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山風景名勝區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北省北部山地,距隨州市65公里,面積約33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636米,素有“楚北天空第一峰”盛譽。山勢由西向東,綿亘隨州、宜城、棗陽、鍾祥、京山5市縣,盤基百里。大洪山最佳旅遊時間是每年3月---10月份,這也是大洪山的旅遊旺季。

基本信息

景區歷史

地理位置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大洪山風景名勝區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北省中北部,西臨襄(陽)鍾(祥)江漢谷地,東接溳水河谷丘陵,南連江漢水網平原,北與桐柏山遙相呼應。地處北緯31. 20,__31, 41..,東經112. 30,__113.30,之間,橫跨隨州荊門兩地三市區(曾都、鍾祥、京山)方圓350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1987年5月,省政府批准大洪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範圍:以隨州洪山寺及洪山河、趙泉河流域為主體,北至三眼泉、白雲寺;東至觀音岩;南至京山縣廠河及許家寨;西南至鍾祥市客店、袁台、朝陽店、龍王泉。東西寬約21公里,南北長約33公里,呈三角形分布,總面積350平方公里。1988年8月1 日,國務院批准大洪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6年5月團中央命名為全國第四批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10月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1985年10月,隨州市成立了大洪山風景區開發籌備組,對大洪山旅遊資源進行了科學的論證,獲得了大量的資料,為開發大洪山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為了加強風景區的資源保護,加快風景區的規劃和建設,1987年9月隨州市人民政府建立了長崗鎮,1988年2月,原隨州市委、市政府設立了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與原長崗鎮人民政府一套班子,合署辦公。2005年4月,為了加快大洪山旅遊開發步伐,整合大洪山旅遊資源,打造成大洪山旅遊品牌,地級隨州市委、市政府適時作出重大決策,批准成立了由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正縣級)。管委會下設“一辦三局”即:管委會辦公室;景區管理局(加掛規劃建設環境保護局)、農村工作局(與長崗鎮人民政府合署)、財政局。隨後根據工作需要,相繼成立了國土資源分局、公安分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林業局。

隨州市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版圖面積232.5平方公里,其中山場面積30萬畝,天然林面積26萬畝,耕地面積24312畝,內與曾都區洪山、三里崗等鄉鎮相鄰,外與鍾祥、京山等縣(市)接壤。

規劃

根據1996年3月建設部批覆的總體規劃,大洪山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面積為305平方公里,其中:該區境內127平方公里。大洪山主峰——寶珠峰坐落於該區境內,海拔1055米。根據規劃,境內有開發價值的景點73處,其中 A級景點21處,B級景點25處,C級景點27處,有觀賞價值的景觀景物3400多個。景點性質分為地質(溶洞)、山石、植被、氣象、瀑泉(河湖)、人文等六大類。其基本特點是:山青林密、水秀洞麗、自然樸實、奧幽野趣、清靜涼爽,具有觀光遊覽、避暑度假、垂釣游泳、健身療養、賞雪寫生、科學考察等多種功能。

景區特色

特色一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大洪山風景名勝區
大洪山最佳旅遊時間是每年3月---10月份,這也是大洪山的旅遊旺季。大洪山四季色 神奇多變,不同的季節可以欣賞到“雲中大洪山”、“雨中大洪山”、“霧中大洪山”、“雪中大洪山”。春季萬物初醒,山花爛漫,迎春花、櫻桃花、杜鵑花、桃花……依序而開,是踏青的好去處;夏季清泉飛瀑,山風拂拂,涼意頓生,、是避暑的勝地。真是“江城七月苦炎暉,瀟灑山澗夾纊時”。遊客在寶珠峰上可以觀日出、賞夕陽、眺群山。秋季層林盡染,楓樹披“紅裝”,櫟樹、銀杏換“黃衣”。野菊一叢叢、一簇簇、黃橙橙、金燦燦的散滿山坡崖畔。到處野果纍纍,取之不盡。冬季瑞雪紛飛時,雪壓青松,玉樹瓊脂枝,到處白雪皚皚。正如詩中所形容的“千峰聳峙白雲隈,積雪經春未肯開”。

特色二

大洪山不僅是休閒度假勝地,也是長壽之地。

大洪山地處鄂中北,海拔1055米,雖高比不過神農架、大別山、武當山,但它有自身的獨特之處,那就是周圍都是平原,從平原到山頂的垂直高度近1000米,這在全省獨樹一幟,可與泰山相媲美。

大洪山獨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獨特的氣候條件。這裡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特點,由於空氣中富含氧離子,被人們譽為天然“氧吧”。這裡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在10.6℃~15.3℃,年均相對濕度77%,年均氣壓1000.9毫米汞柱,日照總輻射量為107.9千卡/cm2,年均風速1.8m/秒,具有十分優越的生存條件。大洪山史志有“蒼松翠柏長生地,綠水青山古洞天”的記載。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大洪山周邊鄉鎮長壽人數明顯高於其他鄉鎮,大洪山南麓有個長壽鎮,該地長壽人數居全國第二。

特色三

大洪山中藥材資源極其豐富,品種繁多。<<大洪山志>>記載的藥材就有131種,據當地常上山的農民講,大洪山可採到700多種藥材。植物類藥、動物類藥、礦物類藥物共達450多種。

現收錄中藥材444種,除少數藥材因尚未載入藥典而用本地土名外,多數藥名以《中藥大辭典》為準。

特色四

在千湖之省———湖北的風景名勝區中,若論植物的品種、數量和珍貴性,當數位於隨州市境內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洪山。方圓300多平方公里、流傳有“ 楚北天空第一峰”之稱的大洪山一年四季樹木蔥鬱、花團錦簇,加上山中與山外的氣溫始終相差3℃—5℃,形成了天然的冬暖夏涼,因此,無論是哪個季節進山,展現在遊人面前的都是春天般的美色。

特色五

大洪山的花草,較之樹木,則更為繁盛,據初步統計,種類多達100多科600 餘種。1986年,隨州市中藥材公司的兩名技術員進山考察,發現的可入藥的花草,就有300餘種。

大洪山的600餘種花草四時競秀,蕾蕾葉葉惹人憐愛。當春韻撩動的時候,大洪山中先是臘梅報春,接著是粉紅的杏花、雪白的李花、燦燦的桃花紛紛舒展著嬌嫩的花蕊……而漫山的紅杜鵑、滿樹滿樹的石榴花、玉蘭花、盈池的荷花,則把大洪山的春與夏連到了一起。大洪山的秋花似乎要與春景媲艷,在和煦的微風中,不停地搖曳著另外一番醉人的風情:金燦燦的野菊花開了,紅燦燦的野百合笑了,楓葉“豐滿”得紅了臉———大洪山的紅葉紅艷欲滴,雖說名氣不及北京西山紅葉,但那陣勢卻也染人心扉,直叫遊客生出幾分愛意。不必擔心冬天大洪山沒有花事。冬日到大洪山去看看吧,若是雪後初晴,遠遠地你可看見片片白雲倘佯於萬綠叢中,若即若離好不纏綿,近看方知那是痴情於大洪山的雪花兒。若是無雪的冬日,大洪山上“綠樹銀花”,又有一種別樣的情致,銀白銀白的山茶花,一簇簇、一片片,真真切切地燦如雲霞。

特色六

大洪山的樹,多為三楚大地土生土長的鄉土樹種,品種多達75科300餘種。在這300餘種樹木中,有落葉喬木、灌木,更有四季長青的松、柏、竹、茶、棕櫚等常綠樹種,而且常綠樹種占了主調,你說那山那水如何不四季常青?

大洪山的樹,不僅品種眾多、四季繁茂,而且多有珍貴樹種。植物調查表明,被稱為“活化石”的銀杏樹,在全國的遺存只有寥若晨星的少數群落。而隨州的數千株千年銀杏樹則主要集中在大洪山區。在山中的盆地———落湖,有一株歲在千年之上的古老銀杏樹,樹高30餘米,樹幹周長7人圍抱尚不可及。它樹冠盈畝,亭亭玉立,枝葉繁茂,被稱為大洪山的樹魂,還被譽為“中華銀杏之王”。

挺拔傲岸的銀杏樹群以其千百年來汲取的天地之精華為大洪山增添著瀟灑倜儻的風韻,也使大洪山贏得了“植物寶庫”、“植物博物館”的美稱。然而,在大洪山的懷抱中,銀杏還不是最為珍貴的樹種,當人們在大洪山見到更為珍稀的樹種——香果樹時,那種驚喜之情真真是難以抑制。在植物學家的眼裡,香果樹是比銀杏樹更為古老的樹種,更是植物的“活化石”,當然遺存也更少。據專家們透露,在我國,目前僅僅在大洪山和張家界等地尚能一睹香果樹的“芳顏” 。

景區景點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大洪山風景名勝區
大洪山主峰雖在隨州,但其南麓一部分分屬鍾祥和京山,這兩個地方均開發較早較著,更有顯陵、黃仙洞和空山洞、鴛鴦溪拉動遊客,而對隨州境內的景觀人們知之甚少,也就是說大洪山主體部分處在未開發或尚開發的狀態。20年前大洪山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後,隨州便成立了開發籌備組,制定了初步規劃,但是各項工作“滯後”。可以說,在別的地方因開發過度而要大量拆除賓館建築的時候,隨州的“滯後”是值得慶幸的,保留了尚處原始的大洪山。

站在“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寶珠峰頂,看到“漢東地闊無雙院”的洪山寺正殿早已不存,黃龍池也面目全非,於滄桑中引發更多的是人文思考。是的,一座山的品位或檔次還在於它的人文淵藪,也就是文化厚度,從這一點上說,大洪山至少應該列入全國十強。

“夫漢東之國,聖人所出,神農之後,季梁為大賢。”這是唐代李白所言。大洪山下的厲國故都厲山鎮,是炎帝神農氏的出生耕耨之鄉,有明代知州所立巨碑可證。《尚書》記載,(舜)“帝初耕於厲山往于田”,舜帝遺蹟在隨州尚存不少。李白所說的季梁是我國第一個“重民輕神”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故隨國城東有“季子祠”。最能反映地域文化成就之燦爛的當然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它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墓葬文物有6件,有20件可稱中國之最、世界之最。

正如登九宮山而思闖王,登大洪山不能不想到綠林起義。中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是楚人陳勝吳廣發動的,第二次農民大起義也是楚人發動的。1000多年前王匡、王鳳叔侄在大洪山揭竿而起,建立過更始政權;後來成為東漢開國皇帝的棗陽人劉秀加入了綠林軍。元末紅巾軍領袖之一明玉珍,起兵於大洪山下青林寨,他於1363年在重慶建立大夏國,把四川治理到小康水平,其後裔現在廣布於朝鮮半島。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和捻軍王聰兒都在大洪山鏖戰過。清末鬧太平天國起義,長崗鎮庹家人趙邦璧以大洪山為根據地,曾被推為“後宋”皇帝,發行鐵幣“後宋通寶”。趙邦璧搞得滿清政府非常頭疼,以至對隨州籍生員“暗踏十科”,人才相當長時間無出頭之日。因此,大洪山為聖人之鄉,也是帝王之鄉。大洪山是有魂的,那就是大山孕育的英雄之魂。

大洪山在歷史上頗負盛名,還在於它是佛教叢林。唐代和尚善信(後名慈忍)逢隨即止,遇湖即住,於寶曆二年到達大洪山,山主張武陵因感謝他為民求雨而捐出山林為他建廟。從此大洪山佛教興盛,陸續建寺廟26處。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名僧善洪和尚於真宗鹹平五年往天竺取經,從天水出發,經過39國,凡13年後回到開封,受到真宗皇帝親迎。這位被稱為“唐玄奘第二”的和尚後來圓寂於大洪山。南宋端平年間金兵南侵,大洪山靈峰寺部分僧人及善信佛足遷往武昌東山,武昌洪山與隨州大洪山的淵源即始於此。清道光《大洪山志》如此記載:“江夏洪山舊曰東山山下有寶通寺山半有寶通當為邑之巨觀唐寶曆時隨州大洪山釋慈忍禱雨斷足宋末隨數被兵荊湖制置使孟珙遷其眾奉所留佛足至此建寺居之遂沿呼為洪山矣。”

洪山寺上寺下院,宋代紹聖元年,為照顧山上的年長僧人,便在山下建起保壽禪院。如今該院得到大規模新建,古意全失,僅門口立有五通石碑見證滄桑。其中宋碑三通,分別立於北宋政和三年、靖康二年、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宋代文物在湖北可能絕跡,這幾塊碑隨便放著,根本就不當回事,是否因為大洪山古蹟太多?

無獨有偶,離禪院不遠的山坡上,竟有一片塔林,有7座佛塔,其中一座五級磚塔,荒蕪多時,也無任何保護跡象。細辨那塔上文,有“大明成化龍集丙申歲”字樣,正是500多年前漢水改道時期,大洪山這一古塔與漢口的建城之史年歲相當,真乃隨州與武漢又一緣份矣。生於漢口的我,不禁向這斜陽中的磚塔深鞠一躬。

大洪山就是這樣的山,它似乎特別適合武漢人來。來朝拜武昌寶通禪寺的祖寺,來朝拜跟漢口同壽的祖先!它要告訴人們,大洪山應有盡有、盡善盡美,不必捨近求遠去其他所謂名山。因為大洪山諸水的灌注,即使將來丹江以上“南水北調”之後,漢水仍然會浩蕩清澈,那么朝拜大洪山是感恩之旅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登大洪山而小洪山,這裡才是我們真正的故園。

洪山寺

大洪山山連山山山相連,洪山寺寺接寺寺寺連線,“精舍狀觀天下”,為佛教聖地。據《大洪山志》記載,除洪山寺上院(靈峰寺)和下院(萬壽禪院)外,自唐以後陸續在以主峰(寶珠峰)為中心的大洪山崇山峻岭中還建有寺廟26座,它們是:四聖庵、吉祥庵、廣德寺、回龍寺、雨台寺、望湖寺、妙濟寺、泉興寺、東白雲寺、觀音寺、華嚴寺、太極庵、聖泉寺、蓮台寺、千佛寺、太陽寺、查山寺、黃龍寺、寶峰寺、香雲寺、南嶽廟、東嶽廟、三聖庵、李家廟、西白雲寺、高峰寺。諸寺院逸韻鳴佩與霄鍾合弦,眾僧人妙語誦經共神梵分音。播蔭四空朗照八極,撒祥九天燭明三界,整個大洪山麓禪院香散六珠鐘聲響徹群峰,佛寺華飄五色經韻播瑞崇嶺。由此可見:大洪山區內寺院星羅棋布,香客信士絡繹不絕,晨鐘暮鼓彼落此起,在湖北首屈一指,與位於湖北省西北的道教聖地武當山遙相抗衡。

洪山禪寺分上下兩院,位於寶珠峰頂的上院史稱“幽濟寺”、“靈濟寺”、“靈峰寺”、“楚天望剎”;位於山麓南面的下院史稱“保壽禪院”、“萬壽禪院”或“萬壽寺”。洪山禪寺是它們的俗名,也是後人對上下兩院的統稱。

上院奇峰寺始建於唐朝寶曆二年(公元826年),下院萬壽禪院始建於北宋紹聖年間(公元1094年—1097年)。

洪山禪寺是禪宗南宗慧能一系發展成的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五宗之中的曹洞宗發祥地之一,在佛教界享有盛譽。特別是達摩祖師第十五代弟子報恩禪師(公元1058年—1111年)住持大洪山十方禪院期間,“著有《語錄》三卷,集《曹洞宗派》錄三卷,授《菩提心戒》儀文一卷並傳於世”,豐富了博大精深的佛文化寶庫。這些經典對海外佛教界有著極大的影響。

1984年9月和2000年9月,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者、專家兩次到隨州大洪山尋根訪師,並由日本帶來有關洪山古寺的珍貴史料。由此可見,大洪山的佛教在海外也飲譽甚廣。目前,在日本曹洞宗尊日僧道元為太祖。道元(公元1163年—1228年)於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由日本來華,在天童山受戒。回日後建永平寺(今日本福田縣)和以後建的總持寺(在今日本橫濱市)為日曹洞宗祖庭。永平和總持二寺便為日本佛教界曹洞宗本山。

據《大洪山志》記載,歷代宗師多為大德高僧。唐代和尚善信,系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王氏子,受度於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開元寺,契心印於馬祖教,為禪宗祖師慧能的第三代弟子。他雲遊到五台山,五台山長老告訴他:“你的緣份在南方,逢隨即止,遇湖即住。”善信手持錫杖一路南來,於寶曆二年(公元826年)秋到達隨州大湖山(即大洪山)。這年正值大旱,方圓百里,稻田龜裂,禾苗焦蔫,山主張武陵帶眾鄉人準備殺豬宰羊,向龍神求雨,善信勸張武陵不要殺生,表示自己願意捨身代牲求雨,三日內必有甘雨。他登上山北崖向龍神祈禱,三日內果然雷雨大作,解除了數百里內旱災,這年莊稼大豐收。張武陵慨然捐出自己的山林,並為善信和尚在求雨處修建了寺宇,又讓自己的十個兒子作善信和尚的護法。

大和元年(公元827年)5月29日,善信坐化前,還記著曾向龍神許下以身代牲的諾言,毅然割下自己的雙足以祭龍神。奇怪的是雙足割斷後,白液滂流,很快又停止了。雙足留鎮山門,肉色久而不變。後人傳為鎮寺之寶——“佛足”這捨身為民的動人故事上奏皇帝,唐文宗李昂賜名善信“慈忍大師”法號。御書院額“幽濟”。以後在此祈雨累有奇驗,皇上又累加寺號,賜名“靈濟”。並將殿中12尊神像封爵為王、公、侯等職。自此,洪山禪寺名揚四方,寺院香火逐漸興盛起來,鄰近郡縣的善男信女進香不斷,各朝皇帝多有賜額。

後晉天福年(公元939年),高祖皇帝石敬瑭賜名“奇峰寺”。

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哲宗皇帝趙煦詔命達摩祖師第十五代弟子河南嵩山少林寺僧報恩禪師為大洪山十方禪院住持。據報恩禪師塔銘文載:皇帝詔曰“隨州大洪山律寺為禪院,人謂大洪基構甚大而荒廢已久非有道德服人不可以興起”。由此而知,在北宋年間洪山禪寺這塊佛教叢林已具相當規模。

報恩禪師主持大洪山十方禪院期間,把山頂(即現寶珠峰)推平,將荒廢的殿堂重新修復、擴建,使“大洪山精舍壯觀天下”。剌使張商英為之作記。

在報恩禪師恢復擴建山頂的上院同時,為了照顧山上年長的僧人,便在山南的大湖邊(現今復修的寺院處)建起寺院,取名為“隨州大洪山十方崇寧保壽禪院”。元朝後改名“萬壽禪院”或“萬壽禪寺”。北宋政和五年曾擴建,有僧人500多名,為此院的鼎盛時期。明朝正統年間又增建殿閣,不久遭火災。明嘉靖初復建天王殿及方丈室,後遭兵燹。清道光四年(公元1825年),幾位方丈向州牧請求置田畝,萬壽禪院重振香火。

山頂的上院靈濟寺在報恩禪師圓寂後,接替他的住持禪師也是達摩祖師的第十五代弟子芙蓉道楷(1043年——1118年),在道楷主持洪山禪禪寺期間,是曹洞宗發祥大振之時。其後又因戰亂,上下兩院遭到破壞,僧人逃散。直到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院宇得到復修,僧眾返回達到700餘人,靈濟寺又次復興。

南宋端平年間(1234年——1236年),金兵南侵,隨州成為主要戰場,荊湖制置使孟珙和都統張順為保護洪山禪寺鎮寺之寶“佛足”、僧眾和經文,將洪山禪寺部分僧人及佛足遷往武昌東山,改東山寺為洪山禪寺(即現今武昌洪山寶通寺)。易東山名為“小洪山”。以紀念寺宇的發祥地。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時駐軍武昌,特請“佛足”隨軍,以鼓舞三軍將士學習慈忍大師捨身忘我精神,為消滅南宋王朝,建立大元王朝捨身忘我而戰。他做皇帝後,一次夜間夢見慈忍大師請求將雙足送回故里。忽必烈即派欽差大臣專程護送佛足回武昌洪山禪寺,南下途中,聽士兵們說佛足越抬越重,當他們行至河南許昌丈地堡時,佛足沉重無比,抬挪不動,欽差大臣派人飛報元世祖,元世祖旨令就地建寺供奉,並將當地的地名也改為洪山。這雙佛足後來在兵荒馬亂中被寺內和尚帶走,因年代久遠,最後下落何處無以考證。

忽必烈為了紀念慈忍和尚,詔令武昌洪山禪寺,在寺內後山建“靈濟”塔。(“靈濟”為唐文宗賜加的寺號)。

明朝天順元年(1457年),山頂的上院已破爛不堪。一百四十六年後,到明朝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四川僧人廣祥、廣吉自五台山掛錫到大洪山,重振大洪山禪寺院,經過二十一年的努力,直到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二月才得落成,建有大佛殿、祖師殿、鐘鼓樓、護法伽藍殿、左右方丈室,靈峰寺又現昔日盛容。明思宗朱由檢皇帝賜其匾額“楚天望剎”。

清朝嘉慶初(公元1796年——1798年),山頂的上院又得以重修,靈峰寺的香火又得興旺。

公元1931年以後,由於國內戰亂不斷,大洪山區很多寺院遭到嚴重破壞,洪山禪寺上院也難倖免。1942年抗日戰爭期間,寺院又被摧毀,僧人散游。至今在山頂殘存有清朝湖廣兵馬道陳維舟題的一幅楹聯“漢東地闊無雙院,楚北天空第一峰”。在洪山禪寺下院(十方萬壽禪院)舊址處還豎有宋、元、明、清四朝大塊古石碑五塊,僧人曾在寺東西側辟有塔林兩處,東塔林還有古塔一座和造型精美的多座寺僧塔。

古時,洪山禪寺名馳華夏,譽蜚海外,這裡不僅是名山名寺,而歷代宗師中大德高僧也層出不窮,無論是開山祖師慈忍大師,還是重振香火的報恩禪師,都是當時佛教界的佼佼者。

唐代大德高僧玄奘是我國第一位去西天取經的僧人,而我國第二個去西天取經的僧人便是洪山禪寺善洪和尚(襄陽鷲嶺沙門)。北宋真宗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春,他自洪山禪寺出發,前往天竺(今印度)取佛經及佛牙、舍利。自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永寧寨出國,歷經39國,入屍毗國,得佛牙5枚,佛舍利50粒和佛經。途經大小雪山75座,江河深不見底者大小35渡,餐風露宿更不須說,用了13年的時間於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四月返回京城(今河南開封),宋真宗皇帝趙恆到便殿親自迎接,並賜紫衣銀絹。善洪不戀京城舒適的生活環境,告別皇上,回到洪山禪寺。善洪回到大洪山後病逝,同佛牙、舍利並葬於大洪山。具體葬於何處尚待考證。洪山寺院在歷史上幾興幾落,古建築最後一次毀於清末。

1995年,隨州市政府批准復建和開放洪山禪寺。於1996年破土動工,歷經十年的艱苦歲月,終於在2005年9月初9日,洪山寺院落成,正式開光,千年古寺,佛光再現。現今復建的洪山禪寺,建有山門,二十護法神廊、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祖師殿、客堂、藏金閣、僧人齋房、流通處等房屋近百間,洪山禪寺像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呈現在大洪山景區的萬頃綠波之中。

復建的洪山禪寺在大洪山萬壽禪院舊址上。此地正處在九龍拱拜、群山環抱之中。左“青龍”逶迤騰綠浪;右“白虎”伏首聆禪機;北“寶珠”峻峰抵天,復窮嶺以排空;南劍口飛瀑懸掛,灑甘露而噴珠。新院宇飛檐斗拱輝增日月,碧精舍紅牆金瓦光爍雲天。

寶珠峰

寶珠峰是大洪山脈主峰,海拔高程1055米,氣勢雄峻。山體由火成輝綠岩和變質砂岩構成。唐朝時期,山頂建有龐大的寺院。山頂由三峰連為一體,東北有鼓樓峰,東南有鐘樓峰,西北有捨身崖。三峰居中有一片淺凹地。這裡有一泉曰“黃龍池”,是一基岩裂隙泉,水質清醇甘爽,終年不涸。古時有一僧人自豪地對人說:“山高者,莫若我院大;院大者,莫若我山高;山高且院大者,莫若我院中清泉也!”

唐、宋、明、清,這裡一直是佛教的聖地,也是洪山寺的正殿。山上有殿堂百餘間,金飾佛像,閣藏滿經,香火不斷,馨鼓常鳴。明代王鉞在《金剛坡望大洪山寺》詩中描述道:“捫蘿攀石扣禪關,五月陰寒雪滿山。遙聽雲端簫鼓沸,始知天上有人間。”由此可見當年的盛況。清代湖廣兵馬道陳維舟見到這巍巍屹立主峰的寺院後,題下了下幅楹聯:“漢東地闊無雙院,楚北天空第一峰”,這可算是極高的讚美之詞。至今這幅楹聯仍鑲嵌在一間房屋的大門上,字跡依稀可見。

據清康熙內府大洪山全圖所繪,原山頂修有寨牆,山門前有三個巨釜。有副楹聯描繪說:“門前巨釜烹明月,山外懸鉤釣白龍”。它生動地勾畫出明月下釜中的景色。1958年三個巨釜被毀,如今只剩下一點釜底。

以前,山上還有一祖塔,葬有宋報恩禪師。塔後有修竹數十根,茂密的生於石上,經數百年不凋,今已無蹤影。

昔日的佛教聖地雖已絕跡(目前寺院復建工程正在籌備之中),但仍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景點。在這裡可欣賞到“橫亘西南壓萬峰”,“踏破白雲山外山”的勝景。電視轉播台在山上建有招待所,遊人可在此觀日出,賞夕陽,看雲海。夏季更是避暑的勝地,真有“江城七月苦炎暉,蕭灑山間夾纊時。”

千年古銀杏

在洪山禪寺下院前,有一棵千年銀杏樹,傳說是建寺院時(約公元1094年左右)和尚栽種的。樹高近30米,樹桿粗圍8.2米,直徑2.61米,冠幅蔭籠半畝餘,五人環抱樹腰還需多加一手。此樹真可謂根深須廣,枝繁葉茂,每逢金秋時節,銀杏樹四周層林盡染,一片紅楓,唯千年銀杏,滿樹葉片金黃,鮮艷奪目,極為壯觀,似一尊頂天立地的金身大佛,聳立雲漢。這棵參天銀杏是雄枝,不結果實,它歷經滄桑之所以能倖存下來,因傳說此樹壓住了龍眼(因洪山禪寺下院正建在九龍下海的九條龍頭處),如果砍掉此樹,九龍將掀起狂濤巨浪,大洪山一帶就會變成汪洋大海,故千百年無人敢動它一根“毫毛”。

在它的周圍還有五棵百年以上的雌性銀杏樹,長年果實纍纍,人稱“五女拜壽”。

白龍池

白龍池古稱南池,位於寶珠峰、齋公岩、喚狗山三峰之間,海拔高程840米,湖面20700平方米,水深3米,水質優良,終年不涸,為富水源流。過去這裡曾立有一碑,上刻有“蒼松翠柏長生地,綠水青山古洞天”。橫額“保祐一方”。

據《隨州志》云:宋皇祐五年,狀元“鄭獬嘗夢身化為龍,浴於斯池,醒猶自見其尾於床上,故談圃言獬是龍精。”因鄭獬在此隱居,幫又取名白龍池。至今在池西500米處,尚有鄭獬讀書處——狀元塔和鄭獬墓。

民間傳說,池中有條白龍已修煉成仙。善易和尚在洪山頂要建99間殿宇,需要大量杉樹,人們四處砍伐也難湊夠數。白龍變成一青年上山看到這般情景,晚上託夢給善慶和尚,叫他明天在池中取木。善慶早上起來遠眺白龍池,果有一根根杉木從池中升起。他立即令民工去抬,由於木匠算錯了賬,還有一根留在池中沒要。等他想要時,池中那根再也出不來了。故有此池“東連大海水,西通嘉陵江”之說。據說在大霧及陰雨天,還能看到池中有根杉木的影子。其實,現在倒影在池中的杉木不是一根,而是一排排、一行行、密密匝匝。1958年隨縣林業局在此建立林場,引進大量的華山松、湘杉、大毛松及本地山杉,滿山松杉比比皆是,當年的傳說早已變為現實,人們蓋房再也不需白龍池供料。

這裡地形開闊,植被繁茂,群山環抱,真有“閒上山來看野水,忽於水底見青山”的意境。風平浪靜時,朵朵白雲悄悄來這裡窺視自己的容貌。有風颯然而至時,湖面碧波皴皴,銀波細細,水中倒影的山林和岸邊搖搖曳曳的蘆葦起舞。夏日戛然的鳥聲,嚖嚖的蟬鳴為之伴唱,幽邃的穹谷一下子活躍起來,給人帶來一種優雅素靜而又飽含勃勃生機之感。

橋河古道

從白龍池至洪山寺有一條長達2公里的山谷古道,這一段河谷稱橋河。溪流入京山縣境內的大富水,注入漢江。這裡山隨水轉,水繞山行,澄碧清澈,瀑潭密布,樹木參天,怪石嶙峋,是大洪山奧幽野趣的縮影之一,也是欣賞7000萬年前地球發生地殼造山運動留下傑作的佳處。

從靈官埡南坡順溝而下,走過一片開闊的萋萋草地,濃綠密蔭撲面而來。兩山夾峙,河床比降劇增,溪流沿著階梯般的巉岩而下,形成一疊又一疊的飛瀑,帶著嘩嘩韻響,呼呼騰騰,你追我趕。有時急流像溜滑梯一般,在那黑黝黝生鐵鑄就般的石頭上擦拭而過,伴著冷冷的清韻,如織機的經線,根根注入小潭,揉成團團卷卷,接著又整理成一條條素絹,一匹匹綾帶,白亮亮、光閃閃拉向幽林深處。在這裡雖看不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景,卻能使遊人體會到“登登山路何時盡,決決溪泉到處聞”的佳境。夏日坐在這溪中小憩,赤足下溪戲耍,那真是有“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的意境。

在這山谷中還有一座石橋,原來是兩塊一丈多長的石條架起來的,不知何年有塊石條斷塌。從那風化的痕跡中足能證實它歷史悠久。據傳說,當年綠林軍大營扎在大洪山主峰一帶時,這條山谷是將士們進出大洪山腹地及登主峰軍事要地的要道。唐朝以後,因主峰山頂建起寺院,這條山溝便成了“神道”。至今,用石板砌成的古道仍保留著原樣。另傳聞,李自成、王聰兒等農民起義軍和賀龍元帥都曾涉足此橋。

石橋還是一處優美的景點,從下游迭瀑中望去,小橋流水,亂石一線,凝綠聚翠,有靜有動,有聲有色,是一幅難得的畫面。

順石橋而下一公里處,有片雜木林,樹木種類甚多,可算得上是森林公園。在這一帶既可以找到楠木、香果樹、椴木、楓樹等觀賞樹,又可採得何首烏、杜仲、重樓等藥材,到此一游能獲得不少的植物知識。

在山溝出口處還有一景。溝邊有兩塊石頭,從上游居高臨下看,巨石像龜背,小石似龜頭,有從山腳鑽出溪流逃走之勢。

劍口

劍口是大自然鑲嵌在綠水村的一顆娟秀的明珠。它將陡峭的巉岩,飛瀉的瀑布,橫臥的亂石,蒼勁的青松溶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布局得當、緊湊清秀的山水畫。

劍口怎樣形成,當然只能從地質學角度去解釋。而民間卻賦於它一種神話的色彩。一說劍口上游原是一片大湖,湖中有二龍相鬥,山崩地裂,劍口便成。另一說慈忍大師見九龍常作怪,把洪山農田淹沒不少,便請來祖師爺揮劍劈開山石,湖水從此傾瀉一盡,九條龍便化作如今的九道山樑。“九龍下海”的景點之名由此而來。

劍口山崖對峙,南岩迎朝霞,東壁送夕陽,輪番披紅妝。有一處兩塊巨石緊鎖,如刀削斧劈,形成一線天。這便是傳說祖師爺試劍的地方。

洪山河的激流在上游峽谷中跳躍、奔騰,似乎已精疲力竭,經過一段田野短暫地挽留歇息,在劍口同另兩支涓流匯合,積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毫不猶豫地衝下懸崖,似一條白龍直奔漢水。這瀑布雖不那么驚心動魄,卻在這懸崖峭壁之中,濃蔭迭翠之間顯得更加粗獷,充滿了一種桀驁不馴的生氣和力量。豐水期間,水花飛濺,沸沸揚揚,蓋起一層輕紗,在陽光照射下形成一道五彩繽紛的彩虹,甚為壯麗。盛夏時節,山風習習,水聲隆隆,芳草如茵,蟬鳴雀躍,更顯得林愈靜,山更幽。溪邊小憩,頓感涼意自生。

這裡滿溝亂石參差,迭迭磊磊,有的安如磐石;有的孤傲兀立;有的“釣磯平可坐,苔磴滑難步;”有的經年累月地被沖刷、被磨礪,顯露出五彩的花紋,光亮奪目。

穹谷中、峭壁上的樹木也能給人們帶來無窮的啟迪和美的遐想。那高聳在巉岩上的松樹蒼勁挺拔,正如鄭板橋吟道的那樣:“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東面峭壁石縫中,有棵水桶般粗的椴木下半部樹幹被擠得無容身之地,但它決不屈服、退讓,倔強地與岩石抗爭,枝繁葉茂,鬱鬱蔥蔥,真令人驚嘆生命的偉大與頑強。還有一棵椴樹與榔榆樹手挽手,肩並肩,象一對情侶緊緊擁抱著,樹根將巨石推開一道道裂縫,扎進沒有一粒土壤的石壁里。這也許是一種“愛情”的力量,或者說是團結的象徵。如果授於他們大力士的金牌,真當之無愧。

初看這裡的萬物,似乎充滿了一種競爭的味道,互不相讓,沸反盈天。其實,它們交相輝映,有柔有剛,有進有讓。和諧中,陽剛有度,溫柔有限,默然配合,真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之勢,這種生態的平衡是人工難以協調的。劍口就是在這種平衡中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賦有哲理的情趣。

皮夾河

位於小泉灣下游的皮夾河,是一處具有原始美、野性美的景點。這裡古樹蒼勁,老藤攀緣,草葉華滋,磐石橫臥,急流飛瀑,顯得十分幽深。一根根粗壯的藤蘿纏繞在古楊樹之間,或垂掛、或橫跨、或高攀、或緊纏枝椏,顯得它們之間是那樣的親密,真有同生共死之情。

這裡有一塊巨石斷面上的植物化石最為珍貴。一根根樹木的年輪十分明顯。它為考察大洪山古代地理狀況和環境面貌提供了實物資料。

樹的年輪對考察一個時期的氣候變遷有重要參考價值。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教授對中國五千年氣候演變的論斷,就是從古柏的年輪里獲得驗證的。

1920年,道格拉斯發現樹的年輪寬窄變化存在著11年周期,原來是太陽活動周期通過影響地球氣候的反映。

年輪既可“觀天”,更能“察地”,由年輪的變窄和顏色的加深,可查記古地震的發生。從凍傷年輪的時間,能追溯火山噴發的時間。

皮夾河這塊巨大的植物化石對科學的考察作用,有待科學家們作進一步研究。

石和尚

榔頭寨是一處石景豐富的遊覽地。這一帶有的怪石崢嶸,似盆景、似獸、似雄鷹、似凱鏇門;有的巨石高聳,岌岌可危;有的穹石林立,形態各異,“獨拔群峰外”。煙雨茫蒼蒼之際,欣賞起來更有意境。

此處最有特色的要算那聳立於山脊上的一塊巨石。它孤零零,毫無依託,基底是一塊平整的石板,上面是由幾塊斷層明顯的巨石壘疊而成,似人工堆砌一般,高約10餘米。遠遠望去,像一座半身人像,雙手合掌,如一位虔誠的和尚席地而坐,故取名石和尚。人們還編了一些有趣的傳說 。這塊巨石是如何形成的?有待專家們研究。

黃仙洞

有亞洲第一之美譽,是國內外溶洞景觀中極為罕見的,集地下暗河、沉積景觀和岩溶地貌等各種地質奇觀於一體的溶洞景觀。洞中2萬多平方米的雲盆“瑤池”,堪稱世界之最、洞中擁有四個世界級景觀,十多個國家級景觀, 山中有洞,洞中有山,洞中有洞。全長2500多米的洞中溪流、瀑布、地下暗河、鐘乳石、石灰岩、喀斯特地貌,交相輝映,五彩斑斕,讓人目不暇接,恍如進入一個魔幻的世界。

娘娘寨

被廣大遊客公認為人間仙境、世外桃源。青山碧水、樹木蒼翠、清流小溪,從神仙洞府而出,眼前豁然開朗,仿佛忽然踏入了人間仙境。這裡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大洪山景區的核心景點——娘娘寨。這裡四周群山環抱,與世隔絕。這裡風景秀美, 自然生態保護完好:更令人稱奇的是這裡人口自然不變。據可靠資料反映,數百年來,這裡二十幾戶人家,無論生老嫁娶,人口一直維持在八十餘口, 不少專家學者都對此不得其解,成為千古之謎。這裡更是被權威專家評為“最適宜人類生存的世外桃源”、 “20世紀末中國最有價值的重大地理髮現之一”。

大口原始森林

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大洪山的一部分, 因“大口小口,清泉湧出”的山泉而得名,是江漢平原首個國家森林公園。大口國家森林公園內,生物區系豐富,種屬繁多,擁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植物,這裡不僅有著參天的古木、遍布的溪流,更有道教祖師張三豐修道成家的雲台觀和撩腳山等名勝,有九級天溪瀑布的奇特景觀,有鷹子洞的蘑菇狀瀑布群的秀色,以及萬千彩色蝴蝶,在此爭奇鬥豔的蝴蝶谷。這裡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天象景觀、珍禽異獸、古洞飛瀑於一體,令人目不暇接!

兩王洞

兩王洞可算群洞中的姣姣者,主要特色是景點集中,色彩豐富,敲擊石幔,珠圓玉潤,屬於一種響石洞。

此洞位於齋公岩東南面,海拔860米,洞長870米,共有4廳。西漢末年綠林軍起義首領王匡、王鳳曾在此一帶屯兵而得名。

兩王洞因岩性、構造、水流及地殼運動等複雜因素而形成迷宮形洞穴。這裡洞連洞,洞復洞,洞洞有景;上有景,下有景,處處有景。進入第一廳,有個較大的空間,廳頂石幔如珠簾高懸。堂內有似觀音打坐的蓮台和形似各種神態的佛像。

第二廳稱之羅漢堂。此廳以石柱高大,石筍眾多,邊石堤壩瑰麗而引人注目。廳中央有一數人合圍的大石筍,高50餘米,頂天立地,周圍數十根細如杯口的小石柱競相爭立,眾多的頂部圓滑的大小石筍林立,形似八百羅漢。有的“面目清秀,氣質文雅”;有的“溫柔嫻靜,典雅大方”;有的“敦敦實實,神采奕奕”;有的“老態龍踵,萎靡不振”;有的“鬚眉交白,凝神沉思”;有的擠在一起,似竊竊私語……人們可以憑著自己的觀察力,為各種形態的石筍起出更多的名字。

第三廳有一奇景,一個似銀龜的石鐘乳高踞一坎上,背為“片片魚鱗”組成,其間自然點綴著如透明的寶石,真巧奪天工。“龜”旁有根石筍,頂部有一碗口大小的“銀燈”,用燈光照去,閃閃發光。右壁上有一石幔附壁而下,如巨龍下海。

第四廳可算是此洞中的精華。這裡鐘乳石懸掛,泉水叮咚,石柱、石鞭、石花、石珠、石筍、石桃、石塔千姿百態,光彩奪目,斑駁陸離,交相輝映。這裡不須安裝彩燈就令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有的潔白無瑕,勝過漢白玉;有的橘紅似帷幕下垂;有的黑白灰相交,如雨後春筍,鮮嫩可餐。更令人陶醉的是,洞府還以響石的敲擊音響和音樂感見長。廳中石幔右敲出七個音階,其音和諧動聽,故取名為“編鐘廳”。

洞內還有溪流,潺潺水聲尤如伴奏一般。

仙人洞

仙人洞以洞壁文化豐富,岩洞氣象神秘,洞廳宏大寬敞著稱。是一處可開發為“洞穴醫院”,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等疾病的天然療養所。

該洞位於洪山坪。從《大洪山志》記載中可以了解到,明、清時,這裡便成為人們的遊覽勝地。志書中記道:“初入洞便是數十間屋的大廳,高二三丈不等。石壁上刻有明代文人墨客所題的洞額數十處,洞頂石隙水液滴瀝,終年不斷,鐘乳石垂如冰柱。進洞一二里路有風洞,涼風颯颯,砭人肌骨。另有一火洞,熱氣蒸然,如行炎日中。洞內有一溪,循溪深入,形態萬狀,詰曲蜿蜒,窅然無際。有不少人打著火把也沒走到盡頭。明嘉靖年間,尚書顧璘循溪進去後,見一石壁上書寫道:“西南可行,東北勿往。”可見很早以前有人進去探險過。明、清時代留下詠仙人洞的詩也不少。明朝官員工部侍郎陳壽(祥見“史跡名人軼事”一章)遊仙人洞後詠道:“今古名山在,高低絕徑懸。我來成獨語,仙去幾多年。幻相非緣石,靈根縱自天。暗窺飛閣上,或有玉函篇。”

志書上還記載,洞前山麓有一小池,清澈無物,其水不竭也不溢,或七八年,或十餘年,忽然暴涌如潮,蝦、魚隨水流出,使人們感到很神奇。

六十年代,仙人洞被開發作他用,《大洪山志》上所記載的上述景物多數已不復存。現在洞內建有可容納一千多人的大會場,有寬敞的舞台。側洞中建100餘間洞中房屋。

大洪山又名綠林山,位於湖北省北部,橫亘京山、鍾祥、隨州交界處。西漢末年著名的綠林起義就發生在這裡。它主要以一座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為主體,群峰聳立,層巒疊翠,面積350 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055米,素有“楚北第一峰”之稱。因其山經常會製造洪水而得名。

大洪山雄偉靈秀,景色壯觀幽奇,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裡古森參天,森木復率達80%以上,滿山遍野都是奇花異草和名貴樹木。松櫟林、楠木隨處可見。各類蘭花、杜鵑比比皆是。其中松柏最多,有“蒼松翠柏生長地”之說。此外還有被稱之為世界活化石的樹種“千年銀杏”。

讚頌詩句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大洪山風景名勝區
大洪山仙人洞①

今古名山在,②

高低絕徑懸。

我來成獨語,

仙去幾多年。

幻相非緣石,

靈根縱自天。

或有玉函篇 。

陳壽,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

註:陳壽,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舉人,大洪山北陳家沖人。官至工部侍郎。①仙人洞 :位於長崗鎮洪山坪。②名山:這裡指大洪山。

登大洪山

大洪層嶂郁岧嶢,

白日花宮響洞簫。

鳥道西連嵩少迥,

龍池南注漢江遙。

雲中鐘鼓聞三楚,

樹杪樓台切九霄。

談罷上乘眠石榻,

春風一夜玉生苗。

註:王格,明代官員。字汝化,京山人,嘉靖五年進士,選為庶吉士,後任永新知縣,升河南僉事,分巡河北。世宗皇帝南巡時,因不肯行賄,觸怒宦官,適行宮失火,受株連,被捕受杖刑並貶謫。嘉靖十八年(1539年),受命撰《承天志》,(承天,治所在地今湖北鍾祥)。穆宗時任太僕少卿,不久辭官規籍,家居五十餘年。從事著述,至老不輟。有《少泉集》三十三卷傳於世。卒年94歲。

大洪山

百轉飛輿到上蒼,

雲邊猶敞古禪房。

群公相顧盡褫魄,

四海一窺難辨方。

半壁鳴泉傾古澗,

經年殘雪凍陰岡。

平生悔被塵冠誤,

負卻乾坤幾道場。

註:顧璘,明代官員。江蘇他人,字華玉,湖廣巡撫,升任南京刑部書世稱東橋先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