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圖-22M轟炸機

蘇聯圖-22M轟炸機

蘇聯圖-22M轟炸機“逆火”(Backfire)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在圖-22“眼罩”(Blinder)基礎上進行了極大的改進設計出的超音速變後掠翼中型戰略轟炸機,圖中的是最新型的圖-22M3,外觀上主要的改變是改用了切口狀二元進氣口。圖-22M既可以進行戰略核轟炸,又可以進行戰術轟炸--尤其是攜帶大威力反艦飛彈,遠距離快速奔襲,攻擊美國航空母艦編隊。因此圖-22M曾經是美蘇之間裁軍談判的主要焦點之一,目前圖-22M3是俄羅斯戰略轟炸及反艦艇作戰核心組成部分之一。

布局設計

蘇聯圖-22M轟炸機蘇聯圖-22M轟炸機
懸臂式中單翼,全金屬結構。從翼根起有小的不變的下反角。相對厚度9~10%。機翼前緣有較大的扭轉,每側外翼上表面前緣處有一翼刀,翼刀以外的機翼前緣後掠角約45°,以內的為50°,靠近翼根處機翼前緣後掠角增大,達到70°,這樣可以提高機翼的臨界M數。機翼中部後緣有收藏主起落架的鼓包,高速時起整流罩作用,可增加高亞音速巡航時的升阻比。從此鼓包起向外的機翼後緣後掠角加大。後緣裝有富勒襟翼,內側是雙縫後退式,外側是簡單式。再往外是兩段副翼,內側段有調整片。翼尖有防顫振配重。

兩台Д-15型發動機,單台靜推力85.3千牛(8700公斤),加力推力120.1千牛(12247公斤)。安裝在垂尾兩側,使排氣不影響飛機的氣動性能。進氣口前緣是環狀的,起飛時可用作動筒把它調到前方位置,使之與短艙內壁之間形成環形縫,空氣經此縫流入,從而增加進氣量。原來的噴管在短的固定段之後有開槽的末段,它與外面的整流罩之間有環形空間。現在的噴管在外面的整流罩里有收斂擴散段,據信這可以增加推力和航程。在機頭還有可部分收入的空中受油探管,其下面有三角形保護裝置,以防止受油探管的喇叭罩損壞機頭。

雙摺門的彈艙在機身中部。在B型上有專門適於裝掛“廚房”飛彈的型板。這種飛彈只能半埋入式地裝入彈艙內。帶這種飛彈還需要在機頭裝更大的搜尋雷達。彈艙內可掛常規炸彈3~5噸。或掛特種炸彈(如224H),每顆重約2000千克。尾炮塔內有一門雷達瞄準的30毫米機炮。轟炸型在機頭裝有轟炸領航雷達,尾部有預警雷達,有些飛機的起落架艙內裝有干擾用的金屬屑撒布器轟炸判定照相機

在執行作戰任務時,使用加力起飛,爬升到10000米高度,以900千米/小時的速度前進;在距離目標500千米時高度上升到12000米,速度增加到M1.2~1.4;離目標180~270千米時發射飛彈,然後繼續前飛,以制導飛彈飛向目標。若使用常規炸彈轟炸,則可以超音速衝刺速度接近目標,在目標上空以高亞音速進行水平投彈,再以超音速脫離。按專家們的評價,圖-22的綜合作戰能力與B-58相差不大,應當說“眼罩”的設計是成功的。反觀B-58由於航程短,不能混裝多種核武器,也不能帶常規炸彈,於1962年停產,總產量116架,不久便全部退役。而圖-22約生產廠250架,除裝備於蘇聯空海軍外,還出口利比亞伊拉克等,至今仍有160架左右在使用。

蘇聯圖-22M轟炸機的兩個發動機布局獨特,擺在平尾上方、垂尾根部兩側。當然這種布局使得維護髮動機相當的困難。因此M型重新設計了大部分機身,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圖-22M和M3實際上是全新的型號,相信蘇聯軍方把他們劃入圖-22家族僅僅是因為“血緣”和逃避裁軍條約的限制。而靠上的圖-22要比下面的先進些,安裝了空中加油裝置。

系統配備

蘇聯圖-22M轟炸機蘇聯圖-22M轟炸機
蘇聯圖-22M轟炸機主要使用兩台Д-15型發動機,單台靜推力85.3千牛(8700千克),加力推力120.1千牛(12247千克)。圖-22衍生了幾個型號,按北約代號排列如下:“眼罩”A轟炸偵察型,可在機身彈艙內帶自由落體核炸彈常規炸彈。由於最大航程只有2250千米,無法執行設計時要求的戰略任務。因此生產架數不多,少數服役。後出口伊拉克,並參與了伊拉克多次的局部戰爭,有戰鬥損失。“眼罩”B轟炸型,是“眼罩”A的改型,彈艙內可帶裝核彈頭的Kh-22(北約代號AS-4“廚房”)空地飛彈。機頭雷達更大,機頭上有可部分收入的空中受油探管。曾出口利比亞,在與查德的戰爭中曾發揮一定作用。“眼罩”C海上偵察型,有空中受油探管。彈艙門上設6個照相艙門。機頭罩改進。部分C型裝有電子對抗設備或電子情報收集設備。約60架服役,大多數供海軍航空兵使用。“眼罩”D教練型,教練員座艙靠後,位置略高,曾出口利比亞。“眼罩”E電子戰/偵察型。頭罩改進,並增加了電子天線。

AS-4在蘇聯自行研製並裝備部隊使用的早期大型戰略空地飛彈中,是性能較為先進的一個型號,也是前蘇聯/俄羅斯迄今為止體積和重量居第二位的空地飛彈,可攻擊範圍廣泛的海上和陸地目標,如航空母艦和其他大型艦艇,軍事工業中心和軍事基地,裝備蘇聯空/海軍戰略轟炸機。該彈由專門從事巡航飛彈設計的“虹”(Радуга)機械製造設計局,於1958年6月17日開始設計,1961年6月1日在圖-22B型轟炸機腹部下方首次試飛,一個月後該機首次在莫斯科的土希諾航空展覽會上露面,1962年投入批生產,1964年服役,首先裝備圖-22B轟炸機,1975年開始裝備圖-95B型轟炸機,隨後裝備圖-22M型轟炸機。該彈已經停止生產,大約有300枚飛彈仍在俄羅斯和獨立國協個別國家服役。

該彈採用飛機式彈體結構和外形布局,頭部呈尖形,內裝末制導雷達天線。彈體呈圓柱形,切梢三角形大彈翼位於彈體中部,切梢三角形水平/垂直安定面位於彈體後部,後者帶有方向舵,在彈體後部下方稍後處裝有1個切梢三角形垂直安定面,以提高機動飛行時的穩定性。該梯形舵面可摺疊成水平狀態,以便於在地面上維修操作。為充分利用彈體容積並減小氣動阻力,將彈上電源與液壓傳動部分裝在彈體下方腹鰭內。彈體內部裝1台液體火箭發動機。該彈採用慣性中制導加主動雷達末制導。戰鬥部既可採用1000kg高爆炸藥,也可採用35萬噸級TNT當量的核裝藥。該彈系高超音速巡航飛彈,其發射重量僅次於Х-20(AS-3),但速度要高出將近一個數量級,達到M數2.5,射程超過500km,制導精度進一步提高,因而在性能上有較大提高,是蘇聯早期具有很高威懾能力的戰略空地攻擊武器。

改進機型

蘇聯圖-22M轟炸機蘇聯圖-22M轟炸機
蘇聯圖-22M轟炸機經不斷改進,先後發展了A、B、C三種型別,對應的俄羅斯型號是圖-22M、M2、M3。“逆火”A(圖-22M)為基型,從目前保存在莫尼諾前蘇聯空軍博物館的樣機來看,機頭仍有空中加油感測器,可見當初研製“逆火”時就考慮至空中加油的技術要求。每側翼根有一個很大的主起落架收容艙,影響了航程的延長。據介紹“逆火”A切航程受到限制,僅裝備了一個中隊。

以M型為例,我們來看看“逆火”的結構。其懸臂式下單翼為外翼段後掠角可變(20°~65°)的變後掠翼,轉軸較靠外,位於最小後掠角時的33%翼展處。這種布局減少了機翼掠動時壓力中心的位移,但無法充分發揮變後掠翼的優點。翼套必須兼顧機翼大後掠角和小後掠角構形之間的外形變化,減小了展開時能達到的展弦比,誘導阻力增大,還減小了最大實際後掠角,降低了低空高速區域的性能。機翼掠動段前緣有全翼展前緣縫翼,後緣有較小的副翼。在單縫富勒襟翼前面有一組擾流片,富勒襟翼裝於翼套後緣,偏轉角達60°,翼套前緣僅簡單下垂,無前緣縫翼。機翼很薄,外翼壁板撓性很大。懸臂式全動平尾的前後緣均有後掠角,垂尾上有插入式方向舵。普通半硬殼機身的機翼前的部分為圓形截面,最前端為橢圓形介電質機頭罩。大部分載荷均由機身上部中心大梁承擔。內部彈艙較小,大部分空間需要用來裝機翼承力梁和燃油。機身被分為前輪艙、主電子設備艙,往前是增壓的駕駛艙,艙內前後並列共有4名機組人員。可收放前三點式起落架的主起落架為多輪小車式,每側主起落架有串置排列的三對機輪,輪距不同,主起落架向內收入機腹內。

武器配備

蘇聯圖-22M轟炸機蘇聯圖-22M轟炸機
兩台發動機並排地裝於後機身兩側,發動機之前是兩個很大的方形進氣口,進氣道內裝有分流板,進氣道內部幾何形狀可變。圖-22M2裝HK-22渦扇發動機,單台加力推力為215.73千牛(22000公斤)。圖-22M3裝HK-25渦扇發動機,單台加力推力為245.15千牛(25000公斤)。飛機推重比介於美國中程戰略轟炸機FB-111和超音速戰略轟炸機B-1之間。

設備較新,其中包括具有陸上和海上下視能力的遠距探測雷達,轟炸導航雷達,SRZO-2敵我識別器,“警笛”3全向警戒雷達,23毫米尾炮用的火控雷達都卜勒導航計算系統以及普通儀表,如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儀表著陸系統等。

彈艙內武器掛架可載前蘇聯各型自由落體武器,9000千克核彈或15顆500千克常規炸彈,可半埋式地在機身下攜帶1枚AS-4“廚房”空-地飛彈,或在翼下攜帶兩枚AS-4或AS-6“王魚”空-地飛彈。也可在進氣道下的多用途掛架上帶12到18顆炸彈。AS-6“王魚”飛彈已成為標準的反艦武器,彈內備有主動雷達制導系統,在制導末段用於追蹤軍艦等目標,該彈的速度可達M2.5,低空射程為240公里,高空射程為700~800公里。彈艙內可帶6枚PKB-500短距攻擊飛彈,機身和機翼下掛架可帶69×250千克或8×1500千克炸彈。

大量裝備前蘇聯空海軍部隊的是圖-22M2“逆火”B,該型別飛機有了進一步的改進,翼展加大,翼下起落架整流罩減小,性能有所提高,只因為受“限制戰略武器會談”的影響,拆除了空中加油設備,應當注意的是拆除不等於放棄。最近據一位曾在“逆火”轟炸機基地服役過的士兵說,所有“逆火”飛機基地都備有空中加油探管,如果需要可在1小時內將其安裝上去。B型的機腹可半埋式攜帶一枚射程460千米的AS-4空對地飛彈尾炮塔裝有雷達瞄準的一門GSH-2323mm雙管機炮

作戰性能

蘇聯圖-22M轟炸機蘇聯圖-22M轟炸機
蘇聯圖-22M轟炸機的最新改型西方稱之為圖-22M3“逆火”C,與前者比較又有了新的更大的改進。M3改裝了推力更大的NK-321(即“海盜旗”所裝的)發動機,加力推力可達到2226千牛。

進氣道唇口由原來的正矩形(內側有向前延伸購附面層隔板)改為類似米格-25飛機的楔形進氣口,機身也作了重新設計,使之更加流線形,航程加大。發動機尾部噴管處亦作了重新設計。新的動力系統使M3的推重比從M2型的0.33提高到0.4;高空最大速度從M1.65增至M2.05;作戰航程從5100千米增加到6800千米,提高了33%。

在武器裝備方面,M2的實際有效載荷,在執行中遠程任務時,只能在機腹中央彈艙內裝一Kh-22N(即AS-4)飛彈;在執行短程任務時,可增加兩枚同類飛彈,分別掛於機翼掛架上。M3則採用了可換組件式彈艙,至少有三種方式:可裝一枚Kh-22或Kh-22N遠程飛彈;也可裝兩個自由落體式的常規炸彈掛架;或裝新的能攜帶9枚Kh-15P(即AS-16)反輻射飛彈的鏇轉發射架。加上機體外的兩個翼下掛架,實際有效載荷的配置形式為2枚Kh-22,加機身彈艙內6枚Kh-15P;或3枚Kh-22(翼下2枚,彈艙內1枚);或10枚反輻射飛彈(翼下兩組4枚,彈艙內6枚)。另外還可帶UPAB-1500雷射制導炸彈。由此可看出M3的機載武器更加靈活多樣。

Kh-15是前蘇聯/俄羅斯自行研製並裝備部隊使用的空射巡航飛彈,屬於第四代戰略空地飛彈之列,由位於杜布納的“虹”(Радуга)機械製造設計局於80年代初開始研製,1988年開始服役,系統代號為РКВ-15(RKV-15),海/空軍使用代號為Х-15(Kh-15)。西方和北約集團按照自行確定的對蘇聯武器裝備的命名規則,給予該系列巡航飛彈的編號和命名為AS-16“反衝”(kickback)。該彈一直處於保密狀態,直到1988年美國國防部長參觀俄羅斯庫賓卡空軍基地時,才看到圖-160戰略轟炸機懸掛的這種飛彈。據稱其設計思想與美國的AGM-69近距攻擊飛彈(SRAM)相同,用於戰略核攻擊。採用無彈翼、尾部控制氣動外形布局,流線型彈體提供飛行升力,尾部的1個垂直舵面和2個水平舵面提供飛行控制。戰鬥部既有核裝藥,TNT當量為350千噸級;也有常規裝藥,重250kg。制導系統採用慣性制導,無末制導。動力裝置為1台兩級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

圖-22M3的電子設備也有相當大的改善。尤其是機頭安裝了新的攻擊雷達,代替了M2的downbeat雷達,這可能也是前蘇聯轟炸機安裝相掃天線的開端。新的雷達可進一步改善飛機的低空突防能力,加上先進計算機的配合,可提高轟炸和導航的性能。採用了新的電子對抗措施。

進氣道改為切尖形造成了某些方向上雷達反射截面積提高的缺點,但由於電子對抗能力提高,其生存力可比M2有成倍的提高。綜上所述,新型的圖-22M3轟炸機,除速度外、航程,其他指標均大大超出了當年蘇聯空軍提出的要求底線。實際上M3的速度性能已處於現代轟炸機的先進水平,與圖-160和FB-111相差無幾。
如果說,圖-22M、M2沒有“洲際”能力的話,那么M3型已經達到了近7000千米的航程,加上飛彈射程和空中加油,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超音速戰略轟炸機。

技術數據

蘇聯圖-22M轟炸機蘇聯圖-22M轟炸機
翼展:全展開時34.28米/112ft6in全收攏時23.3米/76ft6in
機翼面積:175.80平方米(65度後掠角)機長:42.46米/139ft4in
機高:11.05米/36ft3in
總重:119,048lb空載278,660lb
最大起飛重量升限:43,635ft
速度:高空2,000千米/小時1,242mph低空1,050千米/小時652mph
高空續航速度:900千米/小時
作戰半徑:2200千米(高空,部分時間超音速)
最大航程:12,000千米/7,456miles
實用航程:7000千米
實用升限:13300米
限制過載:2.5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