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忠惠公祠

蔡忠惠公祠

蔡忠惠公祠,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下藤路150號。倉山區博物館和福州蔡襄紀念館。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蔡忠惠公祠蔡忠惠公祠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4·學校志·名宦祠·附名宦專祠之祭·蔡忠惠祠》

“蔡忠惠祠,在郡東洛陽橋南,(北)宋·慶曆(1041—1048年)間建。祀郡守蔡襄,造橋二碑豎祠中,系公手筆。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守劉煒叔重建。

明·永樂(1403—1424年)間,守胡器修。

成化(1465—1487年)間,都御史滕昭重修。

崇禎十三年(1640年),守孫朝讓重建。

國朝(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提督張雲翼重新,自為《記》:“歲春秋二仲月致祭”。

地理位置

蔡忠惠公祠蔡忠惠公祠
蔡忠惠公祠(蔡襄祠)位於洛陽橋橋南,是為紀念蔡襄在修建洛陽橋時所作貢獻而建。

歷史文獻

蔡忠惠公祠蔡忠惠公祠
南宋·朱熹《謁祠文》

南宋·朱熹任同安縣主簿之初,過洛陽萬安橋謁蔡忠惠公祠,留下一篇《謁祠文》(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4·學校志·名宦祠·附名宦專祠之祭·蔡忠惠祠》收錄),文曰:

“惟公忠言惠政,著自中朝。筮仕之初,嘗屈茲郡。歲時雖久,稱思未忘。厥有遺祠,英靈如在。某雖不敏,實仰高風。臨事之初,敬修禮謁謹告。”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4·學校志·名宦祠·附名宦專祠之祭·蔡忠惠祠》收錄明·崇禎王命岳《記》,文曰

“郡以東二十里,為宋·太守忠惠蔡公所造萬安橋,利賴最普,民免龍蛇之患,業疏其事於石。郡人思之,乃建祠於橋之西。歲時湮祀,不茀廢。

迨今明·崇禎十有三年(1640年),郡守姑蘇孫公景流風,瞻遺像,捐俸薪倡新忠惠公祠,薦紳先生舍金錢竣厥事。經始於庚辰(崇禎十三年,1640年)某月某日,落成於辛巳(崇禎十四年,1641年)某月某日,乃援筆而為之記曰:

方蔡公為著作郎,發憤範文正(范仲淹)諸君子之貶斥、高若納之奸邪,作《四賢一不肖詩》志其事,名著中夏,生平大節,概可覩矣。知諫院,起居注,明唐介之忠,卒為改英州知制誥以罷。呂景初、吳復中、馬遵無罪,封還辭頭,不草制。此皆凌節冰雪,抗志雲霄,誠名行之喬嶽,俗流之砥柱也。未幾,以樞密直學士知福州,尋知泉州,仁聲惠政,更仆未易數,乃今以萬安橋特聞。

向令蔡公當日淟涊齷齪,與民唯呵,在朝無真氣節,在郡安有真事功?縱慾亘萬尺之長虹,通千秋之利濟,無論神其成,人亦罕助其順,又寧能使後起者守是郡思慕其所以守是郡?閩士大夫思慕其為我閩士大夫,氓庶思慕其為於鄉不衰;於焉寄渺思於清漣,遡琦品於珉碣乎哉?

夫君子無往而不誠,然其為君子,功在著作。無諫職則以詩規,知諫院起居則爭英州,知制誥則封辭頭,守泉則興修橋樑,植蔭道。如舊《志》所載,郵波臣、收怪物,事奇異,理或宜有。迄今遵海而居,橫江而渡者,悠然有小河洛之思焉。君子隨分,職自表見,報天子耳。安在居朝右則表表,與富、歐並重於時,而在外郡,顧不有所實心建豎,以濟我億萬生靈於生壽之津,而甘使真西山(真德秀)、王梅溪(王十朋)擅美於後也耶?

余謂郡守最親民,善能承宣天子德意。漢數召入為卿貳,或加爵至關內侯,以故二千石得人為盛。宋大臣往往以引身求補郡,其出也朝論惜之,入則復為卿相,以故名太守亦多,法稍近古。仁宗為宋令主,既以公嘉惠泉人,竟復召內入端明殿學士,君臣之間,可謂兩全。然而公政不計及此,此公之真忠、真惠,所以歷千載而尸祝如一日者也。

公濟人徽德,郡三尺兒童能舉,似不多贅。撮其居朝大節,以見休行美業之有自。總之,不離忠惠者近是。

孫公(孫朝讓),明·辛未(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去公五百餘年,任泉州府太守,有惠聲,常熟人,例得並書。”

相關詩詞

蔡忠惠公祠蔡忠惠公祠
南宋·王十朋詩(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4·學校志·名宦祠·附名宦專祠之祭·蔡忠惠祠》收錄):

公昔自禁從,再來臨此邦。

河梁一何壯,筆力獨能扛。

政績留南紀,祠堂枕大江。

山川與人物,今古兩無雙。

明·何喬遠詩(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4·學校志·名宦祠·附名宦專祠之祭·蔡忠惠祠》收錄):

美茶豈必嫌團餅,嘉樹仍聞譜荔枝。

好事已傳埤雅注,行人還看洛陽碑。

魚龍潮汐遵靈涘,蘭芷春秋薦古祠。

感慨名流千載意,不徒為政頌於茲。

清·康熙年間,福建陸路提督張雲翼駐泉時,兩次入覲,往來萬安橋,拜蔡忠惠公祠,讀其碑,因論其人。他景慕蔡襄遺徽,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新修葺祠宇,並賦詩勒碑為記。碑位於蔡忠惠公祠前碑亭,高2.4米,寬2.1米;系張雲翼手書,行草,奔放流暢,字徑16×18厘米。詩曰:

端明學士守泉時,萬安渡頭行人悲。

天吳日駕踴靈壑,狂潮橫海走蛟螭。

累址於淵架石樑,長波凌跨玉虹垂。

礱石作記清且遒,銀鉤鐵畫同紛披。

何年烽火照橋畔,傾斜石垣如巾欹。

一朝自立屹然正,知有神物相護持。

聞公正色知諫院,直聲早振四賢詩。

經國文章飾吏治,朱輪皂蓋青雲移。

循績千秋受餘蔭,七百里長松風吹。

我尋東堂聽寒聲,日麗潮平動遠思。

光緒元年(1875年)冬月,李鶴年重修蔡忠惠公祠落成,題《重修蔡忠惠公祠落成紀詩四律》,林霽(身世不詳)手書,刻為石碑,豎於洛陽橋南蔡忠惠公祠堂左側廊下。碑高2.5米,寬1.5米,字徑12×12厘米,楷書。詩云:

其一

籌邊曾此駐旌旗,祠廟丹青照海湄。

諫苑猶傳三御疏,使臣爭買四賢詩。

南邦文物如公偉,東洛山川有夢馳。

迢遞松蔭七百里,為尋遺蹟獨行遲。

其二

三千六百尺長橋,一事功成已不祧。

設險昔曾雄澤國,洗兵今喜絕天驕。

豐碑三宿情猶戀,夾鏡雙虹路未遙。

釃酒底須薦苹藻,蠣房風味勝江珧。

[注]“洗兵”句:鄭成功曾據洛陽橋設戍。江珧:江珧珠,干貝。

其三

鄉邦領郡數韓王,一樣聲名噪宋唐。

早已吏才驚輦轂,肯將書法匯蘇黃。

易名有興弓裘美,貴戚無碑翰墨香。

莫把龍團恣遺議,格心端不在旗槍。

[注]韓:韓琦,父韓國華。王:王十朋。蘇:蘇東坡。黃:黃庭堅。龍團:茶名,蔡襄曾因貢龍團茶,遭奢靡之議。旗槍:茶名。

其四

下馬麻挱有道碑,楓亭驛畔日斜時。

樵蘇知護先賢壠,藻繢重瞻太守祠。

秋鞠寒泉遊子奠,黃蕉丹荔送神詞。

召棠遺愛分明在,寄語邦人好護持。

[注]楓亭:蔡襄為楓亭人(今仙遊縣楓亭)。麻挱:即摩挲。鞠:菊。

西廊有民國·江西人王夢古(1938年任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所立詩碑,高2.5米,寬1.5米,字徑16×18厘米,隸書,落款為“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夏日閩南使者江右王夢古”。詩云:

洛陽渡口水瀰漫,太守祠前撫石欄。

萬點蠣房尤在望,五朝墨瀋未全乾。

名橋已共劫灰盡,滄海長留古廟寒。

隔岸三千六百尺,憑誰只手挽狂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