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溪彝族鎮

華溪彝族鎮

華溪彝族鎮, 所屬市,江蘇省江陰市,面積: 0.96平方公里,人口: 1500多人。主要民族: 漢族,特色產業: 畜牧業養殖業種植業。

基本信息

1月14日晚

華溪彝族鎮華溪彝族鎮
,華溪鎮政府大院內燈火通明,全體參會代表和民眾歡聚一堂,載歌載舞,用彝家人特有的方式慶祝鎮人代會的召開。
晚上8:00,晚會在大新寨村委會極具生活情趣的舞蹈《彝家阿妹踩笛種》歌舞聲中拉開帷幕。緊接著山歌獨唱《探著》、民族歌舞《苗家笙情》、《彝家歡歌》、《吃火草煙》等10餘個精彩紛呈的節目也陸續登場,把晚會氣氛一次又一次推向了高潮。這些節目雖然都是華溪各村委會的民眾自編自演的,但演員們用熱情奔放的舞姿,悠揚婉轉的歌聲,表達了全鎮各族人民慶祝人代會召開的喜悅心情,展示了全鎮人民昂揚向上、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整台晚會把華溪最傳統、最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展現得淋漓盡致。
熊熊的篝火點燃了,響亮的煙盒彈起來,歡快的舞步跳起來,在熊熊的篝火光中,全體演員和民眾圍著篝火翩然起舞,把晚會推向又一個新的高潮。

簡介

又稱“中國第一村”。位於

華溪彝族鎮華溪彝族鎮
江蘇省江陰市區東,華士鎮西。華西於1961年建村,最初面積0.96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人。40多年來,在吳仁寶老書記的帶領下,華西人努力發揚“艱苦奮鬥,團結歸口,服務分配,實績到位”的華西精神,建設了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近年來,華西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模範村民委員會”、“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文化典範村示範點”、“全國鄉鎮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鄉鎮企業先進企業”、“全國大型一檔鄉鎮企業”、“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工業園”等殊榮。並被國內外各界人士,讚譽為 “天下第一村”!華西金塔是它的標誌性建築,七級十七層,高98米。
華西村,始終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動搖。目前,村民家家住400到600平方米的別墅,有100到1000萬的資產,有1到3輛小汽車。2005年,華西實現銷售收入307.8億。全村還建有塔群、隧道、龍西湖、橋文化、天安門、山海關、世界公園、農民公園、以及百米金塔、千米長龍、萬米長廊、萬米長城等80多個旅遊景點。自改革開放以來,已接待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賓客來考察、訪問。現在,每年遊客接待量在100萬人以上。
“個人富了不算富,集體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算富。”華西富了,堅持做到“三不忘”(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及經濟欠發達地區)。2001年6月份以來,通過“一分五統”的方式,將周邊16個村納入華西共同發展。目前,一個面積超30平方公里;人口超3萬人的大華西,人心所向,一呼就應,文明富裕,穩定和諧。今後五年內,華西還要投入資金5.2億元,搬遷村民2700戶,在“山北”建設一個“萬畝農林科技示範園區”。這樣,既可以通過“拆老廠房建新廠房,拆老屋基建新公寓房(別墅‘修修補補’)”的方式,節約土地2500畝,又能建成一個以“糧、果、樹、漁”匯聚的生態旅遊觀光園。
新的2006年,村黨委老書記吳仁寶同志,又被中央確定為第三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第一個全國重大典型後,在全國產生了積極、巨大的影響。現在,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的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華西村又制訂了新的“十一五規劃”。也就是“十一五規劃”內,要實現“五個五”(到2010年,實現年銷售500億,幸福、富裕5萬人,花5個億到外省、市合作搞5個旅遊景點,建一座50萬平方米的物流“商貿城”,接待國內外遊客500萬人,迎接建村50周年)的新目標,實現經濟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努力建設一個更加文明富裕、協調和諧的“天下第一村”!

經濟成長

千百年來,從中國農村里只走出去過零星的暴發戶,一個區域的整體富裕則是從未有過的事。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絕大多當數農民終於告別了饑寒的威脅,日益走上了小康之路。更有些地區,從本地的實際出發,堅持集體經濟,實現了共同富裕。典型的如江蘇的華西村、北京的韓村河村、河南的南街村等等。這類明星村的共同特徵是,都有一個願意幫助民眾集體致富、團結有效率的黨支部和村委會,都有一個目光長遠且有威望的領頭人,都拋棄了單一的農業經營,有一個或幾個具有相當規模的龍頭產業。在物質方面得到較好滿足的同時,這些村莊的精神文明建設情況如何,採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樣的效果,積累了什麼樣的經驗?帶著這些問題,我參加了北京大學研究生赴華西村學習考察團,用一周的時間,對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情況進行了了解。華西村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組建的,現有380戶人家、1500多人。70年代,華西村開了間小五金廠,從此衝破單一農業經濟,走上了農副工綜合發展之路。1995年,該村為中國鄉鎮企業最大經營規模第三名,最高利稅總額第一名。目前全村95%以上的勞動力投入了工業生產。村民收入來源有基本工資、超產增效獎金和公共福利。村里沒有一個暴發戶,也沒有一個貧困戶。 黨支部和村委會是華西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者,村里保持著"一套班子、幾塊牌子"的組織結構,下屬"精神文明開發公司"負責具體策劃實施。華西村黨支部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由來已久。華西村是六十年代農業學大寨運動的典型,當年的不少模範人物,今天仍在村領導班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現今起著精神文明宣傳教育作用的設施多是在八、九十年代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陸續建造的。這些設施主要包括:展現創業歷程的華西之路農民公園;貫通全村、彩繪畫棟的萬米長廊;作為華西村象徵建築的華西金塔;功能齊全的體育,天下第一村"的氣勢,又兼顧了教育與實用的功能。如華西之路農民公園既是村史教育基地,同時也是休憩場所;多少年來在農民心目中視為神聖之物的寶塔,現在成了華西人接待親朋、飲食購物娛樂的賓館;而匯集了各國代表性建築的世界公園,則不僅是只供觀賞的建築模型,還是可以休閒度假的好去處。所有這些,都體現出華西人講求實際、不務浮華的農民的智慧。
總結華西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概括地說,是體現在他們重實質不重模式,較好地做到了四個方面的結合:
1.新與舊的結合。塔的形式是舊的,但華西人在舊形式下建造的卻是高達98米、7級17層的中國獨有的金頂賓館,它不但是為華西村年產數百萬元利潤的聚寶盆,同時還表達出華西人步步向上、欣欣向榮的豪邁精神。華西村地處華東,數百年來,錫劇、滬劇、評彈、黃梅戲在華西大行其道。華西村藝術團利用這些舊形式改編創作了《華西的橋》、《唱華西》等曲目,歌唱華西的好人好事,讚美艱苦奮鬥帶來的巨大變化,增添著華西人建設家鄉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物質鼓勵與精神激勵的結合。華西村重視對有貢獻者的物質鼓勵,並以優惠待遇歡迎外地人才到華西創業。為鼓勵華西人養成孝敬晚輩、尊老愛幼的美德,華西村對每一戶出現老壽星的家庭都給以重獎。2000年,一次性為一家百歲老人戶獎勵30餘萬元。華西村還重視從精神上提高村民積極向上的風貌。華西村每周有一次村民大會,每次參加的人都有80%以上,通過村民大會向村民介紹村里經濟、教育等方面的情況。華西村重視利用現代媒體擴大在國內外的影響,並反過來以這種影響教育村民。兩年前香港電視台拍攝了一部名為《龍情三地》的電視片,介紹了中國台灣、香港、大陸三地的農村狀況,華西村在片中被作為大陸的代表。通過比較,使華西人認識到,還是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的路是走對了。華西村還把自己的村名和吳仁寶的名字作為產品品牌,其目的是自加壓力,鞭策華西人只能搞好,不能搞壞。
3.宣教內容與村民水平的結合。針對大多數村民的實際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華西村把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與村民們耳熟能詳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舊話新解,賦予其以全新的意義。比如,團結協作精神的意義不大為村民重視,村里則利用西遊記的塑像告訴人們,只有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才能克服困難,"早成正果"。又比如,通過八仙過海的生動場景昭示人們,要積極競賽,各顯神通,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 在當今中國農村,許多村口的牆壁上刷著搞好計畫生育,禁止偷盜、砍伐山林的標語口號。在華西村,則是巨幅語錄牌代替了牆上的標語。華西村的領頭人----村黨委書記吳仁寶的語錄與總書記江澤民的語錄並排矗立。語錄告誡幹部們既要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又要與人民民眾保持一致;勸說人們"家有黃金萬兩,一日不過三餐,住房獨占鰲頭,也只睡一個人的位置"。這是不是有點個人崇拜的嫌疑呢?曾幾何時,在中華大地上泛濫成災的語錄成了個人崇拜的象徵。那時的個人崇拜,是崇拜者以被崇拜者的思想為思想,是把語錄作為了任何時空均可適用的“銳利武”。應該說,富於哲理、給人啟迪的語錄是相沿已久的勸誡方式,它符合農民民眾非常重視有威望的個人或機構的言論的實際,只要適度,是可以起到潛移默化、日久見功的作用的。
4.嚴肅緊張與生動活潑的結合。曾聽在華西村做工的外地人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兩個夥伴從樹上偷摘了八個枇杷,被發現後先後被所屬工程隊和村委會罰款1200元。說到這件往事時,這位工人仍存有不滿。巧的是,在村委會介紹情況時,也把這事當作一個案例。他們的看法是,對違反規定的工人而言,痛苦是肯定有的,但效果也是明顯的。事實也是這樣,在重罰之下,見不到二流子、乞丐這類不三不四的人,華西村展現給人的,是衛生、整潔、安全、有序。但在另一方面,華西村又是輕鬆的。入夜,華西金塔下音樂悠揚,小吃飄香,許多外地的打工哥、打工妹聚集在這裡,說笑,散步,呈現出一派祥和的氣氛。 華西村在提高物質文明水平的同時,也致力於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平。在內容上,他們重點抓了理想信念和社會公德教育。在方式方法上,他們採取了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步驟。從效果看,他們的經驗是較為可行的。這當然不是說華西村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國家政協主席李瑞環在考察了華西村後說,華西村是"亦土亦洋,亦城亦鄉"。這一評價,準確地把握了華西村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進化的趨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