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浯鎮

臨浯鎮

臨浯鎮 位於安丘市東南部, 總面積56平方公里, 轄37個行政村,總人口3.43萬人。 1995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6億元,比上年增長35.8%;農民人均純收入2230元,比上年增加490元。2007年,安丘市撤銷臨浯鎮,其行政區域併入景芝鎮。

基本信息

經濟發展

臨浯鎮地處渠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充足。該鎮在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中,積極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 糧經比例1∶1。1995年糧食總產2763萬公斤,向國家交售小麥350萬公斤。林果面積8000畝,年產各種果品800萬公斤。瓜菜面積1.5萬畝,其中保護地栽培面積8000畝,塑膠大棚2000個,瓜菜15個系列、30多個品種,總產量4000萬公斤。 養殖業初具規模,大牲畜、肉牛、生豬飼養量5萬多頭,肉、蛋雞飼養量550萬隻, 被濰坊市確立為養牛基地,被山東省畜牧局授予畜牧生產先進強鎮稱號。到1995年底,鎮、村及村以下企業259處,實現產值3.2億元,完成利稅1530萬元。鎮骨幹企業鑄鍋廠生產的火德爐和野炊鍋等產品遠銷韓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有個體工商業戶1320戶,從業人員3120人,有皮件、製鞋、四坊、木業、建材、五金、工藝品等30多個行業。山東名吃芝泮燒肉名揚中外。199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8100萬元。

臨浯鎮2002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56億元,財政收入549.8萬元,

臨浯鎮臨浯鎮
農民人均純收入3688元。

臨浯鎮2003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88億元,比上年增長8.6%;地方財政收入472.5萬元,比上年增長13.6%;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78億元,利稅2066萬元,分別增長162%和144%。第三產業增加值達38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46元。 臨浯鎮地處渠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旱澇保收。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實行標準化生產,全鎮初步形成東部姜蒜、中部瓜菜、西部林果、 北部豐產林帶的區域化、規模化種植格局。設施農業面積多達2萬畝,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AA級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認證中心(OFDC)的認證。生產的蔬菜暢銷北京、青島、深圳、哈爾濱等大中城市的超市,遠銷到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全鎮圍繞“工業立鎮”的奮鬥目標,確立了通過招商引資藉助外力引進一批,發展民營經濟啟動內力新上一批,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增強吸引力帶動一批,引導扶持現有企業挖掘潛力擴產一批,“四力合一”發展工業總體思路,全鎮形成了燒烤、鑄造、造紙、礦產、製鞋、工藝品、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10大主導產業,產品品種達150多種。其中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傳統產品芝泮燒肉被列入《山東地方名吃大全》,榮獲1997年第十四屆濰坊國際風箏會農副產品博覽會金獎,年產量近1000噸,暢銷全國各地。造紙廠被確定為山東省衛生紙出口定點企業,年產高中檔衛生紙、餐巾紙2000噸,70%的出口日本。

地名淵源

浯水今作“渠河”,是安丘第二大河。

浯水,《辭海》稱:浯河,在山東省東部,發源於沂山東麓,東北流經安丘、諸城兩縣入濰河。《地理志》稱“其東浯水,地理志、說文,出靈門壺山,逕漢姑幕故城,併入諸城。”壺山,即穆陵關東側太平山。《水經注》:濰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謂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靈門縣有高山、壺山,浯水所出,東北入濰,今是山西接浯山。浯水自太平山發源,流經沂水、安丘、諸城三縣,哺育了兩岸數十萬兒女,其沖積而成的河套小平原,是旱澇保收的糧田。山東省安丘市臨浯鎮(今併入景芝鎮)就是由面臨浯水得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