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行錄

燕行錄

燕行錄,明清兩朝,來華的朝鮮使團有關人員將其在華時的所見所聞著錄成書,這在朝鮮的歷史上被統稱為《燕行錄》。因此,《燕行錄》並不是專指某一個朝鮮使團人員來華時的著述,而且,書中文字的長短、卷數的多寡均不受限制。本文採用的《燕行錄》是由韓國成均館大學1962年編纂的《燕行錄選集》本和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朴趾源的《熱河日記》,《選集》本所包含的30種《燕行錄》與《熱河日記》基本上已經包含了在各個時期影響較大的各種《燕行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價值。

簡介

明清兩朝,來華的朝鮮使團有關人員將其在華時的所見所聞著錄成書,這在朝鮮的歷史上被統稱為《燕行錄》。因此,《燕行錄》並不是專指某一個朝鮮使團人員來華時的著述,而且,書中文字的長短、卷數的多寡均不受限制。

特點

體裁多樣、作者層次廣、年代跨度大

體裁

日記、詩歌、雜錄、記事

朝鮮三節年貢使團通常在每年的十月或十一月初從漢陽出發,十二月末以前到達北京。清代朝鮮使團所行路線多利用陸路,沿線所經過的主要城市依次是平壤、義州、鴨綠江、鳳凰城、連山關、遼東、瀋陽、遼寧、沙河、山海關、通州、北京,等等。總路程在3100里左右,途中約需50~60天左右。這樣,整個旅程、包括在北京的日子約需5個月左右。他們在北京的駐留時間一般可在60天左右。朝鮮使團人員以私人身份與中國官員、學者甚至西方傳教士進行接觸,並可遊覽書肆以及名勝古蹟。朝鮮王朝所派遣的來華使臣,回國後往往要由國王召見,匯報有關中國的情況。尤其是書狀官,必須將途中的見聞記錄稟報國王;使團中的其他人員也私撰有關出使中國的記聞,它們多是用漢文寫成,也有個別是用諺文(即朝鮮文)寫作的。這一系列記錄朝鮮使團成員沿路見聞的著作,即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各個時期的《燕行錄》。其作者包括朝鮮派往中國的正、副使、書狀官,以及使節團中一般的隨員,著名的學者有朴趾源、李德懋、洪大容、柳得恭等,這些人同時也是朝鮮歷史上“北學派”的著名人物。最早的《燕行錄》著述的時間開始於崇德二年(1637),目前所能見到的是金宗一寫的《瀋陽日乘》,而能見到的最晚的著作則是光緒十四年(1888)無名氏的《燕轅日錄》。

書籍內容

《燕行錄》內容也是十分廣泛的,筆者所見到的韓國成均館大學收藏的《燕行錄選集》,除了記載路途、使行人員、貢品和沿路所見的風景外,對於中國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都有詳略各異的記述。尤其對於中國的時政、著名人物、藩屬外交、邊境貿易、商人市集、士人科舉、以及婚喪風俗都是記述較多的內容,從這些內容的側重點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朝鮮學者對中國社會各個方面都非常感興趣。

《燕行錄》在內容與時間上都復蓋極廣,同時由於是外國人對中國認識的第一手資料,因而具有相當的真實性,直筆、全面、完整是《燕行錄》的最大的優點,也使其成為研究清代中國的社會歷史情況的寶貴資料,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彌補中國史料的不足。

本文採用的《燕行錄》是由韓國成均館大學1962年編纂的《燕行錄選集》本和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朴趾源的《熱河日記》,《選集》本所包含的30種《燕行錄》與《熱河日記》基本上已經包含了在各個時期影響較大的各種《燕行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價值。

相關研究

韓國

論文:

車惠媛:夫馬進《中國東亞外交交流史研究》(書評),明清史研究會報28輯

洪性鳩:《두 外國人의 눈에 미친 15, 16世紀中國——崔溥『漂海錄』과 策彥『入明記』之比較》,明清史研究會報24輯

김남기:《『燕轅日錄』에 나타난 기녀의 생활과 애환》,돈암語文學第20輯,2007. 12

김동석:《俞彥鎬『燕行錄』과 조환의 『燕行日記』에 대한 고찰——대청관계의 변화를 중심으로》,大東文化研究第56卷,2006

김동석:《18世紀末 朝·清의 人物 交流》,韓國學論文集第16輯,2007

김종수:《西溪朴世堂의 燕行錄과 북경 체류 32일》,韓國實學研究第16卷,2008

김태준:《중국 내 연행노정고》,東洋學第35卷,2004

金明昊:《燕行錄傳統與『熱河日記』》,燕岩朴趾源先生誕辰250周年紀念學術會議論文,韓國漢文學研究,第11卷,1988

金龍德:《貞蕤朴齊家研究》,史學研究第10輯,1961

金成修:《五世 달라이라마 北京行의 배경과 17世紀內陸亞細亞네트워크》,明清史研究會報28輯

金聖七:《燕行小考》,歷史學報第12期,1960

金暻綠:《朝鮮時代使行與使行記錄》,韓國文化第38輯,2006.12

金暻綠:《朝鮮時代朝貢體制與對中國使行》,明清史研究會報30輯

金敏鎬:《由燕行錄所見朝鮮人眼中的江南形象》,中研院史語所演講,98年6月8日

金英淑《朴齊家的北學思想研究——以〈北學議〉為中心》,韓國檀國大學史學科1994年碩士論文

金英淑:《明末中國社會與朝鮮使臣之外交活動——《朝京日錄》和《朝天錄》의 분석을 중심으로》,明清史研究會報31輯

金英淑:《燕行使臣服飾記錄類型考察》,亞細亞民族造型文化研究所中韓民族造型文化研討會,2001.7

金周漢:《燕行錄을 通해 본 韓中文化交流——洪大容의 湛軒書와 洪淳學의 燕行歌를 中心으로》,茂山學報第2輯,1991.12

金東珍:《許葑之大明使行與陽明學變斥》,文化史學第21號,2004.6

金仙熙:《朝鮮知識人がみた ‘中國’——燕行使『燕行錄』を題材に》,東北亞文化研究第18輯,2009.3

金文用:《洪大容的實學和18世紀北學思想》,藝文書院,2005年

金仁圭:《北學思想的哲學特徵及其近代性》,多恩泉,2000年

金文植:《18世紀後半首爾學人之清學認識與淸文物도입론》,奎章閣第17輯,1994.12

칠영상:《佚名〈燕行錄〉作者及文學價值考述》,中國學論叢第21卷,2007

구서중、최창원:《『燕行錄』的史料價值之一》,中國研究第34卷,2004

구서중、최창원:《『昭顯瀋陽日記』與明清決戰——『燕行錄』的史料價值之二》,中國語文學論集第32號,2005. 6

구서중、최창원:《萬曆二十四年的努爾哈赤——〈燕行錄〉的史料價值之四》,中國研究第35卷,2005

전혜숙:《〈燕行日記〉의 服飾觀을 통해 본 對清認識——金昌業의〈燕行日記〉를 중심으로》,韓服文化第7卷1號,2004. 4

전혜숙:《18世紀初〈燕行錄〉에기록된朝鮮知識人의服飾觀——金昌業·崔德中의燕行錄을중심으로》,韓服文化第8卷1號,2005.4

전혜숙:《서유문의 〈무오연행록〉에 나타난 服飾文化》,韓服文化第9卷2號,2006. 8

전영준:《朝鮮後期北學派形成之嚆矢,湛軒洪大容》,實學思想研究第26輯,2004. 9

千寬宇:《洪大容之實學思想》,文理大學報第卷6第2號,1958

千金梅:《〈中朝學士書翰〉을 통해 본 金在行과 杭州 선비들의 交流》,東亞人文學第14輯,2008.12

權仁溶:《明中期 朝鮮의 宗系辯誣와 對明外交——權橃의 『朝天錄을 中心으로』》,明清史研究會報24輯

任桂淳:《試論十八世紀清文化對朝鮮的影響——以李朝出使清朝的使節問題為中心》,《清史研究》,1995年第04期

신장섭:《秋齋趙秀三之「北行百絕」研究》,江原人文論叢第12輯,2004.12

宋美玲:《入關前淸朝瀋陽館統制樣相》,明清史研究會報30輯

宋美玲:《18世紀朝鮮知識人이 본 淸朝의 統治》,明清史研究第23卷,2005

정석원:《朝鮮之中國書籍輸入與燕行機能》,文鏡第4號,1992.8

정훈식:《『을병연행록』과 18世紀 朝鮮의 中國읽기》,國際語文第33輯,2005.4

鄭恩主:《朝鮮時代明清使行關聯繪畫研究》,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博士論文,2008

鄭恩主:《1760年庚辰冬至燕行與〈瀋陽館圖帖〉》,明清史研究會報25輯

鄭恩主:《明清交替期對明海路使行記錄畫研究》,明清史研究會報27輯

鄭恩主:《燕行및勅使迎接에서畫員의역할》,明清史研究會報28輯

鄭恩主:《明淸交替期對明海路使行與航海朝天圖》,2006年度東洋史學會秋季學術發表會發表紀要,2006.10

鄭恩主:《阿克敦〈奉使圖〉研究》,美術史學研究第246·247號, 2005. 9

鄭恩主:《燕行使節의 西洋畫 인식과 寫真術 유입——北京天主堂을 중심으로》,明清史研究會報30輯

鄭惠仲:《조선 선비의 清國 수도 北京見聞——金昌業의 『稼齋燕行錄』을 중심으로 》,明清史研究會報23輯

鄭惠仲:《19世紀初朝鮮使行 김경선의 북경체험과 외국정보 이해》,中國史研究第37卷,2005

鄭錫元:《華夷觀念在朝鮮》,中國學報第44集,2001

崔韶子:《清與朝鮮——從明清交替期東亞洲的國際秩序》,

崔韶子:《明清時代對外關係之成果與課題》,明清史研究會報19輯,2003

崔韶子:《朝鮮後期 진보적 지식인들의 중국방문과交遊》,明清史研究會報23輯

崔韶子:《“燕行錄”研究를 위한 제언》,明淸史學會第17回夏季學術大會特別論文,明清史研究會報30輯

崔韶子:《燕行學與韓中關係》,明淸史學會第17回夏季學術大會特別論文,明清史研究會報30輯

崔韶子:《西學受容問題——中國與韓國比較事論》,梨大史苑第36輯,2002

崔韶子:《朝鮮後期對清關係與西學》,梨大史苑第33、34輯,2001

崔韶子:《朝鮮後期先進朝鮮知識分子的中國訪問與交流》,收入《東亞歷史中的中國與韓國》,2005

徐仁范:《朝鮮前期燕行錄資料의가치와 그 활용》,明清史研究會報30輯

尹用出:《〈燕行錄〉解題》,釜大史學第7輯, 1983.6

이춘희:《19世紀燕行文人의 文學交流 양상 및 의미——藕船李尚迪을 中心으로》,韓國語文學研究第45輯,2005. 8

이승수:《燕行路上의 공간 탐색, 鳳凰山城》,精神文化研究第103號,2006. 6

이창숙:《燕行錄중 중국희곡 관련 기사의 내용과 가치》,中國學報第50卷,2004

李元淳:《朝鮮赴京使行在文化史上的意義》,載《中韓關係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960-1949)》

李元淳:《赴燕使行之經濟一考——以私貿易活動中心》,歷史教育第7輯,1963.6

李元淳:《朝鮮後期實學者的西學意識》,歷史教育第17輯,1975

李元植:《洪大容入燕與清國學人——以〈薊南尺牘〉為中心》,載《水邨朴永錫教授華甲紀念——韓國史學論叢》(上),頁1057—1080

李慶龍:《壬辰倭亂前後朝鮮與明朝學者之學術論辨》,明清史研究會報30輯

李春姬:《燕行路程에 관한 詩와 燕行心理의 변화 고찰》,韓國語文學研究第50輯,2008.2

李迎春:《〈通文館志〉折射出的朝鮮後期韓中關係》,歷史與實學第33輯,2007. 9

李迎春:《류중영의〈燕京行錄〉》,朝鮮時代史學報第32卷,2005

李迎春:《丙子胡亂前後朝鮮,明,淸 관계와 김육의 『朝京日錄』》,朝鮮時代史學報第38卷,2006

조규익:《燕行錄에 반영된 千山·의巫閭山·首陽山의 내재적 의미——燕行路程 연구의 일환으로》,語文研究第121卷,2004.3

조규익:《使行文學初期 자료의 쓰기 관습과 내용적 성격——訒齋崔晛之『朝天日錄』을 중심으로》,國際語文第42輯,2008. 4

노기춘:《李翊模丙辰燕行錄研究》,韓國圖書館學會志第36卷,2005.9

朴元熇:《明代 朝鮮 漂流民의 送還節次와 情報傳達——崔溥『漂海錄』을 중심으로》,明清史研究會報24輯

朴現圭:《〈皇越詩選〉所載越南與朝鮮使臣酬唱詩》,《域外漢籍研究集刊》,中華書局,2005

朴現圭:《朝鮮使臣與清朝文士의 참된 우정과 筆談錄:『菊壺筆話』》,東方韓文學第28,2005

朴現圭:《천추(千秋) 사행 시기 허균의 문헌 관련 활동》,東方學志第134卷,2006

朴現圭:《中國學者評論朝鮮柳得恭的〈灤陽錄〉與〈燕台再游錄〉》,韓國學論文集第9輯,2001

朴現圭:《朝鮮使臣與北京琉璃廠》,文獻,2003年第01期

閔斗基:《熱河日記研究》,歷史學報第20輯,1963

孫寶國、崔昌源:《崔溥〈漂海錄〉的漢語語篇特點分析》,中國語文學論集第48號,2008.2

류용강:《燕行錄與中國學研究》,韓國文學研究第24卷,2001.12

劉寶全:《권협(權悏)告急使의 燕行에 대하여》,亞細亞文化研究第14輯,2008. 5

柳奉學:《燕岩一派北學思想研究》,一志社,1995年

林基中:《燕行歌詞研究》,韓國文學研究第10卷,1987.9

林基中:《東亞語文學會主催第1回韓中國際學術會議發表紀要》,東亞語文論集第31輯,1996.12

林基中:《韓中外交文學研究》,東亞語文論集第31輯,1996.12

林基中:《朝天錄與燕行錄之和答詩》,國語國文學第119卷,1997. 5

林基中:《새 자료 燕行日錄에 대하여》,國語國文學第123卷,1999.3

林基中:《19世紀韓中外交和答詩之現代意味》,東亞語文論集第35輯,1999.12

林基中:《燕行錄之幻戲記》,韓國民俗學第31輯,1999.12

林基中:《燕行錄與韓國學研究》,韓國文學研究第24卷,2001.12

林基中:《水路燕行錄與水路燕行圖》,韓國語文學研究第43輯,2004. 8

林基中:《航海朝天圖의 형성양상과 원본비정——李德泂가문의 항해일기와 관련하여》,韓國語文學研究第52輯,2009. 2

林魯直:《화산 권주의 燕行別章》,國學研究創刊號,2002.12

임형택:《朝鮮使行之海路燕行錄:17世紀東北亞歷史전환과 실학》,韓國實學研究第9卷,2005

姜在彥《韓國實學中的北學思想——近代開化思想的萌芽》,載《思想》,岩波書店1969年版,第53-71頁

裴英姬:《「燕行學與韓中關係」——韓國明清史學會夏季學術研討會紀實》,明代研究第11期,2008

裴英姬:《〈燕行錄〉的研究史回顧(1933—2008)》,台大歷史學報,No.43 (2009/06)

《〈燕行錄〉影印》,《歷史與世界》編輯部編,釜大史學第7輯, 1983.6

2008年海交研討會——燕行學與韓中關係,明清史學會 27輯

專著:

崔韶子:《明清時代中韓關係史研究》(首爾:梨花女子大學出版部),1997

崔韶子、鄭惠仲、宋美玲點校《十八世紀燕行錄與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林基中、夫馬進編,《燕行錄全集日本所藏編》3冊(首爾:東國大學校文學研究所),2001

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

林基中編,《燕行錄續集》,2008

林基中:《燕行錄研究》(首爾:一志社),2006

成均館大學大東文化研究院編,《燕行錄選集》上下、冊(首爾: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大東文化研究院),1960

成均館大學大東文化研究院編,《燕行錄選集·補遺》3冊(首爾: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大東文化研究院),2008

民族文化推進會,《國譯燕行錄選集》10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76

李哲成:《朝鮮後期對清貿易史研究》(首爾:國學資料院),2000

劉奉學:《燕岩一派北學思想研究》(首爾:一志社),1995

姜東燁:《熱河日記研究》(首爾:一志社),1988

韓國文學研究所燕行錄解題組,《國學古典燕行錄解題》(首爾:韓國文學研究所),2003

조규익主編:《燕行錄研究叢書》10冊,학고방,崇實大學韓國傳統文藝研究所,2006

日本

夫馬進:《燕行錄と日本學硏究》,韓國文學研究第24卷,2001.12

夫馬進:《1765年洪大容的中國京師行與1764年朝鮮通信使》,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夫馬進:《朝鮮燕行使申在植〈筆譚〉所見漢學與宋學的論爭及其周邊》,《秩序》,2004

夫馬進:《明清中國對朝鮮外交中的“禮“與“問罪”》

夫馬進:《日本現存朝鮮燕行錄解題》,京都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第42號,2003

夫馬進:《關於日本現存〈燕行錄〉的文獻整理》,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訊,2008年第03卷03期

倉雅紀:《朴齊家的北學思想和性理學》,載《韓國文化》1996年第18期,第231-287頁

專著:

夫馬進著、[韓]鄭台燮譯:《燕行使與通信使》(首爾:新書苑),2008

夫馬進編,《中國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7年03月

藤冢鄰著:《日鮮清の文化交流》,中文館書店,昭和二十二年(1947年)

藤冢鄰著、藤冢明直編:《清朝文化の東傳——嘉慶、道光學壇と李朝の金阮堂》,國書刊行會,昭和五十年(1975年)

松浦章編著:《明清時代中國與朝鮮的交流——朝鮮使節與漂著船》,台北,樂學書局,2002年

俄羅斯

西姆比爾采娃·塔吉雅娜·米哈伊洛芙娜:《17世紀末—19世紀中葉俄朝在北京的接觸(根據朝鮮使臣的日記)》,《遠東問題》,1998年第6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