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以錦

范以錦

范以錦,1969年畢業於暨南大學經濟系,1970年進入《南方日報》。曾任南方日報社社長、總編輯,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現任廣東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曾被《傳媒》、《今傳媒》、《南方周末》等媒體評為“中國傳媒年度人物”、“最具影響力傳媒人物”、“最具創新成就傳媒人物”、“最具讚許人物”等稱號。

基本信息

簡介

范以錦 范以錦

范以錦,廣東省大埔縣茶陽鎮西湖村人。1946年出生於馬來亞(現馬來西亞),1949年隨父母回國。1969年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經濟系,1970年進入南方日報社工作,曾任南方日報社社長、總編輯,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現任廣東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曾被《傳媒》《今傳媒》《南方周末》等媒體評為“中國傳媒年度人物”“最具影響力傳媒人物”“最具創新成就傳媒人物”“最具讚許人物”等稱號。現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新聞協會主席、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公司董事長等職務。著有《南方報業戰略》一書。

范以錦作品 范以錦作品

范以錦一直保持低調而隨和的個性。他在南方報業首次提出“報系理念”,先後創建了“21世紀報系”“南周報系”“南都報系”三大報系組織運營結構,提出並實施“龍生龍、鳳生鳳”的快速發展系列報刊的滾動發展模式。如此一來,整個集團運作有序,品牌價值管理已經形成了集團、報系和媒體三個層次的金字塔結構。在他帶領的南方報人的共同努力下,集團各報刊以新的品牌理念和強勢出擊雄踞一方,使得“南方”二字萬眾矚目。雖然“南方報業”名揚海外,但在2003年以前,范以錦並不為人知。被《南方周末》評為2003年度“致敬之年度最具讚許傳媒人物” 後,他在公眾場合的露面也逐漸多了起來。

經歷

范以錦 范以錦

1969年,范以錦從暨南大學經濟系畢業,安排到農場勞動待分配,1970年從農場分配到了《南方日報》,後又到農村當大隊副隊長,在粵東山區當記者,當農村基層幹部、記者站站長,寫過大量的農村題材及國有企業改革的文章。先後任南方日報社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公司董事長,中國記協副主席等眾多職務。

自參加工作以來,范以錦經歷過從記者到編輯,從總編輯、社長、董事長到新聞學院院長這四種角色的變化。

理念

范以錦(左) 范以錦(左)

作為傳媒專家,范以錦多次撰文預測中國傳媒業的未來。“中國傳媒業的未來走向是大舉進入融媒時代,跨媒體跨區域跨行業發展。”他指出,這是中國傳媒業做強做大的必由之路。媒體環境時緊時松,波浪前進,但這一方向不會改變。市場競爭就意味著優勝劣汰,有媒體被淘汰出局是正常現象。范以錦認為,對於報紙而言,優勝劣汰的一種重要表現是新興報紙蓬勃發展。以全新的辦報理念,以準確的市場定位,以創新的運行機制打造出來的新興報紙,天生就有適應市場、駕馭市場的能力,它們將贏得競爭。和那些被寒流驅逐、即將被市場淘汰的報紙完全不同,新興的報紙能夠將輿論導向和市場導向相結合,具有超前的辦報理念,同時它擁有生命力強大的運行機制,能夠以精準的市場定位影響特定細分讀者,在細分市場中形成不可替代的差異化優勢。“改革創新,讓我們更加從容抵禦寒流、擁抱春天。”是范以錦講學中時常講到的一句名言。在他看來,迎接多媒體共存共榮、共同發展的春天必須要進一步加大改革的步伐。改革,才能迎來報業的春天;不改革,我們將要面對的不是個別報刊媒體“嚴冬”般的考驗,而是整個報業脫離中國經濟的發展,是輿論陣地的喪失。做院長和做社長的最大不同在哪裡?這是范以錦近一年來思考得最多的問題。如今他已找到答案:“做院長要靜心研究學問,做社長要緊張應對挑戰。”宣傳有紀律,討論無禁區。在校園裡,具有寬鬆自由的話語環境,而在媒體裡,報紙上的言論、報導,有嚴格的口徑,宣傳無小事。他認為,做好一個社長對做好一個院長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

范以錦 范以錦
范以錦題詞 范以錦題詞

傳媒業是實踐性很強的行業,但決不能培養適應性弱的“新聞技工”,業界迫切需要既有理論又有實操經驗的傳媒大學生。范以錦認為,傳媒教育要確立這種觀念:業界對新聞人才的要求就是我們傳媒教育培養的目標。如果說綜合素質,應該包括三個方面:職業道德、專業精神、創新能力。如果從業務的角度來看,傳媒采編部門需要的大學生應是“三項基本創新能力”兼備:一是適應新聞內容創新的過硬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二是具有洞察社會的特有視覺和方法的能力;三是把握新聞發展趨勢的創新能力。當然“三種基本創新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但范以錦表示:“學生要自覺培養持續學習的能力,使之成為永不衰竭的‘創新能力’的源泉。” 作為院長,他對傳媒教育充滿期待:建立適應傳媒業發展趨勢的有深度、有高度,能應對各種挑戰的傳媒教育體系。從傳媒教育大綱到課程設定,到專業設定,到新聞理論研究,傳媒教育要不斷適應形勢發展需要,並不斷創新。作為新聞前輩,他對年輕新聞人寄予厚望:執著追求新聞的理念和強化持續學習的能力。不論是在學界還是在業界,現有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形勢需要。而學習的動力正是理想和理念。在走過了人生的六十多個春秋之後,范以錦這樣總結自己:“年輕時候的夢想與追求是模糊的,但到了中老年後,愈來愈清晰,甚至對理想和追求達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榮譽

作品多次獲國家級或省級新聞獎。199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並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入選新聞出版總署主管的《傳媒》雜誌2003中國傳媒業“英雄榜”風雲人物。入選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和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2003年年度報告,列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人物誌”15人之一。入選南方周末2003年度“最具讚許傳媒人物”。05年度中國傳媒年度人物。

他是當代中國報業“媒體多品牌戰略”、“媒體跨區域經營戰略”的倡導者、組織者和推動者,以南方報業為基地創建了“報繫結構”的品牌媒體組織運營模式,探索出了“龍生龍、鳳生鳳”的品牌媒體滾動發展路徑。他強調,這個戰略那個戰略,貫穿始終的是人才戰略。在他的周圍,人才匯聚;他領導的集團,充滿活力和發展後勁。

退休之後,他於2006年出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新聞傳播史

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的歷史始於1866年,一名德國傳教士在廣州創辦了《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在此後半個世紀裡,外商和傳教士在中國創辦了近300種報紙,最著名的為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五四”運動爆發,全國各地出現了大量的進步報刊。新中國建立後,新聞事業開始新的歷程,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新聞事業大幅發展,媒體數量大量增加,形成了一個大規模、科學化的新聞宣傳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