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聖公會

Commun ion 中世紀時教會和英國間的衝突,因宗教改革運動(Reformation

英國的國家教會及安立甘宗(Anglican Communion)的母教會。基督教於2世紀傳入不列顛,後幾乎被入侵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摧毀,597年坎特伯里的聖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Canterbury)來此地傳教,才得以恢復。中世紀時教會和英國間的衝突,因宗教改革運動(Reformation)時亨利八世天主教決裂而達於頂峰。當教宗拒絕宣布亨利與亞拉岡的凱薩琳的婚姻無效,國王便頒布「至尊法」(Act of Supremacy, 1534),宣布英國國王是英國聖公會的首腦。亨利的繼承者愛德華六世在位期間,宗教改革之風傳入英格蘭。瑪麗一世在位的五年里天主教得以恢復,但伊莉莎白一世即位(1558),重新宣布英國聖公會為國家教會,以「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 1549)和「三十九條信綱」(Thirty-nine Articles, 1571)為禮儀和教義的標準。17世紀清教徒運動興起,終於演成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s, 1642~1651);共和(Commonwealth)期間政府鎮壓聖公會,但1660年聖公會又恢復。18世紀聖公會中出現福音派,強調新教傳統,19世紀英國又興起牛津運動(Oxford movement),強調天主教傳統。20世紀英國聖公會積極參加普世教會運動。英國聖公會保留主教制,首腦是坎特伯里大主教。1992年教會舉行投票以任命女性為牧師。美國聖公會(Episcopal Church)源自英國聖公會,兩者間仍保持聯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