,此舉使他由罪逆餘孽一變而為功臣遺孤。事畢返鄉治理了父親喪葬,於崇楨三年赴南京,參加了復社領袖張溥召集的“金陵大會”當復社中堅人物吳偉業、楊廷樞、陳子龍以及名士周鑣等人結識,並參加了讀書社、抄書社、詩社等社團此後十多年間。
黃宗羲自覺地以既有“經天緯地之略”又有“禮樂兵農之才”的豪傑標準塑造自己為此,除從師於劉宗周的講席之外,便在南北二都,尤其是商品經濟最發達,工商市民最活躍的吳越地區“遊學”,接觸社會,考查舊時代的腐朽,新事物的萌動,並多方交友結社,探索人生,不但結交了馳名南北的文社宗長婁東二張(張溥、張采二人)等,而且結交了以研究西學而名噪一時的“明季四公子”方以智等學者,多少名流齊作賦(黃宗羲《南雷詩歷·紅葉本事詩》)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談經論史,慷慨罵世,議政議文,探求科學,視野大開。至此,黃宗羲已經以蒙難忠臣之後,“東浙三黃(指黃氏三兄弟)之首而受到復社諸子,知識階層的器重,當魏閹餘黨阮大鋮死灰復燃於南都時,黃宗羲與顧杲等復社要員,太學生一百四十餘人,憤然而出,發出了《南都防亂揭》,淋漓盡致地揭露國賊醜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震撼了全國朝野上下。
馬士英、阮大鋮為此切齒痛恨,大肆搜捕,欲盡殺之。正值此時,甲申事發,清軍入京,明朝覆滅,東南朝臣,建福王政權於金陵馬士英、阮大鋮以擁立之功,專權東南,大肆逮捕黃宗羲等人。值清軍長驅南下,南部崩潰混亂之中,黃宗羲才僥倖得以脫身,返回故里,在民族矛盾轉化為主要矛盾的歷史轉折關頭,黃宗羲表現了一個思想家的崇高品格,毅然將反弊政,反權奸的鬥爭,轉變為反對清王朝統治者的民族征服的鬥爭。回到故鄉的第二年(即1645年),立即毀家產紓國難,聚集民眾,北上抗清,幾經失敗,終未失志。1649年聞監國魯王還至東海,即赴舟山“行朝”,但當海魁悍帥掣肘,有志難伸,徒有都察御史之銜,根本不可能有所建樹,於是變名易姓間行回鄉,武裝鬥爭至此結束。十年期間,瀕於十死。
但是,“鋒鏑牢囚取次過,依然不廢我弦歌”(《南雷詩歷·山居雜詠》)在海上,在山中,在戰鬥余歇,避難中間,他依然正襟講學,撰著詩文,而且是“發音多勖人,舉足多違天”。他的“遊俠”的風骨在文武兩方面都是體現得很鮮明很充分的。“海氛澌滅”南明小王朝的徹底完蛋了,清政權已經穩定,並逐步採取了一些新的政策,大局已定。透過明王朝無可救藥的歷史命運,直面時代風雲之變幻,黃宗羲進一步進行歷史的反思,從而對整個封建專制制度產生了全面的懷疑,由歷史的檢討,進入哲學的思考,這位哲人又一次完成了思想的轉化,適時地將武裝鬥爭轉變為思想理論鬥爭,集中精力於學術活動,一面忘我地著書立說,“一切慶弔吉凶之禮盡廢,不知日之早晚,如是而日而月而年”,直到八十三歲僵臥病榻時,從未擱筆;一面大力倡辦教育事業,應邀赴各地講學,一時“大江南北,從者駢集”,門人中的萬斯同、萬斯大、仇兆鰲、鄭梁、查慎行等等,後來都成了著名的學者。浙東學派文、史、哲各方面的台柱。
其後,又由全祖望、章學誠、邵晉涵等學者繼承、發展,形成了影響深遠的一大學派。時代促成黃宗羲潛心於學術活動,所以他的學術活動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以啟蒙為其核心,既講民主,又講科學,為了這個大時代的需要,為了在老大難的中國進行民主啟蒙,黃宗羲在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諸多方面都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都有很深造詣,都在著作中闡發了獨創見解。

行朝錄

《行朝錄》一書記載的是南明有系統的歷史。卷一《隆武紀年》記述唐王朱聿鍵在南都失陷後,率部進駐福建,行為監國,後登帝位,改之隆武,茲摘錄如下:思文皇帝,又稱昭宗襄皇帝,諱聿鍵小字長奉。太祖高皇帝九世孫也。父義,封於河南南陽府,以唐藩世子追封裕王。母毛氏。帝生三歲,祖端王惑於嬖妾,囚世子承奉所,帝亦從之。稍長讀書,即能識大義,雖處患難而志之不挫。年二十八,尚未靖名,世子為其弟毒死。端王諱之,將傳國於次子,分守道陳奇瑜,入韋謂之曰:世子薨逝,不明,若又不立其子,事必發覺。王懼,始為帝清名,主為世孫王薨。
鄭芝龍擅權,只知擴張個人勢力,不圖恢復大計。黃道周率義師迎擊清兵,被執殉節。次年八月,隆武帝在汀州被俘,死於福州。黃宗羲感嘆說:“帝英才大略……論者徒見不能出關,遂言其好作聰明,自為張大,無帝王之度,此以成敗而論也;認為鄭芝龍滿足於占據福建一隅之地,“既無鞠躬盡瘁之忠,難責以席捲天下之志。”黃道周,蘇觀生有儒者氣象,“而束縛其手中,使人不能一展其所長,這是隆武朝迅速敗亡的重要原因。卷二《紹武之主》記述唐王朱聿釒粵在隆武帝失敗後,漂海至廣州稱帝,建號紹武,蘇觀生獨掌軍國事。
永曆帝勸阻聿釒粵立國無效,派兵討伐,紹武帝遣陳際泰抵禦。唐兵反敗為勝,桂兵覆沒。紹武主國僅一月,李成棟率清軍破廣州,紹武帝被俘自縊。黃宗羲對唐桂之爭表示遺憾,讚揚紹武帝從容遇難“亡國而不失其正”,“寧可以地之廣狹,祚之修短而忽這乎?”卷三、四《魯王監國》,記魯王朱以海於弘光元年駐台州,南都失守,潞王降清,浙江義兵烽起,紛紛歸附魯王,請王監國。魯王移駐紹興,部署卿貳庶官,列兵江上,畫地戍守但眾多義兵無統一節制,糧餉又極匱乏,長期漂泊海上,難以有所作為。監國二年(清順治四年)攻取閩、浙沿海郡縣,占地擴大,軍聲大振,不久即得而復失。八年自去監國號。
黃宗羲嘆道:“落日狂濤,君臣相對,知礁窮島,衣冠聚談,是故金鰲桔火,零丁飄絮,末罄其形容也。有天下者,以茲亡國之慘,圖之殿壁,可以得師矣”。卷五《永曆紀年》記朱由榔在隆武帝死後,先稱監國,後即皇帝位,改明年(清順治四年)為永曆八年,清軍取肇慶,帝奔平東,後去桂林,移駐金州,任命瞿式耜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留守桂林。劉承胤擅權,劫帝至武岡,跋扈不可制。清兵克寶慶劉承胤降。永曆二年,李成棟叛清來歸。克復金州、永州、衡州、寶慶、常德等地。由於將領們的內訌,不久盡棄湖南新復州縣。
永曆三十四年,瞿式耜、何騰蛟相繼戰死,帝奔潯州,移蹕南寧。六年至安隆,破桂林,孫可望執掌大權,漸生篡位之意,帝派人密敕李定國救援,孫可望、李定國屢次火併。永曆十一年,孫可望反,部下不從,可望於是投降清軍。永曆十三年,清兵入滇部,李定國遣兵扈帝入騰越,重創吳三桂追兵。帝入緬旬。永曆十五年,清兵進入緬甸,緬人將帝交給清兵,明年二月被押回雲南,永曆朝的實力遠遠超過隆武,魯王卻多次失去了復國的機會,黃宗羲悲憤地指出“惟帝當李成棟,金聲桓之反正,向非高進庫梗之於贛州,則其勢必合,合則江左偏安之業成矣。建夫李定國衡州之捷,蹶名王,天下震動永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卷六《章貢失事》記隆武二年萬六吉,構適麟、郭維泠等人在江西抗擊清兵,以身殉難的事跡。黃宗羲認為這三人“皆永平賢者,扶危定傾殆非其所長也”。
卷七《舟山失事》記黃斌卿盤據舟山抗清,松江清帥吳兆勝起義失敗,陳子龍等人殉難,魯王飄泊海上諸事。卷八《日本乞師》記周崔芝、馮京等兩次結日本乞師求援之事。據全祖望所撰黃宗羲神道碑文,黃宗羲曾隨馮京等去日本,此卷未曾提及。卷九《四明山寨》記魯監國之年,浙江兵敗,黃宗羲率五百餘人入四明山,結寨固守,導訪魯王訊息。因部下與山民衝突,山民焚寨,四明義軍星散。魯監國二年,王翊、王江復聚兵四明山,堅持鬥爭至六年,終於兵敗殉難。卷十《沙氏亂滇》記隆武之年,雲南阿迷土司沙定洲譁變,占據省城,追殺黔國公沐天波。劉文秀、李定國相繼攻之。盡滅沙氏。卷十一《賜姓始末》記鄭成功在東南沿海抗清,後收復台灣,建立政權的經過。隆武元年,鄭成功入朝,賜朱姓,故題為“賜姓始末”。鄭成功經營台灣,自為立國之計,當時曾遭非難,黃宗羲為之辨護說:“鄭氏以一旅存故國衣冠于海島,稱其正朝,在昔有之。”卷十二《江右紀變》記金聲桓、傅鼎銓、萬元吉三人在江西抗清殉難之事。

行朝錄的價值

黃宗羲見聞廣博,所論史實大多真實可信,但也有一些失實之處,尤其是《永曆紀事》一卷,因道路阻隔,大都得自傳聞,最多訛錯。如此書雲“丁亥(永曆元年)三月,以智棄妻子入山為僧方以智為僧,實在永曆四年。”等等。但暇不掩諭,此書仍不失為研究晚明歷史的重要資料。此書卷後的“史臣”案語,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總結了南明諸朝抗清失利的原因,尤其對南明各王朝為爭正統而互相攻伐,有些將領不圖復業大計而擁兵自重,誅殺異己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持論公允精當,案語熱情歌頌了堅持抗清的仁人志士的高尚之節,對他們的失敗表示惋惜,而對南明王朝的相繼覆滅表現出極大的悲憤,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亡國之痛和強烈的愛國熱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