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廣陵於馬上作

至廣陵於馬上作

《至廣陵於馬上作》是魏文帝曹丕(187~226)所作的歌詞,曹丕,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魏朝的開國皇帝。

作品原文

至廣陵於馬上作
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②。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③。
猛將懷暴怒,膽氣正縱橫。
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④。
不戰屈敵虜⑤,戢兵稱賢良⑥。
古公宅岐邑⑦,實始翦殷商⑧。
孟獻營虎牢⑨,鄭人懼稽顙⑩。
充國務耕殖⑪,先零自破亡⑫。
興農淮泗間⑬,築室都徐方⑭。
量宜運權略⑮,六軍鹹悅康⑯。
豈如東山詩⑰,悠悠多憂傷。

注釋譯文

①225年,《魏志》記載:“黃初六年,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戍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因於馬上作詩。”廣陵,今揚州,古代是軍事重鎮。
②湯湯:大水急流貌。
③玄甲:即鎧甲。玄,青赤色。“戈”一作“霜”。
④一葦可以航:語取《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航之”。
⑤不戰屈敵虜:一作“不戰能屈敵”。
⑥戢兵:收藏兵器。
⑦古公:周太王,古代周族的首領,傳說為后稷第十二代孫。周文王的祖父。戎狄為爭地而攻古公所居豳(bīn)地,古公遷居於岐山下,建築城郭家室,人多歸之,遂使周興。
⑧實始翦殷商:即言古公在岐山開發經營,為後來殷做了準備。
⑨孟獻:“獻”,《御覽》又作“子”,即孟獻子,春秋魯國大夫,有賢能。虎牢:城名,在今河南省滎陽縣汜水鎮。
⑩稽顙(sǎng):跪拜,古代一種請罪的禮節。稽,叩頭至地。顙,額頭。
⑪充國:使國家富強。耕殖,即耕植,這裡指發展農業,農業為富國之本。
⑫先零自破亡:言如果不重視農業,使農耕凋敝,那是自我破亡之路。
⑬淮泗:指今河南、山東、江蘇等地淮河、泗水流域。
⑭徐方:古國名,在今安徽省泗縣。此句言在淮泗間開發農耕,恢復經濟。
⑮量宜運權略:量宜運,又作“量運宜”。意為在戰略上能適時度量,運籌得當。
⑯鹹悅康:都能安康喜悅。六軍:此泛指軍隊。
⑰豈如東山詩:意為哪裡像《詩經·豳風·東山》詩中所講的那樣。《東山》詩描寫了當時士兵背井離鄉、風餐露宿,復員後田園荒蕪,難見親人。

作品鑑賞

三國時期曹丕即魏國皇帝位後,一直在積極備戰,志在消滅吳、蜀二國,一統天下。225年(黃初六年),曹丕再次發兵攻打吳國,這次水陸兩路並進。水路舟師從曹丕故鄉譙郡由渦入淮臨江,陸路步騎兵由淮泗而至揚州水陸會師。曹丕在馬上所作的這首詩,寫出了魏軍的軍威之盛,兵強將勇,戈戟如林,面對寬闊的長江,視同“一葦可航”,欲以壓倒的優勢和強大的士氣,不戰而屈人之兵,使敵人投降。
詩的後一段,用古事作比,說明自己興兵在於建設淮泗,發展經濟,有利人民,而且也要使從徵士兵得到妥善的安置,不會有《東山》之嘆。陳松民《采菽堂古詩選》評論該詩:說“本不能飛渡耳,卻作此論,命意據勝。後段使事,借古形已,皆有意義,故但覺雅切,曾無滯累。”這次征吳,因是冬大寒,原準備的數千戰船,因河道冰封,一部分不能入江,而吳軍固守且出擊,故再次完師而退。畢竟當時三國鼎立之勢已成,戰爭是力量的搏擊,任何一方都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力量,這是戰爭的規律。曹操諸葛亮,都不能改變客觀規律,曹丕亦然。

作者簡介

曹丕像
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魏朝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謚為文皇帝(魏文帝),葬於首陽陵。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由於文學方面的成就而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並稱為“三曹”。其《燕歌行》是中國存世較早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基本信息欄

這是一首閱兵詩。評家們對該詩的看法不一,有的說是閱兵時的慷慨言志,有的說是退兵前的壯膽打氣。其實,慷慨言志也好,壯膽打氣也罷,不過是看其言得象不象,壯得真不真,至於是不是言過其實、無病呻吟,似乎沒有多少考證的必要。“實”的多了,可以送一頂現實主義的帽子;“玄”的多了,恰好戴一束浪漫主義的花翎。照史風來看,倒是詩文說得越含糊些越好,多些猜測就多些意味,多些意味才能多些聯想,多些聯想才能多有啟示,多有啟示才能多有裨益,於是就多有長進,就有此詩此文令人受益匪淺之說。看看黑格爾的《邏輯學》,讀讀古先哲的《周易》,就有切身的體會。
曹丕的這首詩作於公元225年10月,這是他受禪稱帝代漢後的第6年,也是他病逝的前一年。這一年的8月,魏水師受命於魏王曹丕東征孫權,沿淮河舟行逼長江北岸,兩軍隔江對峙。對水師征吳這件事,《三國志》《資治通鑑》均有記載,應該可靠。《三國志》說:曹丕“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戍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奇怪的是《通鑑》所記反比此述更周詳,說是丕眼看舟船為寒冰所阻,仰天嘆道“嗟乎,故天所以限南北也!”可以放心的是,《三國志》述:《魏書》中既載廣陵賦詩事亦載該詩文,此詩為此間所作定當無疑。由此可見,此次出征後不戰而撤是出於無奈,借丕的話說是天不作美,要劃長江為南北界限以分吳、魏。有趣的是歷史性的氣溫演變之妙。1700多年前的農曆10月也就是現在的公曆11月,就算是“是歲大寒”,氣候偶不正常,此種長江船道結凍的寒冷也可與現今東北瀋陽、錦州一帶11月的氣候相似。詩中的廣陵故城即現今的江蘇揚州,地理位置處在北緯32、3度間,而瀋陽和錦州的位置在北緯41、2度間,近10個緯度間沒溫差,若非隔時跨代出現此事,不可思議。但畢竟是歷經了1700多年,人類的進步伴隨著厄而尼諾與拉尼那的交替登場,以至溫室效應累於今天之狀,是大自然情理之中的報復。想到這,倒記起某位思想家的笑談,說是“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XX的哲學就是鬥爭的哲學”,不知依照那種傳統的鬥法未來的自然和社會該是什麼樣子,地球村的子民們還能不能樂下去?能否照此再斗不得而知,倒是對三國時候11月份的長江出冰道不以為奇了。這等背景下,可知曹丕水師的出征受阻是因於天時,而非實力不濟,由此知閱兵詩並非說大話,確確是慷慨言志。至於是不是“馬上作”則用不著較真,馬上以筆草成是馬上作,馬上吟詠由幕僚記下也是馬上作,馬上打妥腹稿閱兵後書下仍是馬上作,甚至事後依照馬上閱兵時所感而作還是馬上作。這首詩共22句,吟道:“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將懷暴怒,膽氣正縱橫。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古公宅歧邑,實始剪殷商。孟獻營虎牢,鄭人懼稽顙。充國務耕殖,先零自破亡。興農淮泗間,築室都徐方。量宜運權略,六軍鹹悅康。豈如《東山》詩,悠悠多憂傷!”詩的白話大意是:“閱兵的場地在臨近江水的長江北岸,奔流的江水是何等的洶湧澎湃。兵陣中豎起的鐵戈長矛如山林般茂密,黑色的鎧甲折映著耀眼的日光。壯威豪猛的將軍們透露出奮勇殲敵的暴烈憤怒之氣,這暴怒之氣蘊涵著縱橫八方的膽略和豪情。有誰認為那廣延的江水難以渡過?我看一束蘆葦之伐就可輕鬆穿越。但兵法的上策是謀略為上、攻心在先,‘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如果不訴諸武力而謀得和平才稱得上是賢良所為。周朝的先人古公但父選中了歧地作為蓄積醞釀之地,後來的周武王姬發得以摧枯拉朽般的滅掉腐敗的商王朝實在是要歸功於曾祖父的奠基。春秋時的謀士孟獻子為晉國出計在險要的虎庫之地修築城防,迫使鄭國畏戰而俯首稱臣。漢將趙充國平邊亂時不以兵襲,卻以萬人屯田開荒種地;此著兒使得擾邊作亂、以牧為生的羌族的先零部落沒了牧野而不戰自亂,四萬人降服漢朝。我們又在淮河泗水之間倡導、發展農業,在徐州一帶修築軍事瞭望監察設施。我認為這是適當使用正確的權謀和策略的方式,所以,各部隊都精神振奮、給養充足,平戰結合、機動制敵。如此,即便是未戰而撤,也不會象《詩經.東山詩》所述得勝後班師時出現的那種疲憊,那是一種綿綿難述的憂傷!”
簡而言之,閱兵詩言說了一位統帥求戰不成、被迫退兵時的慷慨、風度、韜略、志向。慷慨有激昂、豪爽、感嘆、大方諸義,此處感嘆為首,兼有激昂、豪爽之意。詩人的感嘆是無耐班師,激昂之處是向敵方展示了強大的軍威,豪爽之處是不強求於武力,當退兵時且退兵。至於風度、韜略、志向,主要含於詩的第9--20句,其中9、10句講“不戰而屈人之兵”;11、12句講周太王繁衍生息的典故;13、14句是春秋時晉以威服鄭的史跡;15、16句講漢將趙充國屯田略敵的妙策;17--20句則是述說自己的勤農強軍之法。這些,概要的總結了周、晉、漢史實的成功之例,以及自身採用且已實施的諸項方略,強調德化、謀劃、武力諸法兼而用之,日後必勝。其實,此次出征曹丕亦有剛愎武斷的錯誤,他於出征前不聽謀臣蔣濟的勸告,蔣言“水道難通,帝不從”。結果不但勞軍無功,且在返回時發生了東吳偷襲、水路堵塞等險情。
丕是一位文武兼備的帥才,只是詩文的豪氣不及其父曹操,才氣不及其弟曹植。但以事業與享年之比率量測人生之得失,似丕以39歲之享年獲軍、政、文全局之成就者,史上鮮有。追昔撫今,贊詩如下:休言猛將厭浮風,自古元戎喜閱兵。浩氣摧敵驅虎膽,威風勵己壯豪情。出征未戰期心勝,撤帳班師欲義贏。善策良謀豈沙場?吟詩立馬述鵬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