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衫

花衫

是上世紀20年代以後,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藝術特點發展而成的新的旦角類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個演員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兩個行當。王瑤卿為了豐富旦角的表演藝術,充實藝術表現能力,他把青衣沉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靈巧的表演、刀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為一爐,創作出一種唱、念、做、打並重的旦角行當,人們把它命名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結合)。

基本信息


簡介

花衫花衫之《貴妃醉酒》
花衫是京劇旦行里的一個重要的行當,這是一種集唱、念、做、打並重的旦行,也就是說,她集中了青衣的端莊嚴肅,花旦的活潑開朗,和武旦的武打工架。早期的京劇里只有青衣和花旦,沒有花衫。
花衫的創始人是京劇界有通天教主之譽的王瑤卿。在梅蘭芬那裡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的。 他創建的花衫行當,在表演時有唱、有念、有做、有打。 以服裝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

花衫戲中還有一種旗裝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飾,梳旗頭,腳下穿花盆底鞋,說京白。旗裝旦所表演的人物並不限於清朝婦女,哪一個朝代的都有,加《蘇武牧羊》中的胡阿雲(漢代)、 《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宋代)等。花衫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唱、念、做、打結合,所以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各個旦角行當的結合體,“邊緣行當”。花衫行當很漂亮的。

由來

花衫是京劇旦行里的一個重要的行當,因為單純的唱工戲,或者單純的做工戲,在反映生活的時候一般總是比較單調的。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社會的發展,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人物的性格和行動,也越來越複雜了,所以在舞台上表現的形式就要求多種多樣,對演員的要求也希望他們多知多能。根據這樣一個客觀需要,所以自然產生了花衫這樣一個行當。花衫的名稱大約出現於21世紀。原來在京劇的傳統里只有青衣和花旦,沒有花衫這個名稱,這個名稱是後來才有的。當然在以前有一些京劇老前輩,像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都跟他學過戲,向他請教過,所以這個人在京劇歷史上,尤其旦角歷史上,是非常有聲望,立過很大功勳的。
王瑤卿就看到旦角的表演藝術必須擴大表現範圍,豐富充實,增強表現能力。所以在他的舞台實踐當中,就把青衣沉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伶俐的表演,以至於武旦的武打工架等等,各種不同的表演藝術,都捏在一塊熔為一爐,創作出一種唱、念、做、打並重的旦行。換句話說,他創造的每一個角色,在表演的時候都是有唱、有念、有做、有打,這樣就大大擴展了旦行的表演範疇。由於他把青衣、花旦的表演特色都熔為一爐,青衣從前的名字也叫青衫,所以大家給它起了一個新的名詞叫花衫。

發展

花衫花衫之霸王別姬》
花衫這個名詞一出來以後,馬上就風行開來。在報紙上、廣告上不僅有“著名青衣”、“著名花旦”之類的名詞,“著名花衫”這個名詞也出現了,也就是說給旦角增加了一個行當。四大名旦在這個基礎上又不斷地發展。四大名旦新編演出劇目,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屬於花衫的範疇。他們演的劇目很少有單純以唱工或做工為主的劇目,每個新戲演出都能在唱、念、做、打各個方面來滿足觀眾的欣賞要求。
例如梅蘭芳的《貴妃醉酒》 、《霸王別姬》、 《廉錦楓》 、《花木蘭》、《太真外傳》、《西施》、《樊江關》(飾薛金蓮)、《洛神》、《天女散花》以及《穆桂英掛帥》等;程硯秋的《紅拂傳》 、《沈雲英》、《碧玉簪》、《風流棒》《賺文娟》《梅妃》 、《花肪緣》以及《英台抗婚》等;尚小雲的《謝小娥》、《乾坤福壽鏡》、《漢明妃》、《林四娘》、《墨黛》、 《摩登伽女》等;苟慧生的《香羅帶》、《霍小玉》、《杜十娘》、《荊釵記》、 《魚藻宮》 、《紅樓二尤》等;以及大家全都演出的《玉堂春》 、《打魚殺家》、《白蛇傳》這一類的戲,我們說都是花衫戲。
在花衫戲裡,還有一種叫旗裝旦的。所謂旗裝且,就是穿清朝旗人穿的裝束,穿旗袍梳旗頭,腳下穿花盆底的鞋,說京白的角色,例如《四郎探母》的鐵鏡公主,《蘇武牧羊》的胡阿雲,《梅玉配》的韓翠屏和蘇玉蓮, 《大登殿》的代戰公主之類的角色。旗裝旦,一般說不好劃分到哪個行當里。你說她是花旦吧,唱工很繁重,你說她是青衣吧,做工又很繁重,而且她又是念京白的,所以實際上她是屬於花衫這一行的。

貢獻

花衫花衫之《穆桂英掛帥》
由於花衫這一行當的出現,京劇旦行表演藝術大大地向前躍進了一步。在這以前,京劇舞台上演出的劇目是以生行的劇目為主的。在京劇初期的主要著名演員如程長庚、譚鑫培等,都是老生演員。當然旦角也有,可是比較少,能和程長庚、譚鑫培抗衡的旦角演員更少。
自從花衫這一行出來以後,以王瑤卿為首,尤其四大名旦出來以後,由於把行當的表演手段擴大豐富了,所以旦行的劇目也一天比一天增多了。據初步統計,光是四大名旦新編的劇目,每個人都在50齣左右,這四個人新編的劇目總數就將近200齣,還不算他們演的傳統戲。現在舞台上經常演出的全部劇目,恐怕也沒有這么多。這說明我們現在劇目貧乏,還是由於自己努力不夠,我們完全可以把它再擴大些,豐富些。
自從花衫行當出現以後,旦行的劇目越來越豐富,京劇舞台上的生行的優勢地位,就逐漸被旦行所代替了。這個情況一直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改變過來。從情況來看,旦行的演員越來越多,生行卻越來越少,這個情況不太正常,希望以後能改變。

行當介紹

花衫花衫之《梅妃》
京劇的各個行當大都是從其他劇種里沿襲繼承過來的,唯獨“花衫”這個特殊,算是京劇中獨有的行當了。最初時候,京劇旦角主要是青衣和花旦,其中青衣重“唱功”,花旦重“做功”,可以說是涇渭分明。隨著京劇的不斷發展,旦角的表演手段不斷豐富,片面的“唱”或“做”已經不能滿足表演需要,於是旦角唱做結合的越來越多,一個新的行當——“花衫”,也就應運而生了。
提到花衫的創始人,當屬王瑤卿。王瑤卿在京劇史上是很有貢獻的。他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僅自己學問非常淵博,業務非常精通,是很有名的表演藝術家,而且是個教育家,很多著名的表演藝術家都出自他的門下。像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都跟他學過戲,向他請教過,所以這個人在京劇歷史上,尤其旦角歷史上,是非常有聲望,立過很大功勳的。
王瑤卿就看到旦角的表演藝術必須擴大表現範圍,豐富充實,增強表現能力。所以在他的舞台實踐當中,就把青衣沉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伶俐的表演,以至於武旦的武打工架等等,各種不同的表演藝術,都捏在一塊熔為一爐,創作出一種唱、念、做、打並重的旦行。換句話說,他創造的每一個角色,在表演的時候都是有唱、有念、有做、有打,這樣就大大擴展了旦行的表演範疇。由於他把青衣、花旦的表演特色都熔為一爐,青衣從前的名字也叫青衫,所以大家給它起了一個新的名詞叫花衫。花衫這個名詞一出來以後,馬上就風行開來。所以從20年代以後,當時的報紙上、廣告上不僅有“著名青衣”、“著名花旦”之類的名詞,“著名花衫”這個名詞也出現了,也就是說給旦角增加了一個行當。

範疇

花衫花衫之《玉堂春》
從這以後,四大名旦在這個基礎上又不斷地發展。四大名旦新編演出劇目,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屬於花衫的範疇。他們演的劇目很少有單純以唱工或做工為主的劇目,每個新戲演出都能在唱、念、做、打各個方面來滿足觀眾的欣賞要求。例如梅蘭芳的《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廉錦楓》、 《花木蘭》 、《太真外傳》、《西施》、《樊江關》(飾薛金蓮)等;程硯秋的《紅拂傳》、 《沈雲英》 、《花肪緣》以及《英台抗婚》等;尚小雲的《謝小娥》、《乾坤福壽鏡》等;苟慧生的《香羅帶》、《霍小玉》等;以及大家全都演出的《玉堂春》 、《打魚殺家》、 《白蛇傳》這一類的戲,我們說都是花衫戲。

由於花衫這一行當的出現,京劇旦行表演藝術大大地向前躍進了一步。在這以前,京劇舞台上演出的劇目是以生行的劇目為主的。在京劇初期的主要著名演員如程長庚、譚鑫培等,都是老生演員。當然旦角也有,可是比較少,能和程長庚、譚鑫培抗衡的旦角演員更少。自從花衫這一行出來以後,以王瑤卿為首,尤其四大名旦出來以後,由於把行當的表演手段擴大豐富了,所以旦行的劇目也一天比一天增多了。

創始人

《雁門關》中王瑤卿飾蕭太后《雁門關》中王瑤卿飾蕭太后

王瑤卿(1881-1954)原名瑞臻,字稚庭,號菊痴。祖籍江蘇清江,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七出生於北京。為著名崑曲演員王絢雲之長子。九歲從田寶琳學戲。在三慶班從崇富貴練功。後拜謝雙壽為師,同時向張正荃杜蝶雲學青衣和刀馬旦戲。十九歲進福壽班演出。又向時小福、李紫珊(萬盞燈)、陳德霖等名家求藝,技藝漸進。二十三歲三進福壽班,不僅是青衣、刀馬旦兼演,並對《兒女英雄傳》、《雁門關》、《混元盒》等本戲進行了革新嘗試。同年被選為昇平署外學民籍學生,時常進入清宮演出。1906年入同慶班,為譚鑫培所器重,《汾河灣》、《南天門》、《珠簾寨》、《探母》等戲為二人合作的主要劇目。1909年自己組班演出於丹桂園,重排和新編了《五彩輿》、《十三妹》、《乾坤福壽鏡》、《棋盤山》、《萬里緣》、《庚娘傳》等劇,改變了以往京劇舞台上以老生領銜的局面,形成獨樹一幟的“王派”。時人將他同譚鑫培並稱為“梨園湯武”。他四十六歲因“塌中”嗓敗而離開舞台,致力於戲曲教育事業。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英蓉草(趙桐珊)、筱翠花(於連泉)、榮蝶仙、徐碧雲、朱琴心等人,均得到他的教益。梅蘭芳曾說自己是“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程硯秋揚長避短,創造“程腔”,是在他直接指導下完成的。其他如黃玉麟、程玉青、黃詠霓(雪艷琴)、王玉蓉、華慧麟、章遏雲、於玉衡等人,都是王派的傳人。他擔任中國戲曲學校顧問、校長以後,為謝銳青、劉秀榮等人傳授了《十三妹》、《棋盤山》、《珍珠烈火旗》、《孔雀東南飛》、《玉堂春》、《穆柯寨》等戲。中國戲曲學校排演《白蛇傳》,中國京劇院杜近芳、葉盛蘭排演《柳蔭記》,均由他擔任唱腔設計,其中傾注著他的心血,保存著王派演唱的精髓。
王瑤卿是京劇花衫行當的創始人。他集前輩旦行藝術之大成,進行革新創造,開擴了旦行演員的新道路,促進了旦角與生角並駕齊驅的發展,成為京劇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生從藝、授藝60年,世稱“王派”,是清末以來傳人最多、流布最廣的旦行流派。王瑤卿的藝術淵博精湛。他首先突破京劇行當的嚴格分工界限,融匯青衣、花旦、刀馬旦的唱、念、做、打,創造出旦行的新行當——花衫。唱工方面,打破老派青衣的傳統程式,改革和重新設計唱腔,使之優美富於變化,如經他加工的《女起解》的八句反二黃,《汾河灣》的西皮原板,《三娘教子》的二黃三眼等,均成為沿傳至今的唱腔。念白純正傳神,注重分辯四聲、尖團和軟硬氣口,尤擅京白,善用虛字及語氣詞,提煉北京婦女的生活語言加以藝術化,兼有爽脆剛勁,以《得意緣》、《樊江關》、《棋盤山》、《十三妹》等劇為代表。做工細膩生動,在青衣戲中創造運用了面部表情、眼神、手勢、身段、步法和水袖等新的表演方法,改變了傳統“抱肚子”呆唱的模式。如《長坂坡》的抓帳的表演,即由王瑤卿首創。其他如《武家坡》的跑坡,《汾河灣》的進窯,《長坂坡》的跑箭和《失子驚瘋》的瘋步、袖舞等,也都在原有程式的基礎上由王加工創造而成為旦行必備的特技。
王瑤卿武功紮實,腰腿功夫穩練,刀馬戲的武打出色,並且創造了不同於刀馬旦的花衫打法,有穩、準、快、美的特點,《娘子軍》、《金猛關》、《珍珠烈火旗》、《棋盤山》、《穆天王》等均極精彩。他還豐富了旗裝戲的劇目和表演,不僅台步、身段等外部動作精美自然,更能各具身份、氣度,如《雁門關》(飾蕭太后)、《梅玉配》(飾韓翠珠)及《探親家》、《坐宮》、《珠簾寨》、《萬里緣》等,均成為後來演出的範本。
王瑤卿的總體藝術風格是強調演人物,無論唱、念、做、打,均力求突出劇中人物的性格、感情,注意揭示人物的內心,因此所演人物豐滿、真實,而且絕無雷同。王還對服裝、扮相作了大量的改革,他首先於清末廢除蹺工,又改良《打魚殺家》、《樊江關》、《穆柯寨》、《破洪州》等劇中的服裝,結合人物身份和舞台美加以變化,例如創製了穆桂英所戴的蝴蝶盔等。在傳播京劇藝術方面,王瑤卿亦有重大的貢獻,他主張轉益多師,博採眾長,能因材施教,一生曾為眾多的京劇演員(包括四大名旦)設計唱腔與表演,發揮各類演員不同素質、風格的特長,做到因人設腔,因戲設腔。例如在《孔雀東南飛》、《白蛇傳》、《牛郎織女》、《柳蔭記》等新編劇目中,緊密結合情節、人物,不受句式字數的制約,創製了新腔,對京劇的樂句模式和唱腔的程式有較大的突破。王瑤卿能戲寬博,除上述各劇外,《南天門》、《三擊掌》、《落花園》、《虹霓關》、《五花洞》、《御碑亭》、《寶蓮燈》、《龍鳳呈樣》等和自編劇目《棋盤山》、《庚娘傳》、《萬里緣》等亦為王派名劇。有《悅來店》、《能仁寺》(與程繼先合作)及《王瑤卿說戲》等唱片傳世。嗣子幼卿、女鐵瑛,皆能繼承王派藝術。

京劇行當知識介紹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創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態度不同而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