蜃

蜃,漢字,讀音shèn,形聲,從蟲,辰聲。指中國神話傳說的一種海怪,形似大牡蠣。語出《史記·天官書》:“海旁蜄(蜃)氣象樓台;廣野氣成宮闕然。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如蜃蛤(大蛤和蛤蜊);蜃窗(大蛤殼磨薄後鑲嵌以透明的窗子);蜃珧(蚌蛤之屬);蜃貝(貝殼的一種,可作飾物);蜃醢(以蚌蛤類肉製成的醬)。指蜃灰。用蜃殼燒成的灰。古祭器。畫有蜃形的漆尊。傳說中的蛟屬。能吐氣成海市蜃樓。亦指海市蜃樓。蜃樓(古人稱蜃氣變幻成的樓閣);蜃氣(海面風平浪靜時出現在遠方的幻像,實由光折射而成。古人誤以為是蜃所吐之氣);蜃閣(虛幼的空中樓閣景象);蜃市(海市);蜃女(神話中的龍女)。

基本信息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蜃
蛤蜊:~景(亦稱“海市蜃樓”)
詳細字義
1、形聲。從蟲,辰聲。本義:大蛤。
2、同本義。
蜃,雉入海化為蜃。——《說文》
蜃,大蛤也。——《周禮·掌蜃》注
小曰蛤,大曰蜃。皆介物,蚌類也。——《國語·晉語》注
旦甌文蜃。——《周書·王會》
激女之山多蜃珧。——《東山經》
春獻鱉蜃。——《周禮·天官·鱉人》
又如:蜃蛤(大蛤和蛤蜊);蜃窗(大蛤殼磨薄後鑲嵌以透明的窗子);蜃珧(蚌蛤之屬);蜃貝(貝殼的一種,可作飾物);蜃醢(以蚌蛤類肉製成的醬)。
3、古祭器。畫有蜃形的漆尊。
凡山川四方,用蜃。——《周禮·春官·鬯人》
又如:蜃器(以蜃貝為飾的祭器)。
4、指蜃灰。用蜃殼燒成的灰。
白蜃。——《考工記·匠人》。註:“灰也。”
又如:蜃壁(以蜃灰塗抹的牆壁,取其潔白而去濕);蜃灶(煮鹽的灶);蜃牆(有蜃灰粉制過的牆壁)。
5、傳說中的蛟屬。能吐氣成海市蜃樓。亦指海市蜃樓。
鷺濤清徹,蜃閣化城重。——楊巨源《供奉定法師歸安南》
又如:蜃樓(古人稱蜃氣變幻成的樓閣);蜃氣(海面風平浪靜時出現在遠方的幻像,實由光折射而成。古人誤以為是蜃所吐之氣);蜃閣(虛幼的空中樓閣景象);蜃市(海市);蜃女(神話中的龍女)。

常用詞組

蜃景(shènjǐng):海市蜃樓。
海市蜃樓(hǎishìshènlóu)

海市蜃樓

蜃
拼音
hǎishìshènlóu
解釋
蜃:哈唎,傳說中的蜃能吐氣成樓台形狀。實際上是大氣由於光線折射而出現的自然現象。比喻虛無縹緲而不實際存在的事物。
出處
語出《史記·天官書》:“海旁蜄(蜃)氣象樓台;廣野氣成宮闕然。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
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
空中樓閣、子虛烏有、虛無縹緲沙漠中的海市蜃樓
歇後語
大戈壁做鬼臉
燈謎
太平洋上一座城
詳細內容
平靜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爾會在空中或“地下”出現高大樓台、城廓、樹木等幻景,稱海市蜃樓。我國山東蓬萊海面上常出現這種幻景,古人歸因於蛟龍之屬的蜃,吐氣而成樓台城廓,因而得名。
蜃景不僅能在海上、沙漠中產生,柏油馬路上偶爾也會看到。海市蜃樓是光線在鉛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氣層中,經過折射造成的結果。蜃景的種類很多,根據它出現的位置相對於原物的方位,可以分為上蜃、下蜃和側蜃;根據它與原物的對稱關係,可以分為正蜃、側蜃、順蜃和反蜃;根據顏色可以分為彩色蜃景和非彩色蜃景等等。
蜃景特點
一是在同一地點重複出現,比如美國的阿拉斯加上空經常會出現蜃景;二是出現的時間一致,比如我國蓬萊的蜃景大多出現在每年的5、6月份,俄羅斯齊姆連斯克附近蜃景往往是在春天出現,而美國阿拉斯加的蜃景一般是在6月20日以後的20天內出現。

方言集匯

1、粵語:san4,san5,san6。
2、客家話:[海陸豐腔]shin3;[梅縣腔]shin3、zhin3;[台灣四縣腔]siin3;[客英字典]shin3;[寶安腔]sin3;[客語拼音字彙]sin3。

拼音是she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