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瀏醴起義

萍瀏醴起義

萍瀏醴起義,指1906年12月4日,同盟會策動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地區會黨和礦工的武裝起義。

概述

光緒三十二年(1906)同盟會影響下的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地區會黨和礦工發動了反清武裝起義,這也是同盟會成立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

歷史

光緒三十年華興會在長沙起義失敗,次年會黨首領馬福益又被捕死難,會黨民眾亦遭到反動勢力的迫害。然會黨的組織基礎並沒有被打亂,馬福益舊部肖克昌(?-1906)、李金奇在安源礦工中具有很大的號召力;龔春台(?-1907)、姜守旦、馮乃古在瀏陽,李香閣在醴陵等縣農民民眾中尤有威信;他們同憤激於清政府的殘暴鎮壓,積極擴大力量,準備重新起義。三十二年春,同盟會總部派劉道一(1884-1906)、蔡紹南(1875-?)回湖南發動會黨和新軍起義。蔡紹南通過同鄉魏宗銓(1881-1907)同龔春台等會黨頭目取得聯繫。隨後,劉道一等即約集蔣翊武、龔春台等數十人在長沙水陸洲船上舉行秘密會議,基本確定了在萍、瀏、醴三地同時發動起義,然後分兵進取長沙、南昌的計畫。會後,劉道一留長沙籌劃全局,並賦予同盟會總部聯繫的責任。蔡紹南赴萍鄉幫助龔春台聯絡哥老會各部,舉行開山大典,公議將哥老會改稱“六龍山號洪江會”,推龔春台為大哥,以忠孝仁義堂為最高機關,誓詞是:“誓遵中華民國宗旨,服從大哥命令,同心同德,滅滿興漢,如渝此盟,神人共殛。”洪江會成立後,發展迅速,會員很快增到10多萬人。正因人員龐雜,引起清廷注意,洪江會頭目遭到逮捕殺害的事件屢有發生。在此緊急情況下,光緒三十二年十月十八日(12月3日),蔡紹南、龔春台在萍鄉高家台召開各路首領會議,商議起義日期和辦法。會上,會黨首領一致主張乘官兵未到,立刻發難;蔡紹南等認為同盟會總部無信息,軍械又不足,仍擬等待接濟。大會經終宵爭論,未能作出任何具體決定。十九日凌晨,洪江會首領之一廖叔保急不可待,首先在瀏陽麻石聚眾二、三千人舉旗發難。蔡、龔只得宣布動員:以同盟會名義通知洪福會首領姜守旦和普跡市哥老會大頭目馮乃古,並飭知各縣各處會黨同時發動。二十一日,起義軍占上栗市,並立即整編部隊,定名為“中華國民軍南軍革命先鋒隊”,龔春台為大都督,蔡紹南為左衛都統領兼文案司,魏宗銓為右衛都統領兼錢庫督糧司,廖叔保為前營統帶兼急先鋒,沈益古為後營統帶兼殿後指揮。起義軍又發布檄文,歷數清政府十大罪惡,宣布起義宗旨為“破千年之專制政體,不使君主一人獨享特權於上。必建共和民國,與四萬萬同胞享平等之利益,獲自由之幸福。而社會問題,尤當研究新法,使地權與民平均,不致富者愈富,成不平等之社會”。在這裡,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綱領第一次以起義檄文的形式公諸於廣大民眾之中,並且得到擁護;貧苦農民、礦工和部分防營兵勇紛紛加入起義隊伍,旬日間,起義軍迅速增至數萬人,瀏陽與醴陵以及江西萍鄉、宜春、萬載邊境廣闊農村地區也燃起了反抗烽火,其聲勢震動了長江中游各省。蔡紹南等原擬分三路進兵:一路據瀏陽、醴陵,進窺長沙;一路據萍鄉安源礦區為根據地;一路由宜春、萬載東出瑞州、南昌諸府,攻略沿江各省。但起事後,形勢發展迅速,革命力量每到一處,清軍望風披靡,人民熱烈擁護,而領導者們卻不知道如何鞏固革命秩序,如何統一軍事調度,致使前方各自為戰,後方也步調混亂。二十三日當龔春台部整軍準備出擊時,洪福會首領姜守旦在瀏陽大旗山、大光洞、九雞洞一帶也立刻集合了1萬多人,起而回響,自號“新中華大帝國南部起義恢復軍”,發布檄文稱:“勿狃於立憲、專制、共和之成說,但得我漢族為天子,即稍形專制,亦如我家中祖父,雖略示尊嚴,其榮幸猶為我所得與。”反映了單純反滿的意向。這次大起義的訊息傳到日本東京,同盟會員紛紛到總部機關請命回國,投身反清武裝起義。孫中山和黃興派多人到鄂、 皖、蘇、浙、贛、湘等省策應。面對蓬勃發展的起義,清政府十分驚恐,急令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端方,湖南巡撫岑春?(1868-?)調集四省軍隊及地方駐軍、“義勇”共5萬人前往圍剿;美、英、德、日各國亦派軍艦闖入長江,對起義軍進行恐嚇。起義軍憑著手中極其簡陋的武器,頑強抵抗,多次打敗清軍。但由於起義軍互不統屬,領導不力,奮戰月余後終被清軍各個擊破,慘遭失敗。劉道一、蔡紹南、肖克昌、廖叔保等首領數十人犧牲;龔春台輾轉逃往長沙。然而這次起義的影響是重大的,它打擊了清朝的反動統治,擴大了同盟會的政治影響,增強了革命黨人武裝反清的信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