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1949年前,興福寺殿堂破舊,殘圮不堪,岌岌可危。1949年後人民政府多次進行維修和保擴,物別是1981年11月起,興福寺得到全面維修,並交給佛教團體作為佛教活動場所恢復開放。1985年重陽節時,興福寺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大典,這次開光距明朝萬曆年間的開光已有384年了,是興福寺歷史上的一次盛會。江蘇、浙江、安徽、上海等省市的名山大寺、佛教界知名人士和信徒上千人興高采列地參加了這次盛典。與興福寺的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禪堂等,還有崇教興福寺塔、華嚴塔、觀音樓、救虎閣、空心亭、四高僧墓、伴竹閣、飽綠軒等建築。這些建築全部修繕一新,富麗堂皇。寺內古木參天,林蔭夾道,還有一棵高達十幾丈的高朝桂樹,樹冠像頂大傘,金秋時節,桂花滿枝,郁香醉人。
興福寺內有著名的興福寺塔,據記載,此塔興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後因籌建僧人去世而末能竣工。至鹹淳年間(1265-1274年),才將塔原構拆去,重建九層塔。此時塔側有崇教興福寺,塔遂屬於寺。寺已幾經興廢,唯塔存至今。因塔平面為方形,故有“方塔”之稱,寺一度也隨塔名稱“方塔寺”。塔自創建以來,歷經滄桑,僅明清二代就經歷地震達十八次以上,曾遭雷擊、兵燹等不下數十次,除塔頂有些斜欹外,勻安然無恙,這顯示了古代建築藝術的高超,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塔為四方九層,磚身木檐樓閣形式,總高69.14米,底層原有木構外廊,現僅存石礎與台座;塔身每邊寬5.25米,原四面辟券門,清乾隆年間重修塔時置石碑,遂將北門堵封。其他各層皆四面開門,門兩側隱出直欞穿,轉角置半圓角柱,柱間閣枋子、斗拱承挑出檐,再荷上面的平座,座周繞有幾何紋樣的欄桿,每面分三扇間立“擎檐柱”,直支檐下,層頂覆盔形,頂中套金屬覆缽和相輪七重等剎件。塔外輪廊為柔和的拋物線,翼角榮繞,造型清秀。塔室底層作八邊形,與二層間做有隔層,一層正中有“宮井”與底層聯通,原供四面千手觀音立像,現已廢。井口暫作天花隔封,自二層起,室平面改為方形,每層置有木扶梯,可登頂層。
今天的興福寺已成為佛教徒禮拜的聖地和國內外遊客青睞的名勝古蹟。興福寺著名祖師為應慈。現任方丈妙生法師,88歲,江蘇人,兼任蘇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常熟市佛教協會會長。
環境介紹
興福寺,在虞山北麓破龍澗畔,據歷代邑志載,始建於南朝齊,由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為寺,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537)改名興福寺。唐貞觀年間,相傳有黑白二龍交勇,沖迸成溪,遂成破澗,故又名“跛山寺”;唐懿宗鹹通九年,敕賜大鐘及“興福寺”額,因名“興福寺”。興福寺,寺內青嶂疊起,古木參天,飛泉石橋,氣象雄古,頗擅林泉雲壑之美。唐代著名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譚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唯餘鍾罄聲。”自此古寺名聲愈盛,成為江南四大名剎之一。此寺依山而築,占地甚廣,破龍澗自寺前迂曲而過。現存主體建築為明清遺構,自南而北共分五列,中軸線上依次有頭山門、天王殿、三佛殿、大雄寶殿。天王殿系硬山頂,外檐斗拱用四鋪作,象鼻昴,每間施斗拱三朵。明間作抬梁造,四椽袱及平梁線條柔和,用材碩大。椽底有銘文:“皇明萬曆已未年丁丑月丙寅日癸已立,善信張拱斗喜舍,吉祥如意。”大雄寶殿為歇山頂,廣五間八架椽,四椽袱及金柱皆楠木製,外壁上嵌砌明萬曆間《重修破山寺記》碑一通。左右二側軸線上分別列救虎閣、佛堂、四高僧殿、藏經樓、觀音堂和齋堂、香積廚、五觀堂等。寺又有東西二園,東園有白蓮池、空心潭、空心亭、米碑亭、飲綠軒等。西園則有放生池、團瓢、對月譚經亭、君子泉、印心石屋等景觀。沿後山麓處,置以長廊,使各景點疏密相間,曲徑通幽。寺前破龍澗上跨明代龍澗橋、法華橋石拱橋二座,山門口澗前空地上聳立唐代大中年造及近年被建石刻十通。寺自唐宋以降即高僧輩出,有唐之懷述、常達,五代之月霞、應慈、持松等,稱譽禪林。歷代文人墨客來游者如明清間吳偉業、錢謙益、翁同和及康有為等也均在寺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或碑記。1982年11月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列為全國重點寺院。歷史介紹
興福寺始建於南朝,蕭梁時建大殿,發現一石隆起,左看似“興”字,右看似“福”字,取其祥瑞,改寺名為興福寺。唐i代有黑白二龍交斗,衝破溪澗,寺在澗邊,所以又稱破山寺。興福寺是比較典型的園林式寺院,庭院景點甚多,玲瓏可人。興福寺山門前有三株楓香樹,如金剛守衛。門前破龍澗在大雨後,水勢奔騰,回音隆隆。過澗上石橋,入山門、天王殿。三聖殿澗邊對著山門有兩根高大的石經幢,一古一新。到大殿,佛像後有高大的善財五十三參群塑。中軸線東有紀念興福寺祖師的四高僧殿及藏經樓等。方形的白蓮池中有千葉重萼白蓮,芳色異常,池旁一株白玉蘭樹斜伸入池,與蓮葉相映成趣。池後有救虎閣,傳說高僧彥稱深夜在此坐禪,聞閣下虎吼,見一虎中箭,乃拔箭裹傷放之,後來老虎來閣向僧致謝。再東面是米碑亭,內有宋代書法家米芾手書唐代詩人常建的名詩《破山寺》: “清晨人古寺,初日照(明)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都)寂,惟聞(但余)鍾磐音。”
米芾書碑時,對原詩作了改動(括弧內的字),使詩與宋代興福寺景點更貼切。米碑旁園內兩株桂花飄香,一叢芭蕉陰綠。碑後有竹香書屋,推窗但見青竹成海,竹香撲鼻。書屋東有空心潭,清澈可以烹茗、潭中橋作九曲,周圍黃石堆砌如峭壁,潭邊空心亭飛檐凌空,亭北一株金錢松高大勁拔。空心潭北的葫蘆潭中,曾產一種別處所無的無尾螺,還曾有綠毛龜。中軸線西有華嚴講堂舊址和迴廊曲徑通幽處。從西北彌勒洞旁上山頂日照亭,亭周老松繁茂,怪石嵯峨,可俯視江南園林式的興福寺全景。山上有一排式樣各異的墓塔。
導遊圖
遊客須知
位於虞山北麓中部的幽谷間,是南朝齊梁古剎,坐北面南,寺前有香花橋,過橋有門樓。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主要景點有“興福石”、“白蓮池”、“君子泉”、“救虎閣”、“日照亭”等。景點聯繫方式:
電話:0512-52850687
交通路線:
交通:公交103路可達。
中國傳統寺廟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