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診

蕁麻診

“蕁麻診”正確名稱應該是“蕁麻疹”。

概述

蕁麻疹蕁麻疹

“蕁麻診”正確名稱應該是“蕁麻疹”。
詞語:蕁麻疹
讀音:xúnmázhěn
舊讀:qiánmázhěn
英文:Urticaria

蕁麻疹俗稱風團、風疹團、風疙瘩、風疹塊(與風疹名稱相近,但非同一疾病),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黏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大量液體滲出。造成局部水腫性的損害。其迅速發生與消退、有劇癢。可有發燒、腹痛、腹瀉或其他全身症狀。可分為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與丘疹狀蕁麻疹等。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在接觸過敏原的時候,會在身體不特定的部位,冒出一塊塊形狀、大小不一的紅色斑塊,這些產生斑塊的部位,會發生髮癢的情形,如果沒有停止接觸過敏原並加以治療,出疹發癢的情形就會加劇。

病因

約3/4的患者不能找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其可由各種內源性或外源性的複雜因子引起。常見的可以歸納為:
1、藥物許多藥物常是引起本病、青黴素痢特靈磺胺藥類藥物。血清、疫苗等可由變態反應引起,嗎啡、可待因、阿托品等藥物能直接使肥大細胞釋放組織按等引起。
2、食物以含有特殊蛋白質的魚、蝦、蟹、雞蛋、牛奶等常見致病因素。
3、感染細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真菌性感染與寄生蟲。蟲咬症如蟎、跳蚤、臭蟲、腸道寄生蟲、包囊蟲等。
4、吸入物各種花粉、塵土等。
5、物理及化學因素如冷、熱、日光、摩擦及壓力等物理性和機械性刺激或某些化學物質進入人體而發??
6、遺傳因素如家族性冷性蕁麻疹。
7、精神因素及內分泌的改變精神緊張、感情衝動、月經、絕經、妊娠等。
8、內科疾病淋巴瘤、癌腫、甲亢、風濕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SLE、高血脂。

診斷

根據風團皮損診斷不難,應積極詢問病史與查體,儘量找出病因,應與藥疹相鑑別。後者水腫性風團呈瀰漫性大片紅色斑片,邊緣不清。丘疹狀蕁麻疹應和水痘相鑑別。蕁麻疹病人主要有以下特徵:
1、急性蕁麻疹此型起病急,皮膚突發瘙癢,迅速出現大小不等的鮮紅或蒼白色風團,形態多樣,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數小時內水腫減輕,風團變為紅斑而逐漸消失,但新的風團陸續發生,此起彼伏。部分病人累及到胃腸道黏膜,可致腹痛、腹瀉。若蕁麻疹累及到呼吸道黏膜,可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嚴重者可出現過敏性休克症狀。
2、慢性蕁麻疹全身症狀較輕,風團反覆發生,可長達數月甚至若干年,可於晨起或臨睡前加重,也可無規律,多數病人找不到原因。
3、 特殊類型蕁麻疹皮膚劃痕症即皮膚被鈍器划過處或手搔抓處出現條狀隆起,伴瘙癢隨即消退。可單獨發生或與蕁麻並存。
4、血管性水腫。在疏鬆組織如眼瞼、口唇、外生殖器等處發生局限性腫脹,累及皮下組織,邊界不清,膚色正常或輕度充血,可伴瘙癢,持續1天-3天可自行消退。發生在喉頭黏膜時可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發生窒息而死亡。
5、寒冷型蕁麻疹。有家族性和獲得性2種。前者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出生後或早年即可發病,可持續終生,遇冷發生風團時可伴有發熱、寒顫、頭痛、關節痛等;嗜中性白細胞增高,被動轉移試驗陰性。後者多見於女青年,遇冷後,接觸或暴露部位出現風團或斑塊狀水腫,持續30分鐘或數小時,有時進食冷飲可致口腔和喉頭水腫,被動轉移試驗陽性。本病可為某些病症之一,如冷球蛋白症、陣發性冷血紅蛋白尿症、冷纖維蛋白原血症等。
6、膽鹼能性蕁麻疹。多見於青年。運動、受熱、情緒緊張、進食熱飲或酒精飲料等因素,可促使乙醯膽鹼作用於肥大細胞而發?7繽胖本對?毫米—3毫米,周繞紅暈,不互相融合,0.5小時—1小時後可消退。1:5000乙醯膽鹼。皮試或皮膚劃痕試驗陽性。
7、日光性蕁麻疹。風團發生於暴露部位,伴瘙癢及針刺感。紫外線的致敏作用最強。
8、壓力性蕁麻疹。局部皮膚受壓後4小時-6小時發生腫脹,持續8小時—12小時消退。

傳統治療的弊端

目前西醫蕁麻疹尚無特效療法,多採用以內服抗組胺藥物 , 皮質激素類藥物臨時抑制為多,如口服西藥 , 口服激素 , 外用溶液洗劑、乳劑、泥膏、油劑、軟膏、乳劑、塗膜劑、酊劑及硬膏等。長時間或大劑量外用使用皮質激素類藥物,會成癮導致藥物依賴性 , 最常見的是用藥後病情好轉,一旦停藥後,用藥部位原發病變加重。當重新用激素後,上述病情好轉或消失;如再停藥,反跳性再發,而且比以前更嚴重。
患者為了避免停藥後的痛苦,完全依賴於激素。會皮膚明顯變薄,毛細血管擴張,有時出現紫癜等,特別是在面部可出現更深的持續性紅斑。用激素時間越長、產生反跳性過敏也就越重。可使皮膚變薄、脆弱、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真菌感染、痤瘡樣皮炎等。變得易受損傷;還可出現輕度多毛、多汗、皮下出血和傷口癒合困難等。 尤其是一些皮膚病更不適宜使用激素類製劑。
如果長期或短時間大劑量注射或內服地塞米松、康寧克通、強的松等皮質類激素藥物治療,還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瘡、血糖升高、高血壓、水腫、血鉀降低、月經紊亂、骨質疏鬆、無菌性骨質壞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併發症。對腎臟也可造成一定損害,如加重腎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腎小球硬化、易致腎鈣化或結石,誘發或加重腎臟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鉀性腎病等。還會引起機體糖、蛋白質、脂肪及水電解質等一系列物質代謝紊亂,破壞機體的防衛系統和抑制免疫反應能力。
如果有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使用皮質激素類藥物,並對激素產生了的依賴性,停藥後原發病變反跳加重與繼發的副作用,可使患者產生很大的痛苦,患者家屬應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對激素的作用及副作用要有充分的認識,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並在正確選擇治療藥物和逐漸減量直至撤除停用皮質激素的情況下,選用對抗以上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的方法與中藥。達到安全徹底治癒疾病的目的。

最新治療措施

找出病因以消除病因為主,有感染時常須套用抗菌素,對某些食物過敏時暫且不吃。慢性感染灶常是慢性蕁麻疹的病因,但有些蕁麻疹病人的病因很難確定或不能發現病因。
1、專門針對頑固性皮疹濕疹蕁麻疹,有效治療深層過敏,增強機體抵抗過敏源的免疫能力,從根本上阻斷過敏發生。
2、消除體內血熱血燥,全面淨化血液,改善皮膚微循環,迅速消除水腫、皮疹、風疹塊等濕疹、尋麻疹樣皮損。
3、強效抗氧化,改善血管調節功能,恢復機體自身供血供氧功能,保證各組織器官的細胞呼吸暢通。
4、激活人體自身抗炎功能,積極消除皮膚深層炎症和血管炎症,並防止受損部位進一步遭到外界感染惡化,防治濕疹、蕁麻疹誘發的併發症狀。
5、徹底清除皮膚毒素、血毒、髒毒,清除西藥和中藥等殘留毒素,激活受損部位細胞的毒素自我代謝和屏障功能。
6、有效調節皮脂分泌,加速因紅疹子、感染癒合後引起的老化角質及黑色素的剝落,平衡肌膚自身代謝功能。
濕疹、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患病初期,在皮膚出現紅斑、水腫的基礎上出現密集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等,泡破後出現糜爛、滲水、結痂、脫屑等,自覺瘙癢,搔抓可以引起糜爛、膿泡、出血、苔癬樣變等,另外可以從原發部位向周圍擴散,泛發全身,形成紅皮病。患病後瘙癢難忍,有的人自行塗抹激素類等藥膏,反而使患者病情反覆發作愈來愈嚴重。
1、內用藥抗組織胺藥是治療各種蕁麻疹病人的重要藥物,可以控制大多數病人症狀,抗組織胺藥物雖不能直接對抗或中和組織胺,不能阻止組織胺的釋放,但對組織胺有爭奪作用,可迅速抑制風團的產生。抗組織胺藥有各種副作用,最好選用副作用較少者,尤其高空作業的工人、駕駛員等工人要慎用,易因昏倦而導致事故的發生。久用一種抗組織胺藥容易引起耐藥性,可另換一種。或交替或合併套用。兒童的耐藥性較成人大,因而相對用量也大。
抗組織胺藥物的種類很多,結合病情及臨床表現可選用安泰樂(羥嗪)有良好安定及抗組織胺作用,對人工蕁麻疹,膽鹼能蕁麻疹及寒冷性蕁麻疹都有較好的效果。
腎上腺素、氨茶鹼能增加肥大細胞內CAMP而抑制組織胺的釋放,能迅速促使急性蕁麻疹或巨大蕁麻疹的風團或水腫消退,尤其氨茶鹼和抗組織胺藥合用或和腎上腺素有協同作用,對並發哮喘或腹痛的病人尤其適用。
6-氨基乙酸可用於寒冷性蕁麻疹和巨大蕁麻疹,阿托品或普魯苯辛及氯丙嗪可用於膽鹼能性蕁麻疹。
鈣劑可用於急性蕁麻疹,利血平、安洛血等藥物治療慢性蕁麻疹。
類固醇激素套用於嚴重的急性蕁麻疹及血清性蕁麻疹,對壓力性蕁麻疹及補體激活的蕁麻疹可用少劑量。蕁麻疹並發過敏性休克更須套用。有人套用每隔3~4周注射一次的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
2、局部用藥爐甘石洗劑或氧化鋅洗劑都可達到暫時的療效。
中藥治療各類蕁麻疹有顯效。急性蕁麻疹風熱型用荊防湯,風寒型用麻桂各半湯治療。丘疹狀蕁麻疹用荊防湯治之,慢性蕁麻疹急性發作時同急性蕁麻疹治療;病程遷延者用活血化瘀,健脾祛濕,溫中補腎,辨證治療。有熱者用清熱寬胸湯,有風寒者用永安止癢方,脾虛用胃苓湯,人參健脾丸,腎陽虛用金匱腎氣丸等治之。

發病機理

風團發生的機制可分兩類:變態反應與非變態反應兩種。
1、變態反應型主要是第Ⅰ型,是抗原與抗體IgE作用於肥大細胞與嗜鹼性白細胞,使它們的顆粒脫落而產生一系列化學介質(組織胺及組織胺樣物質包括慢性反應性物質、5-羥色胺、緩激肽與激肽類、前列腺肝素等)的釋放。從而引起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痙攣、腺體分泌增加等。產生皮膚、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症狀。
有的屬於第Ⅱ型,是抗原抗體複合物激活補體,形成過敏毒素,即C3與C5及釋出趨化因子,吸引嗜中性白細胞釋放溶酶體酶,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與組織胺類物質而發病,例如痢特靈或注入異種血清蛋白引起蕁麻疹等反應。
2、非變態反應型由某些生物的、化學的及物理的因素可直接作用於肥大細胞與嗜鹼性白細胞、使其釋放顆粒而發病,皮膚膽鹼能神經末端興奮性增強,大量釋放的乙醯膽鹼可直接作用於毛細血管,使毛細血管擴張與通透性增強而發?
激肽與緩激肽也使毛細血管擴張與其通透性增加,和寒冷性蕁麻疹、皮膚劃痕症與壓力性蕁麻疹等發病有關。5-羥色胺、前列腺素E等可與蕁麻疹的發生有關、慢性反應物能引起哮喘,但是否與蕁麻疹有關還未證實。

寒冷性蕁麻疹

冬季高發的寒冷性蕁麻疹是蕁麻疹的特殊類型,是人體暴露在冷環境中引起的過敏反應,常在浸入冷水或接觸寒冷物質的部位發生水腫和風團,多見於面部、手部,也可累及其他部位,自覺瘙癢,有的還有頭痛、皮膚潮紅、低血壓等全身症狀,嚴重者可發生休克。此外,還有一種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常發生於嬰兒期,最早可見於出生後1周內。患者在接觸寒冷半小時至4小時發生皮疹,不癢,皮疹為紅斑和風團,伴有發熱、怕冷、關節痛、頭痛等全身症狀。
寒冷性蕁麻疹是蕁麻疹的一型,其臨床表現主要是暴露在寒冷條件下,不同部位出現的瘙癢及風團。皮損可以局限於寒冷條件下暴露部位或接觸寒冷物體的部位,也可泛發,可累及口腔黏膜,甚至表現為頭痛,寒戰,腹瀉以及心動過速等。冬季接觸寒冷物體的機會多,故本病易見到。

臨床表現

迅速出現風疹塊(風團),在風疹塊出現前幾分鐘,局部常發癢或有麻刺感。有的病人在風疹塊出現數小時或一兩天內有些全身症狀如食慾不好,全身不適,頭痛或發熱。
風疹塊扁平發紅或是淡黃或蒼白的水腫性斑,而邊緣有紅暈。有時,風疹塊呈環形可稱環狀蕁麻疹,幾個相鄰的環形損害可以相接或融合而成地圖狀,可稱為圖形蕁麻疹。有時,損害中央有淤點,可稱為出血性蕁麻疹,腎臟及胃腸可以同時出血。風疹塊中有水皰時稱為水皰性蕁麻疹。有大皰時稱為大皰性蕁麻疹。有時,水皰或大皰發生於似乎正常的皮膚上,但常有紅暈,這類風疹塊較易發生於兒童。
風疹塊往往在一兩小時或幾小時內最多1~2天內自然消失,但別處常有新損害陸續出現,風疹塊已消失處在24小時內一般不再發生新損害。風疹塊消失後,皮膚恢復正常,有時有暫時的色素斑而稱為有色素沉著蕁麻疹。風疹塊的大小及數目不定,可出現於任何部位的皮膚,黏膜。風疹塊引起劇癢,針刺或灼熱感,但各人的程度不同,嚴重的病人有頭痛、發熱等全身症狀,尤其急性蕁麻疹病人可發熱達40℃左右,血壓可降低甚至發生昏厥和休克,須及時處理,大多數病人只有發癢的風疹塊而無其他症狀。
風疹塊的病程不定,有的病人在一日之內可發生數次皮疹,經過幾天或一兩周至數周后停止發作,可稱為急性蕁麻疹。但不少病人天天發生皮疹,或是斷斷續續地屢次出現或加重、緩解或消失,可達數月或若干年之久,可稱為慢性蕁麻疹及特殊類型蕁麻疹。
1、急性蕁麻疹常是急性發作,全身瘙癢風團皮疹,可伴高燒,嚴重者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病程1~2周內自然痊癒應積極治療。
2、慢性蕁麻疹不斷發生風團皮損,持續1~3個月或數年之久,病情輕重與發病情況也可因人而異,有很大差異。有時可並發人工蕁麻疹,多在腰帶等受擠壓處發生。由於接觸冷水或冷風吹拂而引起的風團叫冷性蕁麻疹。多為陣發性小片的風團,有紅暈,可泛發全身,這類病人對乙醯膽鹼敏感,可用乙醯甲基膽鹼0.01mg作皮內試驗。注射後10分鐘,可出現直徑1~1.5cm大小的風團,即為陽性,病程可達數月至數年不等。
3、血管神經性水腫又稱巨大蕁麻疹。是由於血液和組織中C1酯酶抑制物水平的減低,或無活性所致。是真皮深部和皮下組織小血管受累,組胺等介質導致血管擴張、滲透性增高、滲出液自血管進入疏鬆組織中形成局限性水腫,具有發作性、反覆性及非凹陷性的特點,一般不癢,可單發,突然在口唇、面側部或四肢局部出現正常皮膚顏色的腫脹或由於腫脹嚴重、壓迫皮膚淺表的毛細血管而呈白色腫脹損害,邊緣不清,局部有緊張感,一般癢感不明顯,該類損害可在數天內自然消退,但可以復發生,有些病人也可出現兩片以上的損害,一般無全身症狀。少數病人可因發生在咽峽部而造成窒息。如不及時處理,可導致死亡。
4、丘疹狀蕁麻疹是兒童常見皮膚病,成年人也可見到,在春秋季節反覆出現,本病是一個以症狀特點而命名的疾病,實際上本病部分患者即為蟲咬症。尤其以節肢動物類叮咬而引起的外因性過敏反應,是一種遲發性反應需10天左右,再受叮咬則促使皮疹發生,反覆叮咬後產生脫敏作用。
皮疹為紡錘形的紅色似花生粒大小的風團樣損害,可散發可群集,可有偽足、水皰,搔後皮疹呈風團樣腫大,新舊皮疹常同時存在,1~2周消退,留下暫時色素沉著。常復發,瘙癢極劇,但無全身症狀,局部淋巴結腫大。
蕁麻疹系多種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種常見皮膚、黏膜血管反應性疾病,臨床上以皮膚、黏膜的局限性、暫時性、瘙癢性潮紅斑和風團為特徵。其發病機理可以是免疫性(最常見的是IgE介導的I型變態反應)和非免疫性的。

分類

按病因分類有許多特殊類型。
1、皮疹為風團、潮紅斑,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常突然發生,成批出現,數小時後又迅速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但可反覆發作;

2、自覺瘙癢,可伴有腹痛、噁心、嘔吐和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少數有發熱、關節腫脹、低血壓、休克、喉頭水腫窒息症狀等;

3、病程長短不一,急性蕁麻疹病程在1個月以內;超過1個月為慢性;

4、皮膚劃痕試驗部分病例呈陽性反應;

5、臨床的特殊類型:

(1) 蛋白蕁麻疹是蛋白湅直接通過腸黏膜吸收所致的抗原-抗體反應;

(2) 寒冷性蕁麻疹又可分為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和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是由寒冷所致的物理性蕁麻疹;

(3) 熱性蕁麻疹又可分為獲得性和遺傳性兩種,接觸熱水後在接觸部位出現風團;

(4) 膽鹼能性蕁麻疹,在熱、精神緊張和運動後誘發,多見於軀幹和四肢近端,皮疹為1-2mm大小的風團,周圍有紅暈;

(5)日光性蕁麻疹,女性發病較多,暴露日光後發病,皮疹局限於暴露部位;

(6) 壓迫性蕁麻疹,在較重和較久壓迫4-6小時後發病,受壓部位出現瀰漫性、水腫性、疼痛性斑塊;

(7) 水源性蕁麻疹,在接觸水和汗水後於毛孔周圍引起細小劇癢風團;

(8) 血清病性蕁麻疹,其病因為接觸異體血清、疫苗、藥物等,引起的抗原抗體複合物反應,臨床表現為發熱、皮疹、關節炎和淋巴結病;

(9) 自身免疫性黃體酮性蕁麻疹,發生於月經前期和中期,是由黃體酮所致。

措施

1、儘可能去除或避免一切可疑原因;
2、內服抗組胺藥物,有全身症狀者可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對症治療;
3、對檢查變應原試驗陽性的變應原進行脫敏治療;
4、有感染者可採用抗菌素治療;
5、慢性病例可試用封閉療法、自血療法、針刺療法、氧氣療法、組織療法;
6、外用安撫止癢劑。
一般急性蕁麻疹不需做檢查; 慢性蕁麻疹作變態反應原檢測。
蕁麻疹病因複雜,致敏源廣泛。明確病因是避免復發的關鍵,對無法避免的致敏源可給予脫敏治療或預防性服藥。根據不同的類型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案。急性蕁麻疹尤其是伴有全身症狀者應及時就診,慢性患者可使用多聯療法或長期用藥逐漸減量,儘量使用最小維持量。

護理措施

1、首先找到致敏原。對可疑致敏源應儘量避免,如注射部位一出現紅斑,是否為注射藥物或消毒劑過敏,可行斑貼試驗加以鑑別。
2、對急症病人應在家中備好非那根、腎上腺素、氧氣、皮質類固醇激素等,以便於搶救,並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隨時準備送往醫院搶救。
3、飲食宜清淡,避免刺激及易致敏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套用緩瀉藥物及肥皂水灌腸。室內禁止放花卉及噴灑殺蟲劑,防止花粉及化學物質再次致敏。另外到正規醫院做一下過敏源檢測,明確自己會對哪些東西過敏。在做針對性的避免。囑病人戒菸酒。
4、使用抗組織胺藥物後易出現嗜睡、眩暈,甚至輕度幻視等,應向病人交待清楚,並告誡病人服藥期間避免高空作業、駕車外出等。對老年病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可採取睡前服藥法,以減少意外情況的發生。

治療與急救

首先應找出病因,排除發病因素。可用藥物進行治療。急性蕁麻疹時,可肌肉注射非那根或口服撲爾敏、苯海拉明等抗組織胺類藥,隨後可用同類藥物如安他樂、賽庚啶等維持。病人有過敏性休克時,除注射0.1%腎上腺素外,應同時靜脈點滴氫化考的松,肌注抗組織胺藥。有喉頭水腫、呼吸困難者,應立即吸氧,必要時到醫院請醫生行氣管切開術。
慢性蕁麻疹以尋找病因為主,治療上以口服抗組織胺藥物為主。一種藥物無效時,可同時給予2種—3種藥物,治療應持續至病情穩定後數日再逐漸減量,以達到脫敏的目的。外用藥以白色洗劑、酚類止癢劑為主。
蕁麻疹(Urticaria)俗稱風團,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黏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大量液體滲出。造成局部水腫性的損害。其迅速發生與消退、有劇癢。可有發燒、腹痛、腹瀉或其他全身症狀。可分為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與丘疹狀蕁麻疹等。

治療訣竅

吃過蕁麻疹的苦的人,一定能體會那種皮膚越抓越癢,而且只要抓過的地方就會浮出一道道的浮腫,當然,你可以塗抹止癢藥膏來獲得暫時的緩解,但卻會反覆的發作。
一般都是從四肢開始慢慢蔓延到身體,通常不會超過24小時,就算你不做任何處理它也會自然消失,很多人常常是睡一覺起來後發現前一天皮膚腫塊完全不著痕跡,但它也會斷斷續續的發作,經常讓人摸不著頭緒。
“蕁麻疹”簡單的說就是一種皮膚過敏,屬於一種過敏性疾病,不會傳染,他的原因很複雜,有可能是接觸性的化學物質、空氣中的塵蹣、蚊蟲叮咬、食物、藥物氣溫、情緒、壓力、疲勞、甚至是荷爾蒙都有關聯,每個人的情況會有些不同,不一定都屬於過敏體質,不一定每個人都對海鮮或是蛋、奶過敏,也不一定都會有抗生素類藥物的過敏反應,這完全是因人而異的。驗,是可以幫您找出過敏原,但過程相當繁複,並且大多數的人即使做減敏試驗後仍然找不到答案,所以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從生活的經驗中一點一滴的去慢慢觀察,找出發病的時機與頻率,與生活中的某個細節相近,並且避免去接觸它,從經驗法則中去去除過敏原。
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是最簡便的治療法
當蕁麻疹一出現時立即就皮膚科,醫生通常都會給予含有類固醇類的藥膏來局部止癢,並且配合抗組織胺類的口服藥物,予以控制過敏反應。
用藥的技巧:
在服藥時你必須特別注意,要完全依照醫生的處方與劑量,不可以因為今天不癢就不吃,明天癢了又拿起來繼續吃,這樣不但無法根治還會拖成慢性的蕁麻疹。持續連續服藥一段時間後,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情況予以慢慢調降劑量(可能從天天吃變成隔天吃),直到完全好了才可停藥,在急性期用藥最少需進行1個月。在服藥期間千萬不可自行停藥或是調降藥劑,以免前功盡棄。如果中間自行停藥,使得過敏反應再發,這樣的服藥方式又得要重新開始了。
p.s.某些抗組織胺的藥物會有嗜睡的副作用,若是不利於白天工作時間,可與醫師溝通換成較不易引起嗜睡反應的。
如果在急性期沒有立刻根治,會變成慢性蕁麻疹,也就是在一個月內斷斷續續的發作,並且持續超過半年以上者。有些人甚至持續好幾年以上,慢性並非不能根治,只是需要有耐心,依照上面的服藥方式,需要服用較久的時間。
當皮膚出現蕁麻疹的症狀時哪些方法可以讓你獲得暫時的緩解
冷敷:針對癢的部位做局部冰敷是對抗皮膚癢最好的方法,不但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縮,也可以減低癢覺,但這也只是針對止癢而已。
止癢的藥膏:含有抗生素與類固醇成分的止癢軟膏。

日常生活禁忌

不要去抓:一般人對於皮膚癢的直覺反應都是趕緊用手去抓,可是你可能不知道,這個動作不但不能止癢,還可能越抓越癢,主要是因為當你對局部抓癢時,反而讓局部的溫度提高,使血液釋出更多的組織胺(過敏原),反而會更惡化。
不要熱敷:有些人癢到會想用熱敷,雖然熱可以使局部的癢覺暫時不那麼敏感,但其實反而是另一種刺激,因為熱會使血管擴張,釋出更多的過敏原,例如浸泡在過熱的溫泉或是澡盆中,或是包在厚重的棉被裡保暖過渡都很有可能引發蕁麻疹。
避免吃含有人工添加物的食品,多吃新鮮蔬果。油煎、油炸或是辛辣類的食物較易引發體內的熱性反應的食物少吃。
蕁麻疹因為是體質性的問題,根治不易,過去也有許多人因為對藥物治療的反應不好,持續的復發,只好放任它,不管如何,有蕁麻疹體質的人都應該學習如何與它共處,才是根本之道,除了避免接觸過敏原之外,日常的調養也要注意幾個原則:
多吃含有豐富維他命的新鮮蔬果或是服用維他命C與B群,或是B群中的 B 6。
多吃鹼性食物如:葡萄、綠茶、海帶、蕃茄、芝麻、黃瓜、胡蘿蔔、香蕉、蘋果、橘子、蘿蔔、綠豆、意仁等。
多休息,勿疲累,適度的運動。

以上這些都有助於體內自然產生對抗過敏原的機制。

其他論述

蕁麻疹(Urticaria)俗稱風團,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黏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大量液體滲出。造成局部水腫性的損害。其迅速發生與消退、有劇癢。可有發燒、腹痛、腹瀉或其他全身症狀。80%的蕁麻疹為急慢性蕁麻疹。其餘20%主要為膽鹼能性蕁麻疹(遇熱型),寒冷性蕁麻疹(遇冷型),丘疹性蕁麻疹(蟲咬感染型),人工性蕁麻疹(皮膚劃痕症型)。
一.急慢性蕁麻疹: 急性蕁麻疹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的局限性水腫反應。在蕁麻疹中,整個皮膚炎症系統被激活。因此,在急性蕁麻疹的發病機制中,除了已明確的組胺外,其他遞質也起到協同作用。常是急性發作,全身瘙癢風團皮疹,可伴高燒,嚴重者血壓下降甚至休克,應積極治療。
慢性蕁麻疹是不斷發生風團皮損,持續多個月或數年之久,病情輕重與發病情況也可因人而異,有很大差異。主要的症狀是皮膚劇癢,出現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風團。風團可為圓形、橢圓、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風團大時,可呈蒼白,表面毛孔顯著,似桔皮樣。風團此伏彼起,病重者可有心慌、煩躁、噁心、嘔吐、甚至血壓降低等過敏性休克樣症狀。部分患者可出現腹痛、腹瀉、甚至窒息 ,慢性蕁麻疹病程可達數月至數年,數十年不等。
慢性蕁麻疹也出現以下一些特殊的症狀:
(1)蛋白性蕁麻疹(食物型):食用魚、蝦、蟹、雞蛋、牛奶,牛肉,羊肉,豬肉等各類含蛋白質的食物,出現皮膚充血發紅、風團,伴頭痛、乏力。
(2)壓迫性蕁麻疹(壓力型):皮膚在受到較重和較持久壓迫後發生,受壓局部發生瀰漫性境界不清的水腫性疼痛斑塊,累及皮膚及皮膚組織。易發生於掌、跖和臀部。有時可伴畏寒、頭痛關節痛、全身不適等。發病機理與激肽有關。
(3)血管炎性蕁麻疹(風團型):特點是皮疹為風團,持續時間長,炎性介質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因此出現血管炎症變化.主要是過敏原引起的超敏性血管炎。可伴有不規則發熱,繼而皮膚出現風團皮疹,消退後可能遺留色素斑或脫屑,自覺癢感。可伴有四肢關節疼痛及腫脹、淋巴結腫大、腹部不適,晚期可出現腎臟損害。血管炎性蕁麻疹常也是皮肌炎、變應性血管炎的早期症狀,故應及早及早脫敏治療,防止症狀複雜化。
(4)色素性蕁麻疹(色素型):有圓形或橢圓形色素斑或色素性結節,搔抓摩擦後變紅髮脹,留有色素斑的慢性蕁麻疹.
(5)水腫性蕁麻疹(水腫型): 水腫型巨大蕁麻疹,是真皮深部和皮下組織過敏導致血管擴張,形成局部性水腫,具有反覆性特點,突然在臉部,四肢和全身出現皮膚水腫,腫脹,浮腫。少數病人可因發生在咽部和呼吸道而造成窒息,如不及時處理,可導致死亡。
(6)日光性蕁麻疹(日光型):主要表現為皮膚暴露於日光數秒至數分鐘後,局部迅速出現瘙癢、紅斑及風團、血管性水腫。以女性多發。
(7)藥物性蕁麻疹(藥物型):是由於服用各種中藥和西藥引起。皮損以風團尤其是多環形風團最常見,還可有中毒性紅斑、結節性紅斑樣表現。患者還有發熱、關節疼痛、淋巴結病等血清病或血清病樣反應,可有心腎損害,屬過敏性蕁麻疹複合反應。
二.膽鹼能性蕁麻疹(遇熱型):屬於遇熱後出現蕁麻疹的症狀。當運動出汗,室內悶熱,洗熱水澡,環境受熱,周圍溫度升高,吃熱食物或飲料,精神興奮時體溫略增等各類遇熱情況後,增熱的血流刺激大腦體溫調節中樞,興奮膽鹼能性神經並釋放乙醯膽鹼,正是因為機體對乙醯膽鹼這種化學物質過敏,我們將過敏引起的症狀稱之為膽鹼能性蕁麻疹。
膽鹼能性蕁麻疹的症狀特徵①明顯感到有針刺、劇癢感。②一般在遇熱(熱飲、熱水浴)、情緒激動和運動後出現。當停止運動或平靜以後,症狀可陸續消退,嚴重的話,症狀完全消退可能要經過數月或數年不等。③常在軀幹和肢體近端皮膚(腋、掌跖除外)出現紅色的、2毫米左右的風團,這種風團消退後不留痕跡。嚴重者可能伴有消化道症狀,如腹痛、腹瀉等.
三.寒冷性蕁麻疹(遇冷型):寒冷性蕁麻疹是是人體暴露在冷環境中引起的過敏反應,常在浸入冷水或接觸寒冷物質的部位發生水腫和風團,多見於面部、手部,也可累及其他部位,自覺瘙癢,有的還有頭痛、皮膚潮紅、低血壓等全身症狀,嚴重者可發生休克。
還有一種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常發生於嬰幼兒期,在接觸寒冷物質後發生皮疹,皮疹為紅斑和風團,伴有發熱、怕冷、關節痛、頭痛等全身症狀。
寒冷性蕁麻疹是遇冷條件下,不同部位出現的瘙癢及風團。皮損可以局限於冷條件下暴露部位或接觸寒冷物體的部位,也可泛發,可累及口腔黏膜,甚至表現為頭痛,寒戰,腹瀉以及心動過速等。
四.丘疹性蕁麻疹(蟲咬感染型): 是兒童常見皮膚病,成年人也可見到,是以症狀特點而命名的疾病,以節肢動物類叮咬而引起的外因性過敏感染反應,是一種遲發性反應需10天左右,再受叮咬則促使皮疹發生,反覆叮咬後產生過敏作用。 皮疹為紡錘形的紅色似花生粒大小的風團樣損害,可散發可群集,可有水皰,搔後皮疹呈風團樣腫大,新舊皮疹常同時存在,消退後可能留下色素沉著。常復發,瘙癢極劇,局部淋巴結腫大。
五.人工性蕁麻疹(皮膚劃痕症型):用手搔抓或用鈍器划過皮膚後,沿劃痕發生條狀隆起,伴有瘙癢,不久消退。可單獨發生或與蕁麻疹伴發。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常無明顯的發病原因,也可由藥物(特別是青黴素)引起。
六.兒童蕁麻疹(嬰幼兒型):兒童蕁麻疹的特點多是過敏反應所致,其常見多發的可疑病因首先是食物,其次是感染。因年齡不同,飲食種類不同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各異,如嬰兒以母乳、牛奶、奶製品餵養為主,可引發蕁麻疹的原因多與牛奶及奶製品的添加劑。
嬰幼兒開始增加輔食,這時雞蛋、肉鬆、魚鬆、果汁、蔬菜、水果都可成為過敏的原因。學齡前期及學齡期兒童,往往喜歡吃零食,零食種類及正餐食品較多,因此食物過敏的機會增多,諸如果仁、魚類、蟹、蝦、花生、蛋、草莓、蘋果、李子、柑橘、各種冷飲、飲料、朱古力等都有可能成為過敏原因。 
2-6歲的小兒缺乏自治能力,到室外、野外、樹叢及傍晚的路燈下,往往易被蟲咬,或與花粉、粉塵、蟎及寵物如貓和狗的皮毛等接觸,它們均易成為過敏的原因。兒童期及幼兒期的小兒抵抗力偏低,容易患各種感染,因此化膿性扁桃腺炎、咽炎、腸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一年四季均可成為蕁麻疹的誘發因素。年長兒、青少年開始對藥物尤其對青黴素容易過敏引發蕁麻疹。 
兒童蕁麻疹多為過敏性蕁麻疹,如果不及早脫敏徹底改變過敏體質,容易並發過敏性濕疹,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其他過敏症狀,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關於免疫脫敏治療的指導性檔案中明確指出,“免疫脫敏治療是唯一可以徹底治療過敏蕁麻疹的根本性治療方法”.
國際過敏研究權威組織也提出,“使用高品質的標準化脫敏製劑,同時應該使用最佳的過敏症治療方案,包括清除蕁麻疹過敏原、患者免疫修復、過敏蕁麻疹並發黏膜血管炎症的對症藥物治療、標準化脫敏製劑免疫治療,簡稱“四合一的四聯療法”方案。

蕁麻疹容易混淆的疾病

一、與嬰兒濕疹鑑別
嬰兒濕疹是指發生於嬰兒期的具有濕疹特點皮膚損害嬰兒濕疹可包括嬰兒異位性皮炎但異位性皮炎不能等同或取代嬰兒濕疹嬰兒濕疹包括嬰兒接觸性皮炎;脂溢性和擦爛性嬰兒濕疹;嬰兒異位性皮炎
二、與血管性水腫鑑別
血管性水腫為慢性復發性真皮深層及皮下組織的大片局部性水腫病因及發病機制與蕁麻疹相同只是血漿是從真皮深部或皮下組織的小血管內皮細胞間隙中滲出而進入到周圍疏鬆組織內而引起
三、與胃腸炎及某些急腹症鑑別
蕁麻疹樣血管炎風團持續時間長達24~72小時伴有發熱關節痛血沉增快低補體血症病理檢查為破碎性血管炎改變伴有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時應與胃腸炎及某些急腹症鑑別

慢性蕁麻疹辯證施治總結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其特點是皮膚上出現紅色或蒼白色風團,伴有瘙癢,且發無定處,驟起驟退,消退後不留任何疤痕。歷代醫家有“癮疹”、“風瘙隱疹“、“風瘩癌”等名,俗稱“風疹塊”。
1、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由內外病因相應而致。外由風寒濕熱,內因“夙根”或肺脾腎虛,其中尤以肺脾失調為主。王衛等認為人之皮毛乃營衛榮養、護衛之處。若因陽氣虛弱,衛外不固,營衛不和,而致氣血不運,肌無所養,則易發病。
2、辨證論治 :
本病初發多屬實證,久病則多為虛證,而風邪是本病的主要外因。因此,治療勿忘祛風。
本病分為以下四型:
(1)風熱型,多見於急性蕁麻疹。辨證為風熱襲表,肺衛失宣,治以辛涼透表,宣肺清熱,方以“荊防方”加減。
(2)風寒型,多見於寒冷性蕁麻疹。辨證為風寒束表,肺衛失宣,治以辛溫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黃方”加減。
(3)陰血不足,血虛受風型,多見於慢性蕁麻疹。辨證為陰血不足,風邪束表,治以滋陰養血,疏散風邪,方以當歸飲子加減;
(4)脾肺兩虛,風寒束表型,多見於慢性蕁麻疹。辨證為脾肺兩虛,衛氣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氣固表,方以玉屏風散合多皮飲加減。
蕁麻疹的病機為營衛失和,治法宜調和營衛,應以桂枝湯作為基本處方治療,並適當配伍疏風藥,除濕藥,仿桂枝湯的變化以適應蕁麻疹的複雜變化。
治療自始至終抓住一個“血”字,認為本病多屬虛證。
(1)血虛受風,治宜養血疏風,方選四物湯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2)血熱受風,治宜疏風涼血,清熱解毒,處方:浮萍、防風、荊芥、蟬蛻各9g,生地黃、赤芍各18g,牡丹皮12g,紫金皮、刺蒺藜各30g,金銀花、連翹各15g。
(3)表虛營衛不和,治宜益氣固表,調和營衛,方選玉屏風散加減。

(4)中虛兼風寒,治宜溫中散寒,昇陽解毒,方選小建中湯合升麻葛根湯加減。
臨床特點,將慢性蕁麻疹分四型治療。
(1)表虛不固、營衛失和,治宜固衛和營,佐以酸斂,方用固衛御風湯(黃芪、白朮、防風、黨參、桂枝、白芍、烏梅、五味子、白鮮皮、秦艽、白芥子、甘草)。
(2)血虛氣弱,風從內生,治宜養血熄風,方用養血熄風湯(當歸、黃芪、何首烏、白芍、五味子、烏梢蛇、全蠍、白鮮皮、羌活)治療。
(3)陰虛內熱,治宜滋陰清熱、潛陽熄風,方用養陰寧蕁湯(生地黃、白芍、女貞子、黃芪、五味子、地骨皮、牡丹皮、生牡蠣、珍珠母、白鮮皮、秦艽)治療。
(4)腸胃濕熱,治宜清熱理脾,宣化濕濁,方用平胃散加味治療。
本病分為7型治療。
(1)風邪襲表,治宜疏風散寒,解表透疹。方選荊防敗毒散加減(羌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荊芥、防風、桔梗、川芎、刺蒺藜)。
(2)邪侵肺衛,治宜清熱宣肺,解表透疹。方用麻杏石甘湯加減(麻黃、苦杏仁、石膏、甘草、浙貝母、蟬蛻)。
(3)邪陷少陽,治宜開達膜原,辟穢化濁。方選達原飲加減(檳榔、厚朴、草豆蔻、知母、白芍、黃芩、甘草、柴胡、荊芥、防風)。
(4)邪入陽明:
升降散證,治宜透郁瀉熱、升清降濁,方用升降散加減(白僵蠶、薑黃、大黃、蟬蛻、火炭母、鳳尾草、茵陳蒿)。
②葛根芩連湯證,治宜解表清熱,透疹止癢,方選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黃芩、黃連、甘草、刺蒺藜、防風、珍珠草)。
(5)腎陰虧損,治宜滋補肝腎,祛風止癢,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刺蒺藜、防風)。
(6)血虛風燥,治宜養血祛風,方選當歸飲子加減(熟地黃、當歸、赤芍、川芎、刺蒺藜、黃芪、何首烏、荊芥、防風、甘草、蟬蛻)。
(7)情志內傷,治宜疏肝理氣,方選逍遙散加減(當歸、茯苓、白芍、白朮、柴胡、甘草、刺蒺藜、防風)。
蕁麻疹的臨床特徵辨證分型如下
(1)風熱型,治宜祛風清熱,方用消風散加減。
(2)風寒型,治宜祛風散寒,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加減。
(3)腸胃型,治宜祛風解表、通腑泄熱。處方:荊芥、防風、制大黃、蒼朮、苦參、生甘草各9g,茵陳蒿15g,生山梔子6g。
(4)血虛型,治宜養血祛風,方用四物湯加味。
急性蕁麻疹治在肺,腸胃型蕁麻疹調肝脾,慢性蕁麻疹治腎為主。

(1)急性蕁麻疹,屬風寒束肺者,可用解表化飲湯加減;屬風熱犯肺者,用銀翹散加減。
(2)腸胃型蕁麻疹,治以疏肝解郁調脾法,方用逍遙散加味
(3)慢性蕁麻疹,偏腎陽虛者用腎氣丸加減;偏腎陰虛者用大補陰丸加減。
從肝脾論治慢性蕁麻疹,將慢性蕁麻疹分為3型:
(1)肝鬱脾虛型,治以疏肝健脾搜風,用自擬治蕁I號方(柴胡、鬱金、白朮各 lOg,茯苓皮20g,大棗3~5枚,全蠍6g,絲瓜絡lOg)。
(2)肝陰不足型,治以柔肝養陰熄風,方用自擬治蕁Ⅱ號方(銀柴胡、白芍、烏梅、五味子、當歸、鉤藤、白僵蠶各lOg,蟬蛻6g)。
(3)脾虛濕阻型,治以健脾除濕祛風,用自擬治蕁Ⅲ號方(黃芪、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六一散(包)、浮萍、防風各lOg,自鮮皮30g)。
專病專方治療
套用荊防四物湯(荊芥、防風、當歸、川芎、牡丹皮、梔子、浮萍各lOg,生地黃、赤芍、地膚子、白鮮皮、何首烏、胡麻仁各15g)治療風熱型蕁麻疹60例,總有效率98.3%。
活血祛風湯(桃仁、紅花、黨參、白鮮皮各lOg,生地黃20g,川芎、赤芍、當歸、土茯苓各15g,地龍、生甘草各9g)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痊癒率80.O%,總有效率98.7%。
套用扶正祛風湯(黃芪15~30g,防風lO~15g,白朮10~12g,熟地黃15g,當歸12g,荊芥lOg,蟬蛻6~lOg,桂枝lOg,黃芩12g,白芍、川芎、甘草各lOg)治療蕁麻疹265例,其中風寒型78例,有效率96.1%;風熱型8l例,有效率96.2%;血虛型106例,有效率91.5%,總有效率94.6%。
用加味過敏煎(柴胡、白朮、防風、烏梅、苦參、絲瓜絡、五味子、當歸、赤芍各lOg,茯苓20g,白鮮皮30g,甘草5g)治療人工性蕁麻疹32例,總有效率93.75%。
套用自擬養血祛風湯(當歸、麥門冬、自鮮皮各15g,川芎6g,赤芍、生地黃、荊芥、防風、玄參、夜交藤各lOg,土茯苓20g)治療慢性蕁麻疹93例,總有效率92.7%。
套用自擬加昧過敏湯(苦參、土茯苓、刺蒺藜、紫草、徐長卿各15g,防風、蟬蛻各lOg)治療慢性蕁麻疹15l例,總有效率91.39%。
中醫外治法
用中藥熏蒸法治療慢性蕁麻疹86例,治癒43例,顯效35例,有效8例,
方藥為:苦參、白鮮皮、當歸、牡丹皮、地膚子、蟬蛻、防風、蛇床子、烏梢蛇、土茯苓、紫草、丹參、紅花各30g。
用消疹散敷貼穴位治療急性蕁麻疹52例,總有效率100%。
具體方法如下:
①藥物組成:蟬蛻、細辛、防風等量,研成細末,加入適量冰片。
②用法:取消疹散O.2~O.4g置於麝香虎骨膏中,外貼曲池、大椎、懸鐘、梁丘穴。風寒型加列缺;風熱型加外關(除大椎外均為雙側);腹痛、腹瀉加神闕。每日1次,外治期間停用其他任何藥物。
用藥物熱浴法治療慢性蕁麻疹95例,總有效率91.2%。
方藥為:防風、艾葉、荊芥、白鮮皮、生地黃、蛇床子各20g,苦參30g。
針灸治療 體穴治療。
採用溫針加灸治療急性蕁麻疹。取穴:合谷、曲池(溫針)、足三里(溫針)、太沖、血海、風市、風池、百會、大椎、中脘(灸)、神闕(灸)。治療114例,總有效率96.49%。
用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蕁麻疹。取穴:曲池、血海、三陰交。藥物:5%當歸注射液,每穴注入2ml,共治療32例,總有效率96.9%。耳穴治療。彭世橋L22J選取肺、脾、神門、內分泌、腎上腺等耳穴,用牽牛子埋壓,治療慢性蕁麻疹50例,痊癒34例,好轉14例,無效2例。
取神門、心、肺、抗過敏區、皮脂腺、脾、胃、耳尖等耳穴,並根據病情配合相應耳穴區貼壓治本病。共治療12l例,痊癒35例,顯效41例,有效34例,無效11例。

中西醫結合治療
以益氣養血,活血祛風法為主,輔以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50例,總有效率98%。
治療方法:
①中藥:加味歸芪荊防湯(當歸、生黃芪各15g,赤芍、白芍各lOg,熟地黃15g,川芎、荊芥、防風、蟬蛻各lOg,刺蒺藜15g,白鮮皮20g)。
②西藥:特非那丁60mg,每日2次口服。
採用克敏能lOmg·d-1及中藥“抗敏湯”(蒼耳子、徐長卿、秦艽各lOg,黃芩9g,白鮮皮6g,荊芥12g,蟬蛻6g,苦參9g,當歸12g,生地黃12g)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總有效率100%。
採用複方丹參液20ml,日1次靜點及西米替丁 0.2g日3次口服,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總有效率 93.34%。
採用克敏5mg、甲氰咪胍O.4g、維生素C2.Og,日3次口服,必要時口服或靜點激素。
配合中藥:石膏30g,牡丹皮、黃芩各15g,青蒿20g,赤芍 15g,紫草12g,黃連5g,蒲公英、金銀花、大青葉、夏枯草各30g,茵陳蒿24g口服,治療急性蕁麻疹50例,總有效率98%。

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

中藥方劑(一)
【辨證】脾失健運,復感風邪,郁於肌膚。
【治法】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方名】多皮飲。
【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蘚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乾薑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炳南方。
中藥方劑(二)
【辨證】氣血不足,衛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邪內侵,肌膚失養。
【治法】辛開腠理,和血止癢。
【方名】麻黃方。
【組成】麻黃3克,乾薑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趙炳南方。
中藥方劑(三)
【辨證】脾虛兼風。
【治法】健脾利濕,祛風止癢。
【方名】蕁麻疹湯
【組成】蒼朮5克,白朮30克,茯苓15克,荊芥15克,丹皮15克,防風9克,白蒺藜12克,僵蟲10克,川芎9克,丹參15克,黃芩10克,龍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屈舒信方。
中藥方劑(四)
【辨證】陰血不足,風淫濕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氣誘發。
【治法】養陰益血,以清理血分為主,佐以疏風利濕。
【方名】加減當歸飲
【組成】當歸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烏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龍9克,路路通15克,地膚子12克,烏藥6克,荊芥6克,防風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俞長榮方。
中藥方劑(五)
【辨證】沐浴當風,邪客經絡,氣血阻痹,而致風疹纏綿。
【治法】疏風清熱,活血通經。
【方名】麻黃連翹小豆湯合胡煎方
【組成】麻黃3克,連翹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烏9克,苦參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處】何任方<蕁麻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