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利姆·魯巴伊·阿里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

南葉門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軍事領導人之一,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總統委員會主席(1969-1978)。1978年因內亂被殺。

生平簡介

周總理與薩利姆·魯巴伊·阿里周總理與薩利姆·魯巴伊·阿里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Salim Rubai Ali,(1934--1978)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總統委員會主席。別名薩利明。生於南葉門第三省阿比洋地區的農民家庭。1960年起參加秘密的愛國青年組織。1963年參加“被占領的南葉門民族解放陣線”的工作,參與發動反英武裝鬥爭。曾任亞丁附近和第三省的武裝鬥爭領導人,在1967年攻占老亞丁戰役中起過重大作用。1967年南葉門獨立,任第三省中部地區“民陣”組織和人民衛隊負責人。
1968年3月總統卡坦·沙比鎮壓反對派,他帶領六百名人民衛隊與政府軍激戰,後因寡不敵眾,退入山區。1969年6月中旬右翼總統沙比解除了受軍隊支持的左翼領導人海珊的內政部長之職,矛盾激化。他與伊斯梅爾一起發動“糾正運動”,迫使卡坦·沙比下台。
民族總指揮部宣布成立一個由五人組成的總統委員會,薩利姆·魯巴伊·阿里任總統委員會主席,使國家元首職權。要在國內進行“自然的匡正行動”。政治上採取有力措施消除右翼勢力,宣布要實現民族民主革命任務,以最終建成人民民主的社會上義。軍事上徹底清洗和改組軍隊,撤銷六百多舊軍官職務,提拔一批下級軍宮和反英鬥爭中的游擊隊主力隊員。建立以游擊隊為主體的新型軍隊,並在全軍加強政治思想教育。經濟上積極準備施行國有化政策。對外則宣布要同社會主義陣營加強關係。1970年後,民陣內部魯巴伊派與伊斯梅爾派鬥爭激烈。1978年6月26日亞丁發生流血事件,總統府遭到攻擊,他被當日成立的“特別法庭”判處死刑,並於當晚處死。曾於1974年11月訪問過中國。

愛國志士

1934年,魯巴伊出生在南葉門第三省阿比洋三角洲地區一個農民家庭里。阿比洋三角洲土地肥沃,灌溉條件較好,是南葉門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裡除盛產長纖維的優質棉外,還以生產香蕉、木瓜、西瓜、芒果等熱帶水果而著稱。由於這一帶水草茂盛,畜牧業比較發達。魯巴伊小時候就在這綠色的田野里玩耍嬉戲,跟大人一道放牧牛羊。

葉門地圖葉門地圖
魯巴伊在國小和中學階段,除學習一般的科學文化外,還學習了伊斯蘭教的宗教知識,成為一名虔誠的穆斯林。國中畢業後,他長途跋涉,來到南葉門東部的哈達拉毛省軍校受訓半年。後又返回故鄉,當過一個時期的國小教員,做過會計和民間習慣法官。在這段時間裡,魯巴伊廣泛地接觸了人民民眾,親身體驗到勞苦大眾的疾苦,豐富了他的社會閱歷。
在歷史上,南北葉門曾是一個國家。1839年英國殖民軍占領亞丁,後又與周圍20多個酋長國和小蘇丹國簽訂了一系列“保護條約”。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把葉門分為了南北兩部分。英國殖民者直接占領的地區稱南葉門,其他部分稱北葉門。1959年2月,英國殖民當局將南葉門的6個蘇丹國和“亞丁殖民地”合併為“南阿拉伯聯邦”。南葉門人民不甘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勢力的壓迫,舉行多次起義,都遭到血腥鎮壓。魯巴伊親眼目睹過殖民主義者的暴行,決心為實現祖國獨立而鬥爭。1960年,他開始參加反抗殖民主義統治的青年運動,參與成立秘密的愛國青年組織。魯巴伊曾擔任法茲利蘇丹王的財務秘書,他利用這一合法身份從事秘密工作。有力地配合了愛國組織的鬥爭。後來,他因參加職員的罷工活動,被蘇丹王解除了財務秘書的職務。
1962年9月26日,薩那一批愛國軍官發動政變成功,建立了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簡稱阿拉伯葉門)。阿拉伯葉門革命的爆發,有力地鼓舞著南葉門愛國志士。阿拉伯葉門成為南葉門愛國鬥爭的堅強後盾。魯巴伊從南葉門趕去參加了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人民警衛隊。他之所以採取這一行動,一方面是為了捍衛這一新生的共和政權;另一方面,是接受革命鍛鍊,為重新進行南葉門武裝鬥爭做好準備。
為把抗擊英國殖民主義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各種力量統一起來,有效地開展政治鬥爭和武裝鬥爭。1963年,南葉門一批愛國志士在薩那召開“全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包括支持開展武裝鬥爭的官兵、愛國知識分子、部落首領以及各種政治團體的代表。會議決定成立“解放被占領的南葉門民族陣線(後來改稱為“民族陣線”),強調必須採取武裝鬥爭的途徑把祖國從殖民主義桎梏下解放出來。會議選舉卡坦·沙比為民族陣線主席。魯巴伊成為民族陣線的第一批成員。
1963年10月14日,南葉門愛國者在民族陣線領導下,在地勢險要的拉德凡山區重新點燃了武裝起義的峰火。魯巴伊參與發動了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武裝起義。同年底,為解決武器短缺和物資供應困難,他被派往北葉門塔茲城,負責民族陣線駐塔茲辦事處財務主任。在這裡,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經費和各種軍事物資,配合南葉門前線的武裝鬥爭。

獨立英雄

1964年下半年,魯巴伊奉民族陣線總指揮部之命,返回南葉門,擔任阿比洋地區游擊隊領導人。他領導的游擊隊多次重創英國殖民軍。從1965年起,他被任命為阿比洋省和亞丁附近軍區游擊隊領導人,成為民族陣線最重要的軍事負責人之一。1966年,魯巴伊又當選為民族陣線總指揮部成員。
在民族陣線領導下,南葉門人民的武裝鬥爭和民眾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游擊隊發展壯大,改編為解放軍和人民衛隊。魯巴伊參與領導的亞丁克里特爾區運動成為這次反英武裝鬥爭的重要轉折點。克里特爾區是亞丁的一個老區,1839年,英國漢斯上校率領的殖民軍就是在這一帶海岸登入,開始了侵占南葉門的歷史。1967年7月20日,魯巴伊領導的人民衛隊在其他人民武裝力量的配合下,攻克了克里特爾區,控制該區達20天之久。這一仗給英國占領軍以沉重打擊。之後,魯巴伊領導的解放軍和人民衛隊相繼攻克阿賓和迦爾勒,從陸路方面截斷了阿瓦里格·貝汗、瓦哈迪等地區與亞丁的聯繫。接著,又完全控制了拉赫傑地區。這時,偽政權中絕大多數陸軍和公安部隊高級軍官紛紛倒戈,轉而支持民族陣線,與民族陣線的武裝力量一起,占領了亞丁東北角的曼蘇拉區。
在南葉門人民武裝鬥爭的打擊下,英國殖民當局及其卵翼下的傀儡政權開始瓦解。亞丁的殖民當局只能通過空中線路同各個酋長國和蘇丹國取得聯繫。1967年8月,絕大多數酋長國都落入了民族陣線武裝力量手中。11月,英國當局被迫與民主陣線在日內瓦簽訂南葉門獨立協定。當月29日殖民軍撤離亞丁。30日,民族陣線軍隊攻陷封建酋長勢力盤踞的最後一個點——索科特拉島。同一天,民族陣線宣布南葉門獨立,成立了“南葉門人民共和國”(後改名為“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魯巴伊任阿比洋省中部地區民族陣線和人民衛隊負責人。

政變奪權

南葉門獨立後,民族陣線總指揮部領導層中圍繞著以後走什麼道路的問題產生了分歧。1968年3月3——8日,民族陣線在阿比洋省的津季巴爾召開了第四次代表大會。會上出現了兩條對立的路線。以第一任總統、當時民族陣線總書記卡坦·沙比為首的一派主張,在南葉門實現“既非資本主義又非共產主義的社會主義”。他們主張改革,但改革的步子不應邁得太快太急。他們認為,由於舊軍官中不少人曾在革命勝利前夕加入了武裝鬥爭行列,因此不能在軍隊和警察中採取清洗手段;在經濟上,他們主張繼續爭取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投資,鼓勵私人工商業自由發展,從緩實行土地改革和國有化。以魯巴伊等人為代表的另一派則主張,必須徹底進行革命,砸碎舊的國家機器,成立工人、貧農和士兵掌權的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權。在農村實行“耕者有其田”,在城市沒收資產階級的經濟企業歸工人所有,徹底改造舊軍警。會上出現的尖銳矛盾和嚴重對立導致了民族陣線的分裂。
1968年3月20日,卡坦·沙比總統指使軍隊中的“校官集團”逮捕了300名反對派成員。很多與會者便逃往魯巴伊的大本營阿比洋地區。5月14日,魯巴伊串聯民族陣線總指揮部大多數成員發表聲明,譴責卡坦·沙比總統的行動。於是,卡坦·沙比派軍隊前往鎮壓。魯巴伊等人率領600多名人民衛隊同政府軍展開激戰。5月底,魯巴伊的人民衛隊因寡不敵眾,撤到雅法和扎萊一帶山區固守,被稱為“上山派”。在這段時期,魯巴伊經常到阿拉伯葉門共和國活動。
1968年5月和7月,南葉門被推翻的封建酋長發動叛亂,直接威脅著卡坦·沙比的政權。在這種情況下,卡坦·沙比與魯巴伊等人經過談判,達成了協定。1969年6月,魯巴伊率領的人民衛隊回到亞丁。
1969年6月22日,魯巴伊等人經過周密策劃,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稱為“六·二二”校正運動,迫使卡坦·沙比總統下台。翌日,魯巴伊出任總統委員會主席。1972年,民族陣線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爾為總書記,魯巴伊兼任副總書記。

十年主席

魯巴伊擔任國家元首後,掌握實權,提出了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以維護民族獨立的主張。1969年10月13日他在慶祝南葉門革命六周年民眾集會上說:“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鬥爭只是我們鬥爭道路的起點,我們的鬥爭並不以實現獨立而告終。鬥爭剛剛開始,我們不要停滯不前。”11月,魯巴伊提出,“革命的最終目標是科學社會主義”。民族陣線也發表聲明,提出“建立一個包括工人、貧苦農民、士兵和回響民族民主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的聯盟”。
魯巴伊在“六·二二”“校正運動”後,首先改組軍隊,對舊軍隊、警察進行較徹底的清洗和改組,共清洗了600多人。同時提拔了一批優秀的下級軍官和原來的游擊隊員擔任了各級軍官。解散了受舊軍官影響較深的第六旅,建立了以原游擊隊員為骨幹的第二十二旅。
在經濟建設方面,魯巴伊主張重點發展農業、漁業和畜牧業,力圖將“服務性經濟”改變為“生產性經濟”。 1969年11月,魯巴伊頒布國有化決議,不僅把全部外國企業、銀行、輪船、石油公司收歸國有,連電影院、藥店、房產乃至小漁船也統統國有化,實行“工人監督”。不久,魯巴伊修改了土改法。規定把地主、富農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在沿海地區發動了貧苦漁民反漁霸運動和海運工人反船主鬥爭。自1970年10月起,他親自深入到農村發動農民,開展土改和合作化運動;到漁村組織和領導漁民,成立漁業合作社;到牧區,創辦“遊牧民子弟學校”。1971年8月舉行第一次貧農代表大會。他在貫徹這些措施的過程中,曾遭到一部分人的抵制和反對。

魯巴伊(右一)在蘇聯魯巴伊(右一)在蘇聯
在國際問題上,魯巴伊主張在加強與各國人民之間“國際主義團結”的同時,運用“和平共處原則”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魯巴伊認為,“美國是阿拉伯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首要敵人”,必須堅決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集團”。1969年10月,魯巴伊剛執政四個月,便由於美國進一步支持以色列,宣布與美國斷交。
魯巴伊主張加強同“蘇聯和社會主義體系國家的聯盟”。1972年11月,他率黨政代表團訪問蘇聯,在同蘇聯簽訂的聯合公報中,表示要擴大兩國間的“全面合作”,發展兩黨之間的關係。與此同時,他在某些問題上也和蘇聯有較尖銳的矛盾。1970年獨立三周年慶典上,魯巴伊講話中就不再提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改稱兄弟的社會主義陣營。
魯巴伊重視同中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曾於1970年8月和1974年11月兩次訪華。他多次讚揚中國與南葉門兩國及兩國人民間存在著“深厚和牢固的友好關係”,讚揚中國向南葉門提供了“無條件的真誠援助”。
魯巴伊表示,堅決支持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運動,認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鬥爭是頭等重要的問題。
魯巴伊主張兩個葉門實現統一。他在1970年6月22日舉行的民眾集會上說:“我們不能把我們自己同葉門北部的我們的人民割裂開來,因為;我們是一個祖國,一個人民。我們將為實現葉門統一這個共同的目標和命運而努力”。1972年9月,兩個葉門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邊界衝突。就在同年11月,他與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元首阿卜杜·拉赫曼·埃里亞尼在的黎波里會晤。達成了實現葉門統一的十點具體協定。葉門統一協定雖因種種原因未能付諸實施,但魯巴伊與阿拉伯葉門領導人的聯繫不斷加強,緩和了雙方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
1974年,魯巴伊開始執行較為靈活的對外政策。南葉門與北葉門的關係進一步改善,同歷史仇敵沙烏地阿拉伯建立了外交關係,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的來往逐漸增多,與西歐國家的關係有所鬆動,與美國也開始恢復接觸。同時,魯巴伊對蘇聯提出的亞洲安全體系表示異議。這些情況引起了以當時任民族陣線總書記的伊斯梅爾等人的強烈不滿,認為他違背了民族陣線一貫的方針。1978年6月26日,伊斯梅爾和總理阿里·納賽爾發動推翻魯巴伊的武裝政變。動用飛機轟炸魯巴伊所在的總統府,派軍艦封鎖了海面。魯巴伊指揮警衛營進行抵抗,激戰16小時。總統府被攻陷後,魯巴伊被處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