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

“鼓舞”是一邊擊鼓邊舞的苗族民間舞蹈。鼓為木製,以牛革蒙於兩端,置於架上敲擊。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於唐代《朝野僉載》卷十四:“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閭其屍,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戚飲宴舞戲一月余日。”的記述。說明“鼓舞”早在唐代就盛行於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簡介

“鼓舞”是一邊擊鼓邊舞的苗族民間舞蹈。鼓為木製,以牛革蒙於兩端,置於架上敲擊。 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於唐代 《朝野僉載》卷十四:“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閭其屍,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戚飲宴舞戲一月余日。”的記述。說明“鼓舞”早在唐代就盛行於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苗族鼓舞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主要分布於湖南西部和貴州東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帶。由於長期分散居住,以及語言、服飾、風習方面的差異,各地“鼓舞”風格特點和形式各不相同。在湖南省西部的鳳凰、保靖、花垣等縣有“花鼓舞”(包括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男子和女子“雙人鼓舞 ”),古丈等縣有“團圓鼓舞”、“跳年鼓舞”,保靖、花垣有“猴兒鼓舞”,在貴州省東南部,清水江沿岸的台江、鎮遠等縣有“踩鼓舞”,東南地區的台江縣和湘西地區個別地方有“木鼓舞”,施秉、銅仁等縣有“調鼓”。上述各種形式的鼓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各有不同功能,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如原來“木鼓舞”,僅為祭祀祖先、祈神禳災、娛神、娛祖靈所用,“調鼓”則主要用於喪葬儀式告慰亡靈,“團圓鼓舞”、“踩鼓舞”、“花鼓舞”等,主要是在每年春節和隆重的傳統節日中娛樂。如今,都演變為節慶活動和人們勞動之餘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功能的轉化,也促使鼓舞的節奏及擊鼓動作發生更為複雜的變化,而具表演性質。湘西地區的苗族男、女單人“鼓舞”和“猴兒鼓舞”就是明顯的例子。 “花鼓舞”通常活動於春節及“六月六”、“八月八”、“趕秋”、“趕夏”等民族傳統節日。它的活動形式是由兩人各持兩根尺許長的鼓槌、分別站在鼓的兩面同時擊鼓,另有一人持單棒居中擊鼓腰作伴奏。兩者節奏要求統一,動作講究對稱。圍繞著他們舞蹈的男女均可,多寡不限。唯舞蹈開始之前,須按慣例首先唱一首頌揚制鼓工匠功德的古歌,以示對祖先的紀念。
苗族鼓舞苗族鼓舞
中國苗族民間舞蹈。流傳在貴州、湖南等省苗族聚居地區,以擊鼓而舞或擊鼓伴舞為其主要特徵。苗族各地鼓舞名稱及活動形式不盡相同。
木鼓舞 是流傳在貴州省東南苗族地區的一種最古老的鼓舞形式。鼓為長圓形,直徑約33厘米,鼓身長約170~200厘米,兩端蒙以牛皮,使用時將鼓橫置鼓架上。在《苗防備覽·風俗考》中記有:“刳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為鼓,使婦人之美者而擊之,擇男女善歌者……左右鏇繞而歌,迭相和唱,舉手頓足,徐疾應節,名曰跳舞藏。”過去木鼓舞用於每13年舉行1次的全族性的“吃牯髒”祭祀活動,又稱鼓社節祭鼓節,是最隆重的傳統祭祖活動。現在木鼓舞已成為民間節日娛樂性活動的一部分。鼓手多由村寨中有威望的老年男子擔任,舞者也是男子。舞時由鼓手1人或2人雙手持鼓槌敲擊鼓面、鼓邊。多為、節拍。眾人環繞而舞,舞姿雄健有力,雙臂自然下垂,肩部有力地擺動,順手順腳的跳躍,構成獨特的風格。
踩鼓舞 流行於貴州省東南地區台江、鎮無等縣的女子自娛性集體舞蹈。在傳統的民族節日中都可以跳,尤以春節期間最為活躍。其鼓為扁圓形,鼓面朝上置於鼓架上,由1人擊鼓,眾人繞鼓踏節,翩翩起舞。節奏多為拍,以敲擊鼓心、鼓梆和鼓槌相擊發出的不同的音色,組成豐富多變的鼓點。有的地區舞前先由鼓手高唱踩鼓歌。女舞者隨舞步的移動,腰部微擺,小臂隨之上下擺動,所佩戴之銀飾沙沙作響。
苗族鼓舞苗族鼓舞
花鼓舞 流傳在湖南省西部地區鳳凰、保靖等縣的節日自娛性舞蹈,男女均可參加,鼓為扁圓形,舞時須將鼓直立,鼓面朝兩側,由兩名鼓手,各站一側,同時擊鼓;另有一人立在中間,敲擊鼓梆。其節奏多為、混合拍。舞者圍鼓而舞,舞蹈動作多模擬勞動生產及生活動作,男子動作幅度大而有力,女子動作小而柔和。還有表演性較強的雙人花鼓舞和單人花鼓舞。雙人花鼓舞多為兩個男子或兩個女子同跳,也有一男一女同時擊鼓而舞的。舞時兩人動作對稱,節奏一致。單人花鼓舞,將鼓直立,鼓面朝前,一般由兩人敲鼓梆作伴奏,鼓手站在鼓前,邊擊鼓邊舞蹈。動作有面對鼓面敲擊,背對鼓面反手敲擊或側身敲擊,雙臂有上掄、下劃、後甩等動作,下肢有吸腿、跳動、轉身、前抬腿等動作。
團圓鼓舞 流傳於湖南省西部古丈縣等地。由一鼓手在中間敲擊一面大型扁圓鼓,眾人環繞,歌舞交替進行。開始時舞蹈速度稍慢,鼓手只敲鼓而不舞,舞蹈隨鼓聲速度逐漸加快,並將大鼓立起,鼓面朝前。鼓手邊舞邊敲擊,眾人繞鼓而舞。
猴兒鼓舞 流傳於湖南省西部,是男子表演性舞蹈。表演者有時化裝成猴子的模樣,以拳擊鼓或用槌擊鼓。其主要動作與花鼓舞相似,基本形象是模擬猴子的動態及習性。

詳細介紹

苗族鼓舞苗族鼓舞
鼓舞”是一邊擊鼓邊舞的苗族民間舞蹈。鼓為木製,以牛革蒙於兩端,置於架上敲擊。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於唐代《朝野僉載》卷十四:“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閭其屍,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戚飲宴舞戲一月余日。”的記述。說明“鼓舞”早在唐代就盛行於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苗族“鼓舞”主要分布於湖南西部和貴州東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帶。由於長期分散居住,以及語言、服飾、風習方面的差異,各地“鼓舞”風格特點和形式各不相同。在湖南省西部的鳳凰、保靖、花垣等縣有“花鼓舞”(包括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男子和女子“雙人鼓舞”),古丈等縣有“團圓鼓舞”、“跳年鼓舞”,保靖花垣有“猴兒鼓舞”,在貴州省東南部,清水江沿岸的台江、鎮遠等縣有“踩鼓舞”,黔東南地區的台江縣和湘西地區個別地方有“木鼓舞”,施秉、銅仁等縣有“調鼓”。上述各種形式的鼓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各有不同功能,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如原來“木鼓舞”,僅為祭祀祖先、祈神禳災、娛神、娛祖靈所用,“調鼓”則主要用於喪葬儀式告慰亡靈,“團圓鼓舞”、“踩鼓舞”、“花鼓舞”等,主要是在每年春節和隆重的傳統節日中娛樂。如今,都演變為節慶活動和人們勞動之餘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功能的轉化,也促使鼓舞的節奏及擊鼓動作發生更為複雜的變化,而具表演性質。湘西地區的苗族男、女單人“鼓舞”和“猴兒鼓舞”就是明顯的例子。“花鼓舞”通常活動於春節及“六月六”、“八月八”、“趕秋”、“趕夏”等民族傳統節日。它的活動形式是由兩人各持兩根尺許長的鼓槌、分別站在鼓的兩面同時擊鼓,另有一人持單棒居中擊鼓腰作伴奏。兩者節奏要求統一,動作講究對稱。圍繞著他們舞蹈的男女均可,多寡不限。唯舞蹈開始之前,須按慣例首先唱一首頌揚制鼓工匠功德的古歌,以示對祖先的紀念。
苗族鼓舞苗族鼓舞
花鼓舞”的動作多來自生活,如插秧、割稻、打穀、以及梳妝等,也有取材於武術的,如“青龍纏腰”、“雪花蓋頂”等。其動作特點為男的健壯有力,女的灑脫、柔美。
從“花鼓舞”派生出來的鼓舞有“雙人鼓舞”(男、女均可),特點是擊鼓時兩人可各打一邊或同時敲擊一邊,也可一人擊鼓,另一人以舞姿作陪襯。動作可隨機應變,但十分講究對比、協調。
團圓鼓舞”是種有歌有舞的鼓舞形式,舞時由一鼓手在場子中央擊鼓伴奏,參加舞蹈的人則圍繞著他,踏著節奏明快、時輕時重的鼓點,晃手擺腰地繞圈而舞。每跳完一段舞之後就唱一段山歌、歌和舞交替進行輪迴不斷,直至興盡方休。歌詞多是反映勞動生活和男女愛情的內容。舞蹈基本動作有“大擺”、“小擺”、“細擺”三種。晃手擺腰是“團圓鼓舞”獨有的韻律和風格。
跳年鼓舞”除在伴奏上多用一銅鑼外,其活動形式及動作風格特點與“團圓鼓舞”大致相同。
單人鼓舞”是湘西地區苗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表演性舞蹈。常在歡慶豐收及其它傳統節日裡表演。有男子表演、女子表演的兩種。男子雙手持鼓棒擊鼓或雙手握拳擊鼓,舞蹈動作豐富,有模擬動物形態的動作和武術等多種,動作粗獷有力;女子則是在伴奏者敲擊鼓邊或銅鑼的音響聲中,雙手各持鼓棒一根、邊敲擊著斜放在木架上的大鼓邊舞蹈的。舞蹈動作多是表現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有挖土、插秧、紡紗、織布和照鏡、梳妝等,其風格特點除個別地方能見到激烈、豪放者外,大多較文雅、端莊。
苗族鼓舞苗族鼓舞
猴兒鼓舞”是種技巧性較強的男子表演性舞蹈。它的近代從“單人鼓舞”和“雙人鼓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歷史不過幾十年,由於從事這種表演活動的人都必須是訓練有素的,故至今苗族民間仍不甚普遍。在表演時,舞者的擊鼓方法也有用槌擊的和以拳擊的兩種。舞蹈的內容主要是表現猴兒進廟偷吃供果時無意中敲響了更鼓後驚慌和對鼓嬉戲的情景。動作有“倒上樹”、“偷桃”、“抓癢”、“滾球”、“戲鼓”等,十分滑稽、風趣,富有戲劇性。“踩鼓舞”(苗語稱“究略”)是種女子自娛性集體舞蹈。每年春節甚為活躍。其傳統活動形式是:舞蹈開始時,由一名歌舞兼優的鼓手先唱一首號召青年婦女都來舞蹈的“踩鼓歌”,之後敲鼓為舞蹈者作伴奏。鼓手還具有指揮全體舞者變換動作、掌握舞蹈氣氛的職能。舞蹈自始至終都是以鼓手為中心圍圈進行的。舞蹈者因以佩戴銀頭飾、項圈、手鐲,穿著厚實的花衣長裙為美,動作受到一定製約,使舞蹈相應地形成一種自然地甩手擺腰、輕輕地抬腿踢腳的風格特點。主要動作有“四方舞”、“六方舞”、“鏇轉步”等。
“木鼓舞”有的地方也稱“跳鼓髒”(苗語稱“直質努”),是一種祭祀性舞蹈。過去僅在每隔十三年舉行一次全族性祭祀活動“吃牯髒”時才跳,具有原始宗教色彩。
最初,跳“木鼓舞”時使用的鼓,是將一根直徑約一市尺,長約五、六尺的樹幹挖空,在兩端蒙上牛皮製成的。按古老風俗,舞時要一新一舊同時使用,祭祀活動過後,就將舊鼓送往懸崖陡壁任其腐朽風化,新鼓則放置屋樑上保存起來,待下次“吃牯髒”時取下,與當年新制的鼓並用。
苗族鼓舞苗族鼓舞
關於過去“吃牯髒”時的“木鼓舞”活動,《永綏直隸廳志卷一·苗峒篇》有過較具體生動的記載:“苗族又有所謂跳鼓髒者,及合寨之公祠、亦猶民間之請醮數年間行之,亥子兩月擇日舉行,每戶殺牛一隻、蒸米餅一石,屆期男女早集多者千餘、小亦數百……。苗巫擎雨傘、衣長衣、手搖銅鈴召請諸神,另一人擊竹筒、一木空中二面蒙生牛皮、一人衣彩服撾之,其餘男子各服伶人五色衣或披紅氈,以馬尾置烏紗冠首,苗婦亦盛服、男外鏇、女內鏇皆舉手頓足,其身搖動,舞袖相聯、左右顧盼、不徐不疾亦覺可觀,而蘆笙之音與歌聲相應,悠揚高下並堪入耳,謂之跳鼓髒,……”此外,《苗防備覽、風俗考》中也有類似記載。如今,隨著苗族社會形態的變化和進步,這種大量宰殺耕牛嚴重影響生產的“吃牯髒”祭祖活動已不再舉行了。現在的“木鼓舞”,由於後來僅在男子中傳播和普及,鼓手多由寨中男性長者擔任,因此無論是活動形式或舞蹈動作、鼓點、擊奏方法,均與以前大不相同了。如今在部分苗族山區已成為文化娛樂形式之一。所表現的也主要是一些如“鬥牛”、“宰牛”、“狩獵”等與苗族人民生活和勞動有緊密連聯的內容。上身前傾弓腰甩胯的舞姿、順手順腳的動作,以及在雄渾的木鼓敲擊聲的伴襯下賓士跳躍的步法構成了它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
苗族鼓舞苗族鼓舞
銅鼓舞”(苗族稱“究略高”)是用一頭有面、中空無底、呈平面曲腰狀稱為銅鼓的打擊樂器伴奏的舞蹈。也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一種有代表性的、源遠流長的舞蹈文化,據考古學方面的發現,早在公元四世紀之前(春秋末期),銅鼓就出現在樂舞場面之中了。雖然苗族是在進入封建社會的初期才開始接觸銅鼓這一禮器(後來主要用作樂器)的,但在繼承和發展我國古代銅鼓文化方面有著重要的貢獻。至今,苗族還保存著較完整的演奏形式和舞蹈形式。黔東南地區的苗族人民在歡度傳統節日和喜慶之日仍常跳銅鼓舞。在擊銅鼓時“以繩耳懸之,一人執木槌力擊、一人以木桶合之,一擊一合,使其聲洪而應遠”(貴州《八寨縣誌稿》)。
苗族銅鼓舞的活動形式,現在常見的是將銅鼓懸於庭前或場壩之中,由擊鼓者一手執木槌敲鼓腰,另一手持皮頭槌擊鼓面伴奏。舞者則圍成圓圈、踏著頓抑分明、鏗鏘有力的鼓聲,時里時外,且進且退地舞蹈著。至興高采烈時,還擊掌呼號、喊出“嗨哧哧”之聲以助興。其動作主要是來源於狩獵生活、農業生產勞動和對動物形態動作的模擬,如“騎馬”、“趕鴨”、“捕魚”、“撈蝦”等。苗族銅鼓舞動作以胯部的扭動和上身的擺動為主要特點。
苗族鼓舞苗族鼓舞

舞蹈特點

一是動作手舞足蹈,舞姿豐富。因情緒不同,分打鼓、踩鼓、嗲鼓,內容也不同,表現生產勞作的,有犁田、插秧、割谷等,表現生活的有洗臉、梳頭等,模仿動物的有水牛擦背、猴兒打鼓、貓兒洗臉等。二是因其表演形式和人數不同,分為雙人花鼓舞、男子徒手鼓舞、女子雙人鼓舞、女子單人鼓舞、單人猴兒鼓舞、多人猴兒鼓舞、團圓鼓舞、跳年鼓舞、踩鼓舞、盾牌鼓舞等。三是因流行區域不同,鼓的放置形式也有變化,分“平鼓”、“斜鼓”、“立鼓”,在全國十分少見。四是苗族鼓舞的音樂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服裝也頗有特色

相關詞條

阿罕白 擺手舞 拉手舞 喇嘛教寺廟舞蹈 蘆笙舞 莽式 苗族鼓舞 木瑙縱歌薩滿舞 喪事舞蹈 師公舞

所屬分類

少數民族代表性舞蹈
中國民間舞蹈

少數民族代表性舞蹈

少數民族代表性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