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中肌

臀中肌

臀中肌位於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後部位於臀大肌深層,為羽狀肌。起點:起於髂骨翼外面,止點於股骨大轉子。

基本信息

簡介

起點:起於髂骨翼外面,止點於股骨大轉子.

主要的功能是:在固定時使大腿外展.前部使大腿屈和內鏇;後部使大腿伸和外鏇.這兩塊肌肉是我們平時生活中走路站立保持良好的姿勢的重要肌肉.

原理:在走路時,保持軀幹正直,髖相對固定,在提腿跨步時由臀中肌和臀小肌收縮抬高.

鍛鍊的基本動作:如站立側踢腿.側臥負重踢腿.可以發展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力量.

臀中肌綜合徵

為發生於臀中肌的肌筋膜炎,

臀中肌位於髂骨翼外側,其前2/3肌束呈三角形,後1/3肌束為羽翼狀,在下端集中成短健止於大轉子外面及其後上角,為主要的髖關節外展肌,並參與外鏇及伸髖關節。站立時可穩定骨盆,從而穩定軀幹,特別在步行中單是著地期尤為重要。日常生活中的軀幹活動如彎腰、直立、行走、下蹲等,臀中肌都起很重要的作用,因而易產生勞損,尤其是突然改變體位時,更易損傷。臨床表現為腰臀部酸痛,深夜、晨起、活動時皆痛,勞累、陰涼時加重,有一半的患者感到大腿擴散痛,少數可感小腿不適,有的患者感到肢體麻、冷和蟻走感,症狀為慢性發作。體檢時,可發現臀中肌有壓痛點,可有痛性筋束,壓痛點可為一個或多個,可出現在臀中肌前、中、後部。按壓激痛點時可出現局部及擴散區痛,直腿抬高時患側可出現臀部及大腿痛,直腿抬高加強試驗陽性。

本症診斷依據:

1、病人主訴腰腿痛的部位在臀部。

2、在臀中肌可找到激痛點。

3無神經根受刺激征。

治療方法:

首選在壓痛點注射0.5%的利多卡因5一10m1,加強的松龍10-1.5mg作局部病灶注射,5-7天一次,3-5次為一療程,多數可愈。對5次以上仍不愈者,特別是有痛性筋膜束者,亦可切除或作局限性臀中肌剝離松解。按摩、理療也有一定效果。

臂上皮神經炎與腰腿病

臀上皮神經炎是因為損傷而造成嚴重的腰臀部疼痛,亦可以稱為臀上皮神經損傷,臀部可觸摸到條索狀物,認為系臀上皮神經離位所致,故此也稱為“筋出槽”。

臨床表現:患側腰臀部疼痛,呈刺痛,如撕裂樣,大腿後側膝以上部位可有放射痛,急性期疼痛較劇烈,彎腰受限,起坐困難,由坐位改站位時需攀扶他人或物體,病人常訴疼痛部位較深,區域模糊,沒有明顯的分布界限,檢查時可在髂嵴中點直下3-4cm處觸及"條索樣"硬物,壓痛明顯,有麻脹感,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不出現神經根性症狀。

病理:臀上皮神經為第1-3腰神經後支之外側支,在股骨大轉子與第3腰椎連線交於髂嵴處平行穿出深筋膜,分布於臀部皮膚,一般不易摸到,當背部肌肉長期緊張,走行於髂嵴上方的部分神經或纖維束,容易受到磨損,產生水腫充血,神經變粗大,周圍軟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症,充血腫脹,因而造成疼痛。

治療方法:一般採取保守療法,急性期可採用痛點注射或局部手法治療,以0.5%利多卡因4-5ml、強的松龍5-10mg局部注射,每周1一2次,3一4次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囑患者勿做腰部劇烈鏇轉活動。

第3腰推橫突綜合徵與腰背痛

第3腰椎橫突綜合徵是常見的腰背痛疾病之一。第3腰椎橫突居全腰椎中心,是調節平衡的樞紐,腰椎橫突是腰背筋膜前層的附著處,各橫突間有橫突間肌肉及橫突間韌帶。橫突是腰方肌和橫突棘肌的起止點,腹內斜肌和腹橫肌通過腱膜也起於此,對腰背部運動和穩定起著重要作用。第3腰椎的橫突位於腰椎的中心,橫突最長,因此受力也最大,較其他橫突更容易產生勞損。第3腰椎橫突上附著的肌肉筋膜容易產生牽拉傷,引起局部組織的炎性滲出、充血、腫脹,繼而發生滑膜、纖維組織、纖維軟骨的增生。

臨床表現:患者常常感到腰痛或腰臀部的瀰漫性疼痛,並向大腿後側放射到膝關節以上,腰部活動時如彎腰、鏇轉腰部時疼痛加劇,咳嗽、打噴嚏等增加腹壓時無影響,檢查第3腰椎橫突有明顯的壓痛,可觸及條索狀硬結。早期患者腰臀部稍豐滿,晚期則可有輕度肌萎縮,X線檢查:可見第3腰椎橫突肥大。

治療方法:採取推拿,可緩解疼痛,解除痙攣,理療亦可舒筋活血,解除痙攣而止痛。也可在橫突尖及周圍組織注射消炎鎮痛藥液,每周1次,連續2一3次,一般採用非手術療法多能緩解和治癒,僅有少數較頑固性痛者需手術剝離,或切除橫突。

肌力訓練

臀大肌、臀中肌的生物力學作用髖關節是身體重力和外展肌的作用支點,它們之間的動力平衡對維持骨盆水平位置及正常行走步態起著關鍵作用。由於股骨頭中心到臀中肌力臂矩較其身體重心的距離為短,臀中肌在維持骨盆平衡中處於劣勢。有試驗證實,當單腿站立時,站立腿臀中肌所承擔的負荷是體質量的2.5倍。在股骨偏心距最適宜的情況下,保持臀中肌肌力,髖關節獲得最大外展功能,最小的關節面應力對股骨假體及與骨交界面間產生最小的軸向力矩和內翻應力,對髖臼杯的作用力量也能顯著減少,延長襯墊壽命,臀中肌在髖關節功能恢復中起到重要作用,使用較小的外展肌肌力即可平衡骨盆,改善行走時的步態,減少發生Trendelenburg陽性徵的機會。股骨偏心距每增加10mm,可減少外展肌用力10%;對髖臼杯的作用力量也減少了10%,在股骨偏心距不變的情況下,增強臀中肌力,可以改善周圍軟組織張力,使髖關節更加穩定。臀大肌起點固定時,拉力方向是由前外下向後內上,使髖關節後伸並稍外鏇。止點固定時,拉力方向由後內上向前外下,使軀幹和骨盆向後傾斜,維持直立姿勢,增強臀大肌肌力對維持站立姿勢,減輕腰背肌的負荷,穩定骨盆和髖關節有著重要意義。

臀中肌,臀大肌在步態和維持關節穩定的作用步行能力的恢復對THA後的老年患者有著重要意義,其表現為:①患者置換後早期離床下地,可有效避免併發症的發生。②行走能力的逐漸恢復,擴大了老年患者的活動範圍,提高了生活質量。③正確的行走步態,避免了腰背肌的代償性活動,減輕了脊柱與腰背肌的負擔。正常人在步行時為了減少能量的消耗,身體各部位要儘量維持正常活動範圍的運動,減少重心移動[15],而臀大肌、臀中肌肌力是恢復行走功能的關鍵。臀大肌為下肢最大的肌肉,在人站立,行走中起重要作用。首先,在行走的支撐期,臀大肌具有穩定骨盆的作用,臀大肌無力,骨盆就會後傾,重心前移,出現臀大肌步態;其次,在步行中,臀大肌與腓腸肌,股四頭肌協同向加速的功能,臀大肌無力,必定伸髖無力,患者常表現為足在地面蹭著行走,形成托拉步態。人在行走中重心要上下移動,形成一個正弦波,移動的範圍約為2.5cm,保持這種正常移動範圍的正是臀中肌。臀中肌無力,那么無力側在支撐期,骨盆就會向對側傾斜,就會出現臀中肌步態;另外,臀中肌無力還會增加髖關節關節作用力,導致假體間聚乙烯襯墊的磨損,從而降低了假體的使用壽命,患者行走時會出現疼痛。本文目的就是通過有針對性的加強臀大肌,臀中肌的訓練,觀察THA後患者功能恢復狀況,THA後Harris評定中,訓練組在關節疼痛,功能得分高於對照組(P<0.05),隨訪結果顯示,訓練組行走功能恢復好,30例患者均未出現跛行與行走疼痛。這表明從置換後早期就重視臀大肌、臀中肌的訓練,對患者的行走功能恢復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老年患者就顯得更為重要。

影像學表現

CT檢查示左股骨大轉子外上方出現點、條狀鈣化灶,後行MRI檢查示左臀中肌形態增粗,呈明顯長T2異常信號,增強掃描出現斑片狀明顯異常強化,擴散張量成像示左臀中肌FA值、ADC值均較對側升高。患者口服活血化瘀藥物並行理療10d後症狀明顯好轉,複查MR示左臀中肌病變明顯好轉。臀中肌起於髂嵴外側,止於股骨大轉子,在日常活動中如行走、下蹲、彎腰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容易受到反覆的應力牽拉從而引起該處肌肉、筋膜等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反應,產生相應疼痛症狀,即稱臀中肌綜合徵,女性相對多見。由於系慢性勞損所致,肌肉走行區尤其股骨大轉子旁常出現鈣化,MRI可敏感顯示臀中肌肌肉水腫改變,脂肪抑制序列尤為明顯。本病例增強掃描後患側臀中肌明顯強化,可能與炎性介質釋放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環改變有關。DTI可從微觀上通過水分子擴散的方向和程度反映肌肉的更多信息,本病例患側臀中肌因水腫導致細胞外間隙增寬,故ADC值升高;以往研究表明,肌肉損傷後由於肌纖維的損傷、撕裂其FA值會降低,而本例患者患側臀中肌FA值較對側升高,推測是因為臀中肌綜合徵並非明顯外傷所致,未發生肌纖維的斷裂,僅出現了無菌性炎性水腫所致,所以DTI對肌肉的病變可起到一定的鑑別作用。近年來臀中肌綜合徵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若認識不足,易誤診為其他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梨狀肌綜合徵等,從而延誤治療,影像學檢查特別是MRI檢查可敏感反映肌肉的形態學及功能學方面的信息,是診斷臀中肌綜合徵的重要手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