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坊節孝牌坊

藍坊節孝牌坊

藍坊節孝牌坊,位於藍坊鎮龍潭下,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是清王朝為表彰江贊盈之妻吳氏之貞節而建。這種貞節牌坊是封建社會賦於終生守寡婦女的一種象徵性的榮譽。

簡介

藍坊節孝牌坊藍坊節孝牌坊

節孝牌坊座落在藍坊鎮龍潭下,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是清王朝為表彰江贊盈之妻吳氏之貞節而建。牌坊為四柱三間通天式石牌坊,坊額及石柱鐫刻有建坊銘文等。牌坊上端有牌匾“聖旨”二字,並刻有“天褒節孝”四字。背面有“松節冰心”和附屬許多聯文。
貞節牌坊,在客家地區,隨處可見。過去蕉嶺境內幾乎各鄉、鎮都有一、二座,如高思鎮高樓村大坪有一座建築精巧貞節牌坊,可惜毀於“文革”破四舊時;藍坊鎮大地村、龍潭村仍保留這種節孝牌坊。這種貞節牌坊是封建社會賦於終生守寡婦女的一種象徵性的榮譽。

來由

藍坊節孝牌坊藍坊節孝牌坊

客家婦女的婚煙是“父母包辦,從一而終”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到狐狸滿山走”。婦女一生只準婚嫁一次,男人喪妻可續娶,女子喪夫,只能守寡,以示貞潔。
《嘉應州志》記載:官府和民眾口碑立了貞節牌坊的婦女就有400人。在這些守寡的婦女中,約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自覺自愿,甘願從一而終,專心致志守活寡的。如“藍坊節孝牌坊”。另一種是從夫堅決,夫死痛不欲生,百勸不止,願隨夫而去,或誓不再婚的,如英烈婦賴氏,嫁黃立富為妻,婚後一年而夫死,其父母欲奪而嫁之,賴氏乃食鉤吻而死,時縣令蔣彌高寫英烈婦詩為文以祭,且立碑旌表。又如道光八年,興福鄉桃溪村徐興章之婦林氏,十七歲嫁徐,婚後夫暴亡,林氏哀痛誓決殉夫,不聽勸告絕食三天自縊於房中,左秋浦敘其貞節而賦徐烈婦詩。
再一種是毀容拒婚,以死明志的。更多的是童養媳等郎妹、有的則是未過門的少女,自入婆家,甘心守寡的。由於“從一而終”這條鎖鏈為毒蛇一般纏得婦女不得翻身。婦女只能終生侍候翁姑養兒育女,倘若有改嫁的念頭,與其他男人相愛,則被視為忤逆不孝,嚴以家法懲罰,輕則五花大綁至宗祠由長輩訓斥,或用豬籠籠住,在族中示眾;重則用豬籠籠住投到池塘或大河葬身魚腹,慘不忍睹。
舊時雖有些婦女不願殉節,但談何容易。君不見一首流傳於世的客家山歌,“大伯阿叔莫留涯,再好田莊也系泥,百萬家財藉手過,總愛床下兩雙鞋。”“六月難過當晝心,守寡難過五更深,唔想貞節牌坊豎,只願嫁郎結同心。”這一封建枷鎖,只有在新中國的今天才能打破,實現婦女自由戀愛,自由婚嫁。

歷史

藍坊節孝牌坊藍坊節孝牌坊

牌坊,流行於宋代而盛於清朝。牌坊,源於古代大都市的里坊制度。那時里坊的周圍設有圍牆,牆中央築以坊門,由兩旁的華表和中間的橫樑或板門組成,稱“烏頭門”。後來又在橫樑上築起斗拱和屋檐,飛檐起脊,如同樓頂的牌坊稱為牌樓。牌坊的間數少則二間,多則四五間,常見的是三間。
一般當中的一間寬大,以利車馬通行;左右間窄小,供行人出入。牌坊按建築材料、風格不同分木牌坊、石牌坊、琉璃牌坊,各具特色。本牌坊雕刻精細,玲瓏剔透,彩繪鮮艷。石牌坊堅實純美,莊重威嚴,保存長久。琉璃牌坊造型深厚,流光溢彩,富麗堂皇。
一般說來,牌坊都為家庭旌表本族先賢而建;有的牌坊則為朝庭或當地官府為旌表賢臣,在忠、孝、節、義上有成績的人而立。如旌表忠臣牌坊的忠貞牌坊,旌表孝道的貞節牌坊。
現存廣東省珠海市前山鎮梅溪村的“梅溪牌坊”,是清光緒為旌表當地鄉紳、首任清政府駐檀香山總領事陳芳而賜建,牌坊現存三座,並排而立,均為三間三樓式廡殿頂構架,用花崗岩建築。檐下置石斗拱、石鼓、石闌額、須爾座,鑿雕有精美的瑞獸、花果、人物、書法八仙圖案等裝飾。牌坊集西方的裝飾風格和傳統的中國建築結構為一體,中西合壁,巍峨壯觀,工藝華美,是華南地區罕見的建築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