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喉蜂虎

藍喉蜂虎

藍喉蜂虎(學名:Merops viridis)中型鳥類,體長26~28厘米。頭頂至上背栗紅色或朱古力色,過眼線黑色,腰和尾藍色,翼藍綠色,腰及長尾淺藍,中央尾羽延長成針狀,明顯突出於外。頦喉藍色,其餘下體和兩翅綠色。嘴細長而尖,黑色,微向下曲。以藍喉為特徵,極具觀賞價值,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小鳥”。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藍喉蜂虎藍喉蜂虎
前額、頭頂、枕、後頸和上背深栗色,下背藍綠色,腰天藍色,尾藍色,中央尾羽延長,突出約65毫米;肩和翅綠色,內側飛羽藍色,貫眼紋黑色,到眼後變寬。頦、喉和頸側藍色,胸和上腹綠色,腹淡綠色,尾下覆羽淡藍色。

幼鳥似成鳥,但頭頂、枕和上背為暗綠色,中央尾羽不延長。

虹膜紅色,嘴、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35g,♀32g;體長♂273mm,♀267mm;嘴峰♂38.5mm,♀35mm;翅♂113mm,♀109mm;尾♂130mm,♀123mm;跗蹠♂11mm,♀12.5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林緣疏林、灌叢、草坡等開闊地方,也出現於農田、海岸、河谷和果園等地。尤喜近海低洼處的開闊原野及林地。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多在上空飛翔覓食,休息時多停在樹上或電線上。

遷徙:遷徙時間在春季4~5月,秋季在9~10月。

食性:主要以各種蜂類為食,也吃其他昆蟲。喜呆於棲木上等待過往昆蟲;偶從水面或地面拾食昆蟲。

叫聲:飛行時發出kerik~kerik~kerik的快速顫音。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繁殖期群鳥聚於多沙地帶,營巢於地洞中,每窩產卵4枚,卵的大小為21.5~24.6mm×19~20.5mm。

亞種分化

藍喉蜂虎(2亞種)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藍喉蜂虎指名亞種 Merops viridis viridis Linnaeus,1758
02 藍喉蜂虎菲律賓亞種 Merops viridis americanus P. L. S. Müller,1776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在原產地分布廣泛,屬常見物種(del Hoyoet al.,2001)。中國少於10,000繁殖對(Brazil,2009),局部地區數量較豐富。

地理分布

原生種分布:汶萊、高棉、中國、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綠:原生種分布;紫:迷鳥分布(稀少)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雲南東南部(留鳥)、廣西南部、廣東、海南島(留鳥)、福建、台灣(迷鳥)和香港(迷鳥)等南部地區,有時向北延伸至湖南、江西、湖北,直至河南南部。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該物種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註:第273項 藍喉峰虎)

佛法僧目百科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鳥綱的一目。成員體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多數種類以昆蟲和小動物為食,有些種類食魚,還有些種類食果實。

蜂虎科鳥類

蜂虎科是佛法僧目的1科。嘴細長而尖,稍向下彎;尾脂腺裸出;尾羽12枚;後爪較中爪為短;羽色艷麗,上背呈紫栗色,下背至尾上淡藍色,肩與翅呈輝深綠色;胸輝綠色,向後漸淡而近白。因嗜食蜂類而得名。共26種。分布幾乎遍及東半球的熱帶和溫帶地區,常見於非洲、歐洲南部、東南亞和大洋洲。中國有2屬6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