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模式

蘇聯模式

蘇聯模式就是採用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模式,它的要害關鍵則在於樹立個人崇拜。它無情踐踏了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以長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個人崇拜網,高踞塔頂的則是史達林及其後任們。

基本信息

簡介

所謂蘇聯模式,即指蘇聯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的制度、體制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政策。這個模式形成於史達林時期,並不斷得到強化和固化,延續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對於蘇聯模式的內涵,有各種各樣的概括。總起來看,應包含兩個層面:一是社會基本制度的層面,一是具體體制、機制的層面。
社會基本制度是一種社會制度區別於另一種社會制度的最基本方面。它是一種社會制度內在所固有的質的規定性的最一般反映,涉及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文化制度等領域。而具體體制、機制則是一個社會的基本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是為基本制度的完善與發展服務的。兩者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繫。基本制度居於主要的方面,並占據主導地位,而體制、機制與政策居於次要方面,並處於從屬地位。從狀態上看,基本制度是相對穩定的,而體制與機制則是靈活易變的,要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和更新。
從社會基本制度的層面看,在經濟領域,蘇聯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這兩種形式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之在國民經濟中占統治地位,並在此基礎上實行了按勞分配原則;在政治領域,蘇聯確立並堅持蘇聯共產黨在蘇聯社會中的領導地位,形成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蘇維埃政權,對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實行廣泛的民主,依靠無產階級專政來保衛社會主義制度;在意識形態領域,蘇共堅持無產階級世界觀--馬克思列寧主義在蘇聯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
應該說,社會基本制度的層面反映了蘇聯模式的本質,貫穿於蘇聯模式形成、發展的整個過程,帶有穩定性、根本性的特點。這是蘇聯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使之與蘇聯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符合生產力社會性質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蘇聯社會生產力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保持快速發展、並在反法西斯主義戰爭的嚴酷環境中取得勝利的制度根源。從這個意義說,蘇聯模式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發展模式。堅持而不拋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是該模式的本質特徵。
需要指出的是,在概括蘇聯模式的特徵時,有人根本否定蘇聯模式的這個基本方面。戈巴契夫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當他還在蘇共總書記任上時,他就把蘇聯模式概括為“極權官僚模式的社會主義”、嚴重“變了形的社會主義”、“曲解了的社會主義”、“專制的”社會主義,認為蘇聯過去搞的不是真正科學的社會主義,他還把蘇聯模式看成障礙蘇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根源。蘇聯解體後,他依然認為:“在蘇聯占上風的是僵硬的、甚至殘酷的極權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在史達林死後,它的殘酷性略有削弱,變得緩和了些。但實質依然故我”,“蘇聯所實現的‘模式’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模式,而是極權主義的社會模式”。
蘇聯模式的極權性體現在蘇聯社會中存在異化與壟斷。蘇聯的“極權社會主義”,引起了“人與政治、政權,人與生產資料、財產,人與文化的異化”。政治上共產黨的領導,意味著共產黨“對政權的霸占”,造成政治壟斷,形成人與政治、政權的異化;經濟上公有制占統治地位,排除了人們對所有制的選擇,造成經濟壟斷,形成人與生產資料、財產的異化;思想上馬克思主義居於指導地位,妨礙了“吸收世界上一切進步的思想”,造成精神壟斷,形成人與文化的異化。所有這些的關鍵,是共產黨對一切權力的壟斷,這是產生異化的根源。因此,要克服異化,就必須消除各個領域的壟斷,尤其是共產黨的壟斷權,根本改造我們的整個社會大廈: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具體說,改革就是要政治上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實行西方式的多黨輪流執政、議會民主、三權分立;經濟上取消公有制,實行私有化,建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思想上取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就具體體制與機制的層面而言,蘇聯模式有著多方面的內容與特徵。一般認為,蘇聯模式總的特徵是過度集權。具體講,在經濟領域,國家所有制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指令性、法治化、統得過死的計畫經濟管理體制;權力過度集中的部門管理體制;過分運用行政手段的經濟管理方法。這種過度集權的經濟管理體制,使得所有制結構單一,公有制經濟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沒有適應多層次的生產力水平及其發展需要,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企業的經營管理權過分集中於中央或地方,而且絕大部分企業都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直接管理,導致企業與農莊缺乏經營自主權,職工也缺少民主管理的權利,存在大鍋飯等嚴重弊端;在資源配置方式上,只看到計畫經濟的長處,排斥甚至否定市場經濟的作用。
在政治領域,過分集中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自上而下的幹部委任制;軟弱而低效的監督機制;地位特殊的國家安全機關。其中,過分集中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是指國家的權力集中於黨,黨的權力集中於中央,中央的權力集中於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的權力集中於少數人或個人。這種國家權力集中於黨,黨集中到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進而集中到少數人乃至個人的領導體制,造成了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個人權力凌駕於黨和國家的過度集權的嚴重局面。其結果黨的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的權力受到削弱,黨的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的會議不能按期召開,黨內民主受到限制,中央監察委員會的職權被削弱,形成由總書記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專權的局面。

歷史

十月革命

客觀條件
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壟斷組織在國民經濟中起重要作用。
二月革命二月革命

②俄國帝國主義地處歐洲的最東部邊緣和亞洲大陸的北部高寒帶地區,具有濃厚的東方封建軍事色彩,對西方資本依賴性很大,各種矛盾表現突出,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的最薄弱環節。(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其他帝國主義國家較低,保留大量封建殘餘)各種矛盾:資產階級同工人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沙皇專制同人民矛盾,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同東方殖民地的矛盾。
主觀條件
①力量不斷壯大,②革命性較強,③有成熟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且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正確的革命策略,④有革命的同盟軍——貧苦農民。
經過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
①一戰,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1917年爆發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統治俄國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覆滅。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②二月革命後,兩個政權並存。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另一個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③1917年4月,列寧在《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的報告(《四月提綱》)中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四月提綱》內容:a.第一階段:1917年二月革命完成民主革命。第二階段:1917年十月革命完成社會主義革命。b.如何退出大戰。
④七月流血事件:7月,臨時政府鎮壓示威民眾,反對革命,革命已不可能和平發展,兩個政權並存局面結束。
⑤1917年10月,布爾什維克黨通過了列寧提出的將舉行武裝起義的決議。
⑥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攻打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推翻了以克倫斯基為首的臨時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府。十月革命勝利。
(4)蘇維埃政府的革命措施:
①政治:摧毀舊的國家機器,廢除舊的等級制度,宣布國內各民族人民的權利平等,廢除教會的一切特權。
②經濟:接管銀行、鐵路,對企業實行工人監督,後來將大企業收歸國有;沒收地主、皇帝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
③外交:同德國、奧匈帝國(1867~1918)、處在崩潰前夕的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簽訂《布列斯特和約》
共產國際
①背景: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各國共產黨紛紛成立。
②成立:1919年3月,共產國際(第三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共產國際行動綱領》等檔案。
③性質:是各國共產黨的聯合組織,是統一的世界性的共產黨。各國共產黨都是它的支部,受它的領導。
歷史意義
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把俄國改造成社會主義工業強國和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創造了前提。
②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由理想變為現實。十月革命的目的是要消滅剝削制度,建設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社會。
十月革命對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和推動。
④使人類進入了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新時期,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蘇維埃政權的鞏固

嚴峻的形勢
①十月革命後,被推翻的地主和資產階級不斷發動叛亂。
②英、法、美、日等國敵視、不滿、懼怕蘇維埃政權,於是對蘇俄進行武裝干涉。
措施
①實行義務兵役制,組建工農紅軍。
②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其內容:a.實行餘糧收集制;b.把大中企業收歸國有,對小企業實行監督;c.取消——切商品貿易;d.一切生活必須品均由國家集中分配;e.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3)結果:經過三年多的戰鬥。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背景
四年的世界大戰和三年內戰。
加上天災.導致蘇俄嚴重的經濟危機並逐漸發展成為政治危機。
向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向蘇維埃政權的鞏固

途徑
實行新經濟政策,其內容:
①在農業方面,用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納稅後剩下的糧食歸農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許農民租佃土地和僱傭勞工。
②在工業方面,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廠礦企業仍歸國有,由國家經營;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恢復私人小企業。
③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實行的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
④在分配方面,實行按勞分配
評價

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放棄了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構想和實踐,開始從國情出發,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係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②新經濟政策受到了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歡迎,工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到戰前的水平,蘇維埃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
③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列寧對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一步探索的結果,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蘇聯的成立

①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建立,簡稱蘇聯。
②1924年初,蘇聯第一部憲法生效,規定蘇聯是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1)列寧逝世:1924年1月24日,列寧逝世。史達林開始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宣傳畫宣傳畫

(2)工業化:
①開始時間:1925年12月,標誌:聯共(布)“十四大”召開,總方針: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方針,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重點:發展重工業。
②1928年起進行有計畫的經濟建設,衛國戰爭前,實施了三個五年計畫,前兩個五年計畫期間.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1937年,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3)農業集體化:
①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確立農業集體化方針。要把個體小農經濟聯合併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此後,新經濟政策逐漸取消。
②評價:農業集體化為工業化的實現提供了條件,但存在著嚴重問題和錯誤。違背了農民自願加入的意願,與當時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狀況不相適應,從而破壞了農業生產力,使農業生產長期停滯落後,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
存在的問題
①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造成農業和輕工業的長期落後,最終又制約了重工業的發展;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產品單調,質量低劣。
②忽視輕工業的發展造成消費品的供不應求.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為積累資金。從農民身上取走的東西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損害。

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形成
①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使生產資料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已經占絕對支配地位。
②1936年,第八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社會主義國家。它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礎是各級勞動者代表蘇維埃。
③新憲法的頒布標誌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蘇聯的確立,也標誌著史達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
特徵
以行政命令來管理經濟,否定價值規律,排斥商品和市場。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黨政不分,缺少民眾監督,忽視民主和法制。
評價
①在戰爭期間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②存在嚴重的缺陷和弊端。後來日益嚴重地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
史達林個人崇拜
隨著史達林地位的牢固確立和蘇聯建設事業的發展,史達林的威望空前提高,到30年代,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已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
大清洗運動
(肅反運動)1935-1938
①原因:由於個人崇拜風氣的盛行,史達林的一些錯誤觀點和做法對蘇聯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②經過:1935~1938年間,進行了錯誤的大清洗運動,大批黨、政、軍優秀領導人和著名知識分子以至普通幹部和民眾被加以各種罪名,遭到殘酷的鎮壓和迫害。
③危害: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壞和踐踏;破壞了社會主義科學文化資源和各級幹部資源。

表現

所謂蘇聯模式,如果僅就其內涵本身而言,那可以從經濟和政治這兩個方面加以解釋。
首先,從經濟上來看,蘇聯模式表現為一個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它以國家政權為核心,以黨中央為領導者,以各級黨組織為執行者,以國家工業發展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為經濟政策,以行政手段為運作方式。總之,這是一個有鮮明特點的經濟體制,它限制商品貨幣關係,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經濟,把一切經濟活動置於指令性計畫之下。它片面發展重工業,用剝奪農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達到高積累多投資的目的。
其次,從政治上來看,蘇聯模式又表現為一個高度集權的行政命令體制。對內,它將權力高度集中於黨中央,而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組織,大多數情況下又是由個人意志所操縱的。這就造成了黨政不分,共產黨領導一切,直接發布政令,管理國家事務,民主集中制有名無實,社會主義法制被忽視甚至遭到踐踏。幹部由上級委派,領導終身任職,基本上不受民眾監督,最後形成個人高度集權,並由此衍生出個人崇拜、官僚主義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從而嚴重損害了黨和國家的正常民主生活。以批判史達林個人崇拜而聞名的赫魯雪夫為例,他自己就又在製造新的甚至超過史達林的個人崇拜。據一般統計,報紙刊登史達林的照片,每年無非幾十張,而赫魯雪夫卻年逾百張。1963年達到124張,1964年頭10個月裡竟刊登140次,可見,製造和利用個人崇拜,正是蘇聯領導人用以指揮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法寶。
再次,從對外關係上來看,蘇聯模式又是集中了嚴重的官僚主義、主觀主義、沙文主義和專制主義即封建農奴主式的作風於一體的大國強權體制。它不顧別國的國情,以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自居,到處指手畫腳,發號施令,對違反其意志的國家則嚴懲不貸,從輿論聲討、經濟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實行軍事干預或占領,無所不用其極。結果造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分裂,削弱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力量。
蘇聯模式還不能在經濟制度上貫徹人民民主集中制,勞動人民對資源和生產資料沒有處置權,對勞動果實沒有分配權,背離了共產黨宣言和列寧的最初理想,已被世界共運史證明不是真社會主義,而是一種騙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來的、帶有俄國和亞洲特色專制主義殘餘制度,他維護的是掛著共產黨招牌的新官僚、新權貴的利益。是比資本主義更落後的社會制度。因此最終被人民所拋棄。

意義

蘇聯模式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曾經促進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推動過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確保了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的發展,為處於帝國主義包圍中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主要體現在:
1、蘇聯模式促進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
2、為蘇聯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物質和人員保障;
3、促進了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