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毒

濕毒

濕毒又稱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性皮膚病,以皮疹損害處具有滲出潮濕傾向而故名。該病病程遷延難愈、易復發。《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有:濕毒是指濕氣鬱積日久成毒而言。濕毒積於腸而下注,可致“濕毒便血”,症見糞便有血水,或便血而色紫暗不鮮,但腹不痛;若濕毒下注,郁於肌膚,則小腿部易生瘡癰,稱為“濕毒流注“,症見瘡形平塌,根腳漫腫,包青或紫黑,潰破後膿水浸漬蔓延,久不收口。

基本信息

綜述

治療原則:
1.治療原發源;2.抗生素治療;3.抗組胺藥物治療;4.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5.外用藥對症治療。

診斷依據:
1.原發病源急性惡化;2.1-2周后在遠離原發源部位發病;3.皮損:紅斑、丘疹、水胞、糜爛、滲液;4.劇癢。

臨床表現

濕毒濕毒
濕毒臨床症狀變化多端,根據發病過程中的皮損表現不同,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急性濕毒的損害多形性,初期為紅斑,自覺灼熱、瘙癢。繼之在紅斑上出現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皰,搔抓或摩擦之後,搔破而形成糜爛、滲液面。日久或治療後急性炎症減輕、皮損乾燥、結痂、鱗屑,而進入亞急性期。慢性濕毒是由急性、亞急性反覆發作不愈演變而來,或是開始時即呈現慢性炎症,常以局限於某一相同部位經久不愈為特點,表現為皮膚逐漸增厚,皮紋加深、浸潤,色素沉著等。主要自覺症狀是劇烈瘙癢。

濕毒雖有上述的共同臨床表現,但不同部位的濕毒,其皮損形態也有一定差異。如外耳道濕疹易伴發真菌感染,乳房濕疹常見於哺乳期婦女,常有皸裂而伴疼痛。肛門、陰囊濕疹常因搔抓、熱水皂洗而至急性腫脹或糜爛。小腿部濕毒常致潰爛,不易癒合等。除上述以外,在臨床上還有部分表現尋常的特殊型濕毒,如繼發於中耳炎、潰瘍、瘺管及褥瘡等細菌性化膿性皮膚病的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對自體內部皮膚組織所產生的物質過敏而引發的自體敏感性濕毒。嬰兒濕疹好發於滿月後嬰幼兒期,常對稱發生在手背、四肢伸側及臀部。皮損形狀似錢幣的錢幣狀濕毒。

治療偏方

1、泥瞅豆腐湯
鮮豆腐100克、泥瞅數條。將泥瞅放盆中養1—2日後取出,宰洗乾淨,切成3.3—厘米長段,與豆腐共放鍋中,加水適量,煮至爛熟,吃泥鍬豆腐喝湯,每日1次,每次1小碗。用於急慢性黃疽型肝炎,對轉氨酶高者有降低作用。

濕毒食療
2、雞骨草蜜棗豬肉堡
雞骨草30克、蜜棗7。8枚、瘦豬肉100克。加水適量煎煮,食鹽小量調味,去渣,喝湯吃肉,每日1劑。本方具有清濕熱、解毒、退黃、扶正護肝之功效。適用於急慢性肝炎濕熱明顯者。

3、田基黃蜜棗豬肝煲
田基黃30克蜜棗7—8枚豬肝100克。將豬肝切成片,用清水適量煎煮,加食鹽少量,去渣飲湯食豬肝,有清熱去濕,散淤解毒,扶正護肝之功。適用於急慢性肝炎濕熱證明顯者。

4、茅根豬肉
瘦豬肉250克、茅根250克,將茅根洗淨放在鍋中。加水煮沸,去渣,然後放入切成片的瘦豬肉,煮湯。肉煮熟後加入調味品,吃肉喝湯,每日2次,每次1小碗。適用於急性病

濕毒濕毒

毒性肝炎。

5、海蜇革莽
海蜇150克、餑齊250克,將海蜇洗淨,革莽洗淨,去皮切片,同放在砂鍋中,加適量的水煎煮成湯。每日2次,每次1小杯o·—治療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6、虎杖蜜
虎杖根500克、北五味子250克、蜂蜜1000克,將虎杖、五味子洗淨,用砂鍋加水浸泡半小時,水量以浸沒藥物為度。中火煎沸後,改用小火煎半小時,取汁150毫升,再加水煎取汁150毫升,棄渣,將頭、二煎汁及蜂蜜一起倒入大砂鍋內,小火煎沸5分鐘,冷卻裝瓶備用。每日3次,每次5—10毫升;飯後開水沖服,兩個月1療程。具有扶正扶邪、柔肝解毒、扶淤止痛、利濕之功。適用於慢性遷延性肝炎。

7、四紅湯
赤小豆60克、花生仁帶衣30克、紅棗10個、紅糖2匙。先將赤小豆、花生仁洗淨放人鍋內,加水500毫升,用小火慢燉如分鐘,再放人洗淨的紅棗,繼續燉30分鐘,至食物酥爛為止。每日l劑,服時加紅糖,分早晚兩次吃完。具有補益肝血、健脾利濕、清熱消腫、行水解毒功效。適用於慢性肝炎。

8、鬱金清肝茶
廣鬱金(醋制)10克、炙甘草5克、綠茶2克、蜂蜜25克。上四味加水1000毫升,煮沸10分鐘,取汁即可,每日1劑,頻頻飲之。具有疏肝解郁、利濕祛淤之功效。適用於肝炎、肝硬化、脂肪肝及肝癌患者服用。

9、赤豆冬瓜湯
赤小豆60-80克、冬瓜帶皮250—500克一併煮湯服,每日1劑,分次服。具有消炎利水之功。適用於肝硬化有少量腹水者。

10、鯽魚赤豆商陸飲
鯽魚250克、赤豆120克、商陸3克同煮熟,吃魚肉喝湯。商陸通二便,瀉水散結。全方溫中補虛、健脾利水。適用於肝硬化腔水患者。

濕毒用藥
11、蘑菇婉豆腐
嫩豆腐250克、鮮蘑菇60克,豆腐切小塊放冷水鍋里,加紹酒少許,待旺火煮豆腐出小孔時,棄去豆腐水。將豆腐與鮮蘑菇、適量醬油、精油和沒過豆腐的清湯放人瓦罐,文火鈍20分鐘,撒入味素,淋入香油食用。鮮蘑菇補肺健脾,能調節免疫機制,提高機體耐受缺氧能力,促進損傷的肝細胞修復。豆腐滋脾養肝,益氣和中。本方對慢性活動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恢復期症見頭昏耳鳴、心煩失眠、食欲不振、少氣無力和肝腎陰虛的患者可經常服用。

12、若以濕毒為主,有肝區隱痛、上腹部悶脹、食慾下降、口淡、大便稀溏、舌苔白厚或膩等表現,主要目的是去濕解毒護肝。可用野生靈芝10克,白朮10克,豬瘦肉50克,煲湯飲用。或用生薏仁100克,淮山藥20克,炒扁豆20克,鮮雞腳100~150克,煲湯飲用。

13、若以熱毒為主者,有肝區疼痛、口苦口乾、腹脹、倦怠乏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苔黃厚等表現,此時,主要目的是清熱解毒護肝。可用:
鮮馬齒莧頭及根250克,鮮車前草120克,加適量黃糖,煲湯飲用;
②用鮮田基黃120克(乾品30~60克),鮮雞蛋一個(蛋熟後去殼再煎20分鐘),煲湯食用;
夏枯草30克,鮮茅根50克,煲水加適量冰糖,代茶飲用。

14、若見消瘦、神疲乏力、兩肋疼痛、面色滯暗、食慾差、大便爛、腹脹、舌苔有齒印者,此為肝鬱脾虛的表現,宜疏肝解郁健脾。可用:
雞骨草60克,紅棗10枚(去核),煲湯水飲用;
②用赤小豆150克,玫瑰花10克,活鯽魚250克,將鯽魚去腸雜,煮湯,飲用或食用;
③用鮮田基黃100克,鮮雞蛋2隻(雞蛋煮熟去蛋殼),橘餅15克,三種食品共煮湯,中途把雞蛋去蛋殼後再煮,煮好後喝湯食蛋及橘餅。

15、若見頭暈目脹、耳鳴、口苦舌乾、失眠多夢、五心煩熱、腰酸腿軟、肝區痛、大便乾結、小便黃短、舌紅少苔者,此為肝腎陰虛表現,宜滋養肝腎。可用:
一隻(約重250克至500克左右),枸杞子25克,淮山30克,女貞子15克,陳皮絲2克,共煮湯。煮好後去諸藥調味,飲湯食鱉,每日分2次飲用;
②用淮山藥25克,桂圓肉15克,鱉一隻(重約250克至500克),將鱉肉、鱉殼與淮山、圓肉放燉盅內,加清水適量,隔水燉熟後分次服用;
③用沙參30克,玉竹20克,百合25克,野水鴨一隻,先將野鴨去毛及腸臟,洗淨,然後4種食品共放瓦煲內加清水適量,煲湯飲用。可分2至3次飲用。

16、但有些B肝患者沒有什麼症狀或者症狀輕微不易覺察,此時,重點應放在健脾養肝方面。可用:
①西洋參30克,豬瘦肉150克,共放瓦煲內煲湯飲用;
②用淮山藥20克,芡實30克,杞子15克,泥鰍魚250克,先將泥鰍魚去腸臟洗淨,輕微煎一下,然後共放瓦鍋內煲湯飲用;
③用鮮蘑菇100克,豬瘦肉100克,加清水適量煲湯,調味飲用。選擇湯料還應注意季節的特點,尤其春夏二季。

濕毒食療
17、春季時節,春雨綿綿,整個大地都處在一片春濕之中。此時濕邪極易傷害人體,出現倦怠、精神不振、易疲勞、食慾欠佳之不良反應,對肝臟的升發條達功能極為不利。此時,宜去濕健脾護肝。可用:
玉米須60克,鮮蚌肉200克,加清水適量,煲湯飲用;
白眉豆100克,生薏仁100克,鮮鯽魚250克(去腸臟),煲湯食用;
烏龜約500克(宰殺去內臟、頭和爪連龜甲同用),鮮土茯苓500克,將土茯苓洗淨切小塊放入砂鍋內先熬一小時,然後放入龜再熬3小時以上。調味吃龜肉,飲湯。

18、夏季時節,則烈日炎炎,雨水充沛,濕熱並重,對消化系統的肝、脾、胃、腸,影響極大。此時,又宜濕熱並清,強肝健脾,和胃適腸。可用:
①鮮茅根50克至100克,生苡仁100克,鮮冬瓜(連皮)500克至1000克,煲湯飲用;
木棉花30克至50克,生苡仁100克;鮮馬蹄150克,白砂糖適量,煲水飲用;
③夏枯草12克,綿茵陳15克,菊花12克,銀花15克,雞蛋花15克,砂糖適量,煲水飲用。

專家提示

自體免疫性濕毒是由於患者對自體所患皮膚病變經刺激後形成的某種物質發生過敏所引起的炎症反應,因此,主要關鍵是治療原發源。有些人往往把濕毒等看作“癬”而外搽刺激性較強的“癬水”,這樣使原發病惡化,在身體其他部位發生敏感而出現皮炎表現。因此患了皮膚病,選擇合理的外用藥物是很重要的,如能及早請專科醫生診治,則會減少自體敏感性皮炎的發生。

區別

不同部位的濕疹,其皮損形態也有一定差異。如外耳道濕疹易伴發真菌感染,乳房濕疹常見於哺乳期婦女,常有皸裂而伴疼痛。肛門、陰囊濕疹常因搔抓、熱水皂洗而至急性腫脹或糜爛。小腿部濕疹常致潰爛,不易癒合等。除上述以外,在臨床上還有部分表現尋常的特殊型濕疹,如繼發於中耳炎、潰瘍、瘺管及褥瘡等細菌性化膿性皮膚病的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對自體內部皮膚組織所產生的物質過敏而引發的自體敏感性濕疹。嬰兒濕疹好發於滿月後嬰幼兒期,常對稱發生在手背、四肢伸側及臀部。皮損形狀似錢幣的錢幣狀濕疹。
濕疹臨床症狀變化多端,根據發病過程中的皮損表現不同,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急性濕疹的損害多形性,初期為紅斑,自覺灼熱、瘙癢。繼之在紅斑上出現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皰,搔抓或摩擦之後,搔破而形成糜爛、滲液面。日久或治療後急性炎症減輕、皮損乾燥、結痂、鱗屑,而進入亞急性期。慢性濕疹是由急性、亞急性反覆發作不愈演變而來,或是開始時即呈現慢性炎症,常以局限於某一相同部位經久不愈為特點,表現為皮膚逐漸增厚,皮紋加深、浸潤,色素沉著等。主要自覺症狀是劇烈瘙癢。
祖國醫學認為濕疹是由於稟性不耐,風熱內蘊,外感風邪,風濕熱邪相搏,浸淫肌膚而成。其中“濕”是主要因素。由於濕邪粘膩、重濁、易變,故病多遷延,形態不定。而慢性濕疹是由於營血不足、濕熱逗留,以致血虛傷陰,化燥生風,風燥濕熱鬱結,肌膚失養所致。

病理學常識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種各樣的疾病也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疾病困擾著人們,讓人們備受折磨。現在,病理學常識帶我們去科學的認識了解這些疾病,在科學的指引下,認清這些疾病的真面目,擺脫疾病的困擾,讓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