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公國

莫斯科公國

莫斯科公國(1283—1547年),13世紀末期由弗拉基米爾大公國分封而成,首都莫斯科。從14世紀初起,該公國陸續合併四周王公領地,國勢漸強。14世紀20年代後,接受興起於亞洲草原北部的欽察汗國冊封,取得代征全俄貢納的權力,到40年代成為全羅斯最強的公國。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擊敗欽察汗國分裂後的大帳汗國,使得俄羅斯從大帳汗國獨立出來,到16世紀30年代瓦西里三世時期,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俄羅斯統一國家基本形成。其後亦宣稱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直到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后,改稱俄羅斯帝國。

基本信息

歷史

莫斯科大公國莫斯科大公國

該公國是13世紀末從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公國分裂出來,是13世紀末至16世紀中期羅斯

圖
諸公國中最大的封建國家,首都莫斯科(建於1147年),故名。由於其土地肥沃,水陸交通發達,較少受韃靼人和立陶宛人侵襲,14到15世紀期間,莫斯科公國經濟和政治地位不斷提高,成為反抗蒙古人壓迫、爭取民族獨立和消滅封建割據、統一東北羅斯的中心。

莫斯科公國第一位統治者是丹尼爾·亞歷山德羅維奇(1276—1303),他是諾夫哥羅德公國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幼子,其在位期間奪取了科洛姆納,又繼承了佩列斯拉夫爾-扎列斯基,從而擴大了公國的疆土。

丹尼爾之子尤里·丹尼洛維奇(1303—1325)控制了整個莫斯科河盆地,並向西發展至莫扎伊斯克。他接著和羅斯王公的主人欽察汗國的大汗月即別結成同盟,並迎娶大汗的妹妹,隨即宣稱成為諾夫哥羅德大公,允許他藉此干涉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事務。

伊凡一世(1325—1340)號稱卡利達(錢袋),其在位期間通過賄賂從金帳汗獲得了弗拉基米爾大公的封號,並把東正教羅斯教區總主教駐地從弗拉基米爾遷到莫斯科,為莫斯科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莫斯科公國莫斯科公國

德米特里·頓斯科伊(1359—1389),伊凡的繼承人持續不斷地為莫斯科公國增加領地、人口和財富,擴張的過程中無可避免與西鄰的立陶宛大公國發生利益衝突,立陶宛人渴望壓倒東斯拉夫人和他們所信仰的希臘正教(東正教),其大公Algirdas與特維爾聯姻並結成同盟,於1368年、1370年、1372年三次遠征莫斯科,但未能攻下這座城市,處於莫斯科和維爾紐斯之間的城市斯摩棱斯克成為雙方爭奪的重點。

他挑戰大汗的權威,並在1380年於庫利科沃戰役中大破馬麥汗的軍隊,儘管這場戰爭的勝利果實於數年後便因為脫脫迷失的遠征而抵消,但他成功洗刷了莫斯科公國一直以來向蒙古人獻媚的形象。1389年,德米特里在沒有金帳汗國大汗的允許下把大公之位傳給兒子瓦西里一世。

瓦西里一世(1389—1425在位)和瓦西里二世(1425—1462在位)統治時期,兼併了科斯特羅馬公國、加里奇公國、白湖公國、烏格里奇公國、下諾夫哥羅德公國、木羅姆公國和蘇霍納河流域北部等廣大東北羅斯地區。瓦西里二世經過長期的內戰,打敗了公國內部采邑王公的反抗,鞏固了大公的地位。

伊凡三世(1462—1505在位)完成了對雅羅斯拉夫公國和羅斯托夫公國的兼併,並於1478年滅亡了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1480年,伊凡三世在烏格拉河戰役中,迫使阿赫馬特汗撤退,從而結束了韃靼蒙古對俄羅斯人民歷時238年的統治。1485年,他還兼併了特維爾公國,同年,伊凡三世採用了“全羅斯大公”的稱號。

莫斯科莫斯科

瓦西里三世(1505—1533在位)先後兼併了普斯科夫共和國和梁贊公國,從立陶宛奪取斯摩棱斯克,完成了東北羅斯的統一。

16世紀中葉,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1533—1584

在位)自稱為“沙皇”,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開始建設沙皇專制的中央集權政體,邁出了俄國中央集權化的第一步。他對內實行野蠻殘暴的政策,設立特轄區與特轄軍,打擊特權貴族,血洗有著自由傳統的諾夫哥羅德。對外大肆發動侵略戰爭,吞併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企圖打通波羅的海作為俄羅斯的出海口,但在利沃尼亞戰爭中慘敗。

1613年,以莫斯科公國為核心的、地處歐洲最東部邊緣的俄羅斯統一集權國家正式形成,改名為俄羅斯帝國。

​與金帳汗國關係

莫斯科公國莫斯科公國

1283—1480年隸屬於金帳汗國,為金帳汗國的藩屬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