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史

蘇伊士運河史

蘇伊士運河史。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東北部,貫通蘇伊士地峽,是歐、亞、非三洲的重要海上通道。1859年始建,1869年竣工並正式通航(見彩圖)。通航後即由法國控制,1882年後由英國控制,1956年埃及宣布將運河收歸國有。運河北起塞得港,經提姆薩湖、大苦湖、陶菲克運河注入紅海,長162.5公里,連同伸入地中海和紅海的河段總長約174公里。1869年河面寬58米,河底寬22米,水深6米,沿途無船閘裝置,航運暢通無阻,船隻通過運河約需48小時。1955年運河河面展寬至135米,河底寬50米、水深達13米,可通航3萬噸貨船和4.5萬噸油輪,船隻通過運河已縮短為14小時。

蘇伊士運河史

正文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東北部,貫通蘇伊士地峽,是歐、亞、非三洲的重要海上通道。1859年始建,1869年竣工並正式通航(見彩圖)。通航後即由法國控制,1882年後由英國控制,1956年埃及宣布將運河收歸國有。運河北起塞得港,經提姆薩湖大苦湖陶菲克運河注入紅海,長162.5公里,連同伸入地中海紅海的河段總長約 174公里。1869年河面寬58米,河底寬22米,水深6米,沿途無船閘裝置,航運暢通無阻,船隻通過運河約需48小時。1955年運河河面展寬至 135米,河底寬50米、水深達13米,可通航3萬噸貨船和4.5萬噸油輪,船隻通過運河已縮短為14小時。蘇伊士運河的鑿通大大縮短了東西方之間的航程(見表),促進了國際貿易和航運事業的發展。也正因為如此,蘇伊士運河成為西方列強互相爭奪的目標。所謂蘇伊士運河問題,實際就是西方列強圍繞運河的開鑿和控制,長期進行角逐而產生的。

蘇伊士運河史蘇伊士運河史
蘇伊士運河史蘇伊士運河史
西方列強對運河的爭奪 18世紀,英法兩國加緊爭奪,目標都集中在富饒的東方。法國企圖溝通地中海與紅海,直抵東方,以打破英國對好望角航道的控制,奪取東西貿易的壟斷權。英國為維護其在東方、特別是在印度的利益,則反對開鑿運河,主張從亞歷山大經開羅、蘇伊士、敘利亞、幼發拉底河至波斯灣修築一條鐵路,以加強東西方的聯繫。1851年,英國獲得埃及的許可,開始修築亞歷山大至開羅的鐵路。法國也不甘落後,支持工程師F.萊塞普斯騙取埃及的信任,於1854年簽訂關於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租讓契約。1856年又簽訂了補充契約。次年成立了“國際蘇伊士海運運河公司”。資金2億法郎,分成40萬股。法國購買207111股,占52%;埃及認購177602股,占44%。這樣,當運河於1869年正式通航時,法國便控制了運河公司。1875年,英國趁埃及財政拮据,用不到 400萬英鎊廉價買進埃及持有的全部運河公司的股票。1882年英國占領埃及後,直接控制了運河。1888年西方列強締結君士坦丁堡公約,規定運河的安全和自由通航必須得到保證。英國直到1904年才正式加入這個公約,但繼續在運河區駐紮大量軍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宣布埃及為“保護國”。德國指示土耳其軍隊進攻埃及以奪取運河,但沒有成功。1922年,英國承認埃及獨立,但仍保留在運河區的駐兵權。30年代,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英國藉口保衛埃及的“安全”和“穩定”,於1936年迫使埃及簽訂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條約》,規定英軍繼續駐紮運河區,亞歷山大港仍為英國的軍港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在運河區建立了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供應了28個步兵師、13個裝甲師、65個空軍中隊和海軍部隊的裝備。大戰結束後,美國開始插手中東事務。1951年夥同英國等要求埃及參加“中東司令部”,以使美軍和英軍長期駐紮在運河區。
埃及人民要求收回運河的鬥爭 1866年埃及政府與“國際蘇伊士海運運河公司”簽訂的契約中規定,運河公司是“埃及公司,受埃及法律和習慣管轄”。運河是靠埃及人民的血汗和金錢建成的。埃及政府為開鑿蘇伊士運河耗資1680萬鎊,等於外國股東投資總額448萬鎊的3.7倍。在運河開鑿的10年中,數十萬埃及人服役,約有12.3萬人喪生。然而,運河的管理權和收益卻長期為西方列強所霸占。1936年以前,埃及政府在公司最高權力機構的董事會中竟未占一席。1870~1930年的60年間,公司的純利潤達35億法郎,絕大部分為英法所攫取。公司無視1866年契約,不執行埃及法律,不服從埃及政府的管轄,成為“國中之國”。埃及船隻在運河航行也須向公司繳納通行稅。公司股票價格不斷上漲,但運河的主人-埃及分得的純利潤寥寥無幾,1955年僅10億法郎,而同期英法等國卻榨取利潤174億法郎。
1924年起,英埃雙方就運河等問題進行長期談判。埃及政府要求英國撤軍,但遭到無理拒絕。1937年,埃及政府取消外國特權,運河公司方同意每年向埃及政府納稅30萬鎊。1949年改為讓埃及政府分享70%的純利權,但英法等國仍從運河公司榨取了相當驚人的利潤,1951年達140億法郎。
1952年埃及革命成功後,埃及政府要求英軍撤離埃及,並在運河區組織游擊隊襲擊英軍。1954年英國被迫簽訂撤軍協定。1956年6月,最後一批英軍撤離埃及,結束了英國對埃及長達74年的占領。然而運河公司董事會的大權仍操在外國股東手中,1956年董事會的32個席位中,法國占16席,英國占9席,埃及僅占5席。公司的高級官員幾乎都是外國人。
1956年7月26日,納賽爾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宣布將運河公司收歸國有,英法不甘心失去他們在運河中的利益,1956年10月夥同以色列入侵埃及,企圖重占運河,推翻納賽爾,但遭失敗,被迫停火撤軍,運河終於回到埃及人民的手中。
參考書目
 方德昭、楊劍安:《蘇伊士運河和蘇伊士運河問題》,北京,1957。
  宓賢弼:《帝國主義與蘇伊士運河》,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