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絨杜鵑

茶絨杜鵑是杜鵑屬植物,幼時密被紅褐色腺頭短剛毛,其後逐漸脫落。葉革質,橢圓形或狹橢圓形,稀卵狀橢圓形。

基本信息

概述

種中文名:茶絨杜鵑
種拉丁名:Rhododendron rufulum Tam
海 拔:480-750
命名來源:(植物研究)【A Survey of the Genus Rhododendron in South China 100.f.24. 1983】
中國植物志:57(2):400
組中文名:映山紅組
組拉丁名:Sect.Tsutsusi.sweet
亞屬中文名:映山紅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Tsutsusi (G.Don) Pojarkova
屬中文名:杜鵑屬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亞科中文名:杜鵑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 高0 5—2(--5)米;小枝圓柱形, 灰褐色, 幼時密被紅褐色腺頭短剛 毛,其後逐漸脫落。葉革質,橢圓形或狹橢圓形, 稀卵狀橢圓形,長2—5(--10)厘 米,寬1—2(--5)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於圓形,邊緣波狀, 明顯反卷, 被褐色短剛毛,上面深綠色,乾後深灰褐色, 切時被絹狀短剛毛,後脫落,下面淡綠色, 密被紅褐色短剛毛,中脈和側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沿葉脈密被紅褐色短剛毛,側脈 在邊緣附近網結;葉柄長3—5毫米,稀達12毫米,密被紅褐色腺頭短剛毛。花芽卵球 形,長至2厘米,上部鱗片氏圓形,下部鱗片闊卵形,沿中脊被紅褐色糙伏毛.傘形花序 頂生,有花多達18朵;花梗長約1厘米,密被紅褐色短剛毛;花萼裂片邊緣截形,有時 微呈波狀,密被糙伏毛;花冠狹漏斗形,紫紅色、淡紫紅色或粉紅色,長1.8--2.3厘 米,花冠管狹長筒形,長1--1.3厘米,裂片5,狹長圓形,頂端具尖頭,長8一10毫米, 無毛,又無紫色斑點;雄蕊5,不等長,花絲長2—2.5厘米,無毛,花葯長圓形,長1.5 毫米;子房長3毫米,密被紅褐色絹狀短剛毛,花柱長2.7厘米, 比雄蕊長,無毛。蒴果 卵球形, 長約7毫米,直徑5毫米,密被紅褐色腺頭短剛毛;果柄長達1.3厘米,密被紅褐色腺頭短剛毛。花期4—5月,果期8月。

產地分布

福建西部及西南部。生於海拔480—750米的混交林緣或疏林中。模式標本采自福建三明(莘口嶺)。

本種提示

本種與廣東杜鵑R.kwangtungense Merr.Et Chun相似,但本種的葉較小,常長 2—5厘米,橢圓形或狹橢圓形,有時卵形,被紅褐色短剛毛,花萼裂片邊緣截形;花冠 裂片狹長圓形,非長圓狀橢圓形,易於區別。 作者在編寫《中國植物志》第五十七卷的過程中,仔細研究了亡杭杜鵑R.Apncum Tam、 黑葉杜鵑R. piceum Tam、 褐色杜鵑R. Hepaticum Tam及鐮葉杜鵑R. falcineHum Tam的模式標本和副模式標本的特徵, 從而發現它們與茶絨杜鵑R. Rufulum Tam的葉型相似,被毛相同,花的結構也無多大差別,很難將它們分開,故將 前四種歸併於茶絨杜鵑之中更為合理。

參考文獻

Rhododendron rufulum Tam,Survey Rhodod,South China 3S et 100.Pl.24— 2.1983.——R.Rufescens Tam in Bull. Bot. Res. 2(4):86. 1982,sgn.Nov.—— R. Apmcum Tam in Bull. Bot. Res. 2(4):79. P1.1. 1982,華南杜鵑花志39 et 100.P1.24—3.1983,syn.HOV.——R.ptceum Tam in ibid.2(4):83. 1982,華南杜 鵑花志37 et 99.P1.24—1 1983,syn.Nov.——R.aprtcum Tam var.Falcinellum Tam in ibid. 2(4);G0. 1982,華南杜鵑花志36. 1983.——R.falcinellum Tam in ibid.36.Ct 98. P1. 23—2. 1983,syn.Nov.——R.Hepaticum Tam in ibid. 39. Er 98.F.3.1983,syn,nov.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