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蛔蟲病

膽道蛔蟲病

膽道蛔蟲病,英文名為biliary tract ascariasis,一般是指蛔蟲鑽入人體膽總管、肝內膽管和膽囊引起的急腹症的疾病統稱。

基本信息

病因

蛔蟲成蟲寄生於小腸中下段,當受到刺激等,可引起蟲體異常活動,上竄膽道;加之蛔蟲有喜鹼厭酸、有鑽孔習性,在膽管炎、結石及括約肌鬆弛等更易引起成蟲鑽膽。蛔蟲進入膽道後,引起括約肌強烈痙攣收縮,出現膽絞痛,尤其部分鑽入者,刺激症狀更頻發,在其完全進入膽道或自行退出,症狀可緩解或消失。

臨床表現

膽道蛔蟲病膽道蛔蟲病
1、兒童、青少年多見,常有驅蛔蟲史。
2、突然陣發性上腹鑽頂樣痛,間歇期宛如常人。
3、絞痛時伴噁心、嘔吐,可吐蛔蟲。
4、後期有膽管炎及各種併發症表現。
5、腹肌軟,僅有劍突下或右上腹深壓病。
6、間歇期無體徵。
7、症狀劇烈,但體徵輕微,“症征不符”為本病特點。

該病以兒童和青年人多見。主要症狀是腹痛,可以突然發生劇烈的上部疼痛,呈陣發性,持續一定時間後可自行緩解,間隙期可以完全不痛。常可伴噁心、嘔吐,常見有吐出蛔蟲者。靜脈膽道造影、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或經T型管膽管造影、 B型超聲等檢查,對本病的診斷有一定幫助。

症狀

1、腹痛:常為突然發作的劍突下鑽頂樣劇烈絞痛,病人面色蒼白、坐臥不寧、大汗淋漓、彎腰捧腹、哭喊不止、十分痛苦,腹部絞痛時可向右肩背部放射,但也可突然緩解。腹痛多為陣發性、間歇發作,持續時間長短不一,疼痛過後,可如常人安靜或戲耍,或精神萎糜。這種症狀是膽道蛔蟲病的特點,有助診斷。
2、噁心嘔吐:常有發生,多在絞痛時,相伴發生,吐出物中可含膽汁或黃染蛔蟲。有的為“乾嘔”,病人不能正常進食。
3、全身症狀:早期無明顯發冷發熱,當並發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膽囊炎時可有發冷發熱和黃疸。如並發肝膿腫、膈下感染、敗血症等,則出現寒戰高熱,甚至中毒性休克等。

診斷依據

1、根據病史,症狀及體徵。
2、白細胞計數多正常或輕度升高,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多有增加。
3、大便中查到蛔蟲卵
4、B超示膽管內有蛔蟲聲象圖。

治療原則

膽道蛔蟲病異丙嗪治療膽道蛔蟲病
1、非手術療法:中西醫結合,解痙止痛,消炎利膽,排蛔,並驅除腸道蛔蟲為主要目標。也可在內鏡直視下取蛔蟲。
2、手術治療:經非手術治療3-4天無效且症狀加重,有明顯併發症,即行膽總管探查取蟲,引流膽汁。膽囊壞疽者切除膽囊,膽道出血者可行肝固有動脈結紮術。有其他併發症時做相應處理。術中、術後均須考慮驅除腸道蛔蟲,以防復發。

用藥原則

膽道蛔蟲診斷明確,首選給予解痙止痛,用A中阿托品+哌替啶,肌注,消炎,用A中抗生素藥物,如:氨S+慶大+甲硝唑,如感染嚴重時可用B中抗生素,給予利膽,選用A或B中任何一種驅蟲藥。按以上用藥大多膽道蛔蟲可經非手術療法治癒。另外,平時有腸道蛔蟲病時,要定期選用A或B中任何一種驅蛔藥給予驅蛔治療,預防膽道蛔蟲病。

療效評價

1、治癒:經非手術治療,症狀體徵消失,無併發症者。B超示蛔蟲已排出膽道;或出現嚴重併發症,經手術治療後,症狀體徵消失者。
2、好轉:經保守治療症狀減輕,但B超等檢查蛔蟲未完全排出膽道者,或出現併發症經保守治療後好轉者。
3、未愈:症狀不消失,並出現夏科氏三聯症;B超示膽道內仍有蛔蟲。

針灸治療

【概述】
膽道蛔蟲病系蛔蟲:

膽道蛔蟲病膽道蛔蟲病
鑽入膽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病症。臨床表現為劍突下突發強烈的陣發性絞痛或鑽頂痛,可向肩胛間區或右肩放射,部份病人伴噁心嘔吐,繼發感染時有發燒、白細胞計數增高等。間歇期疼痛可消失或很輕微。針灸治療本病的報導,始見於五十年代末。用針灸配合內服烏梅湯治療48例膽道蛔蟲病患者,結果均獲痊癒。近二十餘年來,非手術療法已逐漸成為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針灸治療無論在方法上或療效上都有較大的發展和提高。如在診斷上,發現約80%病人的膽囊穴有觸痛或可觸及硬結;取穴上,從各地經驗看以循經取穴配合局部選穴較佳;刺激法上,廣泛套用毫針、粗針、電興奮、穴位注射、電針及耳針等。綜合各方面資料,針灸治療本病的平均療效在95%左右,特別是在早期,更有肯定的效果。針灸治療膽道蛔蟲病的作用機理,一些實驗證明,針刺有效穴位,對奧狄氏括約肌有明顯解痙作用,並能使膽總管收縮,這可能是針刺驅除膽道蛔蟲的生理基礎。治療原則為解痙止痛,預防感染,驅除蛔蟲。做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搞好飲食衛生以防止腸道蛔蟲感染是預防膽道蛔蟲病的根本措施。

【治療】
體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兩組。1、中脘透梁門、大橫;2、膽俞、脾俞。
配穴:迎香透四白、至陽、期門

膽道蛔蟲病膽道蛔蟲病
太沖足三里
(二)治法
主穴每次僅取一組,如效不佳,再酌選配穴。兩組主穴可輪用,亦可單獨用。中脘透梁門,右側腹痛明顯透右梁門,左側明顯透左梁門;大橫穴可深刺至2寸左右;膽俞、脾俞,亦宜以28號針略向脊柱斜刺至有酸、麻、脹強烈得氣感。余穴均須激發明顯的針感。然後大幅度捻轉提插,施瀉法強刺激,留針30分鐘,每5分鐘運針1次。每日1~2次。
膽道蛔蟲病膽道蛔蟲病
(三)療效評價
共觀察825例,針刺為主結合藥物驅蟲,平均治癒率約 95%。其中520例,僅用第二組主穴,結果1~3次治癒309例(59.42%)[3~5]。

體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1阿是穴2
阿是穴1位置:位於足三里下,壓痛感最顯處。
阿是穴2位置:位於右側臀部,在骶管裂孔與大轉子高點連線以上外1/3處之敏感點。
(二)治法
任選一主穴。阿是穴1,先於該穴上反覆用力按壓,當腹部劇痛出現明顯減輕或消失傾向時,即在此點進針。得氣後,宜採用“氣至病所”手法,反覆施行,使針感向腹部方向傳導。留針時間據症情變化而定,在此期間可間斷予以運針刺激。阿是穴2,用5寸長毫針垂直剌入2~3寸,持續捻轉5分鐘,當疼痛大減後,留針20~30分鐘,中間行針2~3次,或據疼痛情況隨時施針。針刺治療同時可服烏梅湯加味或食醋適量,每日3次;鼓勵患者進高脂肪餐。在疼痛緩解24小時後,每日服驅蛔靈3.5克,連服兩天。
(三)療效評價
以上述方法治療283例,其總有效率為96.8~100%。

粗針
(一)取穴
主穴:主穴
配穴:上合谷、胸椎透胸椎。

膽道蛔蟲病膽道蛔蟲病

主穴位置:在第六胸椎棘突上緣。
上合谷位置:在第一、二掌骨之間基底部。
(二)治法
先取主穴,如不能即時止痛加取配穴。患者端坐低頭,暴露背部,選直徑1毫米粗,2寸長之特製粗針(赤醫針),與皮膚成30~40度角,對準主穴,向下斜刺至皮下,然後順脊柱平刺1~2寸,留針;上合谷以28號3寸毫針先直刺進針1~1.5寸,得氣後退至皮下沿第二掌骨向指掌關節透刺;另用同樣粗細和長度的毫針,從第7胸椎棘突上緣沿皮下透向第九胸椎。留針時間亦可據症情變化而定。每日1次,3次後改為隔日1次。
(三)療效評價
粗針(原名赤醫針)上法治療920例,治癒率在95%左右。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期門阿是穴膽俞鳩尾
配穴:中脘陽陵泉
阿是穴位置:腹部壓痛最顯著處。
(二)治法
藥液:維生素K注射液、維生素C注射液、當歸注射液或注射用水。以主穴為主,療效不明顯者改取配穴。每次取1~3穴,阿是穴必取。阿是穴須用皮內注射針頭刺入,將注射用水0.3~0.4毫升注入皮內,使局部成典型橘皮樣變(不可注入皮下,以免影響效果)。余穴可注射其他三種藥物中的任一種,針入得氣後,緩緩推入。維生素C每穴0.3~0.5克,維生素K3每穴0.5毫升,當歸液每穴0.3~0.5毫升。穴位注射,每日1~2次。

膽道蛔蟲病膽道蛔蟲病
(三)療效評價
共治165例,膽絞痛有效率93%~100%。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胰膽迷根
配穴:十二指腸神門交感
(二)治法
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先針刺右側,疼痛未止再針左側。捻轉運針,刺激須強,留針30分鐘至1小時,每5~10分鐘行針1次;或以0.25%普魯卡因在上述耳穴注射,每穴0.3毫升。每日1~2次。
(三)療效評價
治療106例,止痛有效率84~97%。

指針
(一)取穴
主穴:膽俞
(二)治法
患者取俯臥或伏案位,醫者以雙拇指按揉膽俞穴,壯實者施力重,瘦弱者可輕柔些,以酸脹為度。每次施術5~10分鐘。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0例,疼痛消失10例,顯效8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0%。

專家提示

膽道蛔蟲病常見,尤其是農村發病率更高。預防本病必須先要預防腸道蛔蟲病。要全社會動員做好管水、管糞等衛生防治工作,積極宣傳,每個人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吃不潔之生菜果,防止病從口入。有腸道蛔蟲症時,給予定期驅蛔治療,如得了膽道蛔蟲病,應遵醫囑徹底治療,以免蟲卵、蟲體殘骸在膽道內滯瘤導致膽結石。膽道蛔蟲病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大多能治癒,如治療無效,症狀加重,並出現併發症者,可考慮手術切開膽管取蛔蟲引流膽汁,和其他相應處理。現也有人主張採用內窺鏡直視下取蛔蟲。

預防常識

膽道蛔蟲病膽道蛔蟲病 預防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膽道蛔蟲症來源於腸道有蛔蟲的病人,而腸蛔蟲病是一種傳染病,傳染源是蛔蟲病人或帶蟲者,感染性蟲卵通過口腔吞入腸道而成為帶蟲者。所以只有把好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才能徹底根除腸道蛔蟲的發生。

2、腸道有蛔蟲的病人,在進行驅蟲治療時,用藥劑量要足,以徹底殺死,否則因蛔蟲輕度中毒而運動活躍,到處亂竄,極有可能鑽入膽道而發生膽道蛔蟲症。

膽道蛔蟲症的患者應注意什麼?

1、在發作時,病人因疼痛套用止痛劑如杜冷丁藥物時,一日套用不超過2-3次,以防久用成癮。

2、並發膽道感染套用抗菌素四環素過程中,注意用藥時間不宜過長,尤其小兒患者,因四環素能引起牙釉質發育不全,牙齒發黃,骨生長緩慢等。

3、在套用中藥苦楝皮糖漿進行治療時,應嚴格控制用量以防中毒,其次對於心臟功能不全的病人及體質較弱者忌用。

4、經(內科)保守治療7天以上無緩解,甚至反而加重者,或反覆發作,出現皮膚黏膜發黃及能觸及腫大的膽囊,而又找不出其它原因者,可考慮送醫院行外科手術(膽管探查術)治療。

病理學常識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種各樣的疾病也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疾病困擾著人們,讓人們備受折磨。現在,病理學常識帶我們去科學的認識了解這些疾病,在科學的指引下,認清這些疾病的真面目,擺脫疾病的困擾,讓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