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三聖

華嚴三聖

華嚴三聖主尊為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最重要的助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為左右侍俸著。經中講,《妙法蓮華經》是由文殊傳授而來,由普賢傳授下去(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文殊、普賢二菩薩協助釋迦佛弘宣此經,故供奉釋迦牟尼的寺廟大殿中,文殊、普賢常立於佛陀兩側,成為佛的左右脅侍,這是根據《法華經》塑的。

基本信息

華嚴三聖簡述

華嚴三聖:即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

1、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意為遍一切處。謂佛之煩惱體淨,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處,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

2、普賢菩薩,以其居伏道之頂,體性周遍,故稱普;斷道之後,鄰於極聖,故稱賢。

3、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意為妙德。以其明見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毗盧遮那佛理智完備,居中位;文殊菩薩主智門,立於毗盧遮那佛之左;普賢菩薩主理門,位於毗盧遮那佛之右。轉之則右為智,左為理時,顯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羅。

三尊義理信仰

華嚴三聖的義理與信仰
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菩薩的地位空前提高,有關菩薩修行的理論和實踐的經典被大量譯出,《華嚴經》就是以論述菩薩修行為中心內容的經典。《華嚴》將法身和化身統一起來,使它具有了一體兩面的特性,既具有法身諸特性又具有人格化,色身釋迦作為應化身的佛陀,而盧舍那(唐譯毗盧舍那)佛作為絕對真理的法身佛陀,釋迦與盧舍那是同身異名的如來。
法身盧舍那佛在《華嚴》中無言的說法,使華嚴菩薩具有了代佛宣言的身份。《華嚴》主要是敘述菩薩從樹立信仰到解脫成佛各個階段的修行過程的經典,經中具體講了菩薩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地等法門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別,以及依此修行實踐證得無量功德和清淨法界等。菩薩修行的終極目標,就是掌握這種功能,這既表明菩薩上證菩提具備了諸佛的功德,也表明他具有下化眾生的無限能力。修行者(菩薩)必須獲得佛的諸種神通,從而最終藉此與法身相契合。
尤其是盛唐華嚴宗大師李通玄(635—730)首倡“三聖圓融”說,提出了毗盧舍那佛、文殊、普賢三聖一體的崇拜對象格局。他對《華嚴》全經宗旨作了概括:“說此一部經之問答體用所乘之宗大意,總相具德有三:一佛,二文殊,三普賢……文殊為法身妙慧,普賢為萬行威德故,體用自在名之為佛。”即《華嚴》就是以文殊的智慧、運用普賢行來證人法界,成就佛果。並在《新華嚴經論》、《決疑論》等著述中對三聖一體的佛菩薩關係作了論述,茲將《新華嚴經論》中摘幾例於下。
用三寶說明三聖關係:“《華嚴經》三寶者,佛為佛寶,文殊為法寶,普賢為僧寶。是古今佛之舊法故,若合即一切皆同,為本如是故。”“此中佛法僧者,以毗盧遮那為佛寶,文殊師利為法寶,以普賢行為僧寶,總攝三乘、人、天、六道、三寶。”
用因果說明三聖關係:“佛表果法,舉果為因。大悲行成根本智,果體自成,故無言不說也。以大悲行從無作根本智起故,文殊、普賢,表因位可說。說佛果法示悟眾生。”“此之三人始終不相離故,以明如來是文殊、普賢二人之果”。
用三智說明三聖關係:“《如來出現品》中,佛果、文殊、普賢三法,法身(智)、根本智、差別智,方始理、智、大慈悲。如先發願,稱願圓滿。”
用理行說明三聖關係:“文殊以理會行,普賢以行會理,二人體用相徹,以成一真法界。”
用理智說明三聖關係:“文殊為法界理,普賢為法界智,理智妙用為一佛門。”
用體用說明三聖關係:“此經有一切處文殊師利,一切處普賢,體用相徹充滿法界。”“即明文殊、普賢、佛等三德體用、主伴無礙故……二人(文殊、普賢)體用相徹,以成一真法界。”

李通玄在論述三聖鼎立的關係中,也強調了文殊和普賢之間的關係:“以文殊為法界體,普賢為法界用,二人互為體用。或文殊為因,普賢為果,或二人互為因果。此一部經,常以此二人表體用、因果。今古諸佛同然。”說明了文殊與普賢的絕對平等。[2]
《華嚴經決疑論》亦云:“此之三法成此一部經之教體,故名一乘圓教也。”三法(三聖圓融思想)就是《華嚴經》教理體系的基礎。李通玄把三聖並列,對三聖圓融思想進行了詳細的論證,主要說明了三點:其一,三新地表佛教的全部:其二,文殊與普賢相對於佛完全是平等的;其三,它們各有分工,共同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法華經

《法華經》即《妙法蓮花經》,是釋迦牟尼去世前最後所說之法,成熟高深,極其重要,被中國古代僧人稱為“經中之王”。許多僧人專念此經。如僧人神皓專誦《法華經》九千多遍,延壽誦一萬三千餘遍,守素誦三萬七千多遍,還有僧人刺血書定此經。此經由後秦著名翻譯家、天竺高僧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此經宣揚一切眾生凡與佛法結緣者皆可成佛,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說觀音菩薩示現三十二身救助眾生的功德,流傳廣泛,影響很大。中國天台宗即以此經立宗,日本天台宗、日蓮宗等至今仍將其奉為經典。
《法華經·序品》說,在無比久遠的過去劫,有一位日月燈明如來,以後接連有二萬佛陀出世,都叫日月燈明如來。最後一位日月燈明如來未出家時,生有八個王子,他出家後,八子便都捨棄王位,一同出家。日月燈明如來為大眾講說《妙法蓮華經》,其中有一位叫妙光的菩薩,很得燈明如來讚賞:“汝為世間眼,一切所歸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令妙光歡喜,說是法華經,滿六十小劫不起於此座。所說上妙法,是妙光菩薩悉皆能受持,妙光遂受持此經。
燈明如來滅度後,妙光菩薩奉持《法華經》,廣宣此經。八王子都成為他的弟子,後相繼成佛,最後成佛的是原第八王子法意,為燃燈佛。妙光菩薩,就是文殊。因受教化日月燈明如來的八子相繼成佛,而第八子燃燈佛又是釋迦牟尼之師。隋代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在《法華入疏》中,稱文殊是“釋迦九世祖師”。
華嚴三聖之[1]名與《華嚴經》有著直接的關係,《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有三種譯本,以唐代實叉難陀所譯八十卷、三十六品(《八十華嚴》)流傳最廣。經中宣說整個世界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的顯現,毗盧遮那佛就是這世界本身;一微塵映世界,一瞬間含永遠;以及以菩提以修諸行而“頓入佛地”的思想。《華嚴經》、《大日經》、《梵網經》等經中描繪了毗盧遮那佛莊嚴神妙、盡善盡美的佛國淨土: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又叫“蓮華藏世界”、“華藏莊嚴世界海”,是說毗盧遮那佛之淨土含藏於蓮花中。《華嚴經》中說,大風輪之上有香水海,海中生大蓮花,花中包藏著微塵數世界。香水海中的華藏世界不是一個,而是無數個,無數重,每個華藏世界中又有無數香水海、無數蓮花、無數華藏世界,一層一層,無有窮盡。所以,這個華藏世界即是無限宇宙。這個宇宙包藏著多層次世界,次第布列。人類居住的世俗世界,在第十三重。
作為華藏世界教主和本體的毗盧遮那佛,與其得力助手文殊、普賢二菩薩組成這一龐大世界的最高主宰,即“華嚴三聖”。因為整個華藏世界都不過是毗盧遮那佛的顯現,所以文殊、普賢二位大菩薩,也可以說是他的化身和顯現。文殊表智德、證德、慧德、能信,普賢表理德、行德、定德、所信;理智相即,行證相應,定慧不二,能所相融,便是毗盧遮那佛。

釋迦三尊佛畫

造像之說

在寺廟的殿堂中[1],如北京法源寺大雄寶殿、山西大同善化寺三聖殿內,供有一佛二菩薩塑像。主尊
釋迦三尊釋迦三尊

釋迦三尊為毗盧遮那佛,左為司智慧的文殊菩薩,右為司理德的普賢菩薩,此三尊俗稱“華嚴三聖”。四川大足石刻中的七米高華嚴三聖巨像,巧奪天工,是中國石雕佛像藝術中的傑作。有的一佛二菩薩的主尊是釋迦牟尼佛,兩側侍立著文殊、普賢。
文殊和普賢被認為是釋迦牟尼佛和毗遮那佛最重要的助手,即左右二大脅侍菩薩,這種安排也與大乘兩部重要經典《法華經》和《華嚴經》密切相關。[1]
釋迦三尊佛畫,作於18世紀30年代,是一幅長寬各3米的綢緞彩畫,畫上有釋迦牟尼佛祖及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被稱作“釋迦三尊圖”。[3-4]該佛畫構圖十分大膽,被認為在美術史上有頗高價值。[3]

早期形式.

釋迦三尊像的早期形式

一佛二菩薩三尊形式的造像,在貴霜時期(1世紀中葉—3世紀中葉)的犍陀羅藝術中就相當流行,被確認的佛三尊像就有40餘例。從保存較好的造像來看。

釋迦三尊釋迦三尊

大都有一些共同的圖像特徵:中間的佛陀跏趺坐於蓮座上,偏袒右肩袈裟,結說法印(立式像左手施無畏印),頭頂有枝葉繁茂的華蓋。兩側的脅侍菩薩立像,一側頭上束髮,手提水瓶;另一側多頭戴冠飾,手持蓮花和花環,有的冠飾正面雕化佛。佛陀與脅侍菩薩之間多為梵天和帝釋天,也有的是手持金剛杵和蓮花的護法神。犍陀羅三尊像的主尊與脅侍菩薩之間,右側多雕刻頭束髮髻的梵天,左側多為頭戴天冠、手持金剛杵的帝釋天。在佛教美術中,梵天和帝釋天是護衛釋迦佛的一對護法神,因此,三尊像的主尊應為永遠存在的大乘的釋迦佛。二脅侍菩薩大都可推定為彌勒和觀音,即束髮或結髮持水瓶的彌勒菩薩,與戴巾形冠或化佛冠持蓮花或花環的菩薩,即所謂蓮花手觀音菩薩成對出現,構成一鋪三尊式造像的兩個脅侍。在印度笈多時代(320—600)的佛傳浮雕中,也有不少釋迦、觀音、彌勒的三尊像,直至波羅朝時期(8—12世紀)這種三尊形式依然存在。由此可知,犍陀羅的佛三尊像形式是以釋迦三尊為主流,這些釋迦三尊像是盛行於東亞地區佛三尊像的源流。至今尚不清楚釋迦、觀音、彌勒組成三尊所依據的具體經典。然而,隨著大乘佛教的發展,求得自己覺悟的“上求菩提”的菩薩和救度人們的“下化眾生”的菩薩,成為菩薩思想的兩個基本方面,大乘菩薩的這兩個形象對犍陀羅彌勒和觀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佛兩側的彌勒菩薩與觀音菩薩,這可能是求得自己覺悟的上求菩提菩薩和救度人們的下化眾生菩薩,或智慧菩薩和慈悲菩薩,這兩種具有基本機能的菩薩,為佛左右脅侍,強調了作為世界主、宇宙主的佛陀的作用”,並表達了協助釋迦佛教化眾生、實現理想的佛國淨土思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