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極大促進歐洲各國反封建努力,起到資產階級思想啟蒙作用,對世界歷史產生重要影響。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推動了歷史的進程。但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畢竟是不徹底革命,沒有從政治制度上徹底剷除封建主義毒瘤。但對1789年法國大革命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議會制”。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制。

基本信息

革命背景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17世紀初期,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取得很大成就。由於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大大增長,東部及西南部地區的地主貴族掀起圈地狂潮,出現了眾多的資本主義農場。東部及西南部農村裡的地主貴族多為與資本主義農業發生密切關係的新貴族,他們與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相一致。

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受到諸如封建土地制度、行會制度、貿易獨占制度及各種苛捐雜稅的壓抑和束縛,從而引起了與資本主義發展有切身利益的各階級的反對。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清教教義作為鬥爭武器。16世紀60年代,英國出現清教運動,抨擊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餘,宣傳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宗教觀和宗教的、政治的組織形式,反對封建專制。

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和查理一世統治時期,議會中形成了反對派。1628年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請願書。次年查理一世就將議會解散,以後11年未再召集議會。17世紀30年代末發生了蘇格蘭人起義。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不得不於1640年4月13日召集議會。但因議員拒絕國王的要求,查理一世於5月5日又解散了議會。史稱這屆存在僅3周的議會為短期議會。查理一世的橫暴,引起群情憤激。同時蘇格蘭起義軍又大舉進攻,查理一世被迫於1640年11月3日重開議會,結束了11年的獨裁統治,議會一直存在到1653年4月20日,史稱長期議會。長期議會成為反對以查理一世為首的王黨的領導中心;它的召開是革命開始的標誌。

原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新貴族的成長,使他們要求政治上當權,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

2.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損害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利益,激化了一些新生的階級矛盾。

客觀原因

1.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根本原因)

2.新貴族和資本主義勢力的壯大。

3.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動搖了專制統治的精神支柱。

概況

時間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40年查理一世重新召開議會處理蘇格蘭人民起義~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光榮革命)

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雙方代表

克倫威爾(資產階級)、查理一世(國王)。

革命主力

農民、手工業者與城市貧民。

特點

1 打著宗教的旗號,革命前期掀起了清教運動。

2 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共同反對英國封建君主專制。

3 革命曲折反覆,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反覆性和艱巨性。。

4 開闢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

反覆性與曲折性:

1.資本主義處於手工工場輕工業時期,資產階級力量相當弱小,決定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鬥爭中具有保守性和妥協性;

2.封建專制和歐洲宗教勢力仍然有相當大的社會基礎,力量占優勢(斯圖亞特王朝仍然掌握國家大權);

3.議會內部一度存在政治分歧。

導火線

議會的重新召開

結果

1688年“光榮革命”標誌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

1689年的《權利法案》使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革命開始

長期議會召開前後,倫敦市內及郊區的下層民眾和許多郡的農民展開了廣泛的反封建鬥爭。在民眾運動的支持和推動下 ,議會從召開到1641年夏季之間取得了一連串勝利:國王的寵臣斯特拉福伯爵T.溫特沃思被處死;通過《三年法令》,規定議會應定期召集,不經議會同意不得將其解散;廢除了星室法庭等暴政機構。但許多議員對日益高漲的民眾運動感到畏懼,不願推動反封建鬥爭進一步向前發展。1641年秋討論《大抗議書》時 ,僅以11票微弱多數通過 。與此同時,議會卻著手鎮壓農民起義。1641年底 ,查理一世企圖逮捕以J.皮姆為首的反對派領袖。倫敦市及郊區的幫工、學徒及附近白金漢、肯特郡的農民,結隊前來保衛議會,挫敗了王黨。查理一世無計可施 ,於1642年1月離開倫敦到英國北部。8月間在諾丁漢升起王家軍旗,挑起了內戰。

意義影響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制)”、“內閣制”,頒布《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制。

意義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為英國開展工業革命和成為工業強國創造了前提。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開始確立起來。

5. 從世界史的觀點看,英國革命的主要意義在於確定並貫徹了自由主義的原則。——<全球通史·第27章·歐洲的政治革命>

6.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沒有根本解決政治經濟制度落後性,反而與反動貴族聯合鎮壓英國人民起義。

影響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極大促進歐洲各國反封建勢力,起到資產階級思想啟蒙作用,對世界歷史產生重要影響。也使一些封建專制的國家陷入害怕和擔憂。但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畢竟是不徹底革命,沒有從政治制度上徹底剷除封建主義毒瘤。但對1789年法國大革命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而且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領導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解釋

檔案

權利法案

……靈俗兩界貴族與眾議員等……宣告:

1.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2.近以來國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3.設立審理宗教事務之欽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類指令與法庭,皆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經議會準許,藉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徵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徵收金錢,超出議會準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

5.向國王請願,乃臣民之權利,一切對此項請願之判罪或控告,皆為非法。

6.除經議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徵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為防衛起見,得酌量情形,並在法律許可範圍內,置備武器。

8.議會議員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9.議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議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訊問。

10.不應要求過多之保釋金,亦不應強課過分之罰款,更不應濫施殘酷非常之刑罰。

11.陪審官應予正式記名列表並陳報之,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讓與及對罰金沒收財產所作的一切承諾,皆屬非法而無效。

13.為伸雪一切訴冤,並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議會應時常集會。

彼等(即靈俗兩界貴族與眾議員等)並主張、要求與堅持上開各條為彼等無可置疑之權利與自由;凡上開各條中有損人民之任何宣告、判決、行為或訴訟程式,今後斷不應據之以為結論或先例。

《大抗議書》

⒈列舉查理一世濫用王權的行為,譴責封建暴政,反對封建專制制度。

⒉批判反動的宗教政策,痛斥高官的不法行為。

⒊譴責君主對議會權力和人民自由的漠視和損害。

⒋嚴厲抨擊苛捐雜稅

⒌提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要求,如要求工商業自由,政府對議會負責等。

人物

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1599—1658),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出生於亨丁頓郡的新貴族家庭,17歲進入劍橋大學,後在倫敦學習法律。1628、1640年,他兩次當選為議會議員,在1640年的新議會中,他參加起草了《大抗議書》,反對君主專制,主張保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1642年,查理一世掀起內戰後,克倫威爾一直站在議會方面,以自己組織的“鐵騎軍”屢建戰功。1645年,議會通過《新軍法案》,授權克倫威爾改組軍隊,他便以“鐵騎軍”為基礎組成英國歷史上第一支常備軍,即“新模範軍”。新軍總司令名義上是費爾法克斯,但實際上克倫威爾掌握全權。1645年6月的納西比戰役,克倫威爾指揮新模範軍取得了第一次內戰的勝利。1648年春,王軍發動第二次內戰。8月,克倫威爾率領新軍擊潰了王軍。9月,又俘獲國王查理一世。1649年1月30日,他在人民的壓力下,以議會和軍隊的名義處死國王。5月,宣布英國為共和國。克倫威爾為了鞏固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專政,對內他一方面擊退王黨分子的復辟活動,一方面又鎮壓了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平等派和無地、少地農民的掘地派運動。在國外,他把侵略矛頭指向愛爾蘭,同時兼併蘇格蘭。1649年8月,他率軍鎮壓愛爾蘭人民起義。愛爾蘭1/3的人口被剿滅,2/3的土地被侵占,克倫威爾本人、高級軍官和土地投機者都成了愛爾蘭的大地主。1652至1654年,克倫威爾又打敗海上勁敵荷蘭,使英國控制了海外貿易,促進了英國工業的發展。1653年,克倫威爾驅散議會,實行軍事獨裁,就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護國主”,成了英國的無冕之王,共和國名存實亡。克倫威爾的獨裁統治激起廣大人民民眾的反抗,王黨分子也趁機活動。1658年9月,克倫威爾在危機四伏中病逝。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任護國主。本課選用的插圖《克倫威爾在戰場上》反映了克倫威爾議會軍隊在納西比戰場上擊敗國王軍隊的情景,圖中騎在白馬上的將軍正是克倫威爾。

查理二世

查理二世(1630—1685),查理一世之子,1646年逃亡國外。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王黨分子擁護他為國王,以他的名字為號召,進行復辟活動。克倫威爾死後,經與英國議會協定後,於1660年4月4日發表《布雷達宣言》。宣言保證大赦政治犯、保障宗教自由並保持在革命期間所獲得的財產的所有權。答應同議會共同管理國家。國王不設常備軍,只有王宮衛隊和駐在蘇格蘭、愛爾蘭各據點的人數較少的部隊。王室土地在革命時期已被拍賣,在財政方面完全依靠議會,議會在所謂王室費項目下規定一定的款項來維持國王及其宮廷的開支。同年5月8日,議會通過決議,宣布查理二世為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於5月29日進入倫敦,登上王位,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剛復辟時,他表面上遵守宣言,在不同程度上滿足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以穩定局勢。不久即露出猙獰面目,全面恢復專制統治。利用國教迫害清教徒,逮捕、殺害反對君主封建政權的人,對曾簽署查理一世死刑的人一個不赦,沒來得及逃走的28人全部逮捕,其中13人處以絞刑,15人終身監禁。甚至連已死的人也不饒過,把克倫威爾等人的屍體從墳墓中掘出,施以絞刑,梟首示眾。由國庫開支收購國王與教會在革命時期所損失的土地。在位期間曾兩次發動對荷蘭的戰爭,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並聯合信仰天主教的法國,答應在英國恢復天主教。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其推行的政策強烈不滿。

詹姆士二世

詹姆士二世(1633-1701),查理二世之弟,繼位前為約克公爵。英國革命戰爭期間於1648年逃往歐洲大陸,在法國和西班牙軍隊中服役。1660年復辟後回英國。1685年查理二世死後繼位。他降低對法國商品的關稅率,接受法國經濟援助,積極在英國恢復天主教會及封建君主專制的統治。1687年,頒布《信仰自由宣言》,廢除反天主教的法律,允許天主教徒擔任文武官員。這不僅引起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不滿,而且也引起了過去曾併吞過天主教地產的封建貴族和國教教士的不滿,後來在1688年政變中逃往法國。1688年政變詹姆士二世上台後,在英國恢復天主教,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引起了英國國教會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對。1688年6月,詹姆士二世得了一個兒子,這樣,他那位信仰英國國教的女兒瑪麗就失去了將來繼承王位的希望,英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本來曾經寄希望於瑪麗繼位後能改變現狀,詹姆士得子使他們的希望破滅,為了防止天主教徒將來可能繼承王位,他們決定發動政變,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英國議會中的輝格黨和托利黨的7位領袖人物出面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倫治親王威廉(1650—1702)來英國,以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產。威廉生於尼德蘭,信奉新教。22歲任尼德蘭執政。5年後娶詹姆士二世(當時為約克公爵)之女瑪麗為妻。接到邀請後,威廉在9月30日即發表聲明,要求恢復他的妻子瑪麗英國王位繼承權。1688年11月1日,威廉率領一支1.5萬人的軍隊和600艘艦船在英國西南海港托爾貝登入,向倫敦挺進。訊息傳到倫敦,引起一片混亂,英國的資產階級、新貴族,甚至國王的部分大臣和軍隊都表示支持威廉。詹姆士二世眾叛親離,倉皇出逃,中途被截。後經威廉同意,逃亡法國。1688年12月18日威廉進入倫敦。1689年1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上,宣布詹姆士二世遜位,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管理英國,稱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這次政變也稱“光榮革命”、“不流血的革命”。同時,議會也向威廉提出了一個《權利宣言》,對詹姆士二世破壞法律的行為進行了譴責,指出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稅,天主教徒不能擔任英國國王,國王也不能同天主教徒結婚等等。威廉接受了這個宣言,當年10月,該宣言經議會批准定為法律,這就是《權利法案》。威廉在位期間,保障議會權利;採取保護關稅政策,鼓勵國內工農業發展;將愛爾蘭變為英國的殖民地;長期與法國進行競爭。光榮革命以後,因為國王威廉來自英國以外,又不懂英語,很多事情需要議會的幫助,加上《權利法案》的限制,王權受到制約,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起來。

君主立憲

權利法案權利法案

1.歷史背景:

①1688年光榮革命,採取不流血的手段,光辟王朝!使用君主立憲制,而且頒布《權利法案》,來限制王權。光榮革命意義: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統治確立;推翻君主專制,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開闢了道路。

②《權利法案》的頒布。

2.《權利法案》

目的:為了限制國王的權力,宣布人民應該享有權利。

時間:1689年。

作用:為了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

頒發機構:英國議會。

內容:限制國王權力的種種規定。限制國王的立法權,財政權和控制議會的權利,確立了議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王只能依據憲法和法律進行統治。

前身:《權利宣言》,於1689年2月13日,議會為威廉夫婦(威廉三世、瑪麗二世)舉行隆重的加冕典禮時呈遞的,它繼承了《大憲章》的精神,不久,它就成為了著名的《權利法案》

影響:

①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憲法保障。

②英國確立了議會高於王權的政治原則,逐步建立起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克倫威爾

1.資產階級新貴族的代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人,推動了資產主義的發展。

①率領騎兵加入議會軍,馬斯頓荒原之戰大敗王軍。

②掌握議會軍領導權,納西比戰役大敗王軍。

③領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處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

④西方資本主義革命的領軍人物。

2.進行獨裁統治,激化了矛盾。

①驅散議會,就任護國主。

②竭力維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不顧人民的死活,鎮壓人民起義。

新貴族

新航路開闢以後,歐洲的主要商道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國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在此期間,制呢業等工場手工業得到很大發展,還出現了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牧場和農場。由工場主、商人、銀行家和農場主等組成的新型資產階級成長起來。有些貴族雖然保留了貴族頭銜,卻也從事一些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活動,他們被稱為 新貴族。新貴族有兩種人:第一是原來的封建貴族,但是他們實行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二種是資本家,但是為了有政治地位,而買了封建貴族的名號。

資產階級

在馬克思主義里,資產階級被定義為在生產商品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擁有生產工具的階級,和“資本家”實際上是相同的意思。資產階級是一個靠剝削無產階級,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獲得資本增值收益的階級。

資本主義

所謂“資本主義”是指資本主導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意義。資本主義並沒有準確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也對資本主義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私人所有,並藉助僱傭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在這種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助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依照各自的利益採取行動。

資本主義是一種生產關係或生產方式,也是一種社會制度,它的經濟特徵是商品生產和資本家與工人的僱傭關係;政治特徵是自由、平等、民主、議會制度;文化特徵是,自由主義。

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又稱立憲君主制,或稱“虛君共和”,是相對於君主獨裁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英國是這種體制的第一個國家。

光榮革命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未有流血,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光榮革命”標誌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