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樓(1878~1938)

楊小樓(1878~1938)

正文

京劇演員,工武生。名三元,為譚鑫培義子,隨譚氏子輩排名嘉訓,藝名小樓。原籍安徽懷寧,生於北京。祖父楊二喜,演武旦,父楊月樓,演武生,人稱“楊猴子”,均為清末京劇演員。小樓幼入北京小榮椿科班二科,科名春甫,從楊隆壽、姚增祿、楊萬青學武生,17歲出科,在京、津兩地搭班演唱,充當配角。倒倉後,發憤用功,曾得到譚鑫培、王楞仙、王福壽的指點,又向俞菊笙請教。24歲搭北京寶勝和班,以“小楊猴子”名貼演,嶄露頭角。赴天津演出時,以《艷陽樓》諸劇轟動劇壇,載譽歸京,再搭寶勝和班,又進譚鑫培領銜的同慶班,得譚獎掖,聲譽鵲起。29歲時任清昇平署外學民籍學生。辛亥革命後繼續從張淇林、牛松山等學戲,豐富上演劇目,並演出於京、津、滬、漢各地。曾領銜陶詠、桐馨、中興、崇林、松慶、雙勝、永勝各社,以武生挑大樑;先後與譚鑫培、陳德霖王瑤卿黃潤甫錢金福、王鳳卿及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朱琴心、高慶奎余叔岩郝壽臣合作。當時與梅蘭芳、余叔岩一起被認為是京劇的三大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師”的盛譽。
楊小樓在藝術上繼承家學,師法俞(菊笙)楊(隆壽),更能博採眾長,打下了武生表演技藝的全面基礎。他戲路寬廣,昆亂不擋,長靠箭衣短打各工劇目,無不精彩。擅演劇目有《長坂坡》、《挑滑(華)車》、《賈家樓》、《鐵籠山》、《冀州城》、《戰宛城》、《鬧昆陽》、《連營寨》、《陽平關》、《青石山》、《狀元印》、《八大錘》、《艷陽樓》、《蠟廟》、《晉陽宮》、《金錢豹》、《安天會》、《水簾洞》、《連環套》、《落(駱)馬湖》、《惡虎村》、《武文華》、《趙家樓》、《麒麟閣》、《林沖夜奔》、《蜈蚣嶺》、《寧武關》、《五人義》、《下河東》、《鎮潭州》等,並能演老生戲《大登殿》、《法門寺》、《戰太平》、《四郎探母》;晚期又排演了新編劇目《野豬林》、《山神廟》、三、四本《連環套》、《甘寧百騎劫魏營》、《陵母伏劍》、《壇山谷》、《康郎山》;還與尚小雲合排了《楚漢爭》,與梅蘭芳合排了《霸王別姬》,與朱琴心合排了《陳圓圓》,與馬連良合排了《要離刺慶忌》。
楊小樓的藝術秉賦極好,身材魁梧,扮相英偉,嗓音清亮爽脆,有一種聲如裂帛的炸音,唱念均遵“奎(張二奎)派”風範,咬字清楚真確,間有京音,行腔樸直無華,唱來氣力充沛,噴吐著實,聲音渾厚飽滿而富有韻味。念白抑揚頓挫、字字分明,於語氣的細微毫末間傳出角色的神情。
楊小樓運用各種武技,必從人物、劇情出發,講求精當貼切,著力體現意境,重在追求神似,觀眾稱之為“武戲文唱”。如《長坂坡》中“宿營”一場,趙雲枕戈待旦的警覺神情,楊小樓演來只微雙目,略以眉宇間的細微表情顯示人物內心的高度警惕與自信;在趙雲懷揣阿斗大戰眾曹將時,楊小樓的步法、槍法穩準紮實,無空招廢式,約而不繁地塑造了一位具有萬夫不當之勇的大將形象。他扮演《霸王別姬》中的項羽,舉手投足都表現了這位叱吒風雲的末路英雄,在一場生死搏鬥中激烈複雜的內心活動,慷慨悲歌,懾人心魄。尤其是同梅蘭芳(飾虞姬)的合作,珠聯璧合,一時稱為絕響。他在京劇舞台上塑造的趙雲、高寵、姜維、高登、楚霸王、孫悟空、金錢豹等藝術形象,突破前人窠臼,自成風格,至今仍為後學者所師法。他把京劇武生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形成人們所推重的“楊派”。

楊小樓(1878~1938)楊小樓(1878~1938)
楊小樓性格沉靜,不喜交遊,習藝演劇之外,閉戶讀書,研習書法,對所演劇目大多自行修潤。30年代後期,他已屆晚年,在編演的《甘寧百騎劫魏營》、《壇山谷》二劇中,有大段說白,說明軍人有守土之責,當誓死抗敵,保衛疆土,激昂慷慨,宣揚愛國思想。楊派武生傳人有孫毓堃李萬春高盛麟李少春王金璐劉宗楊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