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外側皮神經嵌壓綜合徵

所謂股外側皮神經嵌壓綜合徵就是指由於腰臀部閃傷、扭傷而致股外側皮神經受壓而引起臀部疼痛的一種病症,稱為股外側皮神經嵌壓綜合徵。

概述

有一些病人,臨床症狀表現酷似坐骨神經痛,但經過醫生檢查後並未診為坐骨神經痛,而是診為股外側皮神經嵌壓綜合徵,這個病名不如坐骨神經痛那樣容易被病人接受,但實際上這種病在臨床上並不少見。

股外側皮神經?

股外側皮神經來自第二、三腰神經前支後股,在腰大肌外斜向外下方,經髂肌前面在髂前上棘內側穿過腹股溝韌帶下方至股部,經縫匠肌前後面或穿過該肌肉上部,分成前後二支,從闊深筋膜深面穿出至淺筋膜。前支負責髕膝及大腿前方的皮膚感覺,在髂前上棘下側約10cm處穿出闊筋膜。後支負責大腿外側皮膚的感覺。在股外側皮神經經過的部位任何一處由於炎症、腫塊、異物、纖維組織粘連,先天解剖變異等等導致壓迫,都可引起股外側皮神經嵌壓綜合徵。

病因

引起該病的病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髂前上棘處骨?韌帶管內輕微損傷,或盆腔內壓迫所致,如穿戴緊身腰圍、用坐骨神經痛腰帶、軍人帶武裝腰帶,甚至褲袋內的鑰匙等硬物在睡於硬板床時壓於髂前上棘處。此外,髖關節的過伸活動,如跨欄動作、體操舞蹈等,使神經在管口處受到牽拉。盆腔內的巨大腫瘤、骨盆骨折、妊娠、腱鞘囊腫、骨疣及骨盆傾斜等,以上這些原因都可造成股外側皮神經受到壓迫而引發該病。

症狀

患此病的患者可有大腿前外側異樣感覺,如麻木、灼痛、過敏或麻痹等,可有較長時間病史,病人常訴不能忍受褲管的接觸和摩擦,行走可增加不適感,有時站立時並不能緩解,有時坐和躺可增加不適感。病人不適感的程度可輕可重,一般輕者僅活動時稍有疼痛,重者可影響行走和彎腰。休息後或晨起症狀較輕,下午加重。在感覺異樣區內,觸、痛、溫覺均可減弱,但深感覺仍存在。觸診時,患者有不愉快的感覺。有的病人髂前上棘處有明顯壓痛點,髖關節過伸時,可使疼痛加重。無運動障礙及肌肉萎縮。

診斷

股外側皮神經嵌壓綜合徵的診斷比較簡單,主要根據發病部位及典型症狀即可確診,有的病人可在髂前上棘或腹股溝韌帶處有誘發激痛點,可幫助確診。診斷該病時應當與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坐骨神經痛相鑑別。

治療

股外側皮神經嵌壓綜合徵一經確診就應立即就診,儘早治療。首先採取保守治療,對腹股溝韌帶處有誘發激痛點的患者,首選局部封閉療法,可用強的松龍1ml,2%利多卡因5~10ml封閉,效果較好,每周1次,3~5次可痊癒。還可以選用小針刀療法。患者健側臥位,在髂嵴中點直下3~4cm處壓痛或觸及一滾動或立起的索狀結節處,即為進針刀點,常規消毒後,刀口線與肌纖維方向平行,針體與髂嵴平面垂直,深度達髂嵴骨面,將滾動條索狀結節切斷,出針刀,壓迫片刻,創可貼包紮刀口,術後症狀可緩解或消失。

如果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可採取手術治療。手術前確定受壓神經部位,行闊筋膜下神經切斷術,徹底解除壓迫,症狀可消失,手術簡便,效果好。

手法治療

一般多數股外側皮神經嵌壓綜合徵病人只要經保守治療即可緩解症狀。手法治療是保守療法中頗有療效的方法。手法治療主要是根據股外側皮神經的表面投影或壓痛點進行手法復位。治療時病人坐於椅上,兩腿與肩同寬,術者用拇指觸尋滾動或立起的索狀物後,再仔細觸尋原位的溝痕,將股外側皮神經拉起後壓回原位。復位後可繼續輕壓按揉。手法治療療效明顯,很多病人可當即見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