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讓鄉

虎讓鄉,達縣轄鄉。1935年置虎跳鎮,1942年與道讓鄉合併置虎讓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於縣境西北部,巴河東岸,距縣城30公里。面積41平方公里,人口1.5萬。

基本信息

達縣轄鄉。1935年置虎跳鎮,1942年與道讓鄉合併置虎讓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於縣境西北部,巴河東岸,距縣城30公里。面積41平方公里,人口1.5萬。巴河常年通航。轄橋溝、玉皇、廟埡、虎溪、羅廟、吊岩子、龍崗、七行、馬鞍、團寶、陵江11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建材、糧油加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油菜籽,產桐油。養殖業以蠶、生豬、牛、淡水魚為主。

四川達州虎讓鄉地理

達州虎讓鄉,位於四川省東部達州,轄5縣1市1區,幅員1.66萬平方公里,人口680萬,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農業大市、資源富市、工業重鎮、交通樞紐和全國聞名的革命老區,素有“中國氣都、巴人故里”之稱。
達州歷史悠久,人文厚重。自東漢建縣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歷為州、郡、府、縣所在地。距今約4000年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宣漢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堪稱我國古代文化瑰寶。渠縣漢闕存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是全國最大的漢闕群。達州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浴血奮戰,當年13萬巴渠兒女參加紅軍,2萬多人英勇捐軀,孕育了王維舟、張愛萍、魏傳統等50多位共和國將帥。
達州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地處川渝鄂陝四省市結合部和長江上游成渝經濟帶,是四川對外開放的“東大門”和四川重點建設的百萬人口區域中心城市。達州是全國179個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和全省12個區域性次級樞紐城市之一,達州火車站是西南第三大火車站,達州機場可直飛成都、北京、廣州、深圳、上海等地,渠江航運直通長江,境內水陸空立體交通體系完備,是四川通江達海的東通道,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物流樞紐城市。
達州物產豐饒,資源富集。是全國、全省的苧麻、商品糧、油料、生豬、肉牛、中藥材、茶葉生產基地,享有中國苧麻之鄉、中國黃花之鄉、中國油橄欖之都、中國富硒茶之都、中國香椿第一縣的美稱。境內已探明可開發利用礦產資源28種,天然氣資源量3.8萬億立方米,探明儲量6600億立方米,是國家“川氣東送”工程的起點;煤炭儲量7.3億噸。達州自然景色絢麗多姿,森林覆蓋率達到39.9%,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10餘處。
達州產業完備,前景廣闊。達州曾是國家“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已形成能源、冶金、建材、機電、食品、醫藥、紡織、食品加工、商貿物流等為主體,門類較為齊全的產業體系。全市“1+7”園區發展格局初步構建,市天然氣能源化工產業區,已成為川東北地區建成面積最大、設施最完善的工業園區,規劃在建的市秦巴物流園區及各縣(市、區)產業園區加快建設。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19.2億元,增長15.1%,位居四川省第六位。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1.9億元,同比增長14.9%。
站在“十二五”發展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歷史起點,市委、市政府確立了“實現科學發展、建設幸福達州”的奮鬥目標,圍繞建成川渝鄂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堅持追趕跨越、加快發展的主基調,堅持三化同步、三業並重的基本思路,堅持產業立市、工業強市、開放活市、科教興市、文旅靚市的發展路徑,奮力推進“七個加快”:加快建設全國次級綜合交通樞紐、中國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成渝經濟區配套產業高地、秦巴地區生產性服務業中心和新農村綜合體試驗區、川渝鄂陝結合部職業教育基地和區域文化中心,在四川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中走在前列。力爭到201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300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10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0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7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7300元、11630元,在2010年的基礎上均實現翻一番以上的目標。虎讓鄉就位於達州的一個轄鄉,風景優美,有魚米之鄉美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