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遺址

薛城遺址

中國西周、春秋時期薛國都城遺址。在山東省滕州市張汪鎮與官橋鎮之間。據《左傳》定公元年記載,薛祖奚仲為夏車正,始居薛。以後仲虺為湯左相,亦居薛。夏、商時期的薛都是否在此尚不能肯定。戰國初期,齊滅薛。齊湣王三年 (公元前298)封靖郭君田嬰於薛。嬰死,子孟嘗君田文嗣立。秦、漢置薛縣,為薛郡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曾作過多次調查。1984~1986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城址進行全面鑽探和試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概況

薛城歷史悠久,現已查明境內各時期遺址28處,墓群32處,古墓9座,瓷窯遺址3處,故城遺址3處,冶煉遺址2處,點將台1處,教堂1處,革命紀念碑及革命紀念地7處。其中,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

薛國古城薛國古城

薛國故城

薛城遺址薛城遺址

薛國故城位於薛城區以北,滕州市之南,故城

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

外城

外城平面呈不規則形,東西最長3公里,南北最寬2.2公里,城牆曲折,北面尤甚,總長10615米。大部城牆在地面上留有殘跡,殘高4~7米,基寬20~30米。夯層一般厚19~22厘米,有些地方厚11~17厘米。夯窩直徑 6~7厘米。已探出大城門6座,南面牆3座,由東到西分別為古午門,大城門,水門,其他三面各1座。形成於戰國時期。

內城

內城在大城的東南隅,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牆與南牆較直和外城城牆合一,西牆和北牆已湮沒地下。周長共 2 750米。其中東牆長640米,南牆長660米,西牆長730米,北牆長720米。牆寬一般10米左右,城壕寬15~20米。在南、西、北三面各探出一座城門,門道寬8 米左右。內城似即西周、春秋的薛城,並一直延續到漢代。

皇殿崗薛公台冶鐵遺址陶范皇殿崗薛公台冶鐵遺址陶范

內城北半部和北牆外,有大面積遺址,文化堆積厚2~3 米,時代包括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東周和漢。

薛國古城冶鐵遺址

外城中部皇殿崗村東一帶,有大規模的戰國至漢代的冶鐵遺址,地面散布大量的鐵礦石、煉渣、殘陶范和戰國、漢代瓦當。陶范上多有“山陽二”、“巨野”等刻銘。皇殿崗村西南有戰國、漢代的建築遺蹟,出土“千秋萬歲”捲雲瓦當和銅兵器。外城內北部的陳莊、渠莊一帶附近有小型的冶鐵和制陶遺址。

可見薛國古城內冶鐵遺址有兩處,皇殿崗為最大的一處,陳莊、渠莊一帶為小型的冶鐵遺址。

薛國故城平面分布示意圖薛國故城平面分布示意圖

薛國城內的古廟

大城內皇殿崗遺址東的尤樓村東南,即原內城的北門附近,有史籍上多次記載的薛國太廟宗廟,即薛縣內奚仲廟一座,現在依然遺存著北大殿台基,和殘存的東西兩座膳房等。

只是該奚仲廟在文革期間遭到大肆的破壞,砸了神像,毀壞了廟碑。

薛國城內外的古墓

孟嘗君墓 靖郭君墓孟嘗君墓 靖郭君墓

內城東部及東牆內外有大面積西周早期至東周墓地。東門外三百米東有前掌大遺址,是商周時期的薛國貴族墓地群,主要集中在村後的河崖頭和村前的崗子地。

古城內東北隅的狄莊村北有 2座土冢,傳為孟嘗君父子墓。墓用自然石堆砌成石槨,據《水經注》記載,孟嘗君墓為鐵鑄棺槨,兩晉之前就早已被盜一空。這一帶曾出土有“薛子仲安”、“走馬薛仲寺”銘文的銅器。

毛遂墓毛遂墓

古城北門外偏東的京滬鐵路旁有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的門客毛遂墓地。1978年清理了 1座春秋晚期的 9鼎墓。墓口長 7.8米,一槨兩棺,槨室北側殉葬一中年女性,腰坑殉葬一老年男性,槨蓋上殉狗一條,隨葬品有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和陶器、海貝等。銅禮器有列鼎、鬲、簋、簠、壺、盤、匜等。

毛遂,薛人,他勇於自薦,不畏強楚,力勸其與趙合縱抗秦。其大無畏的勇氣為後世所讚譽,在戰國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沙溝遺址

古文化遺址

薛城遺址薛城遺址

該遺址位於沙溝鎮沙溝五村村內,遺址南部有條古河道穿過,整個遺址幾乎全部被村莊復蓋,只中間留有空地。遺址為高出河床兩米左右的台地,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400米,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在遺址範圍內,地面散見許多陶器殘片。經三次考古調查,蒐集各類標本達300餘件(片)。石器有石斧、石鏃、石環、石錛、石鏟等,陶器有盆形鼎、罐形鼎、鏤孔杯、高足杯、罐、盆、鬲、豆、器蓋等,陶質有磨光黑陶、褐陶、夾砂紅陶及少量的白陶。另外,還發現幾座殘墓,一為兒童墓葬,頭東腳西,骨架上復蓋紅陶罐片;一為成人墓葬,仰身直肢,頭東腳西,有隨葬品黑陶杯、罐、白陶鼎等;另一墓為南北向,出土有褐陶鬲、罐等。前兩墓屬於新石器時代,後一墓屬於東周時期。該遺址現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奚村遺址

薛城遺址薛城遺址

該遺址位於夏莊鄉奚村磚廠的南部,大明河東岸,南靠河北莊西部田灣村北,河西岸是龐莊村,總面積約兩萬平方米。此遺址在耕土下是文化層,出土文物有石斧、夾砂紅陶鼎足、壺片、磨光黑陶殘片等,根據出土文物初步鑑定為新時器時代遺址。 灰谷堆遺址

該遺址位於夏莊鄉潘樓村東南約500米、古蟠龍河北岸。明萬曆十三年<滕縣誌·古蹟考>載:“仲虺墓在奚仲墓東,俗呼為灰谷堆,灰虺訛也。”由此知奚仲之十二世孫商湯左相仲虺葬於此。整個遺址呈台形,總面積約7.5萬平方米,表面暴露有大量的夾砂泥質褐陶、灰陶及黑陶殘片,所見文物有鬲腿、豆柄以及其它器物的口沿、底等,根據器物的殘片,初步定為商周遺址。

古代城址

薛國故城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誌·古蹟考》載:“薛城,在薛河北、縣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古奚仲所封國,城則田文增築。”現古城址在滕縣官橋及薛城區夏莊一帶,距薛城10餘公里。故城歷經滄桑,凡2000餘年,至今城基猶存,清晰可見。夏禹時,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故城東南十餘公里有奚公山(今薛城區夏莊鄉境內),山上有奚公祠、奚公墓。戰國時期,古薛已是擁有6萬之家的名城。商朝時,奚仲十二世孫仲虺居邳,國自名薛(仲虺墓亦在今薛城區夏莊鄉境內)。周武王時,封任姓之後畛復國於薛,爵為侯。《路史》云:“薛至奚仲至周隱王時,凡傳六十四世,有國一千九百餘年。”戰國初,齊國滅薛,齊威王少子田嬰封於薛,號靖郭君。田嬰去世後,田文襲父封爵,仍居薛,稱薛公,號孟嘗君。孟嘗君以“好客養士”而名聞天下,他善於用人,廣招賢士,門下有食客三千,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後來薛公田文病逝,諸子爭立,齊、魏共滅之。

石斧石斧

薛國滅亡後,秦代設薛郡,漢以後至魏晉均設薛縣。隋代廢薛後,為滕縣領屬之地。以後,薛漸為村落,不復舊名。

南常故城

南常故城位於薛城區原南常鄉南常村村北,坐落在鳳凰山之陽的一片平原地帶上。鳳凰山又名朝陽山,山勢連綿數里,上有三峰高低相錯,其間雜有參差的巨石,形似展翅的大鵬,俯瞰南常故城沃野平原。鳳凰山北麓有玉華泉,南麓有涼泉,二泉之水合流環繞故城,最後西流入漕河。東峰下有朝陽洞。

故城東有老鴣山,山西側有元代廣威將軍同知嶧州軍事周忠及其子武節將軍兼邳州節度副使周瑞昌的墓葬。南常故城東西長約550米,南北寬約440米,略呈長方形。故城東北隅,沿東牆基向北延伸出一個南北約100米的突出殘存土墩部分,俗傳為“北門”,亦稱“瓮上”,其餘地上蕩然無存。故城附近,古墓很多,經常有畫像石刻出土。曾發現距今兩千年而完整無銹的漢代環首鐵刀、漢代石羊、和大批陶器。

南常故城,舊志一說為建陵城,一說為建陽城。故城坐落在白茅山、寨山之陽,南常村東北方向的一片平原地帶上,一條古河沿城址東部自北南流。

關於建陵城一說,《嶧縣誌·古蹟考》載:“建陵城在縣西四十五裏白茅山之陽,漢衛綰封建陵侯即此。”但此說與文獻記載不符。《水經注》記載:“沭水,一瀆南徑建陵縣故城東,漢景帝八年(前149)封衛綰為侯國。”《地名大辭典》載:“建陵縣,漢侯國,後漢省,故城在今江蘇沭陽縣西北。”《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漢建陵縣位置與《地名大辭典》的記載相同。由引可見,南常故城即建陵故城的說法顯系不當。

關於建陽城一說,《詩經·魯頌》記載:“居常與許。”東漢古文經學大家鄭玄注釋曰:“常,或作嘗,在薛之南。”從《中國歷史地圖集》上可查見春秋時期“常”的地理位置即今南常故城附近。由此可見,南常故城可視為春秋時期的常(嘗)邑。從今地名上看,故城南、北部有南常、前後北常等村,似皆以此城位置而定。《續山東考古錄》載:“建陽縣城在(縣)西微北四十五里,俗稱‘建陵城’。”《地名大辭典》載:“建陽縣,漢侯國,後漢省,故城在今嶧縣西。”與《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建陽城位置相同。因此,此城應是西漢時期建陽縣城所在地。

西周時期,區境內出現奚、常兩個城邑。 奚邑在今區境北部的奚村一帶,常邑在今南常、沙溝一帶,二邑隸屬於薛國。

孟嘗君田文,他的父親是齊威王之子,齊宣王之弟田嬰。田嬰受封於薛,時所謂薛公。孟嘗君其後也承襲了薛公之位。他之所以被稱為孟嘗君,可能是起先被封在嘗邑(亦即薛邑之旁的常邑)。孟嘗君為諡號,時稱“薛文”,或者尊稱“薛公”(參見《史記》)。

其諡號得之,應是“孟”是庶子之長,(伯,嫡子之長。)孟嘗君是田嬰的小妾所生,妾生之子為庶子,“嘗”、“常”古之通用,概於孟嘗君早年被封於古薛城之南的常邑有關,“君”當時是對有威望的人的尊稱。

故常邑是薛之下邑,是戰國田文父子時薛國南面的一個城市。因為當初靖郭君田嬰首先在薛國城內大修原薛國宗廟太廟,即原奚仲廟,並又補立自己的田氏宗廟於此,作為新的太廟;而孟嘗君又把齊國的宗廟之祭器遷於此,也即立薛城為田氏父子的“國都”,而其附城奚、常,只能稱邑。見於“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春秋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大凡奚邑也不能夠稱城的原因,就在於此。由於薛國的太廟,奚仲廟早立於薛國城內,除了祭祀薛祖奚仲之外,還是頒布及其實施宗法制度、占卜、求巫的場所。奚公山上的奚公祠,或車服祠,作為墓前的祭祀祠,只有祭祀奚仲之功能。

安陽故城

故城遺址在今鄒塢鎮北安陽村北,為西漢新陽國遺址。《漢書·地理志》載:“新陽,侯國,隸屬於東海郡。”《嶧縣誌·疆域考》載:“新陽國,鴻嘉二年封,故城在西北四十里,今安陽城。”《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西漢之新陽國地理位置與上述記載相符合。

故城地處台型高地,長寬各約200餘米,呈正方形,東、西、南三面牆基比較明顯,有的地段竟高出地表4至5米,系由黃土夯築而成。故城內,地面散見許多陶器殘片。故城西北不遠為墓山,山之陽古墓成群,這處較大的墓群與新陽故城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古臨城遺址

古臨城遺址已無考,據明萬曆十三年《滕縣誌》載:“(臨城)縣南七十里,臨山西,周四里。”相傳臨城為臨王官家所築,可臨王為何時代人也無可考證。現北臨城是否臨城故址亦無所考,僅考明洪武二年設臨城驛,驛址在今北臨城國小院內,由此可知,北臨城最晚也建在明代以前。北臨城北有鳳凰台遺址,這“鳳凰台”很可能是“烽火台”的訛名。根據現有考證推測,如果今北臨城不是臨城故城遺址,那么,臨城故城遺址也不會離此太遠。

古冶鐵遺址

薛國故城冶鐵遺址

根據歷年來考古發掘所發現,薛國故城附近所發現的秦漢煉鐵場所有皇殿崗冶鐵遺址、故薛城北門裡煉鐵遺址、 曹埠冶鐵遺址、隨河冶鐵遺址等若干處。

皇殿崗 冶鐵遺址

在山東滕州南張汪鎮、官橋鎮之地所,有一座周長近28華里古老而又高大的土築城池,這就是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舉世聞名的薛國故城。薛國故城為夏初大禹的車服大夫(即車正)任姓奚仲所封之地。

現在所見的薛國故城為戰國時期孟嘗君父子,在原東南角處的西周春秋城池的基礎上擴建的。這個西周春秋城池就是部分已沉埋在地下的內城,內北牆外有大面積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東周和漢代遺址;孟嘗君父子所擴建的外城中部有大規模的戰國至漢代的冶鐵遺址,地面上散布大量鐵礦石、煉渣和戰國、漢代瓦當等。

故城中央有一村,名皇殿崗,地勢稍高出四周,多出“千秋萬歲”捲雲瓦當和銅兵器,相傳是薛國君主孟嘗君父子宮室基址。皇殿崗村正中原有一株遒勁蟠曲的大唐槐,上世紀九十年代因挖排水溝和修村內東西路面,傷根逐漸萎蔫枯萎而死。據傳其位置是處於原薛縣治所附近。

位於皇殿崗村東側高台之上,原百年老梨園處,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的見方之地,遺址東、南兩側有兩條排水溝從高台邊穿過。

皇殿崗煉鐵遺址皇殿崗煉鐵遺址

1959年的試掘發現堆厚約1米許的地面上暴露出大量的鐵礦石、鐵渣、已完全氧化的銹鐵塊、鑄范(翻砂模型)和鐵器殘片,其出土的大量鑄范殘片,可辨認的器形有斧、鏟、犁、鋤等諸多的農具。鑄范有字者頗多,分陰文和陽文兩種類型,但都是三個字,一座“山陽二”,一作“巨野二”。而且還發現其試掘的土層斷面上也呈現出密密麻麻的大小鐵礦石,及其它陶瓦殘片。遺址內有的地方還暴露出窯址及燒紅的窯壁殘塊。這應該是鑄造農具的作坊。

煉鐵所用的燃料問題:

根據煉鐵遺址處暴露的許多灰坑,可見裡面全是面灰,為木材燃燒的餘燼之物,並沒有煤炭所燃燒形成的焦灰,可以斷定戰國末期秦漢之際該處的煉鐵廠所用的煉鐵燃料是木材,而不是煤炭。

1979年9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及山東歷史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對處在張汪鎮皇殿崗村高台處的漢代冶鐵遺址又進行了挖掘探測。

據考證,山陽郡設有鐵官在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尚未發現相關的鐵工場址,但在薛城皇殿崗冶鐵遺址中出土的鏟等陶鑄范上有陰文“山陽二”等字樣,可知山陽郡設有鐵官,並且至少設有兩處鐵工場,其所在地有待於查考。得注意的是,古薛城皇殿崗冶鐵遺址出土的陶鑄范中,還有的帶有“巨野二”字樣。據《漢書·地理志》,山陽郡“有鐵官”,“莽日巨野”,可知”山陽“在新莽以後改稱“巨野”,巨野郡也設有鐵官。

今滕州古薛城,西漢時為魯國屬縣,魯國設有鐵官,因此薛城皇殿崗冶鐵遺址應為魯國鐵官所屬鐵工場。薛城西距山陽郡鐵官所在地昌邑(今山東金鄉)一百多公里,魯國所屬鐵工場為何使用帶有山陽郡(巨野郡)鐵工場標識的鑄范。

也就是說,薛在兩漢時是魯國所屬的縣,不曾屬過山陽郡。漢王朝在魯國地設有鐵官,山陽郡(古郡國名在今山東金鄉西北)在薛地之西,相距甚近,而金鄉一帶在王莽新朝時還曾稱過巨野。

滕縣弘道院出土的冶鐵圖畫石像

滕縣弘道院出土的冶鐵圖畫石像滕縣弘道院出土的冶鐵圖畫石像

但是《漢書 成帝紀》記載了這樣一件大事:“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十二月,山陽鐵官徒蘇令等228人攻殺了長吏,盜取了兵器庫的武器,自稱將軍,攻城略地,經歷十九個郡國,殺了東郡(今河南濮陽)太守,汝南都尉”。兩漢時期,冶鐵工匠大多是罪徒,生活艱苦,備受壓迫,不堪忍受封建統治者的剝削,所以經常發生奮起反抗的暴動。 可能因為這一次冶鐵刑徒的暴動事件,廢除了山陽郡(王莽時稱巨野)鐵廠,迫使工匠搬遷原使用的模具,向東徙移到相距較近僅隔泗水的薛地,來繼續冶鐵鑄造鐵器。所以,在薛城冶鐵遺址內出現了“山陽”“巨野”的鑄范,故考古界亦稱之為漢代“山陽”冶鐵遺址。

通過近年來發現的秦封泥中約有五十餘方關於秦郡縣封印,可印證漢承秦之郡縣制度,其中便有“ 薛丞之印 ”《漢書·地理志》魯國本註:“故秦薛郡,高后元年為魯國。”下屬縣有“薛”。又《水經注》卷二五《泗水》注魯縣云:“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以為薛郡,漢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為魯國。”按封泥“薛丞之印”與以上縣丞印同,則此“薛丞”當為薛縣(今山東滕州古薛)之佐官。

又據《漢書·地理志》隴西郡本註:“秦置……有鐵官、鹽官。”“鐵官”、“鹽官”等為秦時中央於郡縣置特種屬官,鐵官為其一,漢承秦置。可見在秦時,就已經在薛郡薛縣設定了鐵官,在今皇殿崗高台處設立薛郡最大的冶鐵工場。

【滕縣弘道院出土的冶鐵圖畫石,最下一行左下角的圖,生動形象的反映了漢代冶鐵場景,主要生產環節都表現出來了,畫像中有一人執坩堝,三人鍛打,左邊有人用橢圓形的皮囊鼓風,右邊的一人觀修兵器,再向右見一人把鐵件放在水池裡冷激淬火,正面牆上掛著鍛好的兵器。接著其右的宮門外,有鐵犁耕作和舞劍局部圖。這一幅冶鐵圖充分的反映了漢代繼續沿襲秦代的“鹽鐵專賣”和“貨幣專鑄”制度的史實,說明了兩漢時期冶鐵工業興旺發展的事實,也更充分的表明了原屬於(後魯郡)的薛縣、滕縣兩漢時期生產力極大的發展與社會進步。】

對於薛國故城冶鐵遺址處的皇殿崗高台,歷代名人墨客過薛憑弔孟嘗君的詩文中,對該處宮殿高台及其周為城池的殘垣多有描述與感傷。

薛國故城冶鐵遺址薛國故城冶鐵遺址

曾經身為北宋宋仁宗時代“鐵官”的陳洎,時任官職是“三司監鐵副使”一職,專門來考察在秦漢時期專門設定鐵官的薛郡薛縣,作為魯南薛郡冶鐵中心的皇殿崗薛公高台。當他面對長滿野草的薛公台池上到處散落的鐵渣、陶范,還有那依然高巍,但卻是多年失修早已斑駁離露的故城垣,以及處在城垣東北內隅,已經成為牧童放牛的好去處的孟嘗君高大墓冢,曾經的風流也早已經被風吹雨打去,這一切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景象,讓陳洎噓唏感嘆不已,感傷之餘,乃作《過田文墓》一詩,以示弔古傷今。

詩中寫到:

當年聞奏雍門琴,

話著池台淚滿襟。

薛國故城冶鐵遺址薛國故城冶鐵遺址

何況今朝陵谷畔,

池台無計可追尋。

宋真宗年間的狀元詩人宋庠,來古薛城拜訪朝廷大臣丁晉公丁渭大人的故府第,同時也是慕薛地悠久的文化之名而來。宋庠順著久以失修斑駁離露但依然還是高大無比的古城轉了一周,又在丁晉公故第東側的薛公高台上,宋庠看到了陳洎同樣看到的令人傷感的景象外,同時還看到了:故薛縣寬闊的薛公台,卻也已高台坍塌於壕溝之中,台上磚砌的用於煉鐵淬火的水池子,還在碧波盈盈,夏色依故。池塘中那些瞪著雙雙大圓眼珠子的青蛙們不辨識人間的興亡炎涼,還在“餵哇,餵哇”的學唱著當年薛國、薛郡、薛縣昌盛繁榮時的鼓吹聲呢。

薛國故城冶鐵遺址

這一切的一切真有些“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心碎之痛。詩人哀嘆一聲,隨筆作一首古薛感傷之詩《丁晉公故第東池上作》。他在詩中言道:

薛國故城冶鐵遺址薛國故城冶鐵遺址

薛縣高台已半傾,

碧波遺甃自盈盈。

池蛙不辨興亡意,

猶學當年鼓吹聲。

清代詩人黃蕙森過薛,憑弔孟嘗君,參觀完薛公高台後傷感的寫了《孟嘗君》一詩:

“得士曰文盛,鳴鐘不惜財。偶人歸故士,食客散高台。相業縱橫盡,鄉風暴桀開。空餘狐兔穴,誰復抱琴來。 ”

可以想見,薛國故城內的皇殿崗煉鐵遺址,即孟嘗君宮殿基址高台,古之稱作的“薛公台”,早就名聲在外,為眾人所知了。

故薛城北門裡煉鐵遺址

該遺址位於 故薛城北門裡附近的陳莊村和東渠莊村之間,面積約5萬平方米,距離皇殿崗煉鐵遺址四百米許。

曾在該處發現大量的煉渣和鐵渣,並發現殘留的煉鐵融凝物,形似牛身,俗呼鐵牛。地面發現有板瓦陶片,南部的田地之下曾挖出居房石基,應為當初的煉鐵廠房依存。現該處部分煉鐵為田野耕地,部分為陳莊村民房所掩蓋。

冶鐵遺址冶鐵遺址

曹埠冶鐵遺址

曹埠冶鐵遺址位於周營鎮曹埠村東南約10米,面積約1500平

方米,地表可見有漢代板瓦、筒瓦、陶片等,還有大量的煉

渣和鐵渣。現遺址上面已成為耕地。

隨河冶鐵遺址

隨河冶鐵遺址位於南常鄉隨河村西北10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據測,地表50厘米以下,可見30厘米厚的鐵塊和煉渣的堆積。

古瓷窯遺址

薛城遺址薛城遺址

中陳郝瓷窯遺址位於鄒塢鎮中陳郝村,當地有“十橋九廟七十二座缸瓦窯”之說。該窯址範圍較大,以中陳郝村為中心,在方圓3平方公里內地上地下散布有許多瓷片、窯具,並有完整的器具出土。根據其釉色、造型及裝飾的特點,該窯址可分為南北兩區。 北區窯址年代應為南北朝至初唐時期,延續一里許散布有大量青釉等瓷片和窯具。其中,青釉最多,黃釉、醬釉及釉上施褐斑彩較少,少量瓷片出現類似鈞窯的天藍釉,採集的主要標本有碗、罐、盤、口壺、盆、高足盤、杯等;裝飾技法以刻畫為主,刻花極少,常見圖案有波浪、草葉、方格、網狀、半圓、同心弦紋等;器物的造型屬北方青瓷風格,採用支釘支燒,標本中的窯具有三叉支釘、支墊、墊圈、窯磚等。

窯址南區在村南一帶,年代當晚於唐朝,歷經五代、北宋、金、元諸朝。窯址內瓷片、窯具遍地皆是,從村民中徵集到的完整器物已達近百件,主要有碗、罐、缽、盤、燈、碟、缸、壇、玩具等。釉色有白、黑、黃、綠,多見白釉黑花,次為白釉紅花及褐點彩、綠點彩等。窯具有三叉支釘、窯棒、支墊、匣缽等。

據歷史記載,唐宋時期,該地瓷器已遠銷到東、南亞各國,具有中國民間第一窯美稱。中陳郝窯址現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城

薛城遺址薛城遺址

薛城古稱薛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是造車鼻祖夏朝車服大夫奚仲的故里、山東快書的發源地、鐵道游擊隊的故鄉,是棗莊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2005年被列為國家重點調度的20個紅色旅遊經典城市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區面積420.5平方公里,轄6鎮1個街道辦事處,人口40.6萬人。2006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57.7億元,增長17.1%;地方級財政收入完成2.9億元,增長13.3%。 地理位置優越。薛城位於山東南部,是魯南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水、陸、空交通便利。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滬鐵路以及正在建設的京滬高速鐵路縱貫南北,京杭大運河依境而過,年吞吐量400萬噸的棗莊港正在緊張建設,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和內河航運網路。

資源物產豐富。薛城是山東省富水區、長毛兔之鄉和全國重點產煤區。全區地下可採礦藏資源30餘種,建材儲量10億噸,優質煤儲量2.6億噸。現代農業發達,是國家確定的世行項目和黃淮海平原綜合開發區,冬棗、石榴、雪桃等乾鮮果品馳名南北。工業擁有精密製造、機電加工、精密化工、煤化工、啤酒、造紙、煤炭、水泥、玻璃、木材加工等十大工業門類、800多種產品,形成了200萬噸煤炭、350萬噸水泥、1000套印染整機設備、2萬颱風機、6萬千瓦發電、10萬台空調、15萬噸啤酒、30萬立方板材、36萬噸玻璃製品、50萬噸板紙、40萬噸鋼鐵生產能力,其中,“南極洲”啤酒、“多樂”多用爐、“順興”水泥、“神農”麵粉等產品被命名為省、部級名牌產品。

投資環境優良。高標準規劃建設了薛城經濟開發區和張范經濟園,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基本實現“七通一平”。轄區通訊、供電、供氣、供水、排水及學校、醫院、星級賓館等服務設施配套齊全,城市服務功能完善。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誠信法治的市場環境、寬鬆優惠的政策環境和務實高效的服務環境必將使您感到在家一樣的方便、安全和舒心。

薛城遺址薛城遺址

薛城,是魯南地區交通樞紐,運河之畔璀璨明珠。步入新世紀的四十萬人民,正孜孜不倦地用勤勞和智慧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的新薛城。淳樸熱情、誠實守信的薛城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朋友前來觀光旅遊、開發建設、投資興業、共創輝煌!

歷史沿革:夏、商、周時期稱薛國,春秋屬魯國。西漢分屬魯南薛縣、沛郡廣戚縣和東海郡新陽縣、郡陽縣。東漢分屬魯國薛縣、彭城國廣戚縣和東海郡丞縣、陰平縣。隋至清,薛城隸屬蕃縣(曾更名為滕陽、滕縣)、丞縣(曾更名蘭陵縣、嶧縣)。民國中期,廢縣建區、鄉、鎮,分屬滕、沛、嶧。抗戰時期建置臨城縣。1952年改稱薛城縣,1962年建置薛城區。

遺址保護

20世紀60年代以後,滕州市多次發布保護薛城布告,建立民眾性保護小組,制止利用城牆燒磚。

近幾年來隨著全市城鎮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雖然各級政府都相繼採取措施加強了對文物的保護,但此項工作仍相對滯後,在文物保護範圍內和建設控制地帶亂占亂掘的情況依然時有發生。盜掘古墓葬和遺址的重大事時有發生,致使部分出土文物流失,損失無法挽回。各級政府一定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認真落實文物保護法,切實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並將此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計畫之中,加大財政投入。

一是要加強對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努力提高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動員人民民眾就地、就近保護文物。

薛城遺址薛城遺址

二是從市政府到行政村都要建立文物保護機構或組織,制定製度,規範措施,明確分工,包乾負責,形成文物保護網路。

三是要充分發揮文物管理部門的作用,加強對基層文物工作單位的考核和人員培訓,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工作質量。

四是要依法加大對文物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力度,堅決打擊文物犯罪分子,嚴肅處理各類瀆職行為。

五是要對部分古薛遺址遺蹟的修復重建工作,結合實際,當地部門及社會投入和外資相結合。古薛國所在的各行政單位要相互配合,避免各自為政,各發展各人的不利現象,走經濟建設與文化發掘及保護相結合的發展道路,把燦爛的古薛文化作為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和領頭羊。

高淳薛城遺址

高淳薛城遺址高淳薛城遺址

薛城遺址位於南京市高淳區淳溪鎮境內。第七

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是1997年11月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是南京面積最大、年代最早的史前古文化遺址,是繼湯山猿人之後南京考古重大發現,距今5500至6300年。薛城遺址占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考古出土了115具人骨架,以及玉器、陶器、磨製石器等400餘件文物。同時還在遺址上發現了灰坑、窖坑、柱洞等,在坑中還出土了魚骨、貝殼動物骨骸等人類生活遺存物。經考古專家的論證,遺址被確定為“南京原始人發源地”。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