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阿拉伯語:قناة السويس Qanā al-Suways,又譯蘇彝士運河),1869年11月17日竣工通航。處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橫跨蘇伊士地峽,處於地中海側的塞德港和紅海蘇伊士灣側的蘇伊士(al-Suways)兩座城市之間,全長約163公里,是全球最大的無船閘運河。這條運河連結了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南北雙向水運,而不必繞過非洲南端風暴角(好望角),大大節省航程。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阿拉伯語:قناة السويسQanā al-Suways,又譯蘇彝士運河)處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橫跨蘇伊士地峽,處於地中海側的塞德港和紅海蘇伊士灣側的蘇伊士兩座城市之間,全長約163公里,是全球僅次於京杭大運河的無船閘運河,是非洲和亞洲的分界線。

這條運河連結了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南北雙向水運,而不必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大節省航程。從英國倫敦港或法國馬賽港到印度孟買港作一次航行,經蘇伊士運河比繞好望角可分別縮短全航程的43%和56%。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有時人們透過從船上卸下貨物通過陸運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紅海之間運輸。

運河當前由埃及的蘇伊士運河管理局擁有和管理。根據國際協定,“運河在戰時也可像和平時期一樣,可以被任何商用或軍用船隻使用而無需懸掛區別旗幟。”

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位於埃及境內,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主要國際海運航道,連線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聯結起來,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9千米;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千米;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際海運航道,每年承擔著全世界14%的海運貿易。

蘇伊士運河全長約190千米,河面平均寬度為135米,平均深度為13米。蘇伊士運河從1859年開鑿到1869年竣工。運河開通後,英法兩國就壟斷蘇伊士運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獲得巨額利潤。

埃及政府同意兩艘伊朗軍艦——“哈爾克”號補給支援艦和“阿勒萬德”號巡邏護衛艦進入蘇伊士運河並駛往地中海,從而再次引發了世人對這條地處中東,聯繫歐亞非三大洲的黃金水道的關注。對伊朗而言,這也是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其船隻首次穿越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境內,處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它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全長190多千米。該運河處於歐亞非三大洲接壤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另外,蘇伊士運河是一條海平面水道,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主要國際海運航道。

蘇伊士運河連通了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連線起來,大大縮短了東西方之間的航程。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了5000-8000千米;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了8000-10000千米;對黑海沿岸國家來說,則縮短了12000千米。

蘇伊士運河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戰略意義的海運航道,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70%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每年經蘇伊士運河運輸的貨物占世界海運貿易總量的14%。在全世界所有的通海運河中,若論過往船隻數量及貨運量,蘇伊士運河均名列前茅。

埃及是第一個開鑿連通地中海和紅海的人工運河的國家。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索斯特立斯就曾在尼羅河支流上開鑿過一條運河,後人稱之為“法老運河”。這條古老運河潛在的經濟和戰略利益,令各國垂涎,並因此刀兵不斷。這條古運河先後被羅馬人和阿拉伯人侵占。公元8世紀,埃及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填塞了這條運河。

1798年,拿破崙占領埃及後,為開闢一條直接奪取印度和遠東財富的通道,親自帶領工程師去尋找古運河的遺蹟,準備重新開通它。但是,由於測量出現錯誤,拿破崙認為紅海的水位要比地中海高出10米,開鑿運河是不可能的事。不久後,拿破崙因急於回國,開鑿運河的事就此作罷。

19世紀,英法兩國都把擴張的目標集中在富饒的東方。法國企圖連通地中海與紅海,直抵東方,打破英國對好望角航道的控制。英國為維護其在東方,特別是在印度的利益,則反對開鑿運河,主張沿開羅、蘇伊士、敘利亞、幼發拉底河至波斯灣修築一條鐵路,以加強東西方之間的聯繫。

1851年,英國獲得埃及的許可,開始修築鐵路。法國也不甘落後,通過欺騙取得埃及的信任,於1854年與埃及簽訂關於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租讓契約,並於1857年成立了“萬國蘇伊士海運運河公司”。

1859年春,蘇伊士運河正式破土動工,動用了幾十萬埃及民工。在霍亂猖獗的蘇伊士地區開鑿運河,十多萬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經過10年的艱苦施工,1869年11月,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

蘇伊士運河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英國統治者垂涎三尺。1874年11月,埃及政府因開鑿運河耗費1200萬英鎊而債台高築,發生了嚴重的財政危機,所以不得不決定出賣它所掌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44%的股票。英國看到機會來了,便竭力阻止埃及將股票賣給法國。隨後,英國政府採用各種手段得到了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股票。最終,蘇伊士運河成為英法兩國的私有財產。

接著,英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於1882年武裝占領埃及,完全控制了蘇伊士運河,並在運河地區建立起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駐紮了近10萬軍隊。

由於蘇伊士運河直接影響世界各國的利益,西方國家對英國的野心一致表示反對。1888年西方數國締結《君士坦丁堡公約》,規定必須保證蘇伊士運河的安全和自由通航。而英國卻直到1904年才正式加入這個公約,但仍繼續在運河區駐紮大量軍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指使土耳其軍隊進攻埃及以奪取運河,但沒有成功。1922年,英國承認埃及獨立後,仍保留著在運河區的駐兵權。

上世紀30年代,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英國藉口保衛埃及的“安全”和“穩定”,於1936年迫使埃及簽訂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條約》,規定英軍繼續駐紮運河區,亞歷山大港仍為英國軍港等。二戰期間,英國再次在運河區建立了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埃及政府堅決要求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鬥爭。

1956年7月26日,埃及領導人納賽爾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宣布將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同年10月,英國和法國聯手以色列對埃及發起軍事進攻,企圖用武力重新奪回蘇伊士運河,推翻納賽爾政權。

以色列率先侵略埃及西奈半島,並迅速向運河區挺進。英法兩國空軍於兩天后對埃及發起空襲,然後空投傘兵,並調集海軍陸戰隊登入塞得港,展開占領運河的地面攻擊。

在埃及軍民的英勇抗擊下,英法以三國的武裝進攻最終失敗。英法軍隊不得不於當年12月全部撤出埃及,以色列隨後也被迫撤軍。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也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每年約有1.8萬艘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早已成為埃及經濟的生命線。當然,蘇伊士運河開通至今也被關閉了5次。其中,在1967年的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侵略埃及並占領埃及西奈半島,蘇伊士運河被迫停航8年之久,直到1975年6月5日才重新開放。

100多年前,馬克思就稱蘇伊士運河為“東方偉大的航道”。蘇伊士運河建成後,大大縮短了從亞洲各港口到歐洲的航程,連通了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經地中海與印度洋和太平洋連線起來,是一條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的國際航運水道。​

踏上蘇伊士運河的堤岸,看著那滔滔流水,我的腦海中閃現這樣一個問題:河床中流淌的到底是什麼?一時間,歷史的鏡頭和現實的場景競相交疊,浮現出這樣一個答案:既有昔日悲憤的血汗,也有今天喜悅的淚水。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東北部,北起地中海邊的塞得港,南止紅海旁的陶菲克港,全長190多千米。運河通過地中海和紅海連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緊扼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衝。這樣的運河,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價值。

埃及東北部是非洲和亞洲的接壤地帶。早在四千多年前,埃及人就認識到在那裡修建運河的必要性。據歷史學家考證,公元前1874年,埃及法老蘇努塞爾特三世曾主持開鑿運河,通過尼羅河及其支流把地中海與紅海連線起來。這條“法老運河”開工儀式的畫面,至今仍保留在盧克索的卡爾納克神廟正面的牆壁上。這是埃及開鑿的第一條人工運河,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條人工運河。可是,運河四周都是廣袤的沙漠,狂風卷黃沙,這條運河不久就被阻塞。後來的埃及法老,還有入侵的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都曾設法疏通,但沒有成功,到公元8世紀竟完全毀棄。

蘇伊士運河,緣起於現代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和殖民主義擴張。公元15世紀,葡萄牙人急於前往傳說中“遍地是香料和黃金”的東方。他們發現了繞過南非好望角直達那裡的新航道。但是,這條航道畢竟繞路太多,耗時費力。因此,後來的法國人和英國人都想尋找一條捷徑。1798年,拿破崙進占埃及,指示部屬對可能溝通地中海與紅海的蘇伊士地峽進行測量。1832年,法國外交官兼工程師費迪南?德萊塞普正式提出在這個地峽開鑿運河。1833年至1837年,他在開羅任領事,極力接近並討好埃及統治者,以“打通關節,成就大事”。1854年11月,他如願以償,從新任埃及總督賽義德?帕夏那裡獲得開鑿與經營運河的“特許權”。四年後,他發起成立主要由法國和埃及私人出資的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1859年4月25日,運河的修建在現今的塞得港破土動工。河道的走向沒有選取貫通地峽的最短直線距離,而是利用天然的湖沼窪地,將沿途的曼扎萊湖、提姆薩湖、大苦湖和小苦湖串連在一起。雖然河道出現多處彎曲,但卻大大縮減了施工量。

我參觀過塞得港和伊斯梅利亞城的運河博物館。那裡保存的資料說,為開鑿運河,公司從埃及各地僱傭了大量奴隸勞工。他們掘地全憑雙手掄鎬執鍬,運土則全靠頭頂與肩扛。他們終日勞作,忍受著政治脅迫、炎炎烈日、霍亂病痛“三重折磨與煎熬”。當時,埃及全國有人口500萬,先後有220萬人參加運河修建。運河原計畫六年完成,但因氣候條件惡劣,勞動工具簡陋,歷時十年才完工。為開鑿這條水道,挖掘土石方7500萬方,有12?5萬埃及人因勞累而死。因此,博物館人員說,蘇伊士運河“是埃及人用雙手摳出來的,用肩膀扛出來的,用屍骨壘砌起來的,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運河的開鑿,使歐亞兩大洲繞過好望角的航程縮短近萬千米,是埃及繼其古老文明之後對人類做出的又一歷史性貢獻。

1869年11月17日,運河正式宣告通航。可是,通航不久,埃及總督伊斯梅爾因財政困難就不得不將埃及擁有的運河股份出售。1875年,英國購買了埃及的運河股份,隨後出兵占領運河區和整個埃及。這樣,英國同法國一起就取得運河的長期控制權。在埃及土地上主要依靠埃及人民修建的這條運河,竟成為歐洲殖民主義者謀取私利的工具。

從來不甘逆來順受的埃及人民,決心把運河奪回來掌握在自己手裡。為此,他們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悲壯的鬥爭。

1952年7月,阿卜杜勒·納賽爾領導埃及人民推翻法魯克封建王朝,維護民族獨立和收復運河控制權的鬥爭空前高漲。1956年6月,駐紮在運河區的8萬英國軍隊被迫撤離。同年7月26日,納賽爾順應民意,在亞歷山大城宣布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當晚,那裡有25萬民眾走上街頭表示支持和歡慶。同時,塞得港有幾萬人湧向運河口,將豎立在那裡的德萊塞普的雕像推倒。這樣,由法、英兩國霸占長達87年之久的蘇伊士運河終於回到埃及人民手裡。當時,許多埃及人從遙遠的南方和西部趕來,站在河岸上歡呼,將一把把熱淚拋灑到滾滾的水流中。

發展歷史

古代時期

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

可能遠在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爾特三世(其名字即為“蘇伊士”一詞的來源)為了進行直接貿易,下令挖掘了一條“東西方向”的運河,連線紅海與尼羅河。一些證據顯示這條運河的存在至少持續到公元前13世紀的拉美西斯二世時期。隨後運河被荒廢。根據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著作《歷史》(The Histories of Herodotus)記載,大約在公元前600年尼科二世著手它的重新挖掘工作,但沒有完成工程。

這條運河最後大約在公元前500年由征服埃及的波斯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完成。大流士在尼羅河岸建立了許多花崗岩石碑紀念其功績,其中有一塊位於離蘇伊士130公里遠的Kabret附近的被稱為大流士碑銘(Darius the Great's Suez Inscriptions)中寫著:大流士王曰:吾乃波斯人。吾起于波斯而征於埃及。吾命開此河,發於尼羅奔流埃及,止於瀚海瀕臨波斯。此河即成,埃及之舟舶可沿諸直抵波斯,合吾所願。(Saith King Darius: I am a Persian. Setting out from Persia, I conquered Egypt. I ordered this canal dug from the river called the Nile that flows in Egypt, to the sea that begins in Persia. When the canal had been dug as I ordered, ships went from Egypt through this canal to Persia, even as I intended. )

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

這條運河在公元前250年左右被托勒密二世重新獲得。在隨後的一千年中被連續改進、摧毀和重建,直到最終於公元8世紀為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曼蘇爾廢棄。

部分可考的古代部分運河開放時期的開始時間如下:

辛努塞爾特三世時期,約公元前1874年。

塞提一世時期,公元前1310年

尼科(Nkhaw)時期,公元前610年

大流士時期,公元前510年

托勒密二世時期,公元前285年

羅馬圖拉真國王時期,公元前117年

阿拉伯埃米爾時期,公元後640年。此後開放了150年。

近代的重建

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

下一次挖掘運河的嘗試是在一千多年後。18世紀末拿破崙·波拿巴占領埃及時計畫建立運河連線地中海與紅海。不過由於法國人的錯誤勘定結果計算出紅海的海平面比地中海要高,也就意味著建立無船閘的運河是不可能的,隨後拿破崙放棄計畫,並在和英國勢力的對抗中離開埃及。

法國在拿破崙失敗之後,重新建立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因為在美洲的殖民地失於英國,所以法國重點向東方發展。打通蘇伊士運河對法國意義更為重大。1854年和1856年,法國駐埃及領事斐迪南·德·雷賽布子爵獲得了奧斯曼帝國埃及總督帕夏塞伊德(Said Pasha )特許。帕夏授權雷賽布成立公司,並按照奧地利工程師Alois Negrelli制定的計畫建造向所有國家船隻開放的海運運河。通過對有關土地的租賃,公司可從運河通航起主持營運99年。

1858年12月15日,蘇伊士運河公司(Compagnie Universelle du Canal Maritime de Suez)建立。強迫窮苦埃及人穿過沙漠挖掘運河的工作花費了將近11年,部分苦力甚至施以鞭笞。工程克服了很多技術、政治和經費上的問題。最終的花費高達1860萬鎊,多於最初預算的兩倍。運河於1869年11月17日通航,這一天被定為運河的通航紀念日。

對運河的爭奪

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

運河對世界貿易發生了即時的和重大的影響。同六個月前竣工的美國大陸鐵路網協同,使人們能夠在創紀錄的時間內環遊整個世界。同時運河對歐洲在非洲的滲透和殖民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 1870-1930 年間,蘇伊士運河公司的純利潤達35億法郎,大部分為英法兩國所獲得。其間在1875年外債迫使 Isma'il 帕夏(Sa'id 帕夏的繼任者),將其國家對運河的股份賣給了英國。在1882年英國騎兵進入並保護運河後,1888年的君士坦丁堡大會公告運河為大不列顛帝國保護下的中立區。在1936年英埃條約中,英國堅持保留了對運河的控制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1年2月,德國駐北非遠征軍司令隆美爾指揮發動了埃及的進攻,準備奪取蘇伊士運河。並試圖向蘇伊士運河投擲炸彈。英國著名魔術師賈斯帕·馬斯克林作為特戰人員成為英軍的一名中尉,主持用探照燈和錫片反射器造成光幕干擾德軍飛行員的夜間視野,輔以白天的防空炮火,使得轟炸精度大大下降。保護了蘇伊士運河。

1951年埃及推翻了1936年英埃條約,新政府要求英國撤軍。1954年英國同意放棄。1956年6月,最後一批英軍撤離埃及。

由於埃及尋求獲得蘇聯軍備,英國和美國撤除了對建設亞斯文大壩的援助,在此之後納賽爾總統宣布運河國有化,導致英、法、以色列入侵,發生了一個星期的1956年蘇伊士戰爭(參見第二次中東戰爭)。損傷和沉沒船隻的影響導致了運河被關閉,直至1957年四月在聯合國援助下被清理完畢。一支聯合國部隊被建立以維持運河與西奈半島的和平。

在1967年六日戰爭後,運河再次被關閉至八年後的1975年6月5日。其間在1973年的猶太贖罪日戰爭中,運河成為埃及軍隊橫越進入西奈半島以色列控制區的場所,隨後以色列軍隊跨越運河西渡。1974年起一支聯合國維和部隊入駐西奈半島。

經濟效益

這條運河允許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南北雙向水運,而不必繞過非洲南端的風暴角(好望角),大大節省了航程。從英國的倫敦港或法國的馬賽港到印度的孟買港作一次航行,經蘇伊士運河比繞好望角可分別縮短全航程的

蘇伊士運河

43%和56%。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港和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間繞好望角的距離是11771英里,而經蘇伊士運河的距離僅1698英里,節約86%的距離。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有時人們通過從船上卸下貨物通過陸運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紅海之間實現運輸。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最低部位貫通蘇伊士地峽,連線地中海和紅海。沿途利用大、小苦湖等原已乾涸的湖沼和窪地作為航道。從塞得港至陶菲克港長161千米,連同伸入地中海、紅海河段總長173千米。河面寬160-200米,河底寬60-100米,可通行吃水11.6米、滿載6.5萬噸或空載15萬噸的海輪。通過時間平均為15小時。運河通航後,從西歐到印度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5500-8000公里。運河位於歐、亞、非三洲交接地帶的要衝,戰略地位重要。通過船舶數及其貨運量在各國際運河中均居首位,貨運以北上的石油和南下的金屬及其製品最重要。第一期工程於1980年完成後,河面展寬至365米,使吃水16米、滿載15萬噸或空載35萬噸海輪得以雙向通行。第二期工程正在實施中。

向北方運的主要貨物有原油和石油產品、煤炭、礦石和金屬、加工金屬、木材、油籽和油籽餅以及穀物。南運的貨物則有水泥、化肥、金屬制材和穀物。

世界海運貿易額的7%都是通過蘇伊士運河,其中35%的份額是紅海和波斯灣沿岸港口,20%是印度和東南亞港口,39%是遠東地區。

發展現狀

由於實際上並沒有海平面的差異或需要翻越山脈,蘇伊士運河上沒有船閘。運河深度約22.5米(2001年數據,下同),水面寬度從南端280米到北端345米不等,航道浮標間平均寬度約135米。目前至少允許210,000噸排水量的船隻載貨通過,允許最大吃水深度可達62英尺(19米)。在運河多個通航區域皆有一條航道標誌。

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的長度163公里一般是指南入口到塞得港燈塔的內陸段,若從南段的等候區域到北端的航道浮標則約190公里。包括兩部分:大苦湖的南側段和北側段。運河限速滿載油輪為13公里/小時,貨艙船為14公里/小時,通過運河的全程需花費11至16小時。經過不斷擴寬挖深,運河可通行28萬噸滿載貨輪和56萬噸級空載油輪。每年通過的船舶量與貨運量在國際運河中居首位。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的重要外匯收入來源,每年約25,000艘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占世界海運貿易的14%。運河管理局統計報告顯示,自1975年6月重新啟用到2000年6月的25年裡,徵收的船隻過境費達300億美元。亞歐之間除石油外的一般貨物海運,80%經過蘇伊士運河。不過由於中東地區的大量輸油管道及公路和鐵路的競爭,蘇伊士運河面臨著過往船隻特別是運油船減少的危險,因此近年過境費有所下調。埃及政府計畫在2010年將運河最大允許吃水深度改進至72英尺(22米),以允許超級油輪通過。目前超級油輪需要卸載一部分貨物到運河特有的小船上,然後在出口處重新裝貨。

運河中具有一支挖泥船隊參與各類疏浚工程,一支救護拖輪船隊負責救護和滅火,建立了一套通訊和航行監控系統,提供導航服務,並在塞得港和陶菲克港擁有兩個船廠。運河西岸全程有一條鐵路平行延伸。

重要事件

2014年8月5日,埃及政府高調宣布,將在蘇伊士運河東側開鑿一條72千米長的新運河,以擴大通航能力,拉動國家經濟復甦。

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表示,新運河項目將單獨開鑿35千米的新河道,其餘37千米將通過拓寬舊運河,並與新河道連線來實現。這個龐大的工程項目預計將耗資40億美元。馬米什還表示,為了保證埃及對新運河的絕對控制權,這一項目將不會引入外資。

作為其上台後啟動的首個大型工程項目,總統塞西對新運河的建設信心十足,宣稱35千米新河道的開鑿在2015年年中就能完成,比之前埃及政府宣布的三年工期大為縮短。

新擴建

埃及政府計畫在已有近145年歷史的蘇伊士運河沿線修建一條新的運河。新運河長72公里,耗資40億美元,5年內建成,約20家埃及企業參加,軍方負責管理,旨在擴大該運河沿岸的貿易活動。這個項目中有長達35千米的區域將需要進行“乾料挖掘”,另有37千米需要“擴建和加深”,這意味著總長度為163千米的現有運河將被拓寬。

埃及名勝古蹟

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特別是亞歷山大城,其次是開羅。其間夾雜著利凡特文化的特點,即法國、希臘、土耳其和敘利亞文化的混合體。

世界三大運河

世界上有三條著名的大運河:京杭大運河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

運河名稱 長度寬度所屬國家所屬地域
巴拿馬運河長82公里,寬304米巴拿馬拉丁美洲
蘇伊士運河長163公里埃及歐洲亞洲
京杭大運河長1794公里中國亞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