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小樓

良小樓

良小樓(1907-1984),女,京韻大鼓演員,北京人。她生於京郊一貧苦農民家庭,五歲時被賣給北京聯珠快書女藝人良蕙芬作使女,並學習聯珠快書。原姓氏及祖籍不詳,到養母家後,取名良小樓。 良小樓自小天資聰穎,有一副好嗓子,七、八歲時便和養母一起在四海昇平茶社演唱聯珠快書。十歲時拜王洪利為師,學唱京韻大鼓,十一歲正式登台,演出於北京、天津兩地。十二歲曾獲“童齡坤星”的稱譽。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良小樓先生(1957年) 良小樓先生(1957年)

良小樓生於京郊一貧苦農民家庭,五歲時被賣給北京聯珠快書女藝人良蕙芬作使女,並學習聯珠快書。原姓氏及祖籍不詳,到養母家後,取名良小樓。 良小樓自小天資聰穎,有一副好嗓子,七、八歲時便和養母一起在四海昇平茶社演唱聯珠快書。十歲時拜王洪利為師,學唱京韻大鼓,十一歲正式登台,演出於北京、天津兩地。十二歲曾獲“童齡坤星”的稱譽。當時她在台上著馬褂兒,梳長辮子,是副男孩的裝束,演唱《三國》段子,在觀眾中有“小活趙雲”之譽。因為有聯珠快書的功底,又有京韻大鼓的舞台實踐,故成名極早。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曾稱讚她是“京韻的好苗子”。她在十三歲時又拜劉寶全的弦師韓永祿為師,專學劉派京韻大鼓的演唱。

1950年以後,良小樓先後在北京的迎秋茶社、鳳凰廳等處獻藝,在恢復傳統唱段的同時,還積極參與反映新的社會生活內容的曲目創作。1951年,她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曲藝服務大隊,在朝鮮戰場上,她以一曲《董存瑞》受到志願軍指戰員的熱烈歡迎。1953年,她再次赴朝慰問演出,受到朝鮮人民領袖金日成的親切接見。1953年,良小樓被安排到中央歌舞團說唱組工作。1957年,北京市辦起民營公助的曲藝訓練班。她寧願捨棄國家表演團體的高工資和地位,幾次要求去教學,終調入曲藝訓練班任教,後又隨畢業學生併入北京市曲藝團。1960年後,良小樓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1983年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去世。

藝術風格

良小樓結合自己的多年舞台實踐經驗,經過仔細研究,總結出鼓曲演唱吐字、發聲、用氣的一套方法和規律,用於教學。不少知名歌唱家也曾向她請教,共同探討聲情並茂的演唱方法。她在課徒授藝的同時,還應邀到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講課。良小樓主張:“一個演員不應當光學一個人。”在她的演唱中就以唱腔圓潤委婉,音色渾厚,而兼容劉、白兩派,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她演出的《雙玉聽琴》,《英台哭墳》等曲目,非常鮮明地具有這種特點。良小樓在從事鼓曲教學的同時,一直沒有放棄舞台演出。她演唱了許多劉派京韻大鼓的名篇,也演唱了不少新編曲目,如《黃繼光》、《飛虎山》、《徐學惠》等。

主要作品

她留下來的錄音資料有《桃花莊》、《刺湯勤》、《草船借箭》、《英台哭墳》、《黃繼光》、《華容道》、《鬧江州》、《雙玉聽琴》等。授業弟子主要有北京市曲藝團的種玉傑和王玉蘭二位。

京韻大鼓演員

京韻大鼓是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的曲藝形式。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
白鳳鳴 | 白雲鵬 | 馮欣蕊 | 侯月秋 | 金慧君 | 李世明 | 良小樓 | 林紅玉[京韻大鼓演員] | 林文彬 | 劉寶全 | 劉春愛 | 陸倚琴 | 駱玉笙 | 喬鳳樓 | 孫書筠 | 湯敏 | 王惠 | 王莉 | 小嵐雲 | 小映霞 | 徐德亮 | 閻秋霞 | 楊雅琴[京韻大鼓演員] | 於會江 | 張秋萍[演員] | 趙桐光 | 趙學義 | 孫洪宴 | 王文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