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白毒傘

致命白毒傘

致命白毒傘,又名致命鵝膏菌;白色,菌體幼時卵形,後菌蓋展開成傘狀;分布在廣州、清遠、肇慶等地;劇毒,其毒素主要為毒傘肽和毒肽類,在新鮮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這些毒素對人體肝、腎、血管內壁細胞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極為嚴重,可致使人體內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達95%以上。

基本信息

概述

致命白毒傘,又名致命鵝膏菌;是近幾年廣東發現的新品種。白色,菌體幼時卵形,後菌蓋展開成傘狀;分布在廣州、清遠、肇慶等地;劇毒,其毒素主要為毒傘肽和毒肽類,在新鮮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這些毒素對人體肝、腎、血管內壁細胞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極為嚴重,可致使人體內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達95%以上。
英文名稱:AmanitaexitialisZhuL.Yang&T.H.Li
致命白毒傘致命白毒傘

形態

菌體幼時卵形,後菌蓋展開成傘狀,白色。菌蓋直徑4—7cm,凸鏡形至平展形,白色,但中部奶油色。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至近白色,較密。菌柄長7—9cm,粗0.5—1cm,近圓柱形或略向上收細,白至近白色,基部膨大,近球形。菌環生於菌柄頂部或近頂部,薄,膜質,白色,不活動或在菌蓋張開時從菌柄撕離。菌托薄,膜質,內外表面白色。

生境與習性

常在黧蒴樹Castanopsisfissa的樹蔭下群生或散生,為菌根菌,大量發生於廣東春季溫暖多雨的三、四月,五至七月也有少量出現。

分布

廣州、清遠、肇慶等地。

毒性

劇毒,一個約50g(一兩)的致命白毒傘所含毒素量足以毒死一個50公斤的成年人;其毒素主要為毒傘肽和毒肽類,在新鮮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這些毒素對人體肝、腎、血管內壁細胞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極為嚴重,致使人體內各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達95%以上。“致命白毒傘”毒性很強,誤食大約一天后,會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50克(一兩)即可使人致命,且沒有特效治療藥物。
致命白毒傘致命白毒傘

特點

民間流傳一種毒菇識別方法:蘑菇與銀器大蒜、米飯一起炒或煮後,一旦變黑即證明有毒。這實際上是錯誤的,‘致命白毒傘’和銀器、大蒜同煮後並不會變色。

又現廣州

近年曾導致數十人死亡的致命白毒傘20008年又現廣州。廣東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專家、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泰輝博士等人2008年3月5日在華南植物園的藜蒴樹林採到了約半斤的劇毒蘑菇———致命白毒傘
據李泰輝博士介紹,每年3-4月的潮濕溫暖季節,是廣州地區致命白毒傘等毒蘑菇大量生長的時期。由於冬天剛過,雨水充分,估計今年春天毒蘑菇的生長較旺盛。致命白毒傘這種劇毒蘑菇生長在藜蒴樹林下,在廣州及周邊地區相當普遍。白雲山、華南植物園及天鹿湖等地的藜蒴樹林均可見這種大量生長的致命白毒傘。
專家提醒廣大市民千萬不要隨意採食野生蘑菇,特別不要採食不熟悉的野生蘑菇,以免發生意外。
致命白毒傘致命白毒傘

冬天現身

2010年1月3日,廣州有一家8人(包括2個小孩)因誤食在白雲山採集的白色毒蘑菇而中毒!經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毒蘑菇專家李泰輝研究員鑑定,該白色毒菇就是廣東大名鼎鼎的頭號毒菇殺手——致命白毒傘!
據了解,這次在寒冬1月就有人採集並誤食致命白毒傘中毒事件尚屬首次。往年致命白毒傘均在早春時節(3月份左右)出現,最早出現的記錄也是2月中旬。自2000年廣州發生誤食致命白毒傘的嚴重中毒事件(9人中毒8人死亡)以來,每年都有此類悲劇發生,目前已有數十人因誤食致命白毒傘中毒死亡。
中毒事件發生後,李泰輝、鄧旺秋等人在白雲山西門附近的山上又採到了約半斤的致命白毒傘。李泰輝提醒公眾:這種白色毒菇外形類似某些可食蘑菇,但它含有劇毒毒素,50克即可使人致命。

相關專題

預防毒蘑菇中毒宣傳手冊。
廣東省常見動植物中毒的預防。
正確加工處理食品,預防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應急處理小常識。

野外旅行,小心毒蘑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