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印樓

萬印樓

萬印樓位於濰坊市中心1公里處,占地面積37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萬印樓是陳介祺於清光三十年創立的,因為它珍藏過萬餘件文物珍品,故稱萬印樓。萬印樓建築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濰坊建築特點,並有清代宮廷建築風格。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萬印樓位於山東濰坊市中心1公里處,占地面積37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距濰坊飛機場7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5公里。

風格特點

萬印樓萬印樓

萬印樓位於濰城區芙蓉街與東風西街交叉口南約100米路西側,占地面積約37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大門為清代風格,呈暗紅色,門板上鑲嵌的紅漆隨著時間的流逝已大面積脫落,大門上方的門檐上掛著一塊長約1米、寬約40厘米的“萬印樓”牌匾,兩扇大門朝東,裡面用一根粗大的鐵索相連。

萬印樓有兩層樓高,全部用灰色磚塊砌成,樓體坐東朝西,大門南側的牆壁上刻著“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二年六月公布、濰坊市人民政府一九九三年四月立”的標誌。大門北側是創立者陳介祺的介紹,下沿處往北是一排小花壇,門面南北都呈現出古建築的風格。

從外表看,萬印樓保存完好,尤其是屋頂古老的建築圖案,惟妙惟肖,四個屋角上均設有四種不同樣式的圖案。離門較近的地方有幾座假山,圍繞假山周圍是一些細密的竹子。

萬印樓建築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濰坊建築特點,並有清代宮廷建築風格。這裡的東樓,就是聞名海內外的萬印樓,東樓二層十間,陳列介紹收藏情況,學術成果,西間大廳各三間,大廳陳列仿古品,收藏編鐘11件,取整數名齋號“十鐘山房”。收藏稀世珍品有:毛公鼎、曾伯霖簋。

樓內收藏

萬印樓萬印樓
陳介祺的金石收藏品類繁多,數量驚人,且多精品。凡帶有古文字與圖像的商周秦漢器物都是他涉獵的目標,包括青銅器、璽印、陶文、封泥、銅鏡、瓦當、詔量、泉幣、畫像磚等,尤以戰國至兩漢官私印為大宗,數量多達七千六百餘鈕,辟“萬印樓”蓄之,達到了古璽印個人收藏之頂峰,其中被文鼎、龔自珍所珍秘的“緁伃妾娋”玉印,也歸其所有。光緒九年(1883),經過十多年漫長的鈐拓、編次,陳介祺將收集到的何昆玉、潘有為、葉志詵諸家舊藏,並薈萃李璋煜、吳式芬、鮑康、李佐賢、吳雲、吳大澂等藏家的古印,加以自己藏品,共一萬零二百八十四方,以古璽、官印、玉印、套印、兩面印、吉語印、圖案印等分類,彙輯成《十鐘山房印舉》一百九十四冊本。集印之豐,冊數之多,成為印譜史上不可有二的巔峰巨作。

萬印樓藏印之豐贍,除了陳介祺淹貫精博,識見超凡,又具備雄厚的財力外,也與他廣交金石益友,關注古印出土與藏弆的信息,銳力蒐集有關。陳介祺所居山東為先秦齊魯故都及諸侯國遺邑,自清代中期以後文物出土日夥。陳氏下有高文瀚、馬慶灝等“專足”為其搜羅璽印,足跡甚至遠至關中、大梁及川蜀等地,得盡天時地利。陳介祺好古成癖,且獨具識見,重在研究,稱:“古器出世即有終毀之期,不可不早傳其文字”。針對古璽印,他又稱:“今人有畏印譜損古印而不印者,有摹石印作譜者,餘謂皆非也。古人文字,不可不公海內大雅之學。”陳介祺將各種古器物椎拓的經驗、秘訣無私地傳授給門下拓工。萬印樓中,焚膏繼晷,古器、古印隨得隨拓,隨拓隨釋。陳介祺又將這些精妙的拓本和多有創見的考釋文字,寄贈給同抱傳古之志的吳雲、潘祖蔭、王懿榮、吳大澂等金石好友,奇賞疑析,令同道心折。

陳介祺晚年被“海內學者奉為山斗,鹹謂靈光巋然。”學術界名流對他的金石著作無不翹首以盼,每每敦促,然而其既好勝又不願遷就,力求完備的性格,面對浩繁和不斷擴充的藏品,竭其畢生心力,但最終許多專著仍未定稿。包括煌煌巨製《十鐘山房印舉》也非定本,原擬編入的巨璽、封泥、斗檢封等類目均闕如。除痴迷古璽印外,陳介祺對當時尚未引起學界注意的戰國陶文,稽證考釋,首開收藏、研究之先河,並經他倡導,帶動了一批金石家積極參與。他與吳式芬合輯的《封泥考略》,也是第一部系統著錄、考釋古代封泥的專著。陳介祺集古器物收藏、鑑賞、考釋、傳拓於一身,矢志不渝,他不愧為晚清金石家中最傑出的代表。

發展現狀

萬印樓萬印樓

一是修繕房屋

近幾年來,各級政府對萬印樓的保護工作非常重視,1992年建館時,由濰城區財政撥款30萬元,依照其原貌對現有房屋進行了基本恢復。1998年和2001年,濰城區文化局和陳介棋故居陳列館先後兩次自籌資金對古建房屋的外牆、門樓、門窗等進行了維修。但由於資金有限,簡單維修根本不能解決問題。房頂年久老化,到了雨季多處漏雨。屋面從瓦間縫隙中多處長出茂密的蒿草,造成室內巴磚長期蔭濕不乾,牆壁大面積反鹼,不但影響了展品正常陳列和使用壽命,而且不及時維修有造成木料腐爛甚至坍塌的危險。萬印樓古建築已歷經百餘年滄桑,一直未能得到徹底修復。目前來看,牆體及木質結構基本尚好,但房頂瓦片大部分破損。因此,保護好現有古建,徹底維修房屋是萬印樓發展規劃的首要問題。經過實地勘察和專家反覆論證,修復房頂的唯一方法只能是在修舊如舊即原有風貌不變的情況下,拆除舊屋面,更換新瓦壟,徹底解決房頂漏雨及反潮的問題。

二是徵集藏品

萬印樓,顧名思義收藏萬印而得名。但是,目前館內藏品匱乏,一方原印章真跡也沒有,空有其名,而無其實。因此,充實館藏也是萬印樓發展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可釆取四種渠道徵集藏品:首先,籌集部分資金在社會上收集原萬印樓的藏品,其次.可以做陳氏後代的工作,使其提供部分藏品收集到館內代存;第三,在全國範圍內舉辦篆刻名家大賽,以郵寄的方式收集參賽作品,評獎結束後,所有作品—律留館內收藏。第四,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通過中宣部等有關部門,把在故宮博物院保存的原部分陳氏藏品實物退還萬印樓,將從根本上改變萬印樓無印,十鐘山房無鐘的現狀。

三是擴大宣傳

充分運用電視、廣播、雜誌等新聞媒體,對外宣傳萬印樓,使人們更廣泛地認識它,了解它。同時,積極協調郵政部門,爭取出版發行一套以陳介祺頭像和萬印樓為主要內容的紀念郵票,利用其流通廣泛、宣傳效應大的特點,引起國內外廣大集郵愛好者和專家學者的關注,進—步提高萬印樓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推動我區旅遊業的發展。

四是擴建館舍

以萬印樓為依託,成立民俗園和金石篆刻古玩交流中心。民俗園以充分展示濰城的風情、習俗和民間工藝品為主,金石篆刻古玩交流中心,可為廣大金石古玩愛好者提供一處大型的交流場所。擴建工程可參考兩種方案。一是就地擴建。萬印樓南,北、西三面臨濰坊三中,東靠芙蓉街,如果就地擴建萬印樓,就只能將濰坊三中動遷。濰坊三中遷出後,可將空出來的近30畝上地作為萬印樓的發展用地,實施擴建工程,依據陳介棋故居原貌建設仿古建築群,成立民俗園和金石篆刻古玩交流中心。

雖然此項方案耗資巨大,但可使新建築和古建築緊緊相連,渾然一體,能更好的發揮萬印樓的名人名樓效應,帶動民俗園和金石篆刻古玩交流中心的發展。二是異地重建。萬印樓因受地域限制,如果就地擴建確有困難,可以考慮另外擇地重建萬印樓古建築群。目前,經過考察論證,十笏園古文化一條街與萬印樓的建築風格基本一致,可在十笏園西臨,按照萬印樓原貌新建萬印樓及一處仿古建築群,成立民俗園和金石篆刻古玩交流中心。這樣不僅可與古文化一條街形成一套龐大的古建築群,而且使萬印樓、十笏園孔融祠三大著名古建築群融合在一起。以其較高的知名度,推動古文化一條街的發展.成為一處著名旅遊勝地和金石古玩集散地。

相關人物

陳介祺陳介祺

陳介棋(1813—1884年),字壽卿,因雞年生辰,又字酉生,號籃齋,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人氏。陳介祺出身名門望族,自幼隨父在京城生活,受業於費耕亭。19歲就顯其才華,“詩文名都下”。33歲中道光二十五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方略館分校等職。鹹豐三年,因任捐4萬兩.被皇帝恩賞戴花翎,芹加侍講學上銜。後因對官場腐敗不滿,於鹹豐四年借母喪辭官返回故里;從此不再復出。在他後半生的30年中,他專心致志的從事金石文物的收藏,考釋、研究與傳播,逐漸將自己造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金石大師,在中國金石學領域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一是文物收藏堪稱蓋世。陳介棋收藏的文物上溯夏商周,下至明清,且藏品門類繁多,有青銅器、古璽印、封泥、陶器。陶文。銅鏡、碑碣、古磚、瓦當、古幣、錢範、兵器.鏃范、銅造像、書畫、古籍等。門類齊全,無所不收,無所不富,無所不真,無所不精。其中有不少是稀世珍品,如青銅器:毛公鼎、天亡簋、兮甲盤.紀侯鍾等精品。他收藏商周青銅器248什,秦漢銅器98件:石刻119件;磚326件,冗當923件,銅鏡200件,封泥548方,陶器63件,陶文5000片,藏印達萬方,泉布、泉范、鏃範數千件,銅造像、書畫.古籍等,亦是質精量大,就私人收藏而言,堪稱蓋世。

二是具有精湛的鑑賞水平。陳介祺的鑑賞水平是盡人皆知的,“心細如髮;眼明如炬”是金石學冢王獻唐對他的評價。他說:“真者固多見而知其美.偽者亦多見而知其惡。”在真偽之辯中,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辯偽方法,並寫下了大量的偽辯資料。他總結出青銅器“偽刻必有斧鑿之痕.以銅絲刷去之,則又有刷痕,而字鋒又失。且舊物手摸即可知,偽者必不渾融。偽者斑下無字,斑中更不能見字。古器過朽,銅質無存,則字下可剔而可見。真者字底有銅汗積灰,必不能偽。鑄字刻字必可辨,鑄字佳者每上狹而下寬:”他又說青銅器中的“古文字一篇中之氣;一字中之氣,一划中之氣,迄今人所能偽哉”。認為“識得古人筆法,自不為偽刻聽紿;潛心篤學,以真者審之,久自能別”。這在當時沒有辨偽儀器的情況下,起了很大的作用,給後來者辨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他收藏的兩萬件藏品可以說沒有一件是假的,在這一點上,他人是無法與之相比的。

三是學術研究貢獻巨大。早在1872年,他就率先發現了有文字的陶片,經鑑定為戰國古陶文,這一發現使他激動不已,總結指出:“古陶文不外地名、官名、器名、作者、用者姓名與其事其數”,這一結論為以後的陶文研究和古文字的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一生著述頗豐,歷經40年完成了《十鐘山房印舉》這部巨著。該書共分30卷194冊,共收印璽10420方,被譽為“印譜之冠,印學之宗”成為篆刻學家的必備之書。另外,其代表作還有《十鐘山房印舉考釋》。《封泥考釋》、 《陶文考釋》 、《說文通釋》、《諸經訓釋》、《詩經論文》等不下50多種,這些著作都以其精確的考證和精闢的見解而著稱於世。他提倡傳古,把古器物的銘文墨拓成冊,傳於後世,這是他的一大貢獻,他繼承了“烏金墨拓”的傳統工藝。又創造了墨色淡如羅沙的“蟬翼拓”和著名的“立體拓”,他留下的拓片數以萬計,給後來的古文字研究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原始資料。

陳介棋舊居陳介棋舊居
陳介棋居濰時舊宅規模頗大,當時占地約l公頃,多年來歷經滄桑,留下來的所剩無幾,現僅存東樓和南北兩廳。東樓是陳介祺收藏文物和研讀著錄之用房;以藏有古璽印過萬方而被陳介棋命名為萬印樓,又因藏有商周古鐘11件,故又稱十鐘山房。樓為兩層,始建於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磚木結構,上下各5楹,坐東朝西,底層明間辟門,上層洞開圓窗。樓左南北兩廳,各為3楹,單檐硬山,明柱出廈,前廳用以翰墨會友,後廳為陳氏宗祠,其布局採用了左居右室,前客後主的禮制。1992年,萬印樓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濰坊市濰城區人民政府投資進行了維修並建立了“陳介棋故居陳列館”,建館後北廳命名為“十鐘山房”,供人們參觀。現陳列館收藏有:陳介祺生前所用印章、毛筆及玉印摺扇扇面、對聯等16件:其父陳官俊用漆硯、印章及手書折頁9件;《十鐘山房印舉》散頁6頁《十鐘山房印舉》、《封泥考略》等著述古今版本近100冊;銅器、古陶文、石刻等古今拓片24件:古鏡6件; 《陳氏祠堂碑記》石碑1塊;全套陳氏祖譜;複製毛公鼎.天仁簋、井人鍾等古青銅器15件:複製陶文、瓦當、漢磚等12件。

陳介祺作為中國清代著名的金石學家,其收藏之富,著述之豐,可謂空前:在我國金石收藏與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的歷史地位,在海內外有著巨大的影響。其故居萬印樓因收藏古璽印過萬方而得名.不管是它的建築風格還是它的歷史文化價值都倍受人們注目,蜚聲海內外。因此,進一步研究制定陳介棋故居萬印樓的發展規劃,對於實踐江總書記“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重要思想,進—步挖掘我國占代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加快濰城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珍品賞析

毛公鼎毛公鼎

毛公鼎的介紹就不多提了,當年陳介祺花了1000兩入收藏的毛公鼎就深知得了天下無雙一匹寶馬,為此立下了家訓:任何人不得出賣此鼎。可惜其孫後違祖訓,10000兩銀子又賣給了兩江總督端方。

毛公鼎於清朝道光年間在陝西岐山周原出土,據賀世明考證是清道光年間(1851年),自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來的,有古董商人聞名而來,以白銀300兩購得,但運鼎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張燕昌之子張石瓠曾巧見此鼎。

後毛公鼎輾轉落入西安古董商蘇億年之手。鹹豐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又從蘇億年之手購得,並賞給蘇億年1000兩,此鼎深藏於密室,鮮為人知。陳介祺病故後,1912年其後人賣出此鼎,歸兩江總督端方所有,端方被派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被革命軍所殺。端方之後人因家道中落,將毛公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盛銀行。英國記者辛浦森出美金5萬元向端家購買,端家嫌錢太少,不肯割愛。當時有愛國人士極力呼籲保護國寶,毛公鼎輾轉至當時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得大收藏家、後來國學館館長葉恭綽手中,存入大陸銀行。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帶走,藏在了上海的寓所里。由於葉恭綽是用假名買走得毛公鼎,讓日本人無法查知它得下落。葉恭綽囑咐其侄葉公超:“美國人和日本人兩次出高價購買毛公鼎,我都沒有答應。現在我把毛公鼎託付給你,不得變賣,不得典質,更不能讓它出國。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毛公鼎幾經易手,甚至差點被日本軍方奪走,所幸葉公超拚死保護,是不承認知道寶鼎下落。葉恭綽為救侄子,製造了一隻假鼎上交日軍。葉公超被釋放後,於1941年夏密攜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軍攻占,葉家托德國友人將毛公鼎輾轉返回上海。後來因生活困頓,將毛公鼎典押給銀行,由鉅賈陳永仁出資贖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鄉。1946年陳永仁將毛公鼎捐獻給政府,隔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館

1948年,國民黨退守台灣,大量南京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南遷至台北,毛公鼎亦在其中。現在毛公鼎收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正式由於陳得了這件鼎,才把他推向了天下第一收藏大家交椅的位次,因為至今沒有超越這個毛公鼎的重器出現。

意義深遠

萬印樓萬印樓

萬印樓的號召力是此次展覽成功的原動力

萬印樓,對全國收藏界、篆刻界來說,無疑是一個令人神往的金石學聖地。以存儲十一架青銅古鐘命名的十鐘山房與其毗鄰而居。舉世聞名的毛公鼎,正是在這裡被首先驗明正身,一舉成為中國古文物重器之一的。在中國收藏史上,以私人之力,聚三代以來古印逾七千枚者,除萬印樓與十鐘山房的主人陳介祺外,尚未聞有第二人。這座磚木結構、富麗堂皇、古色古香的二層樓,不僅是陳氏的收藏密室,而且也是這位大收藏家、大金石學家、書法家避塵囂而潛心孤詣治學的所在。為確保藏品的萬無一失,自己的學術研究不被打擾,這位聰明絕頂的陳先生還發明了一種天梯,使平時樓上樓下完全處於隔絕狀態,但只要需要,一按機關,便可任由一己樓上樓下往來,更使這座以富收藏而令人倍感敬畏的古建築,平添了幾多神秘的色彩。

正是在這神秘的空間裡,陳氏完成了奠定他金石學大家地位的系列著作:《齋金文考釋》、《齋藏陶》、《封泥考略》、《十鐘山房印舉》等。其中後者以分類編纂,首開科學研究古印先河,而被學林譽為“古印譜之冠”。今日其印譜散頁市值價格不菲,亦可足證此印譜在今人心目中所占重要位置。而在陳氏影響下,以萬印樓為核心,流風所及,濰縣名印譜迭出不窮,在民國以前,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萬印樓印學文化。此次展覽策劃者以萬印樓收藏為號召,可謂慧眼獨具。對入藏萬印樓之深遠意義十分敏感的篆刻高手們,當然不會錯失如此良機。丁茂魯先生在其印石邊款上,便明白無誤地傳達出了這一信息:“今應山東濰坊文聯之邀,再治此印參展,拙作印石將入藏萬印樓,此乃予治印生涯中之幸事也。”老一輩印壇名家葉一葦,則讚譽山東擁有萬印樓這樣富有學術意義的古蹟,在其邊款寄興詩中,表達了自己由衷的敬仰之情:“一樓藏萬印,齊魯領風騷。”

名家印作原石與印蛻同時展出,是此次展覽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線

在“十五”期間共建山東文化大省這個大框架中,以萬印樓為載體的“重建萬印樓”這一系統工程便提上了當地文化建設的議事日程,使承辦者們想到並有實力採用了在全國篆刻界堪稱首創的“原石”徵稿。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因為徵稿措施的得力,名家徵集範圍之廣(西泠印社所有理事都提供了印作),名家捐贈印作水平之精(皆其平生得意之筆),石材之美使此次展覽陣營之豪華程度僅次於獨立的全國篆刻展。而名家如鄒振亞、韓天衡王鏞陳振濂劉江高式熊葉一葦楊魯安祝遂之……等等,原石的展出,印屏的精工製做,單個印蛻的噴繪放大展出,則使整個展覽極具視覺衝擊力。而印石在萬印樓的長期收藏與陳列,更使此展擁有了其它任何展覽無法比擬的另一種學術意味。

名家原石的被收藏與被展示,起碼使此展具有了以下學術意義:一是如此之多,如此之美的名家原石收藏,使萬印樓成為新時期以來館藏當代名家原石最多的學術機構之一,今人或後人,要研究這一時期的篆刻藝術,萬印樓的原石收藏,將會成為一個不可迴避的重要存在。二是原石、印蛻的同時展出,不僅使觀眾看到了一般展覽上所能見到的印蛻上那種林林總總的萬千變化,而且使觀眾在與一流高手仿佛面談的同時,還可以細緻入微,如臨其境般地感觸到篆刻高手們是如何巧妙地從原石上把自己的篆刻世界挪移到了其印蛻上。西泠印社理事餘正先生印蛻的拓印,對金石味、對刀刻線條絲絲入扣的準確反映,就使在場的觀眾莫不心折。他使觀眾在對拓印優劣的判斷中,對印作所能暗蘊的審美空間進行了立體的拓展。而對印人們來說,無疑是被送達了福音書。三是濰坊萬印樓印社的社員們可能會由此步入更高的藝術殿堂,與當代篆刻高手、與萬印樓主人陳介祺進行更深刻的心靈對話。而如以此為契機,進而能形成南西泠、北萬印樓的印壇格局,當是濰坊印壇、山東印壇的幸事。

除上述外,展覽還有許多其它特色與深刻的學術意義。一是社團的集體投稿,如濟寧、煙臺兩地印社,不以單槍匹馬出現,而是以一個群體出現!這不僅在展覽上,以其長卷式的印屏氣勢奪人,出盡風頭。另一方面,它既入藏萬印樓,就有可能為今人或後人研究這些社團的地域印風提供較為完備的第一手資料,使其印石無形中增加了若干附加值。二是全國印人來稿,可謂百花齊放,風格眾多。從工、寫角度來看,既有圓珠文的秀潤雅潔,又有大寫意印風的恣縱豪放,也有既沖又切小寫意印風在刀法上的收放有度,印面安排上的靈活多變。從師承來看,既有出古入新者,又有追逐潮頭者。基本上代表了當代印壇印風的價值取向。

相關建議

萬印樓萬印樓

盼重新對外開放

就如何開發利用萬印樓,記者聯繫到了濰坊市著名的文史作者於家乾。他介紹,萬印樓雖然經常關著大門,但裡面卻並不是荒蕪的,進門之後,有兩間大祠堂,自1993年開發以來,就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在萬印樓內搞研究,做實驗。

於家乾在部落格里也寫到:陳介祺的金石學以及故居萬印樓是濰坊市一項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萬印樓雖然已經闢為紀念館,但不對外開放成為市民的遺憾,建議文化部門把這項資源做大做強,為把濰坊市建成“文化大市、文化強市”作出貢獻。

家住芙蓉小區的李全祥認為,郭味蕖是濰坊市著名的畫家、美術理論家、美術教育家,為了紀念郭味蕖先生,濰坊市2008年建成了占地近5000平方米的“郭味蕖美術館”,實行免費開放或定期免費開放,並不定期舉行藝術沙龍、美術欣賞講座等,拉近了市民和美術館的距離。有關部門可以從中借鑑經驗,把萬印樓打造成濰坊市重要的旅遊資源。

濰坊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濰坊歷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氏族部落生產和生活。是歷史上著名的手工業城市,清乾隆年間便有“南蘇州、北濰縣”之稱,還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風箏、木版年畫的產地和染散地。另外,濰坊的嵌銀漆器、仿古銅、核雕、布玩具等傳統工藝品也蜚聲海內外。
景點雲門山 | 十笏園 | 沂山風景區 | 萬印樓 | 風箏博物館 | 富華遊樂園 | 郭味蕖故居陳列館 | 人民公園 | 金寶樂園 | 青雲山民俗遊樂園 | 石家莊 | 老龍灣 | 石門坊 | 楊家埠 | 范公亭公園 | 浮煙山 | 公冶長書院 | 漢畫像石墓 | 玲瓏山 | 青州博物館 | 真教寺 | 偶園 | 駝山 | 仰天山 | 庵上石坊 | 青州風景名勝區 | 濰坊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 | 嵩山旅遊風景區 | 壽光林海生態博覽園 | 昌樂農業觀光旅遊園 | 諸城市博物館 | 沂山東鎮廟 | 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 壽光市蔬菜高科技示範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