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帝國和大英國協

英帝國和大英國協

英帝國和大英國協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英帝國,英國從1497年開始海外殖民活動。1607年,在北美建立第一個永久殖民地,稍後在印度和非洲也建立商站並取得立足點。到1763年已建成一個以奴隸貿易和掠奪殖民地為基礎的第一帝國。

英帝國和大英國協

正文

英帝國和大英國協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英帝國 英國從1497年開始海外殖民活動。1607年,在北美建立第一個永久殖民地,稍後在印度非洲也建立商站並取得立足點。到1763年已建成一個以奴隸貿易和掠奪殖民地為基礎的第一帝國。
美國的獨立使第一帝國崩潰,工業革命要求新的市場,故在對法戰爭及其以後建立第二帝國。19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利用商品輸出進行新的侵略(見英國殖民擴張)。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的殖民地面積已達3350萬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達3.94億。有“日不落帝國”的稱號。
在英帝國的發展過程中,1867年出現加拿大自治領。1887年、1894年各殖民地負責人先後在倫敦、渥太華召開“殖民地會議”。1897年又在倫敦召開會議。當時只限於有自治政府的殖民地負責人參加。1902年再次開會。1907年的會議便改為“帝國會議”。參加者為具有自治領地位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紐芬蘭(在會議時承認為自治領)及南部非洲的開普殖民地、納塔爾德蘭士瓦奧蘭治。因此,第一次帝國會議實際上已經成為聯邦會議。1910年,南部非洲4個殖民地組成自治領──南非聯邦。
大英國協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取得一些代管地。此時有人打算建立第三帝國。但是已時過境遷,力不從心。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確認了自治領與英國的平等地位。此後聯合王國和自治領組成為大英國協。印度雖非自治領,但因地位特殊,也參加了聯邦。大英國協包括英國及其自治領、保護國、直轄殖民地和代管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稱託管地)。
1947年印度獨立,建立共和國,留在大英國協內,這就涉及到英王的地位問題。以前的自治領都由英王派有總督代表英王。在理論上各自治領都是君主立憲國家,而印度是共和國,要有自己的總統。故印度提出英王的地位問題。在1949年的大英國協總理會議上,一致同意英王為“聯邦首腦”。這種矛盾才得以解決。此後英國政府發言人,甚至英國政府,都有意只稱“聯邦”。20世紀50、60年代殖民地紛紛獨立,大多數加入大英國協。南非和巴基斯坦原為大英國協成員,已分別於1961年3月和1972年 1月宣布退出。目前,大英國協成員國有49個。(見彩圖)

英帝國和大英國協英帝國和大英國協
英帝國和大英國協英帝國和大英國協
大英國協是個鬆散的政治聯盟。各成員國的內外政策各自獨立,也可以與大英國協以外的國家組成聯邦。1965年始在倫敦成立“聯邦秘書處”,負責安排總理會議及促進大英國協的合作。
參考書目
 W.D.Hussey,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1500~196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63.
 Joel H.Weiner,ed.,Great Britain:Foreign Policy and he Spand of Empire,1689~1971,a Documentary History,4vols,Chelrea House,New York,1972.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