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寺塔林

萬壽寺塔林

位於河北省平山縣[河北石家莊市]三汲鄉東林山西麓。占地約66670平方米,原有萬壽寺高僧墓塔23座,現存2群13座。其中2號墓塔為唐天壽太子(法號圓澤)墓塔,故又稱唐太子墓塔群。太子墓塔塔身通高6.5米,底周8米,八角形,塔身正面有拱券門,其餘各面有方形方格直欞盲窗2個,檐下為四鋪作單撓斗拱,檐上為仰蓮葫蘆塔剎,顯得渾厚穩健。除1、2號塔為唐、五代所建外,其餘為宋、元、明、清建築。

基本信息

簡介

萬壽寺萬壽寺
萬壽寺塔林位於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東林山西麓。占地約66670平方米,萬壽寺塔林原有磚、石塔26座,由於自然損毀,現存磚塔12座、殘存石塔構件4件、磚塔地宮兩座、古井一眼、坍塌磚塔構件1座。塔林分成相對集中的兩片,路邊的這一片有四座塔,另外一片則集中在坡上。每座塔均坐北面南,塔林總體呈扇面狀排列在山坡上。現存磚塔皆為單層、單檐仿木結構,檐上為攢尖頂、蓮瓣塔剎,平面呈六角形,有些塔上還保存有完好的銘文。由於萬壽寺塔林始建年代久遠,所以保持著不同時代的建築風貌,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磚雕藝術史和佛教興衰史提供了相當珍貴的資料。

史料記載

寺內原建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龍華閣、藏經閣、玉皇堂、伽籃殿、經堂、火神廟、山神廟及僧人宅第等,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巍峨壯觀,每年三月,遠近香客紛杏而至,熱鬧非凡。
澤雲和尚靈塔的古樸風貌澤雲和尚靈塔的古樸風貌

寺廟唐末毀於戰火,宋時重修,元、明、清曾多次修繕,清末又毀。現存寺廟為十年前重修。
著名的塔林,即唐太子墓,就隱匿在東林山腳下。此塔群系林山萬壽禪寺埋葬歷代高僧的墓塔群,原有磚(石)塔26座,歷經宋、元、明等代自然損毀,現僅存磚塔12座、地宮2座、古井1眼。在現存的墓塔中,2號塔被稱為唐太子塔,平面六角,高16米,南、北兩面各設拱門,其餘四面均飾盲窗,檐下施有鴛鴦交手拱,為典型唐代風格。瓦當為半圓蓮花紋,塔剎由六角佛龕及三層仰蓮構成,頂部有金珠、寶瓶。
平山縣林山萬壽寺塔林始建於後唐,為林山萬壽禪寺埋葬歷代高僧的墓塔群。塔林原有磚(石)塔26座,歷經宋、元、明等代自然損毀,現僅存磚塔12座、地宮2座、古井1眼。

美麗傳說

萬壽寺萬壽寺“石馱龜”
因為萬壽寺,因為這片塔林,使得這裡成為一個有著美麗傳說的地方,而所有的故事都與一個人——天壽太子有關。
相傳,唐時武則天的四兒子天壽太子李昶因不滿朝政,就在順德(現邢台)潛龍院出家,後外出雲遊到了東林山。見到這裡林木蔥鬱,鳥兒啁啾,群峰疊翠,清泉潺湲,天壽太子不禁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從此就留在了萬壽禪寺,法號圓澤。萬壽禪寺原來的住持圓寂後,圓澤法師就成了新任住持。他開始四處化緣,擴修寺院。當時的萬壽禪寺碧瓦朱甍,重樓疊閣,巍峨壯觀,鐘磬之聲不絕,香客遊人不斷。
天壽太子出家後,思念遠在京城的親人,於是他經常登上東林山山頂的一座亭子向京城眺望,後來,這座亭子就被人們叫作“望京亭”。後來,皇帝下詔讓天壽太子回去繼承皇位,但天壽太子不肯,就跳進了一個湖泊,後被水中的神龜救起,這個湖泊此後就被叫作“太子湖”,也就是現在東林山腳下的林山峽水庫。至今,萬壽禪寺山門的兩邊,仍留有大大小小十多個“石馱龜”,這些石龜互相疊壓著,但都是頭朝“太子湖”,好像正在爭先恐後地爬向湖邊。天壽太子被救上岸後,回頭一望,仍有大批官兵追來,於是,他一咬牙,就爬上東林山的山頂,站在他經常眺望京城的望京亭里,遙遙地向遠方京城拜別了家人,然後就從亭子所在的虎石崖上跳下……村里一些上歲數的村民說都曾見過太子塔中的塑像,臉的一邊有血跡,這跟民間流傳的傳說很吻合。雖然從寺中的碑文上看,這個太子確實是存在的,但這個後唐的太子究竟是哪位皇帝的兒子,到現在依然無從考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