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教會運動

普世教會運動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英語:Ecumenismoroecumenis,或稱教會再合一運動、基督信仰合一運動,簡稱合一運動),是提倡現代基督教內各宗派和教派重新合一的運動。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在最初開始時稱為“向心運動”,主要對象為基督宗教。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開端是1910年在英國愛丁堡舉行的世界宣教會議,由歐美等地的基督新教教派發起。1921年在瑞士日內瓦成立的國際宣教協會(IMC)、194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的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WCC),都是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產生的組織。這個運動在今天不被部分基督教宗派接受,被認為是為了一味追求合一,卻妥協信仰立場的運動。 ​

普世教會運動

歷史上,基督教由於教義上的意見分歧和不同的因素,曾出現不同程度的分裂。其中著名的基督教大分裂,就將不同基督宗教(天主教、東正教和基督新教等)之間的聯繫中止了。近代,不同的基督教團體都積極展開宣揚基督教的工作,卻經常出現不同程度的競爭和爭拗。於是,一股期望基督教合一的推動力量便逐漸形成。
1910年6月14-23日,在愛丁堡舉行的世界宣教會議上,來自159個基督新教團體的代表同意基督徒之間應互相尊重,決意謀求各教會宗派在宣教地區的合作,以促進教會的合一見證,開展了運動主要的第一步。穆德在大會上倡導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會後擔任委員會主席。於是在1921年,國際宣教協會(IMC)於在瑞士日內瓦正式成立。旨在積極推行聯合性工作,使各教會宗派在世界各地的宣教工作得以表現出基督徒的合一。在聯合發展宣教事工的氣氛下,產生了兩個組織:生活與工作委員會和信仰與教制委員會。
於1937年,英國牛津召開的會議上,國際宣教協會的主席穆德倡議成立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WCC)。同年,在生活與工作委員會與信仰與教制委員會的會議中,決定回響國際宣教協會的牛津會議的倡議,成立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1938年,世界基督教協會籌備委員會成立,由英國聖公會大主教田波負責籌備工作。1948年8月22日至9月4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召開第一次會議中,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正式成立,強調“凡認耶穌基督為上帝及救主”的教會都可加入成為會員,進一步促進教會不同宗派之間互相學習和彼此合作。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的號召教會合一,世界合一,人類合一。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大力宣傳“教會合一”,宣稱“教會是超國家、超民族、超階級的普世性實體”,號召基督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終止歷史上的對立,採取聯合行動。但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的行動卻受同年成立的萬國基督教聯合會(ICCC)所反對,成為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另一發展。

1961年,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第三次會議上,與國際宣教協會正式合併。自此,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匯為一條主流。為了促使不同地域和群體的基督徒聯合,使基督教信仰大幅度簡化。2002年5月21日,在美國克里夫蘭舉行全國性的“基督徒合一”討論會上,天主教宗座促進基督徒合一委員會的樞機主教卡斯帕(CardinalWalterKasper)指出,合一運動的目的並非要統一所有教會,而是要使不同教會宗派間的相反元素轉變成互補元素。

正文

現代基督教內提倡所有各宗派重新合一的運動。又稱教會再合一運動。普世一詞源於希臘文oikoumene,意為“整個有人居住的世界”。運動的對象除世界所有地區的教會外,還包括一切自成體系的大小宗派。19~20世紀間由歐美新教一些較大宗派的傳教機構發起,原為協調它們之間的關係,探討對亞、非、拉地區傳教中的合作問題;後這些機構所屬的各教會形成了這一運動的核心。一般以1910年在英國愛丁堡召開的世界宣教大會為這一運動的開端。在此以前,類似的會議舉行過七次(第一次於1854年在倫敦召開),歷次與會者都以個人身份參加。1910年大會的大部分與會者,正式代表所屬159個傳教組織,並決定成立超越宗派界限的聯合組織。經過籌備,於1921年在愛丁堡成立國際宣教協會,美國人J.穆德任主席。會員主要為各國各地區的跨宗派傳教組織。協會的宗旨為協調歐美各傳教組織的工作與關係,並在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形勢下,研究調整過去曾與西方殖民主義關係密切的傳教活動的方針政策。1928年,協會在耶路撒冷召開第二次大會時,亞、非、拉地區所謂“後進教會”的代表,占與會人數四分之一。10年後,在印度馬德拉斯舉行的第三次大會上,後進教會代表人數占半數以上。1947、1952、1957年又先後召開了三次大會。
與國際宣教協會平行發展的,有(教會的)生活與工作運動。其前身為司墨克所倡導的美國各宗派教會聯合運動。世界範圍的生活與工作運動,以瑞典烏普薩拉大主教蘇德伯隆姆為領導人,主張迴避各宗派在教義與體制上的分歧,而就教會與社會和國家關係等實際活動方面,在各教會間尋求合作,提出“教義造成分裂,工作有利合一”的口號。1925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普世基督教生活與工作大會,有37個國家的600餘名代表(包括東正教)參加。第二次大會於1937年在牛津召開,穆德任主席。除天主教和當時在納粹控制下的德國福音教會外。西方許多宗派的教會和東正教會都派代表出席,“後進教會”則只有代表29名。會上提出成立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的倡議。
與此同時,還有(教會的)信仰與體制運動,為加拿大的布蘭特主教倡導。他企圖就最易引起宗派糾紛的教義與教會體制問題尋求諒解和統一的途徑。1927年在瑞士洛桑召開第一次世界信仰與體制大會,有90個教會的 400餘名代表出席。天主教、東正教和若干浸禮宗的教會拒絕參加。第二次大會於1937年在愛丁堡召開,有123個教會的代表504人出席。會上討論恩典、聖職與聖事、教會與上帝的道、教會生活與崇拜四項議題,與會多數代表都力圖求同存異。大會回響1937年牛津大會關於成立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的倡議。
此後,生活與工作和信仰與體制兩個運動合流,共同籌備組織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1938年於荷蘭烏德勒支成立籌備委員會,英國約克大主教威廉·湯朴為主席。由於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聯合會延至1948年在阿姆斯特丹正式成立,有44個國家147個教會的代表參加成立大會,除新教一些較大宗派的教會外,君士坦丁堡正教會、希臘正教會及其他一些東派教會均派代表參加。聯合會總部設於日內瓦。每隔6~7年開一次大會。國際宣教協會於1961年新德里大會上決定併入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成為聯合會的世界宣教和布道部。聯合會的會員以各宗派的國家或地區教會為單位。聯合會本身不是教會,對會員無行政領導權,僅起諮詢作用。1961年以來,俄羅斯正教會莫斯科牧首區及其他一些東正教會也先後作為正式會員參加。
天主教會自始便對普世教會運動持抵制態度。1928年教皇庇護十一世曾通諭禁止天主教人員以教會代表身份參加各種教會再合一運動的會議。60年代以來,天主教的態度開始有所改變。1961年曾派觀察員列席新德里大會,此後還邀請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派觀察員列席第二次梵蒂岡公會議。1965年教皇保羅六世命教廷與聯合會設立聯合工作組,研究雙方如何進行對話與合作。目前天主教仍未作為會員參加聯合會。新教方面的一位論派普救派的教會(1961年二者合併成立聯合會)和某些福音派教會(如美國南浸會等)都因信仰上的原因至今不願參加。在某些參加聯合會的宗派內部,一些福音派成員仍對這一運動持保留態度。

配圖

相關連線

主要人物

推動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主要著名人物有:
穆德(J.JohnMott):普世教會合一運動之父
納坦·瑟德布盧姆大主教(ArchbishopNathanSöderblom):瑞典信義會
布蘭特主教(BishopCharlesH.Brent)—美國聖公會
威廉·湯朴大主教(ArchbishopWilliamTemple):英國聖公會第98任坎特伯里大主教
俄南會督(BishopG.BromleyOxnam):美國衛理公會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PopeJohnXXIII):天主教
教宗保祿六世(PopePaulVI):天主教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JohnPaulII):天主教
羅哲兄弟/修士:泰澤創立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