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

《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晚期的代表詞作。根據詞序,此詞仿照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有數闋,其中最著名的有兩首。這兩首詞作於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初。

概述

《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晚期的代表詞作。根據詞序,此詞仿照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有數闋,其中最著名的有兩首。這兩首詞作於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初。

作者李清照作者李清照

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其一)

作品信息

【名稱】《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體裁】詞

作品原文

臨江仙

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闕,其聲即舊《臨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雕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1] 

作品鑑賞

南渡以後,清照詞風,從清新枯,變為蒼涼沉鬱,這首《臨江仙》是她南渡以後的第一首能準確編年的詞作。國破家亡,奸人當道,箇中愁苦,只能用曲筆婉達。少女時代的清純,中年時代的憂鬱,一化而為老年時期的沉隱悲愴。這首詞不單是她個人的悲嘆,而且道出了成千上萬想望恢復中原的人之心情。

詞作上片寫春歸大地,詞人閉門幽居,思念親人,自憐飄零。“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首二句寫詞人閉門幽居。首句與歐陽修《蝶戀花》詞一樣,連用三個“深”字,前兩個“深”字為形容詞,形容庭院之深;後一個“深”字為動詞,作疑問句,加重語氣,強調深。連疊三個“深”字,乃比興之作。貌寫閨情,實蘊國恨。次句是用韓文公《華山仙女詩》“雲窗霧閣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強“深”的意境,“常扃”與陶靖節《歸去來辭》“門雖設而常關”,同一機杼,孤寂之心,憂憤之情,躍然紙上。詞境靜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難為懷。雲霧繚繞著樓閣,門窗常常緊閉,雖不深而似深,這是對庭院之深的具體描寫。雲霧繚繞是自然狀況,是地處閩北高山地區建安所特有的,而門窗“常扃”,則是詞人自己關閉的了。這表明詞人自我幽閉閣中,不願步出門外,甚至不願看見外面景況,所以不僅閉門而且關窗。第三句寫的就是詞人所不願見到的景物:“柳梢梅萼漸分明。”柳梢吐綠,梅萼泛青,一片早春、大地復甦的風光。寫景如畫,不設色,淡墨鉤線,著一“漸”字,為點睛之筆。李清照是位感情十分豐富細膩的詞人,對大自然的細微變化,有著敏感的悟性。“雪裡已知春信至”(《漁家傲》)、“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小重山》),在這些早期作品裡,表現的是喜春之情。可如今卻怕見春光。結二句寫的就是怕見春光的原因:“春歸秣陵樹,人客建安城。”“秣陵”,即金陵、建康。建康,是詞人與丈夫趙明誠共同生活過的地方,也是他們恩愛夫妻死別的地方(趙明誠於建炎三年八月病死建康),至今丈夫還埋葬在那兒。詞人想像春天回到建康,春風吹綠了那兒的樹,可是她再也不能與丈夫一起觀賞那兒的春光了。她隻身飄泊,暫時客居建安,千里迢迢,戰亂頻仍,連親自去他墳上祭奠也不可能,自是不忍心看到這春光。這兩句內涵極其豐富,所蘊含的痛楚情懷是相當深沉的。兩句鋪敘,合時、合地,境界自成。“春歸”,時間概念:“秣陵樹”空間概念,意謂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來臨了:“人老”,“老”字,時間概念,“建康城”空間概念,痛北人將老死南陲,創造出一種悲慟欲絕的境界。

詞作下片,承上片怕觸景傷懷,進而追憶往昔,對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今昔對比,無限感喟。“感月吟風”,即“吟風弄月”,指以風月等自然景物為題材寫詩填詞,形容心情悠閒自在。李清照與趙明誠是一對有較高文化修養的恩愛夫妻,他們共迷金石,同醉詩文,烹茗煮酒,展玩賞鑒,沉醉於富有詩意的幸福生活之中。李清照以其女性的獨特敏感和文學修養,以春花秋菊為題材,曾寫過不少好詞。“多少事”,以強調語氣,表示很多,記也記不清了。可如今孤身一人,年老飄零,心情不好,什麼事也做不成。“無成”,這裡並不是一般意思上的事業無成,而是承上詞意,指對“風月”不感興趣,也不敢去接觸,什麼也寫不出來。至此,詞人情緒極為激動,不禁呼出:“誰憐憔悴更凋零”!破碎山河無人收拾,詞人憔悴瘦損、流落江南。詞人在《永遇樂》中曾以“風鬟霧鬢”描繪她的“如今憔悴”。“誰憐”二字,表明詞人身處異鄉,孤身一人,無人可訴。而一個“更”字,道出了詞人的心境日漸一日的悲悽。結末,“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這二句並非寫實,而是舉出她一生中印象最深、與她夫妻生活最有關係,作為“感月吟風”絕佳題材的事件。“試燈”,宋人最重元霄節。每逢元霄,燈市總是熱鬧非常,往往在節前幾天就陸續張燈,稱之為試燈。詞人在《永遇樂》中曾回憶當年:“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踏雪”,宋周輝《清波雜誌》卷八載:“頃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這兩件事,在空間上,從北(汴京)到南(建康);在時間上,從詞人青年時期到中年時期。當年,她對這兩件事都很感興趣,可如今,卻認為“無意思”、“沒心情”,與上片的怕見春光遙相呼應,進一步表露了詞人對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下片以對往昔生活的追懷、眷戀與如今飄零異地、悲悽傷感相對比,寫出一位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詞人形象。

整首詞作幾乎是以口語入詞,明白曉暢,又極準確、深刻地表達了詞人彼時的心理狀態,對比手法的運用,情感抒發的深沉,都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2]

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其二)

作品信息

【名稱】《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體裁】詞

作品原文

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

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3]

作品注釋

①南枝:向南,亦即朝陽的梅枝。

②玉瘦檀輕:謂梅花姿態清瘦,顏色淺紅。檀:原為木名,此處指淺絳色。

③羌管休吹:意謂不要吹奏音調哀怨的笛曲《梅花落》。

④暖風遲日:語出孫光憲《浣溪沙》詞:“蘭沐初休曲檻前,暖風遲日洗頭天。”遲日:春日,語出杜審言《渡湘江》詩:“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 》,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3]

作品輯評

一、清王鵬運四印齋本《漱玉詞》註:此首疑亦有偽,似借前《臨江仙》調,模擬為之者。

二、趙萬里輯《漱玉詞》云:案《梅苑》九引作曾子宣妻詞,《樂府雅詞》下魏夫人詞不收。以《草堂》所載前闋自序證之,自是李作無疑,王鵬運云:借前調模擬為之者,蓋未之深考也。

三、唐圭璋《宋詞四考·宋詞互見考》:案《花草粹編》收此首作李清照詞,但《梅苑》作曾子宣妻詞。據《草堂詩餘》載清照別一首《臨江仙》自序云:“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其聲即《臨江仙》也。”是清照曾作數闋《臨江仙》,此闋起處相同,或亦清照作也。(江蘇文藝出版社1959年4月出版)

四、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按此首泛詠梅花,情調與另一首完全不同,未必同時所作。《樂府雅詞》李詞亦未收此首《梅苑》以此首為曾子宣妻詞,《花草粹編》以為李易安詞,俱不詳所本,存疑為是。

五、黃墨谷《重輯李清照集》:此詞《花草粹編》作李詞,《梅苑》作魏夫人詞,其他宋代總集均未錄,且詞筆劣陋。半塘老人《漱天詞》註:此首亦似偽作,乃借前《臨江仙》調模擬為之者。茲不錄。(齊魯書社1981年11月出版)

六、周篤文:據《草堂詩餘》所引,在這一組《臨江仙》之前,李清照綴有小序,對作詞的緣起有所說明。序云:“(略)”。可知乃是刻意仿效歐陽修迭字佳構而作的。然而卻寫得風致嫣然,沒有一點斧鑿痕跡。這首詞以詠梅為題(《花草粹編》調名下本有“梅”字),人花合寫,把閨人幽獨的離思與韶華易逝的帳憫,極其高華而深至地表現了出來。“庭院深深深幾許”起句襲用歐詞,一字不改,而又融化不澀,別具意境。這種問鼎名篇的作法,表現了漱玉詞人的魄力與藝術上的自信。以設問的口氣一連迭用三個“深”字,能在讀者心中喚起了一種院宇深邃,氣象雍容的聲情效果。迭字用得好,卻能形容盡妙,動人於不自覺之中……李清照這首《臨江仙》一、二兩句用得渾成而富有變化。因而避免了襲用成句容易造成的雷同之感。“庭院”句言其深,“雲窗”句狀其高。一縱一橫,交相映襯,便將一座貴家池館的富麗與清幽的氣象勾畫出來了。雲簇疏欞,霧迷高閣,這是何其縹緲清幽、高出塵寰的所在呵。“春遲”二字語義雙關,包蘊甚深,不可草草讀過。乍看起來,仿佛是主人公慨嘆春光的姍姍來遲。然而這僅是表面的理解。其實,陽春有一序,天地無私,爛漫的春光是不會遺棄這錦屏府第的,這個“遲”字所反映的意蘊中不只是客觀的景物,而且是一種主觀的感情。作者是借春光不到的藝術構思來表現春閨思婦的淒黯心緒。它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等等,可說是同其委婉的手法。“為誰憔悴損芳姿?”更設一問,以跌宕的筆觸,補足上文。指出了原來使閨中人賞春無緒、芳姿悴損的,不正是對遠人的思念和被愛情的折磨嗎?幾經鋪墊,到此才將一篇題旨揭出來。“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歇拍處點出梅花,承上巨啟下之筆,高華中帶有一些淒麗的意味。“清夢”云何?乃是結想而成的南柯相會。遠人縱未得歸,這夢裡的歡娛便也是一分消受了。以清詞寫苦思,倍增悽苦……她不是以梅花直接比人,而是把梅花同清夢聯繫起來,因好夢而溯及梅花,又以“應是”云云推測之詞,加以搖曳,愈覺意折層探,令人回味不盡。漱玉詞富於形象之美,尤長於活用比況類形容詞。如“綠肥紅瘦”與此處之“別到杏花肥”等,皆能別出巧思,一新耳目。“杏花肥”猶言杏花盛開也。然而不用常語而換一“肥”字,把形容詞活用作謂語,就大增其直觀的美感。巧而不尖,新而不怪,真能超越凡庸,別開生面。此處著一“肥”字,上與“瘦”字關合,以梅花之玉瘦,襯紅杏之憨肥,益覺鮮明生動。同時兩相映帶,還點明了時間的跨度。從早梅綻蕊直盼到杏花開遍,二十四番花信風,已吹過十一番了。春光半過,伊人未歸,花落花開,只成孤賞。難怪園中的春色,盡作愁痕了。末尾以景結情,騷情雅韻,令人悽然無盡,洵為小令中精品。(《李清照詞鑑賞》,齊魯書社1986年4月出版)

七、《濟南名士叢書·李清照全集評註》:這首詠梅詞,托物言志,以梅喻人。表面寫梅,實際上寫人。寫梅花運用了擬人的寫法。“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無限恨”,賦予梅花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說是寫人,卻有梅花的物態形象:“發南枝”、“玉瘦檀輕”、“濃香”,真是亦花亦人,梅與人渾然一體。寄託著女主人對遠離身邊的心上人的深情思念,為相思而憔悴瘦損,憂心韶華易逝、紅顏衰老,心上人會對自己冷落和疏遠。意味悠遠深長。(濟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3]

作者簡介

作者李清照 (1084-約1151)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