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

花腰傣

花腰傣,是漢族文人給紅河中上游地區的傣族取的綽號,一般指新平縣、元陽縣、元江縣等地的傣族。傣族民眾都拒絕花腰傣這樣的稱呼,更喜歡外族稱他們為傣族或泰族。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花腰傣花腰傣
紅河中上游地區的傣族與其它地區的傣族一樣,都源於雲南高原的古族群。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已經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形成一些城邦小國,其中以“勐掌”(“勐”意為“地方、城邦、國家”,“掌”意為“象、大象”,“勐掌”即“象之邦”、“大象之邦”;“勐掌”包括瀾滄江沿岸的保山壩與彬陽壩,即保山市隆陽區東部、大理州永平縣西部)最為出名。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中將“勐掌”記述為“乘象國”。
公元前五世紀,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的傣族先民以“勐掌”為中心形成聯盟國家“勐達光”(“達光”意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為“中央、中心”;“勐達光”即“中心之邦”或“中央之邦”),“勐掌”首領成為“勐達光”所屬各“勐”(邦、國)的共主,各“勐”百姓稱其為“詔隆”(即大王)、各“勐”首領稱其為“哀隆”(即大哥)。“勐達光”疆域北抵西藏高原南端,南達湄南河上游,西到若開山脈,東至雲嶺-紅河;《華陽國志》、《後漢書》等中國古籍將“勐達光”記述為“哀牢國”(“哀牢”即傣語“哀隆”的變音)。紅河中上游西岸地區屬“勐谷”領土,“勐谷”是以景東盆地為中心的邦國,也是組成聯盟國家“勐達光”(哀牢國)的77個邦國之一。
公元前二世紀末,漢朝征服“勐達光”東面的雟、昆明、滇等部族和國家,將勢力延伸至“勐達光”、在“勐達光”領土上設定移民點(縣)向傣族先民輸入漢朝文化。之後,嶲、昆明、等民族接連反漢。公元14年,滇王若豆率部起兵,殺死益州大尹陳隆遣;王莽先後派平蠻將軍馮茂、寧始將軍廉丹率兵平叛。公元25年,在廉丹的血腥鎮壓下,若豆為首起義軍受到重創,被迫從滇池地區轉移至漢朝勢力相對薄弱的洱海地區,大量滇人也隨之西遷。公元42年,滇人後裔棟蠶在洱海地區率嶲、昆明、滇等民族再次揭竿而起。公元43年,漢朝派將軍劉尚率漢軍3000餘人平叛,棟蠶主力被劉尚追至“勐達光”都城“允掌”(漢譯“永昌”,今保山盆地內)附近,洱海盆地至瀾滄江一帶的民眾為躲避戰爭,經“勐舍”(巍山盆地)沿紅河西岸、哀牢山脈東麓南遷,陸續定居在“勐達光”邊境的紅河沿岸。
花腰傣花腰傣
公元八世紀,“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吞併周邊小邦,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龍”(漢譯“南詔國”),之後稱雄雲貴高原。聚居在雲嶺(蒼山)以西地區的傣族先民被“詔勐舍龍”(南詔王)派到各地駐守,很多傣族移民到紅河沿岸。公元902年,“勐舍龍”(南詔國)被漢裔權臣鄭買嗣篡奪,居住在洱海盆地的傣族大量遷離,有一部分經“勐舍”(巍山盆地)沿紅河南遷,其中有些人落在南遷隊伍後面,最終定居在紅河中上游。
公元十四世紀初,“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兼併周邊小邦,建立聯盟國家“勐卯龍”(漢譯“麓川國”)。“勐卯龍”(麓川國)高峰時期的疆域北抵西藏高原南端、南達湄南河上游、西到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東至雲嶺-紅河。雲嶺-紅河不僅是傣族與其它民族的傳統分界線,也曾是“勐卯龍”(麓川國)與元朝、明朝的國界,“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勐邦”(木邦盆地)、“勐定”(南定河河谷盆地)等傣族人口集中的地區被“勐卯龍”(麓川國)抽出大量人丁到紅河西岸拓荒駐守,同時扼守紅河天險保衛“勐卯龍”(麓川國)邊境。
歷史上,雲嶺-紅河是傣泰民族與其它民族的傳統地理分界線,紅河河谷自古就有傣泰先民居住,後續又有其它地區的傣泰民族陸續遷入,其中規模比較大的人口遷入有三次:第一次發生在公元1世紀,滇國殘餘勢力與漢朝的鬥爭,戰火從洱海盆地一直蔓延至保山盆地,受戰火波及的很多傣泰先民逃亡南遷至紅河河谷地區;第二次發生在公元10世紀,傣泰民族在洱海盆地建立的“勐舍龍”(南詔國)被漢裔權臣篡奪,居住在洱海盆地的傣泰民族大規模遷離,有一部分人經“勐舍”(巍山盆地)遷至紅河河谷地區;第三次發生在公元14世紀,瑞麗江河谷盆地崛起的“勐卯龍”(麓川國)將“勐卯”、“勐邦”、“勐定”等地的傣泰民族遷至紅河河谷鞏固邊防。

特色文化

定居在紅河中上游地區的傣族,專家猜測他們中有一部分人是當年南遷隊伍中的南詔王室後裔(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南遷的滇國貴族後裔,但歷史上的滇國貴族早已融入後續的南詔),保留了古代王族服飾的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特別是腰部彩帶層層,掛滿櫻穗、銀泡、銀鈴等閃亮掛件,絢麗斑斕的精美圖案,也因此被漢族文人戲稱為“花腰傣”。
“花腰傣”保留了最原始的傣族文化,是傣族研究歷史的活化石。“花腰傣”由於地處偏僻的紅河河谷中,封閉的環境使“花腰傣”完整地保存了傣族先民原始的自然崇拜、祭祀、巫術、染齒、紋身、服飾等原生型傣族文化。
“花腰傣”與其他地區的傣族相比,有著自己鮮明的文化特徵,沒有受到南傳上部座佛教文化影響,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崇拜,是原生型文化特徵最鮮明的體現;艷麗多姿、內涵豐富的服飾文化,是最神奇、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古老深邃、自然和諧、承傳完整的民風民俗,保留了傣族先民最初的文化特質;紅河河谷不到700平方公里的傣族聚居區內,令人感受到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交融的壯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