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淑蘭

花淑蘭

花淑蘭,中國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評劇“花派”創始人。1929年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現為瀋陽評劇院花淑蘭藝術學校校長,瀋陽市戲劇家協會顧問,盤錦市戲劇家協會顧問,瀋陽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委員,瀋陽市慈善總會理事,晉察冀文藝研究會會員。花派弟子眾多,知名者有鄭桂芳、王鎮芝、徐廣琴、馮玉萍、曾昭娟、艾麗珍、張秀雲等。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花淑蘭花淑蘭

花淑蘭,原名葛淑蘭。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評劇花派創始人。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唐山林西一個梨園世家。八歲隨母學戲,十一歲開始登台演戲。後拜師習評劇青衣、花旦。曾在天津、北平、張家口、錦州等地演出。建國後,歷任錦州評劇團演員,遼寧評劇二團演員、副團長,瀋陽評劇院二團副團長、院藝委會副主任、藝術顧問,中國劇協第四屆理事。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擅演劇目有《茶瓶計》、《牧羊圈》、《三節烈》、《女經理》(與人合編並主演)等。

她天賦條件好、嗓音高脆,甜潤清新,加上學藝勤奮刻苦,曾拜劉子西為師,吸取劉翠霞、愛蓮君兩派之長,逐漸形成明快華麗、跳躍多姿的演唱和表演風格。她戲路極廣,能勝任小旦、花旦、青衣甚至是小生各個行當。十二歲便在唐山、秦皇島、天津等地演出。1946年嶄露頭角後,進入北京演出,她以《劉翠屏哭井》和《保龍山》打炮而紅,由於的演唱既有劉翠霞高亢、剛勁的韻味,又有愛蓮君唱腔里的玲瓏、俏皮、華麗的特點,所以倍受歡迎。

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她在張家口演出,排演了《白毛女》、《血淚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有革命內容的新戲。全國解放後,技藝精湛,聲譽日隆。1953年以一出《茶瓶計》獲東北匯演優秀表演獎,之後加入瀋陽評劇院。花淑蘭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演出了百餘出傳統戲和現代戲。為評劇藝術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花淑蘭於2005年3月30日病逝於瀋陽。

藝術人生

花淑蘭花淑蘭演《半把剪刀》

花淑蘭一九五O年出關在錦州、瀋陽、長春等地演出,此後,相繼在錦州評劇院、遼西省評劇團領銜,一九五四年調遼寧評劇二團和瀋陽評劇院工作。一九五五年和一九六O年先後兩期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戲曲演員學習班、進修班學習深造,受到名家指教,不僅技藝猛進,而且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使她的舞台藝術得到了理論升華。一九五六年她以滿腔熱情,參加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在志願軍駐地和前沿陣地,她的演唱受到了極其熱烈地歡迎。帶著戰場的硝煙,懷著對祖國的熱愛,演出了《志願軍的未婚妻》等優秀劇目。花淑蘭從小喜歡愛蓮君的唱腔,尤為欣賞那跳躍俏皮的“疙瘩腔”,並根據自身的條件,揉進劉翠霞高亢明亮的特點,吸收了京、梆劇種的藝術營養,因此,早在五十年代,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花淑蘭曾被評為遼寧省文教系統先進工作者,連續三年被評為瀋陽市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由於她的藝術成就和對黨的文藝事業的貢獻,一九六一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十年動亂”,花淑蘭慘遭迫害。重返舞台後,再度煥發了藝術青春。她爭分奪秒,親自帶團往返於東北及京、津、冀巡迴演出,同時教授來自河北、北京、天津、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及遼寧省內四十餘名學生,把自己積累的藝術經驗傳授給下一代。這些學生已成為各劇院、團的主演和藝術骨幹。花淑蘭同志,用心血耕耘著評劇藝苑,用心血澆灌著評劇界桃花。她給人民帶來歡樂,給評劇事業創造財富。

花淑蘭花淑蘭

六十五年的藝術生涯,演出了近二百出戲,感人至深,膾炙人口。給觀眾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她的演唱藝術被譽為“花派”。她的學生在全國兩次匯演大賽中奪魁獲獎共十四人,其中有兩人獲“梅花獎”。花淑蘭不僅是一位表演藝術家,而且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評劇藝術教育家。她傳授技藝,教導弟子,達到嘔心瀝血的境地。中顧委付主任宋任窮曾贈聯寫道:“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中國文化部付部長高占祥兩次題詞贊道:“精心育桃李,熱情傳技藝”,“一代棟樑木,滿圈桃李花”。

花淑蘭有十多出劇目灌制了唱片和錄音盒帶專輯發行於全國。她領銜主演的戲曲電視劇《夕陽無限好》已在全國播放。她的名字被《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中國戲曲志》(遼寧卷、河北卷、吉林卷)、《戲曲群星》載入。王天俠、王力夫編著,瀋陽市文化局劇目室印製出版了《花淑蘭演唱藝術》,她與單甫清、劉洪儒合編的評劇《女經理》由遼寧劇協印製出版了專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評劇名家演唱藝術》大量記載了“花派”的優秀唱段。

花淑蘭於一九五七年出席了全國第三次婦女代表大會,一九六O、一九七九年兩次出席全國文代大會,受到毛主席、周總理和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一九八五年出席全國劇代會,並當選為全國劇協理事。曾任遼寧省1~7屆人大代表,遼寧省青年聯合會付主席,遼寧省文聯委員,瀋陽市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瀋陽市婦聯委員,遼寧省劇協付主席,瀋陽市劇協付主席。

演唱特點

花淑蘭花淑蘭演《茶瓶計》

花淑蘭的演唱突出表現在高腔、疙瘩腔、滑音、裝飾音的運用上,她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使花腔在高音區行繞,聽起來堅實有力,又華麗跳蕩,形成了獨特的演唱風格。高亢是花派的特點之一。花派的音域寬,可達15度,還經常採用高跳8度下降4度的唱法,因此聽力來別有風味。甜美是花派的另一特點。她的所有唱腔,無論是高遏行雲,還是低逐流水,都完美體現了甜美的風格,聽起來盛聲情並茂。花派的特點還有脆亮。一般而言,演員唱得高,就不會脆。可花淑蘭從小就練就了一身硬功夫,即使在高音中,處處透出脆亮。在劇場裡,無論在前排,還是在最後排,人們聽花淑蘭的演唱跟本不用看字幕,她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節都是那樣清晰。花腔是花淑蘭的拿手好戲,更是花派的精髓所在。難怪評劇劇作家胡沙讚揚說,花淑蘭是評劇的戲劇女高音,同時還是花腔女高音,她用美妙的女高音創造了評劇的花派藝術。

以《茶瓶計》為例談談花派的藝術風格。《茶瓶計》是評劇一出老戲,過去經常作為帽戲演出,自從花淑蘭改革後,成了一出大軸戲了,也成了花派名劇了。它講述了宋代,家住泗水縣的原戶部尚書之子單寶童因家遭大火而喪父家毀,無奈攜帶衫襟契約到洛陽岳父的家中投親。工部侍郎龔孝與其妻王氏嫌貧愛富,意欲悔婚。王氏趁龔孝奉旨外出之際撕毀契約,並將單寶童押至馬棚吊打逼其退婚。其女龔秀英不願又無力抗爭,幸得丫環春紅相助,定下摔瓶之計,以此為由主僕追打至馬棚,藉機求情,王氏不允。春紅又趁勢說動在場的王氏之弟王洪貴,使單寶童得以暫時脫身。當王洪貴得知王氏退婚是想把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時後悔莫及,連忙追殺。春紅機智地騙過王洪貴,贈銀給單寶童助他去開封包公那裡告狀。

這齣戲的精彩部分是《報喜》和《窺婿》兩場戲。花淑蘭從人物性格出發,設計了一系列符合人物的唱腔並配以恰到好處的表演動作,令人物栩栩如生,真實可信地表現了一個機靈活潑的小丫環的形象。唱腔華麗,處處展現小丫環的可愛之處,表演上,更是無懈可擊。圓場功、手絹功活脫脫表現的就是一個機靈的丫環。每當演到“吐沫潤濕窗欞紙,捅一個小窟窿,不圓又不方,似那個木匠單吊線”時,她以逼真的舞台動作配合唱腔,戲迷必定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在《報喜》中。花淑蘭以花派特有的圓場功及詼諧調皮的開玩笑始登場,繼之以華美的高腔述說渴望小姐早日見到未婚公子的感情,接著又帶大門不出二門也不邁的小姐偷看未婚夫。整段唱腔連貫流暢,舒展而大方,生動展現了花派藝術的魅力所在。

主要作品

《茶瓶計》、《相思樹》、《孔雀東南飛》、《花木蘭從軍》、《麻瘋女》、《牧羊卷》、《天雨花》、《賺文娟》、《桃花庵》、《珍珠衫》、《三節烈》、《保龍山》、《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楊三姐告狀》、《趙小蘭》、《氣貫長虹》、《乾坤福壽鏡》、《大登毆》、《對金瓶》、《盜金磚》等戲,傾倒了關內外廣大的觀眾。

個人軼事

花淑蘭花淑蘭

生前計畫80歲開“花派”演唱會

花淑蘭視評劇為生命,也正是因為評劇,眾多弟子結識了花淑蘭,了解了花淑蘭。“老師太愛評劇事業了,2003年手術後,她還堅持工作,還演出、培養學生,要不是這么累,她不能走得這么早啊!”瀋陽評劇院花淑蘭藝術學校的吳軍哭著說。花淑蘭是個“戲比天大”的人,這是眾多弟子對她的評價。“在逝世前,老師病得說不出來了,還想著唱戲、聽戲。”本溪弟子張麗華說:“那天,我在老師床前,她不能說話,就用手摸我的臉、頭髮,一直不停,我就問老師,是不是想聽戲啊?老師點點頭,我就唱起了《日裡思來夜裡想》,老師聽著聽著就哭了,她是遺憾自己不能唱了啊。”在北京治病期間,每天花淑蘭都忍受著巨大的痛苦接受治療,但是只要是學生打來電話,她都要接,認真說戲,並叮囑一定要好好練戲。當時花淑蘭還樂觀地告訴弟子,她快80歲了,80歲也正是她從藝70周年,她準備把弟子召集到一起舉辦一場大型的“花派”藝術演唱會,“充分展示評劇的魅力,我要再為評劇事業盡一份力量。”但是花淑蘭卻沒有等到這一天,這個願望只能由她的弟子代替實現……

花淑蘭花淑蘭

“媽媽”送來最後的戒指

老師就是媽媽,花淑蘭一生沒有子女,但是她把弟子都當成女兒一樣看待。天津弟子曾昭娟在2003年參加“梅花獎”演出時腿摔傷了,“我沒敢告訴老師,她還是知道了,給我打來電話,她心疼得半個小時都沒有說出話,就是哭,親媽媽也不過如此了。”

在北京住院期間,瀋陽評劇院的秦真一直在花淑蘭身邊,有一天,花淑蘭把秦真叫到床前,問:“你能不能叫我一聲‘媽’”秦真馬上跪到了床前,這是她多么盼望的啊。“當時老師給我帶上一枚戒指,說是永遠的紀念。”瀋陽評劇院的馮玉萍是花淑蘭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我生活在老師身邊,這是最幸運的事。老師對我的一家都關注、照顧。逝世前,老師已經很長時間吃不下飯了,但是那天我兒子到病房去看奶奶,給她餵雞蛋羹,老師居然忍痛吃了,當時她說,‘我是衝著孫子吃的,我得讓孩子看到奶奶堅強啊。’她雖然沒有給我帶上戒指,卻送給我丈夫一枚,‘花媽媽’真的就像我的媽媽一樣。”聽著這種特別的親情,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相關信息

《藝術星座花淑蘭》出版

花淑蘭花淑蘭

2005年3月30日,花淑蘭的老伴83歲的王景山告訴記者,河北的一位作者王鳳翔寫了一本花淑蘭評傳《藝術星座花淑蘭》,但是現在還沒有印出來,封面是花淑蘭唱《茶瓶計》的劇照,書名是楊仁鎧提的,裡面的文字有近50萬,完整地敘述了花淑蘭的藝術人生。

在瀋陽因病逝世

2005年3月30日,花淑蘭的老伴王景山談起了花淑蘭從癌症復發赴北京就診到3月30日離開人世這最後經歷的近100天。在花淑蘭住院的100天時間裡,陪伴在花淑蘭病床前的,除了丈夫和特意從國外趕回的兒女外,還有一群她的學生。在這生命的最後100天,花淑蘭將所有的藝術毫無保留地留給了她的舞台、她的學生、她所留戀的評劇事業……

關心學生讓人尊敬

2003年年初,花淑蘭被檢查出患有腎癌,8月進行了手術。手術後,花淑蘭的身體開始漸漸恢復,但醫生再三囑咐必須注意休息。已經75歲高齡的花淑蘭完全可以在家休息,可她偏偏坐不住,總是惦記著花淑蘭評劇藝術學校里的孩子,花淑蘭再三強調說:“這是花淑蘭評劇藝術學校,花淑蘭三個字不是掛個名,再說,我一看到這些孩子就什麼病也沒有了。”如果趕上身體不舒服,她就會給學校打電話,讓需要學戲的孩子到家裡來。孩子到來之前,為了保持充足的體力,她會閉上眼睛休息一會兒,等孩子們喊著“花奶奶”跑裡屋時,花淑蘭就像沒病人一樣,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為孩子們上課。

50弟子讓人欣慰

因為身在國外,在母親彌留之際,兒子無法在病床前,盡孝的義務落在了學生們的身上,在花淑蘭生病的100天裡,她們像伺奉母親一樣,精心照料著老師。花淑蘭一生收了50個學生,南至海南島,北到牡丹江,都有花淑蘭的學生。在花淑蘭重病期,學生們從天南地北趕到醫院,精心照料,細心呵護。在第四人民醫院乾診病房406室住院的日子裡,最忙碌的學生是馮玉萍,馮玉萍在這裡已經連續守著,她不肯回家,“我情願這樣守著老師,我怕老師離開的時候我不在她身邊。老師將自己所有的藝術財富都留給了我們,她什麼也沒有帶走。”

戲迷關心讓人感動

花淑蘭生病住院的訊息傳出後,許多戲迷將電話打到花淑蘭的家裡,詢問他們所敬重的藝術家的病情。已經遠赴加拿大的戲迷,每隔兩天就是打來越洋長途,詢問病情,期盼奇蹟發生,讓花淑蘭能再次回到舞台。有戲迷紛紛打電話給花淑蘭的家屬:“希望能在最後告訴的時候,再送花淑蘭一程。”花淑蘭的丈夫王景山老人感慨:“戲迷的國際長途電話一打就是兩個小時。真的讓人感動。”

振興評劇讓人牽掛

花淑蘭不止一次地提到:要振興評劇事業!作為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文化界的驕傲。花淑蘭從來沒有提出任何與自己有關的要求,只是想強調,“評劇需要扶持,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評劇的振興。”在花淑蘭的眼中,中國評劇事業可以更加振興,她反覆跟有關領導強調:評劇的劇場還是很少,唱評劇的人應該更得到尊重,因為看戲的人還是很多。她對評劇事業的牽掛一直到最後一刻。

花派弟子

全國各地花派弟子名冊

1.馮玉萍:瀋陽評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2.田敬陽:瀋陽評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3.吳丹陽:瀋陽評劇院優秀青年演員

4.劉秀梅:遼寧省青年評劇團主演,後調瀋陽市瀋河區文化館工作,現退休

5.王鎮芝:瀋陽評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現退休

6.李威:錦州市評劇團主演,調瀋陽後經商

7.徐蘊玉:原大連市評劇團主演,現退休

8.祝久珍:鞍山市評劇團國家二級演員,現瀋陽評劇院花淑蘭藝術學校教師

9.潘洪偉:鞍山市評劇團國家二級演員

10.趙威:鞍山市評劇團優秀青年演員

11.張麗華:本溪市評劇團國家二級演員,業務團長

12.張旭紅:錦州市評劇團國家二級演員

13.付秀琴:原瀋陽評劇院二團青年主演,現退休,於錦州定居

14.張久蘭:原盤錦市大窪縣評劇團主演,現於錦州市經商

15.楊曉華:原遼陽市評劇團主演,現遼陽市藝術研究所工作

16.趙俊芝:盤錦市評劇團名譽團長,國家二級演員,現盤錦市民眾藝術館館長

17.石雅云:原錦西市評劇團青年主演,現於葫蘆島市經商

18.李萍萍:北票市評劇團青年主演

19.鄭桂芳:原長春評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現經商

20.李娟娟:原長春評劇院副院長,國家二級演員,現民盟長春市委辦公室主任

21.孫偉:長春評劇院優秀青年演員

22.徐廣琴:哈爾濱市評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現退休

23.張 偉:原牡丹江市評劇團主演,現經商

24.劉螢:原牡丹江市評劇團國家二級演員,現牡丹江市朝鮮族藝術館工作

25.孫娟妹:原牡丹江市評劇團優秀青年演員,現牡丹江市民眾藝術館工作

26.曾昭娟:天津評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27.艾麗珍:北京市海淀評劇團國家二級演員

28.張秀云:中國評劇院國家二級演員

29.宋海英(已故):原石家莊市評劇院優秀青年演員

30.趙繼蘭:石家莊市評劇院優秀青年演員

31.王鳳英:原唐山市評劇團主演,現唐山市藝術學校高級教師

32.解郁文:原秦皇島市小海燕評劇團團長、國家二級演員,現瀋陽評劇院花淑蘭藝術學校教師

33.孟沙:秦皇島市小海燕評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業務團長

34.張悅:秦皇島市小海燕評劇團國家二級演員

35.王孔芳:承德市評劇團優秀青年演員

36.曹秀雲:承德市評劇團優秀青年演員

37.孫寧寧: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評劇團優秀青年演員

38.楊晶:河北省豐潤縣評劇團優秀青年演員

39.王銳君:原內蒙古赤峰市評劇團國家二級演員,業務團長,現寧城藝術學校教師

40.郭雅君:海南省海口電視台播音,主持人

41.邱艷傑:原遼寧省藝術學校教師,現於昆明定居

活動年表

花淑蘭花淑蘭

1937年,8歲隨母學藝,主要學唱評劇,兼學京劇、河北梆子、大鼓等。演出的第一出小戲是《吳家花園》。

1942年,拜評劇創始人之一劉子熙為師,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叩拜師傅。

1944年,在塘沽演出時,向京劇演員崔玉柱(綽號“小活猴”)學習武功。

1945年,張家口第一次解放,排演秧歌劇《兄妹開荒》《兄妹識字》,歌劇《白毛女》,評劇《槍斃楊小腳》《血淚仇》《九件衣》等。

1950年以後,曾兩次到錦州演出,參加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的義演,被錦州文教局評為先進工作者。

1952年,參加並宣傳“三反、五反”運動,演出新編評劇《救急包》;6月參加錦州評劇院,任三團團長。

1953年,參加東北大區匯演,以《茶瓶計》奪得最高獎——優秀獎,一舉成名,轟動全國。

1954年,赴阜新演出《茶瓶計》《張羽煮海》。8月份遼東遼西兩省合併,10月調到遼寧省評劇二團。

1955年,進京參加第一屆戲曲演員講習班,班主任梅蘭芳,聆聽了張庚、郭漢城、羅合如等名師的講課。

1956年,赴朝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演出《茶瓶計》《志願軍的未婚妻》《相思樹》等。

1957年,進京出席第二屆婦代會,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的接見。12月,遼寧省舉行好戲匯演,演出《孔雀膽》獲得優秀表演獎。

1959年8月,遼寧省舉行現代戲匯演,演出《火風》,獲優秀表演獎;11月份瀋陽評劇院成立,她參加建院演出,與其他主演聯合演出《“八八”紡棉花》,復排並演出《三節烈》等劇目。

1960年,進京參加全國戲曲演員進修班學習深造。受教於梅蘭芳、荀慧生、張庚等藝術大師,學習了戲曲理論、戲曲表演理論。同年被評為遼寧省文教系統先進工作者;出席第三屆全國文代會。

1961年至1964年,創演四出移植評劇:《半把剪刀》《謝瑤環》《霓虹燈下的哨兵》《黛諾》,成為花派的代表劇目。

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3年率團赴哈爾濱、吉林、長春、四平等地巡演,演出劇目有《茶瓶計》《謝瑤環》《霓虹燈下的哨兵》《三節烈》《牧羊卷》等。同年參加瀋陽市現代戲匯演,演出《霓虹燈下的哨兵》獲得優秀表演獎。

1964年冬排演現代戲《瓊花》。

1965年春,率瀋陽評劇院二團赴盤錦城鄉演出《瓊花》《黛諾》等。深入瀋陽毛紡廠參加勞動體驗生活。同年秋參加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在教育。

1966年劇院開展文化大革命,停止正產文藝生產和演出。

1969年被編入瀋陽市五七幹校,先後於盤錦、瀋陽輝山集中勞動。

1970年,走“五七”道路,到遼中縣牛心坨公社插隊,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接受貧下中農在教育。

1972年,抽調回瀋陽樣板戲學習班評劇組,後改在瀋陽評劇團工作。

1973年,排演小型評劇《一捧鹽》,演出後頗受歡迎。

1978年,瀋陽評劇院恢復建制,恢復《茶瓶計》《謝瑤環》《半把剪刀》等優秀劇目。

1979年,為瀋陽市文化局舉辦青年演員技術表演賽,示範演出《牧羊卷》《半把剪刀》,被上級授予榮譽獎。同年出席第四屆文代會。

1980年,,瀋陽市舉行現代戲展演,演出《海峽情淚》,冬天率領新組建的瀋陽評劇院二團赴鐵嶺、營口等地巡演。

1981年,參加瀋陽市現代戲匯演,演出《女經理》,獲優秀表演獎。同年與愛人王景山率領瀋陽評劇院二團,先後赴錦州、秦皇島、唐山、北京、天津、大連、鞍山等地巡演,時間長達半年。演出劇目有《茶瓶計》《謝瑤環》《半把剪刀》《牧羊卷》《三節烈》《珍珠衫》《黛諾》《霓虹燈下的哨兵》等。這一年開始,她把手徒授藝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1982年,遼寧省舉辦金開芳舞台藝術生活七十周年活動,來自東北、華北的評劇界知名人士、專家學者舉行學術研討會,花淑蘭率評劇二團演出《謝瑤環》。

1985年,出席全國戲劇家代表大會,當選全國劇協理事。

1986年,參加全國評劇名家薈萃演唱會,這次演唱會上的老藝術家有花月仙、李憶蘭、六歲紅、蓮小君、羊蘭芬、筱俊亭、李福安等。

1987年,參加天津舉辦的振興評劇名家演唱會,鮮靈霞、花月仙、六歲紅、蓮小君、郭硯芳、筱俊亭、趙麗蓉、李福安等老藝術家出席。

1988,正式辦理退休。此後仍然為振興評劇事業做出貢獻:一方面協助劇院演出、參加全國各地的名家薈萃演出,一方面廣收弟子、傳授藝術,力求花派藝術後繼有人。

1991年,退休後仍隨瀋陽評劇院深入廠礦農村演出《茶瓶計》《黛諾》《半把剪刀》等戲。

1992年,從藝五十五周年,宋任窮、高占祥分別發來賀電和書法條幅。她和弟子們演出了《茶瓶計》《謝瑤環》《半把剪刀》《牧羊卷》《三節烈》《桃花庵》《相思樹》《劉伶醉酒》等戲。

2000年,組織成立瀋陽評劇院花淑蘭藝術學校,任校長並親自赴到校學員們。同年參加首屆評劇節,獨唱了《茶瓶計》,與弟子曾昭娟合唱《黛諾》。同年參加北京舉行的新千年評劇流派名家演唱會。

2001年,赴太原攜弟子趙俊芝參加第六屆“映山紅”民間戲劇節。趙俊芝參賽《牧羊卷》《杜十娘》,榮獲一等獎;她本人獲創腔獎。

2002年,從藝六十五周年,舉辦花(淑蘭)派經典劇目展演,她攜全國各地的部分弟子(24名)演出了《茶瓶計》《謝瑤環》《半把剪刀》《牧羊卷》《孟姜女》《珍珠衫》《盜仙草》《劉伶醉酒》《杜十娘》等十餘出戲。同年參加第三節評劇藝術節。

2003年9月1日,榮獲“中華英才”獎盃和榮譽證書。此時她已經75歲,是本次全國十餘位獲獎者中最年長的一位。

評劇名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