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組織

壟斷組織

壟斷組織(monopolies/monopolyorganization)是指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或幾個經濟部門中居於重要地位的大企業之間的聯合。它們憑藉這種聯合所建立的統治地位,控制相應部門的商品生產,瓜分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規定壟斷價格,攫取高額利潤。壟斷組織在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壟斷組織的四種主要形式。

基本信息

發展過程

反壟斷反壟斷

在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的進程中,壟斷組織在各個經濟部門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逐漸擴展的過程。它首先在一些重工業部門產生。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化的大生產首先在這些部門內出現,因而這些部門的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發展得最為迅速,同時由於這些部門的固定資本規模巨大,這不僅使資本的自由轉移比較困難,而且使得各大企業之間競爭的破壞性極大,因此,這些部門的大企業為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便首先形成壟斷聯合。後來,隨著其他工業部門生產集中的發展和大型企業的出現,壟斷組織便逐漸擴展到資本主義各個經濟部門。

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壟斷組織的發展史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基本時期:

萌芽時期

19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是壟斷組織的萌芽時期。這時,自由競爭發展到了頂點,壟斷組織開始產生,但還只是一點不甚明顯的萌芽。1865年,在當時新興的工業國家德國出現了4個卡特爾。

發展時期

7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是壟斷組織廣泛發展但還不穩定的時期。1873年危機之後,曾出現締結壟斷協定的高潮,卡特爾有過廣泛的發展,但其大多數是短期的不穩定的,是一種暫時的現象。這個時期,在美國、英國和西歐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組織也相繼出現。到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和資本已高度集中,出現了壟斷組織。美國和德國尤其突出。壟斷資本家通過兼併或聯合的方式組成壟斷組織,控制某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價格和市場,賺取高額利潤。

如在1882年,在美國出現了第一個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1863年,約翰·洛克菲勒同別人合資,在克利夫蘭開辦了一家煉油廠。兩年後,他獨占了這家工廠,又吞併了許多中小煉油廠。到1869年,這家工廠已成為美國最大的煉油廠。1870年,洛克菲勒組建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資金100萬美元。他勾結鐵路部門控制運價,打擊競爭對手。美孚公司發展很快,1880年,它提煉的石油占全美的95%。1882年,美孚石油托拉斯成立。它掌握了14家公司所有權,控制著26家公司的多數股票,壟斷了美國石油工業。

德國:壟斷組織發展的程度僅次於美國。由於德國農村中保留了大量封建殘餘,國內市場狹小,它作為較晚興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擴大國外市場方面又面臨激烈的競爭,因而解決銷售市場問題十分緊迫。德國雖然也在生產集中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大企業,但還存在大量的中小企業。這些條件,使得在產品銷售上進行壟斷聯合的“卡特爾”成為德國壟斷組織最普遍的形式。1857年德國出現了第一個卡特爾,到1870年增加到6個。187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卡特爾迅速增加,1879年已有14個,1890年猛增到210個。在19世紀末的高漲和1900—1903年的危機期間,壟斷組織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05年卡特爾已發展到385個,壟斷組織遍及採煤、冶金、電氣、化學、食品等工業部門。再20世紀初,卡特爾開始向高級形式——擁有統一銷售組織的辛迪加發展。與此同時,在一些主要生產部門還出現了為數不多的巨大托拉斯和康采恩。因此,20世紀初壟斷組織已成為德國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1907年,擁有50個工人以上的大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0.9%,而它們擁有的工人總數占工人總數的39.4%,占有的蒸汽馬力和電力分別高達75.3%和77.2%。特別是重工業和運輸業中,許多往被一兩個壟斷組織所支配。1910年,萊茵—威斯特法利亞煤業辛迪加的煤產量超過全國的一半以上。德國鋼業聯盟和鐵業聯盟壟斷了全國鋼鐵產量的98%。電氣工業基本上被電氣總公司和西門子公司兩個集團控制,航運業則集中於漢堡—美利堅公司和北德意志航運公司手中。

形成時期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是壟斷組織最後形成的時期。19世紀末的經濟高漲至1900~1903年的危機期間,壟斷組織在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發展起來,成為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德國的卡特爾,在1896年約有250個,在1905年約有385個,美國在1900年約有185個托拉斯,1907年增加到250個。這樣,自由資本主義就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到1898~1914年間先在歐美然後在亞洲最終形成了”(《列寧選集》第2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